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络上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所谓「历史真相」反而是谣言?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ao-ao-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特此申明一点,我说的这些谣言网上都是真实存在的,请不要质疑。

1,希特勒幼年受中国夫妇资助,希特勒因此对中国很有好感。

解:从来没有任何史料说过这一点,完全就是网上德粉的谣传。

2,秦桧是宋体字的发明人,秦桧是状元。

解:胡说八道,宋体字是印刷字体,不是个人发明的,并且成型于明朝,至于状元云云,“何栗,字文镇,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宋史 何栗传》),那年的状元以证明是何栗,秦桧虽也是进士,但终究不是第一。

3,张飞是个美男子。

解:又是意淫,张飞善文之说主要出自明朝杨慎之手,今大多已被证明是假的,至于貌美,哪本正规史书说过?更有甚者拿画像说事,说出图的画像上张飞面容英俊,不过不知为何至今我也没见到这俏张飞画像的真容。此外还有一个论据:张飞女儿是皇后所以张飞帅。敢问张飞女儿是不是皇后和张飞帅不帅有什么联系?逻辑在哪里?左思妹妹也入皇宫了,文才不知道比张飞高多少人家可是著名丑男。

4,大秦律法人人平等。

解:我们拿事实说明:同为逃亡,看看如何处置官吏和百姓的。《法律答问》有:“大夫甲坚(鞭)鬼薪,鬼薪亡,问甲可论?当从事官府,须亡者得。今甲从事,有去亡,一月得,可论?当赀一盾,复从事。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当耐。” 而百姓出徭役,“不会(按时到达),笞五十;未盈卒岁得”,笞当加。 百姓出徭役逃亡一次,“笞五十”,再次逃亡,笞加重;大夫逃亡,只“赀一盾”,反复逃亡,只“耐”而已。

5,马超使用的是罗马人的战法,类似罗马骑兵,擅长投抢。

解:又是一个毫无史料的意淫,据网友所说,是一位叫萨苏的人编造的段子,可看其文章《东方马超传奇》。

6,辽朝历史上总共有3位于越。

解:终辽一朝,出现过记载的于越总共有10位。

7, 网上文革被毁文物清单

解:原文《文革期间文物被毁清单——不许哭》。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多出自一个叫丁抒的海外民运分子,考证一下就知道有多少是胡说了。如第一条炎帝墓被焚,是发生在1954年除夕,并非文革时期,起因是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焚毁,并非故意为之。又如第二条仓颉墓,中国仓颉墓并非一座,而是有多座。作者故意不说是哪座也可证明了他到底是什么目的。至于仓颉墓被改成陵园,分明是烈士陵园建在了山东仓颉墓的对面。就其余大多都是如此,毫无根据。我国于1967年发布过《中共中央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曾强调保护文物,虽有不少文物被破坏了,但也不是这么胡来的。

8,蔡伦发明造纸术。

解: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

9,民族英雄冉闵,《杀胡令》,冉闵的战争神话,若无冉闵杀胡汉人就要死绝。

解:冉闵一介跳梁小丑,不论对胡还是对汉都侮辱英雄二字,早年随后赵攻略东晋,屠杀汉人。后来冉闵还封太子为单于,单于是个什么东西,初中生都知道。当时的光禄大夫韦謏反对此举,曰:“胡、羯皆我之仇敌,今来归附,苟存性命耳;万一为变,悔之何及。请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于是“闵方欲抚纳群胡,大怒,诛及其子伯阳”!这事不过是在杀胡令颁布一年之后。

至于《杀胡令》一文,不见史书所载,应该为后人所做。冉闵诛杀羯人,是因为其政治上的不合作,和帮汉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在很多人眼里有这么一个误区,好似胡人就是一个种族,一致对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口号在胡人这里就不在存在了,氐人、羌人轻如兄弟,匈奴,羯人恩若父子?

冉闵的不少辉煌胜利的战役查无史料,多是皇汉编造。

皇汉并非不知道冉闵之不堪,所以再编造网文引起他人注意后为了反驳那些辟谣的人,就用民族大义为武器。创造了下一个谣言:当时北方汉人被屠杀得只剩200万。似乎没有冉闵汉人就要死绝,企图用结果论证明冉闵就算其心不正,但是在结果上为汉人立下大功。然而这“200万”又是查无史料出处。实际上,经史料整理推测,汉人的人口随乱世确实骤减,但毫无被屠杀灭种的可能。冉闵的所作所为动对汉人可谓毫无补益。

10.,独孤信是历史上唯一的一门三皇后。

解:首先,这三位皇后其中一位是追封的(即李唐独孤皇后),生时从没做过皇后,此外至于“唯一”,符彦卿不服。

11,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发现清朝仓库内藏有的明朝火器居然比英国还先进。真不知道清朝几百年干了什么。

解:明朝中后期的火器都是改造外国的,技术明显劣与欧洲。几百年后欧洲人居然看不懂明朝火器了。我觉得与其问问清朝几百年干了什么,不如问问英国这几百年干了什么,与其问英国几百年干了什么,不如问问写这个东西的人在干什么。

12,王安石进了奸臣传。

解:没进就是没进。

13,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 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 万。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

解:隋朝890万户是大业年间的事,不是“开皇盛世”时期的数字,《旧唐书.总本纪》里最高的户数是在天宝13年,共9,619,254户,比上文整整多了多出了140万户。隋朝人口最多的时候: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46户,46,019,956人《隋书.地理志》。唐朝人口最多的时候: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户,52,919,309人《通典.食货七》。唐朝人口最多时比隋朝多了近700万。

14,二战时期,巴顿通过一份报告了解到牺牲的盟军战士中竟有一半是在跳伞时摔死的,他十分恼火,马上赶到降落伞厂家从生产线上抓起一个伞包让负责人现场带伞包从高空跳下,然后,将军还说要不定期抽流水线上伞包让他跳,从此战士们再没有因为跳伞而阵亡。

解:又是一个没有任何证据的故事,段子手编的故事倒是很好看。

15,明朝的宝船传说

解:人们对明朝的宝船夸大甚多,简直黑科技。按史书的记载和事迹出图的文物来看,差距很大,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才能解释。如今的所有结论都是猜测。

16,明朝的万历皇帝曾连续28 年不上朝,创造了中国皇帝的纪录。但是,这期间中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战争均获得全胜。

解:明缅交战前期明军多有获胜,后期缅甸北征明军则逐渐劣势,蛮莫,孟养等地逐渐失守。

17,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曾以12万对阵2 万英法联军,结果阵亡3 万余,而对方仅阵亡4 人,但病死的却有几十人。

解: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联军损失93人,受伤369人,是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役中打的最好的一战。清军虽然总体表现不佳,但死伤人数最多也就数千人,何来3万之说?这段子也很聪明,光说有场战役,却不说是哪场战役。很多人认为此谣言所讲的是八里桥之战,然而八里桥之战总共参展才3万人。

18,天启皇帝是文盲。

解:这是天启自己说的话,“朕在宫中,每日披阅文书,览诵经史及祖宗训录,兼时事忧劳,何有多暇?卿为辅弼元老,正赖责难陈善,匡朕不逮。览奏具悉忠悃。”天启文盲之说,出自野史,不足为信。

19,贾诩是三国唯一善终的谋士。贾诩是三国谋士中活得最长的。

解:一辈子只活了70多的贾诩是怎么比80岁死的程昱,81岁死的董昭还长寿的?

20,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事迹有一半历史上都是陈到做的。

解:赵云传在蜀书六,陈到于三国志无传,加上裴注所有记载后,我们看看有多少史料。

《三国志·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 (陈)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华阳国志》 严还江州,征西将军汝南陈到为都督。
杨戏:“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诸葛亮集》:“(陈)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陈寿:“(陈到)以忠勇称。”

和那个顶级谋士戏志才有的一比。

21,商鞅变法后,秦国就成了天下第一强国。

解:“威王始以齐强天下”(《史记·六国年表》),“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 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就算没看过史记,也应该知道《邹忌讽齐王纳谏》《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吧。

22,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民族是游牧民族。

实际上主要都是渔猎民族。

23,孙立人曾下令将1200名日军俘虏中所有到过中国的都活埋。

又是一意淫,人家孙立人手下健在的老兵亲自辟谣,至于这一谣言出处我至今没找到。

24,联合国为周恩来去世降半旗的故事。

编入教科书的史诗级谣言。联合国于1947年制定了一部旗典(Flag Code),其中有关致哀的规定是:凡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去世,必须在纽约总部和日内瓦的办事处降半旗致哀一天。因此1976年1月为周恩来降半旗只是例行公事。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fei-xu-charle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我一开始就没打算挂答案,发截图,只是凭记忆,记得这么一个,然后写了这个答案,因为这个我是知道毛泽东和董必武的,怎么成了蒋介石的了,一个百度搜索来的答案,然后把内容修饰一下,就这么多人点赞,还能这样玩,毕竟我刷知乎不久,这不是较真的问题,谎话传三遍就是真理了,何况传了五千多次。

看到这位回复,真是蒙圈了,我还是把那答案内容截图了。




其实他这个答案就是来自这个内容,你们看看里面是不是有据未被证实的消息源称内容。

得知蒋介石去世 毛泽东说了三字令众人皆惊

也可以看看这位答主答案里面有没有据未被证实的消息源称这几个字。

当然,他要是把这个写上去,就沉底了。

我的内容来之,毛泽东大传366章内容。

其实这个也是说明之一。

解密:毛泽东为什么要改词来悼念董必武?--新闻中心_中华网

原答案:上次看到一个答案,居然得了几千赞。

内容就是蒋介石逝世,毛泽东听到后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据未被证实的消息源称,但是那个答主把这个最重要的话去掉了。

毛泽东私下为蒋介石举行了一场个人的追悼仪式。说那天,毛泽东只吃了一点点东西,沉默庄严地把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词只有几分钟长,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时而静静地躺著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原文是:“举大白,听金缕”,表示满腔悲愤,无可奈何,只能借饮酒写词听唱来消愁。为蒋介石送葬后几天,毛泽东仍念念不能释怀,下令把这两句改为“君且去,不须顾”,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使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变成了生离死别。毛泽东向蒋介石做了最后的告别。

其实这个出处是有的,但是人不是蒋介石,是董必武。

1975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董必武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这一天,噩耗传到杭州,毛泽东听了非常难过,因为不能亲自去为老战友送行了,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让工作人员把蔡瑶先演唱的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唱片放了整整1天。张元干这首词的内容是: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千村落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镂。

  毛泽东借用听唱片的方式,排遣内心的悲痛,悼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战友。他时而躺着听,时而以手击节,声情悲痛,并将词中“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一句,改为“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君且去,休回顾。”他说,这词中的“更南浦,送君去”太伤感了,应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他改了词以后,还让录制组重新录了一个新片子。

你们可以对比一下,添加了一些话,又改动了些字,其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gebilaowang10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友欧区阳@了我,可能想叫我解释一下,我以前回答者中说的神器【西周阳燧】,见: 哪些看上去很先进的事物其实早就发明了? - 隔壁小王的回答 - 知乎

是不是在【制造谣言】??

因为在这个答案下,我原来的回答【西周阳燧】被视为【网络谣言】!

网络上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历史真相」其实是谣言? - 中华羊的回答 - 知乎

其实以前就有人反对,我本来是不想回应,因为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撕逼撕来撕去没什么意思。 所以,作者中华羊说我是个【井底之蛙】的SB我无所谓!

我能理解这种想法:我们都认为别人是愚蠢的,自己是聪明的,自己比别人更了解这个世界,哪怕自己真不怎么了解。

所以,连大国师王威都说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包括他的粉丝)都是低智商,而他以极少数的百分之五高智商自居,并俯瞰众生。咪蒙的《致low B》一时洛阳纸贵,无非是撩到多数人的G点:每个人都觉得身边有low B大把,唯独自己不是。这就是个大悖论了!

我跟王威相反:我承认自己的无知,所以,我经常警告自己:你可能会错。况且,对于考古方面我是绝对的【民科】,只是一个爱好者,就更加要承认「或谬原则」。

我也时刻承认:世界比我所认知的要复杂很多,所以,真的不敢下无比言之凿凿的结论。

奉行以上原则,并非基于谦逊,而是我自己的反思和感悟,如果你是基于求真心态,这几乎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也曾经不谨慎言论,也被别人打过脸;或者为了争强好胜蒙蔽了自己的心智,犯下非常低级的错误还不自知。


但是,下面的知友说我【骗赞吸粉】,这是我不能容忍的,那我就必须要回应一下。


我不靠吸粉变现,我没这个能力,也真玩不好这趟活。我脸皮薄,放个公众号都不好意思,有没有赞对我真的无所谓!我没必要搞个大新闻【骗赞吸粉】。



而且,因为这个答案是被我很喜欢的两个大V@vczh轮子哥和 @古青 「翻了牌子」,所以很快冲到六千多赞(这也是我的回答之中,赞数最多的一个)。所以,要对给自己点赞的人负责。因为这样别人都成了信谣传谣的SB。

我的信条也很简单:不管对错,文责自负!骂我low,可接受,但说我骗,就是质变了。 我只能这样说:这使我看了各方面资料,以及参考学界主流结论,写的一个答案!

任何人当然可以质疑我的答案,可以去寻找其中的漏洞,而且我就喜欢知乎的这一点:正、反不同意见都能呈现,让我们可以兼听得出自己的判断。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也许因为主观偏见做不到,但我希望尽量无限靠近。

但是,你不能说别人都是制造谣言、听信谣言,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就你一个人聪明。你只不过道听途说了一下,就大言不惭,我是服了!


----------------------------------------------------------------------------------------------


言归正传,我就来回复一下质疑!


  1. 首先,这个曲面青铜器是不是阳燧?知乎上有个质疑者一说是镜子,一说是是青铜器盖子。中华羊之所以下「网络谣言」的判断,可能就是参考了他的答案。(那个质疑者的答案我找了半天没找到)


哲学家休谟曾说:【非常之举张,需要非常之证据】,那么,考古学者为什么敢下判断这是阳燧呢?有哪些「非常之证据」?

原答案不是写论文,我不可能面面俱到,那我就详细的说一下整个「证据链」!



我先诉诸一下权威(权威的意思不是说绝对正确,而是说代表着主流结论)。

请看B站央视纪录片《青铜王朝》第三集,从第四分钟(如下截图)开始看:

【720P高清】青铜王朝 央视纪录片【全10集】(3)

描述的就是西周阳燧的发现,以及对考古学者的采访。我就不截更多图,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央视的人文历史纪录片,采访的学者是该领域较权威的学者,而且有最权威的顶级学者做为【顾问】,我觉得大致可以代表主流结论。




我在答案中强调过:中国治考古学和历史学,有文献和文物互勘的「二重证据法」。


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其特殊的,没有一个民族和文明,像我们一样重视且热衷记载历史,且不论是否能做到,但有力求客观记录、时间严谨的信条和原则。



首先,先秦文献《周礼》《左传》都记载有这个东西:阳燧,而且掌握阳燧的人是一个专门取火的官职叫司炬氏,一直到汉代。汉代人都清楚这个东西的制作方法,形状、以及用途。比如汉代经学家郑玄的注解非常清楚,可参考原答案引用,以及参考书:《周礼》、《考工记》、《梦溪笔谈》等等。

随着更低廉的取火工具的普及(如:打火石),阳燧因为受天气条件的限制,也就渐渐淘汰了,但是,可能在一些祭祀的礼仪场合,还是会用到,比如《旧唐书》的记载:

《旧唐书·礼仪志》:“今司宰有阳隧,形如圆镜,以取明火。


正如原答案所说,在八十年代以前,出土过这种【茶杯盖】,但当时学者对阳燧还不怎么了解,直到九十年代周原的【西周阳燧】复制成功,而从那以后,各个朝代的阳燧不停的出土。可以这么说:文物和文献,形成了非常完整的证据链。


文献中曾经对【阳燧】有这样的一段记录,是原答案中没有提到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理解认识的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古人认为农历五月端午,是阳气最盛的一天:五月火旺,丙为火日,午是火位,日中为午时。

先秦《左传昭公十七年》孔颖达注疏、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东汉王充的《论衡》都提到阳燧要在「五月初五丙午」制造,这就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今天来看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但是【阴阳五行】学说古人信。这就跟中世纪西方人相信上帝,相信地狱天堂的存在,相信日心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样。


以上古籍我不一一引用,比如东汉王充的《论衡》

“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三时,消炼五色石为器,乃能取火。


尤为巧合的是,1990年在山东新泰出土了一件三国时代的【茶杯盖】,上面就有铭文:青龙四年五月丙午造,完全印证了古籍的记载,这东西就是五月初五丙午日制造的阳燧。


(见论文《山东新泰出土青龙四年阳燧》,《文物》杂志,2012年,第七期。







我不知道你们到底说这个【茶杯盖】东西是铜镜?还是青铜器的盖子??怀疑可以,要给一个确定的答案。


不管是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茶杯盖】是铜镜是不可能的。

汽车上凸面镜是扩大视野,我不知道哈哈镜有无凹面,今天,有谁见过把凹面镜哪来当镜子用?

我已经在原答案中说了凹面镜在近处的成像是倒立的,不能当镜子用。如下图所示:

图片引自:凹面镜成像_百度百科




平直的零曲率又好加工、抛光,成像是正立的,除非古人脑子是秀逗了,要把铜镜加工成凹面??


再者,如果你们说那个东西是青铜盖子(如下图),有下面几个疑点要解释:


答主说这种青铜器叫做「鬲」,「鬲」极少极少有盖子。


「鬲」和「鼎」的区别很小,古人有时候甚至不区分,《說文》言「鬲,鼎属也」。


「鬲」重要的特征就是有三个装水的鼓囊,术语叫「袋形腹」。简单一点说:鼎有实足,鬲是空腹袋形足,足比较高,可以在下面烧火。


那这件「鬲」,为什么有个「锅盖」呢?鬼都不知道,极其罕见。我没有看到出土信息和出土报告,这个盖子是不是从出土就在「鬲」的上面盖着?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伯矩鬲有盖,没见过的有盖的鬲。其实这个伯矩鬲已经是鼎了,或者说外形是鬲,其实是鼎,因为没有空心的袋足,术语叫【鬲鼎】,实际是把它归入鼎中的。




因为经典形状的鬲,一般是没有有盖子,有盖子的话是罕见现象,反常的事物要做出解释,这个解释的义务应该是主张「鬲盖」的那一方。

我只能猜测,可能这个【锅盖】跟这个青铜鬲一起出土,大小正好一样,所以,就被认为是青铜鬲的盖子。


当然不排除它是很罕见的【锅盖】,没有更详细的信息我不好判断。你举证,你就要负责给出可靠的信息源,否则我可以无视。你懂吗?


还有,这个盖子的另一面是平的还是曲面?阳燧主要没有纽的那一面是曲面,你我都不知道那一面是怎样的,这个例子有什么意义?




---------------------------------------------------------------------------

一般来说,青铜在古代是稀有资源,青铜器在古代不是平民百姓用的,平民可能是用陶器,青铜器都是王公、诸侯、士人用的礼器,青铜器的「鼎、簋、鬲、盨」叫做烹煮器和盛食器,后来渐渐演变成礼器,代表者祭祀权,祭祀权代表着政治权力,请google【列鼎制度】。陪葬用的青铜器代表着主人生前地位显赫。

说简单一点,陪葬用的「鼎、簋、鬲」一般情况下不是拿来煮饭的,而是的礼器,根本就不需要加一个【锅盖】。当然现实中肯定有人拿青铜器当餐具,那叫实用器,陪葬叫明器,明器都是比较精美奢华的礼器。


下面是器型学上归纳的「鬲」的样式:





【引自:《古代中国青铜器》,朱凤瀚,1995,南开大学出版社】


打个比如:假如我们看到一口水缸,一把撑开的雨伞,而且大小正好与水缸的直径一样,我们就认为雨伞是水缸的盖子?

所以,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也许就是一种盖子,也许不是。这个举证责任不在我。


主张所有的曲面青铜器都是【锅盖】,那就很滑稽了,多数曲面青铜器都是茶杯盖大小,有这么小的鼎、鬲吗?你别跟我说那么古人煎荷包蛋的鼎、鬲就是那么大。



2、答主中华羊所谓【茶杯盖】是西周青铜容器正常的合金成分,非常平常。

为不曲解答主的本意,我将答主的答案截图:


面对这种答案,我真是哔了狗,你要么不引用文献,你引用就要叫表示清楚呀?

《考古》2000年第5期的什么文章?你看过没有?你理解了没有?我怀疑你根本就没有看,就跟着人云亦云。

如果你看过,你跟我说一说:

哪个测值结结合显微镜基本准确?? 显微镜图片怎么样解读??你懂吗? 「西周青铜容器正常的合金成分」是怎么样的??

其实,这篇在《考古》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叫:周原阳燧的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



作者是路迪民和翟克勇文章从始至终都说这个东西是阳燧,文章是在探讨这个阳燧是否於传世文献记载的【六齐(剂)】之一:【鉴燧之齐】是否吻合,【鉴燧之齐】也即制造铜镜和阳燧的合金配比。

东周文献《考工记》记载的【六齐(剂)】:古人已经知道添加不同合金,青铜的硬度、延展性不同,也就是制造不同的青铜器,有不同的合金配比,一共有六种,叫做【六齐(剂)】。 比如:制造铜镜和制造兵器加入的锡就不一样。

【「齐、剂」为「古今字」,也就说当时没有「剂」这个字,就借用「齐」来表达,「剂」为后造字。】

作者的结论是:


周原阳燧与先秦铜镜的合金成分基本一致,不是你说的【与西周青铜容器正常成分一致】,青铜器合金有很多种,当时人总结出六齐(剂),兵器和礼器的合金成分就不一样的。


作者在论文中说得非常清楚: 古人把阳燧和铜镜把锡的含量调整到最高,是非常有道理的,能获得更好的光洁度,更好的反光,这跟我原答案中完全说得一样。





那么,作者路迪民采样十个先秦铜镜分析其合金成分:

这个采样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以【出土文物】证【传世文献】,也即: 讨论《考工记》记载「鉴燧之齐」的配比到底是怎样的?因为《考工记》上说,「鉴燧之齐」是「金锡各半」,而这个十个先秦铜镜锡含量只有平均大约19,该怎么解释呢?

作者认为:


还有,这篇文章的作者鉴定周原阳燧的成分,与我回答中的猜想完全吻合,我个人以为,曲面表面可能含锡量较高,以此获得良好的反光性,化学分析显示边缘焊锡量达到40.45%,

但是,作者路迪民说对这个现象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我没有受过类似冶金学、化学的专业训练,我也不敢随便下结论谁对谁错,但是,这跟我原来答案中的说法没有矛盾。




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制造阳燧或者铜镜的「鉴燧之齐」的含锡量是最高的。从这篇文章的十个采样可以看出,先秦铜镜含锡量接近百分之十九,也是含锡量最高的青铜器。二者大致上一致的。



最最搞笑的是:你引用论文的作者路迪民,在开篇就对【阳燧】引以为傲,溢美之辞比我回答中还要高,冠以「第五大发明、世界奇迹」。你却拿这篇论文来反驳说别人是「井底之蛙,妄自尊大,胡乱吹捧」。






果然验证我的猜测,你看了一个反对答案,完全不加审辩就全盘接受了,连所引文献都没有看就引用下结论。


------------------------------------------------------------------------------

你说【西周青铜容器合金成分】一样,我看再来看一看今天对西周所有青铜容器合金成分的统计:


下面的数据引自: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页510



可以看出,含锡量最高的的剂量是15.1-21.5%,而先秦铜镜平均含锡量在19%,属于最高含含锡量的青铜器具,我就不明白,你怎么就敢下这个结论?


下表是按照现代科学所理解的《考工记》的【六剂】:



另外,还需要考虑锡金的【烧损率】,书中给出了两个数据,并认为古代的烧损率可能更高一点:




如果【鉴燧之齐】是20-25%含锡量,减去【烧损率】,大致与出土阳燧和铜镜是吻合的,当然关于【六齐】的具体配比还有些争议,因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1、我们今天的科学仪器测算纯度很容易,而古人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取的原材料可能纯度相差很大,偏差大很正常,


2、地下埋藏了数千年,腐蚀因素要考虑,但不同环境都无法准确量化。


3、《考工记》中的【六剂】是成书在东周,其剂量配比是东周时候,可能与西周的原材料纯度不一样。


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组疑问的:【鉴燧之齐】含锡量最高。现代制铜镜都是这样,要比较高的含锡量,在25-33%.


西周青铜兵器的含锡量: 各种统计数据:

3、我说阳燧算得古代的【黑科技】,可以改写教科书,答主说的毫无特别,我们这些井底之蛙妄自尊大。

曲面以及抛光确实不是什么难事,这必须要承认,因为古代的沙子、毛皮都可以进行曲面抛光,镜子怎么抛光,阳燧就怎么抛光。

我为什么说这能改写教科书,考工记和梦溪笔谈指出,阳燧聚焦点是像【豆子】大小,现在做的实验表明点火在几秒钟。

我没有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知识,我也不敢乱下结论这有多么难,或者极其简单。

但起码:这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在原答案中也说了:古代文献对阳燧工作原理理解得非常透彻,对光线的传播、聚焦都了如指掌,古人非常形象的指出:光线经过阳燧传播、聚焦像「腰鼓」。


下图是今天现代科技做的凹面镜聚焦实验,【腰鼓】真的是最形象的比喻。







我为什么不说铜镜是【黑科技】,因为铜镜是对自然的模拟,比如:水中的倒影。最早的「鉴」,也就是镜子,其实是装水的。铜镜并不需要多高抽象思维能力,而阳燧需要。我猜测:阳燧可能就是铜镜发明以后,能反射阳光,古人慢慢悟出来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在科学史有一定地位的人是战国时代发现小孔成像的墨子,指出了光得直线传播,这在探索频道、BBC的关于科学史纪录片中都有。那么,西周(前1046--771)阳燧,比战国时代(前475-221))的墨子(约前468-376年)、阿基米德(前287年-212年)早大几百年,为什么不能改写技术史??

------------------------------------------------------------------------------------------------ 4、其他的是不是名不副实,比如水晶杯,我也不敢随便判断,因为不是我写的答案,我了解不深,

至于答主说到的古埃及11个水晶棺,我在google上用中英文关键字搜索了一下,没有找到相关信息,到底古埃及有没有11个水晶棺,我不知道,我没有进一步仔细找。

但答主举证,要给出可靠的信息源,不能随口就来。

我想,加工水晶的难度,不是用硬度来衡量的问题。上古的中国和古埃及切割石头和玉石,都是用沙子切割,我不知道你说的水晶棺有多大,根据我的理解,水晶杯的杯壁非常薄,加工难度应该是很大的,非常费时的,当然我只是猜测。

但是,你说秦弩比不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弩机,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中国的研究你说妄自尊大,你可以参考PBS的纪录片:秦始皇的幽灵战士! 可以这么说:秦弩在战场上完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弩机!

秦弩的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巧妙。 机械不是越复杂越好,一般来说,如果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机械设计应该尽量简单,越简单的机械,越经久耐用,越不容易坏。


2、正因为结构简单,所以便宜,能够大规模的应用。


3、正因为简单,能够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跟现代枪械一样,零件可以通用,拆装迅速。

秦代武器加工精度非常高,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体系,加上秦代特有【物勒工名】制度,据考古学者在秦始皇陵的发现,从丞相吕不韦到一线工匠,只有四层质量监控体系。这样使得秦代武器加工精度非常高,那个时代就发明了这样一样质量标准和监督体系,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


4、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弩机造价高,非常复杂,但在战场发射速度非常低,而且要经过长时间培训,秦弩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一个农民培养合格的射手。


5、秦弩战术,秦弩组成的方阵,分三排,一排准备,一排待命,一排射击,能不间断的发射密集的箭雨。这种战术也就算后来西方燧发枪枪阵的战术。


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能将叱咤欧亚的匈奴人赶走,中国的弩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几千年前,改变了历史和技术史的发明,都不值一提。我也不知道这位答主,什么东西才能入你的法眼?才不算井底之蛙,妄自尊大?你要古人发明航天飞机和飞碟?

------------------------------------------------------------------------------------------------

我真的理解不了,别说你主动收集资料,起码你要把别人列出来的文献要读一下,你看了一个别人的二手判断,就敢信口开河嘲笑其他人井底之蛙,我是不敢!

你想打脸,把别人批判一番,证明你比别人更【理客中】,我能理解,但要做好功课,不要看了一个反对意见,就好像搞了一个大新闻。

我是不敢对说我自己绝对正确,你们都是SB的井底之蛙!

------------------------------------------------------------------------------------------------------

进化论都有缺失环节,到今天还有人质疑,何况这是个历史问题,我也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回去,再者,这只是一个合理的推测,不可能环环相扣得天衣无缝,容不得一点质疑。我只能说:

这是主流结论,这样推理也比较靠谱。如果有新的证据,或者我没有看到的资料能证伪现有结论,我随时愿意改变我的观点。


user avatar   dai-xiao-y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人拍的《金陵十三钗》小鬼子票房为零。小日本拍的《贞子》3D将于5月1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而5月12日既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又是国难日。勿忘国耻!!作为中国人,敢不敢让 贞子3D 5月12日票房为零。 朋友们 拿起你的鼠标 复制然后粘贴一下 转起转起!


尼玛也是我妈那边亲戚的群里的,货真价实!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其实把曹操描为是白脸奸臣这一点,应该是民众历史记忆的在通俗文化上的集中体现,绝不能被轻易否认。

曹操生前很喜欢戴胡帽。他还下令要求全国男子统一用白色帢帽代替汉朝的冠服。而晋朝也继承了魏国的穿衣习惯,并增加了配套的“单衣”。于是上至天子,下到寒门,无不带着一身重孝晃来晃去。

《博物志》: 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着也。

《晋书》:临逮前释戎服着白帢,见牵秀。

《晋书》:王着白帢单衣,步下西堂。

所以真实的魏晋风骨应该这个样子。

是不是明白为什么魏晋人这么崇尚阴柔了?何止是阴柔,这简直是阴气啊。

可能有人说我危言耸听,说曹操的小白帽也许是这样的,并没有那么恐怖。

但问题在于,魏国的“白帢”和配套的“单衣”,直接就是中国后来的孝服

《通典》:举哀临丧,白帢单衣,亦谓之素服。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而帢帽这种玩意本来就是一种胡人的尖帽,高度有一定保证。

把它染成白色,再和后来的孝服对接一下,基本模子就出来了。

由此可见,汉服cos里最热门的朝代不是唐也不是明,而是魏晋。这一朝的衣服,随便哪个农村的殡葬门店都有批量出售。

还好荀彧看不下去了。他认为就算要戴孝,也应该往日常服饰标准去靠,没必要把胡人特征弄得那么暴露。于是稍微修改了一下。

《晋书.舆服志》:俗说帢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

岐的意思就是分节。就是所谓的“颜帢”。

配“单衣”就是这样。

好是好了一点,然而一样很恶心。我目前没看到一部影视作品敢把这破玩意演出来。有同样待遇的历史造型大概只有金钱鼠尾。

可能又有人要说,也许在曹操时期白色是什么贵族颜色,我们只是时代观念不一样。这种说法也不对,因为最少从东周开始,国人就开始认为白色是不吉利了的颜色。

《礼记·曲礼》: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

《战国策·魏策四》: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直到东晋时期,大家仍然不知道曹操的鬼脑子在想什么,为什么要强迫全国人民日常戴孝。

《搜神记》: 昔魏武军中,无故作白帢。此缟素凶丧之征也。

如果有人现在强迫你穿这身孝,就问你想不想扁他?如果你想,那么恭喜,你可以理解到当时的中国群众有多讨厌曹操了。

《晋书·五行志》: 魏武帝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始拟古皮弁,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傅玄曰:“白乃军容,非国容也。”干宝以为“缟素,凶丧之象也”。名之为帢,毁辱之言也,盖革代之后,劫杀之妖也。

但曹操觉得这还不够哈人,他还带头开始涂脂抹粉。于是后来大家天天穿孝服画浓妆,有些狗屁名士还要吸点毒品。

所以魏晋人的真实相貌应该是....



鬼啊!!!


除了曹操,中国恐怕再没有第二个人能让国人把他和“白”联系的更紧密。“白脸”的背后代表的是一次汉族文明之殇,我们后人断不能对此妄加非议。



P.S.

关于曹操是蛮夷的考究见下贴。

曹操在三国进行的这次移风易俗,其目的恐怕并不单纯,当与满清相匹。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莽时代的卡尺是超越时代的产物”、“王莽发明了游标卡尺”……相信这个的人,是否对得起历史老师不好说,但肯定对不起中学物理老师。

和普通尺比起来,单纯的卡尺有什么超时代的?难道筛子也先进?要是看了这类“真相”就回去造卡尺炫耀,下场怕是没有王莽那么好……当然,我理解网友们点赞的热情——这东西有点像游标卡尺。游标卡尺的确先进,但先进之处难道在于“卡”字吗?明明是“游标”啊!不带游标的卡尺也敢向古人炫耀?

要批驳这玩意,技术层面的解释是中学课本就教过的内容,懒得再写一遍了。随手搜了一下,

扛着铁锹进城

网友写的科普文相当清楚明白,我直接引用一部分:

(原创)图解游标卡尺测距原理,大家都来给点建议

游标卡尺的精度主要有0.02mm、0.05mm和0.1mm.精度值是根据主尺最小刻度和游标尺的最小刻度差得来的。

最具现代测量价值的游标卡尺一般认为是由法国人约尼尔·比尔(即韦尼埃,生于1584年,马前卒注)发明的。他是一名数学家,在他的专著《新四分圆的结构、利用及特性》中记述了游标卡尺的结构和原理,而他的名字Vernier变成了英文的游标一词沿用至今。

1851年由美国Brown & Sharpe 公司将Nonuth 及 Vernier(即韦尼埃,马前卒注) 两个构想制造出第一支游标卡尺,后由德国Masuer兵工厂加以改良制造,是工程上应用最广的量具。

由此可见,卡尺无非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原理快速测物体内外径,完全没考虑过“游标”问题,测量原理和筛子是一个水平,是公元前几千年就已经普及的几何知识,根本谈不上“超时代”。

游标卡尺超时代,高精度的原因在于保证0刻度绝对对齐,以及确保游标刻度间距和主尺间距的稳定,从而快速测量低于最小刻度的距离。这个工艺思路说起来也不难,生于1584年的

韦尼埃

就想到了,真正实现却需要美国-德国这两个工业强国的配合,可见游标卡尺在思想上是16世纪水平,工艺上是是19世纪工业革命充分发育的产物,此前的古人就算想到也做不出来。王莽时代那把尺子徒具外形,不要说制造精度,就连思路都没有半点“游标”的影子,如果说是超时代产物,那风筝也可以比拟飞机当超时代产物了。

然而类似的说法在知乎还很流行,隔几个月就能拿出来骗赞,甚至已经成了讨论的默认前提。忘了是哪个回答,我在下面评论说这玩意一点也不超时代,作者怕影响点赞还把我删了……随手举几个最近的例子:

哪些看上去很先进的事物其实早就发明了?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历史上有没有超越时代的人? - 叶七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出现的很晚的事物实际上早就存在? - 陈明谌的回答

希望这个说法不要再流行。

相关回答:

没有卫星时怎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原理简单,但是设计精妙,让人感到惊艳的设计或机械结构?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 19 世纪出现的科技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在使用?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li-jia-lun-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三年,对岸曝光了许多KMT在大陆时期的原始资料,不少前些年国粉四出发文洗地的所谓“历史真相”被国民政府原始资料实锤打脸,原来都是谣言。

(不定时更新)其他对岸解密的材料的分析文章:

理水:【档案揭秘】九一八前蒋介石、张学良关于东北问题的讨论

理水:【档案揭秘】九一八后蒋介石对日关怀电三封

理水:【档案揭秘】1931年蒋介石在苏区布置大烧杀手令一览

理水:【档案揭秘】黑手就是蒋公——四平之后陈明仁下台内幕

理水:【档案揭秘】西安事变前奏——1935年张学良和蒋介石关于华北主权的争论

理水:【档案揭秘】高端卖国术——何梅协定国府决策内幕

理水:十四年抗战中国政府第一个抵抗命令

理水:新公布的关于胡适“不抵抗”的原始材料

理水:九一八蒋介石不抵抗铣电真实性考证

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的指挥上是否失当?

(多图预警)

谣言1:从蒋介石、何应钦一直到果粉高喊的卖国“何梅协定”不存在,原始资料蔡“总统”上台半年就抖出来了:

(更多“何梅协定”谈判过程的原始电文分析参见:理水:高端卖国术——何梅协定国府决策内幕



谣言2:为了给制造南京保卫战最后的下关惨案的凶手俞济时、王耀武、冯圣法、孙元良、桂永清、戴之奇、霍守义、王敬久、沈发藻洗地,果粉疯狂抹黑南京保卫战司令长官唐生智,经典谣言如下:

1、唐生智下令撤退所有船只(甚至说沉船),而自己私留一艘小船,导致下关无船可渡。

2、唐生智不下命令、不制定撤退方案和计划,抛弃部队逃跑。

3、唐生智给蒋记中央军下达可去下关的口头命令“87D、88D、74A、教导总队诸部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才导致蒋记中央军拥入下关,而唐又不给守下关的36D命令,结果36D开枪阻止以上部队。

结果对岸公开了任七十四军军长的俞济时事后5天的报告打脸,原来是蒋记中央军军师长私扣船只、不遵令突围,丢下部队逃跑下关,才造成惊天惨案。事实是:

1、唐生智从未下令撤退船只,只是在12月10日(12日撤退)要求各部将下属船只统一交36D管理。而蒋记中央军军师长均私扣船只。

2、唐生智在11日接到蒋的撤退令后,并未抛弃部队逃跑,而是连夜制订了“一部过江,大部正面突围”的撤退方案(仅总部和36D从下关过江,其他部队分头正面突围),并于12日下午5点召集所有军师长开会,下发撤退方案和命令,并且在会议上并没有所谓“87D、88D、74A、教导总队诸部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的口头命令。

3、蒋记中央军军师长因有私藏船只,散会后有的甚至都不回部队传达(如71A军长王敬久、87D师长沈发藻),或者回到指挥所通知幕僚就逃跑下关(如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导致部队大乱,无秩序涌向下关,造成惊天惨案。而按命令正面突围的广东部队叶肇、邓龙光部则顺利突围。

俞济时报告摘录:

当日下午五时,招集各军师长面告于夜十一时撤退,一部渡江、一部突围,且着各军师长签字。曾经全体反对未果,即草发命令。惟特许各军长随同过江。……各级干部伤亡已尽,老兵所余无几;未经训练之新兵难达冲击任务,乃与冯王两师长尚决转挡渡河。……至于渡河船只,各师兵站为有一部,计每次可渡千八百人。

更可恨的是,一票违令撤退的军师长,事后异口同声甩锅唐生智,说唐没有发布撤退命令,没有指定撤退计划,导致撤退混乱。最后还是按命令组织撤退的邓龙光拿出了唐当时的撤退命令和撤退计划,给唐解了围,而有意思的是,邓在撤退途中,差点把唐的突围命令焚毁。不过悲剧是,这些违令私藏船只,战场上丢弃部队逃跑,事后倒打一耙污蔑官长的“将领”,没有任何人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处罚,甚至直到今天,他们无耻甩锅唐生智的谎言仍然相当流行。而这些历史罪人,在逃跑后抓了一批壮丁,又抖起来了。

时任第八十三军军部参谋处处长的刘绍武回忆:

本来邓龙光在龙都化装时,就想将名片和唐生智的突围命令焚毁了的。我对他说:现在还不是消灭军人痕迹的时候,以后可能还有用处。 …… 一九三八年一月中旬,蒋介石在武昌珞珈山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会上不少尝过南京逃难风险的“将军们”都说唐生智放弃南京,没有下达命令,弃城逃走,酿成惨重的牺牲,唐生智应负完全责任。据邓龙光对我说,当时蒋介石很冒火,言不由衷地说了很多话,还要组织军事法庭审判,邓龙光过意不去,由怀中取出唐生智撤离南京前给他的油印的撤退、突围命令,给唐生智解了围。同年的二月间,叶肇、黄植南先后回到广州,叶肇在中山纪念堂曾报告了他被俘脱险的经过。

南京保卫战更多细节分析参见: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的指挥上是否失当?


谣言3:果粉说蒋公极力支持东北抗战,关心义勇军将士,结果对岸披露了蒋公批示打脸。

1933年5月热河抗战后,东北义勇军主力邓文部退到察北,衣食无着,邓文求救于桂永清,桂永清一看抗日英雄部队落到这份田地,就给蒋公去个了电报说明情况,蒋公回复:办好你的差,少管闲事。

集宁分校重要,应专心办成,不可末于无定,分心他务,致碍正务也。

这就是蒋公对在白山黑水抗敌一年半的英雄部队的态度。

之后邓文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结果两个多月后的7月31日被暗杀在张家口。


谣言4:果粉一直说蒋公爱护子民,绝对没有在苏区搞“三光”、“灭绝”,结果对岸披露了蒋公的手令:

1931年8月16日,委座给陈铭枢手令,

清野焚毁之策中极赞成。请兄详细计划准备完妥后即令各部队切实施行。限十五日内焚平完毕可也。

1931年8月21日,委座给熊式辉的手令:

对匪巢只有焚烧才能解决,请派飞机设法暂停轰炸,而专用火油在欲烧之区域内……每区约焚二三日,使匪恐慌,不能立足。”


谣言5:果粉一直说,彭老总指挥的赣州战役影响了“一二八”抗战调兵,结果对岸公开了熊式辉拒绝调兵的电文,哪有影响,明明是剿的开心,不舍得走:

“江西匪乱不可因循,使我中央政治受极大影响。如乘胜踏车者,前进更为安稳,停滞不易维持。现赣州胜利,一如乘此时机,次第将赣东、赣西之匪先后肃清”。

谣言6:果粉一直说,东北是张学良的自留地,张根本不甩蒋公,蒋公管不了东北的事,九一八同蒋公一毛钱关系没有;蒋公正在江西剿匪,日本在东北动手蒋公根本不知道。结果现在九一八前张学良向蒋公请示东北危机的电报披露了。

而在这两封电报里,张可不像他被洗脑半个世纪后说得对日本侵略估计不足。在1931年8月24日致陈群转蒋介石电中,张学良是这样说的:

近来对日外交性情紧迫,彼国朝野上下公然密谋侵占我东北(彼方谓为满蒙),势甚积极,不可终日。弟曾尽力设法以谋疏解,终鲜效果,所有一切经维寅兄电达左右,荷蒙鉴誉,转呈总座,至深佩感。近数日来,情况益紧,……日人方面属有意动作,现已揭开面目,必将另造事端以为借口。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弟为此事,日夜焦虑,我兄卓识尽筹,对日外交研究有素,当此危急之时,我方应用何法以为应付,尚祈详赐指示并请密陈总座决定方策。……总座明烛,几先对此必有良谋,亟望与外交方面负责人员切实商讨,指示遵行,不胜企祷

在1931年9月8日给蒋介石的齐申电中是这样说的:

日人于朝鲜暴动案发生后,百计寻事,特饬文武地方官竭力避免。近为中村失踪之事,由驻沈总领事严重交涉,语多挟制,东京方面陆军人员尤为激昂,显有借端侵略状态。我方已派人前往肇事地点详查,良不能亲自回辽,万分焦急。……内忧外患,应付殊难,仅密奉闻,敬乞指示。

由以上两电可知,张学良非常清楚日本即将有超出常规的军事行动,并且十分怀疑退避是否有效(“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在九一八前张多次通过陈群或直接向蒋介石汇报东北事态,请示方略。那么你猜蒋公有没有指示呢?


谣言7:果粉一直说,九一八是张学良擅自主张,蒋公没办法只好默认,其实蒋公坚决主张抵抗。结果对岸披露了蒋公在九一八后在山东差点立刻再来一次不抵抗的事迹:

九一八后两天,日海军在山东有入侵之嫌,对于可能发生的入侵,蒋介石在9月22日给刘珍年养午电指示如下:

烟台刘师长勋鉴。哿辰电悉。日军侵鲁,已提出国际联盟。此时我国应上下一致,严守纪律,确定步骤,勿为日人借口故先劝告民中(众)守秩序,遵公法,勿作轨外行动,以待国际之公理与国内之团结,须为有计划之举动。如果其海军登岸,则我方划出一地,严阵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时须忍耐坚定,静镇谨守之。中正,养午。

同时,给张学良指示如下:

瀛眷及尊府家属想均已安全离沈。遥深系念。请代慰问。再青岛海军,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与日舰发生万一意外,集合塘沽,则在各国军舰监视之下,较为安全。请即酌行。中正,养印。”

此外,九一八五天后,蒋公于1931年9月23日到临时党员大会“挥泪报告”,对社会公开国府对日立场,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恨,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我全体同志……务须劝告民众严守秩序,服从政府,尊重纪律,勿作轨外之妄动,而为有秩序有步骤之奋斗,此刻暂且含忍绝非屈服

可以看出,不抵抗或者叫逆来顺受是蒋公给所有国民党员(全体同志)和民众的要求。


谣言8:果粉说张学良吃喝嫖赌,一贯不抵抗,一抢不发放弃东三省,马占山等东北义勇军跟张一毛钱关系没有,结果对岸拿出张学良给蒋公的电报打脸,原来马占山就是张学良任命的黑龙江代主席。而我国14年抗战的第一个抵抗命令,就是张学良于1931年11月5日给马占山下达的,随后江桥抗战爆发,齐齐哈尔成为第一个抵抗日军的省会城市。可以说,东北义勇军抗战,完全是在张学良的领导下开展的。

1931年10月11日,张学良电蒋介石(按,万福麟因7-8月间东北军平定石友三叛乱入关,九一八后不在黑龙江):

查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官兼黑龙江省政府委员主席万福麟现因留平参与要务,所有省府委员兼主席职务因系綦重,暂时不能兼顾。业派黑河警备司令马占山代理,除电令该员先行附省就职外,谨电奉陈,敬祈鉴核备案。

1931年11月5日,张学良致蒋介石微丑电,而这个电报中提到的张学良给马占山的命令也是抗战14年中国政府第一个抵抗命令。:

南京蒋主席钧鉴;戴院长季陶兄、宋部长子文兄、外交部勋鉴:密。日军侵占泰来江桥,业经电陈在案,本日据马主席占山支电称:“日军要求占领大兴,与交涉无效。下午二时许,日军变服华装,掺杂胡匪,向我阵地发枪射击。复来飞机两架,旋绕阵地,投掷炸弹,伤亡我官兵廿余人。情况昧昧,进逼不容我方避免。现正坚持原阵地,力谋自卫中”,等情。查大兴站纯属江省境界,日军要求修桥,复逼占大兴站,连日向江桥开来兵车六列,其用意完全为掩护张海鹏军图乱江省。虽改变华装,预为狡展计,然明目张瞻,飞机掷弹,实已毫无顾忌。除令马主席力图自卫,设法抵御,并径电施使提呈国联,万一发生事变,应由日方负其全责外,谨电奉陈,敬请指示。张学良叩。微丑秘。

谣言9(附):另外,果粉为了丑化西安事变,恶意编排西安事变参与者除了刘桂五以外都是汉奸。尤其对西安事变“捉蒋三杰”中官衔最高的骑六师师长白凤翔,不顾白是当年国府明令褒奖的烈士,编段子硬诋毁为汉奸。我收集资料,写了一篇给白师长鸣冤的文章。

总的说,白凤翔就是典型的绿林人物:胆子大、会来事、讲义气。就拿捉蒋这个事来说,一方面坚决执行,报张学良的知遇之恩;然而一看到蒋公的狼狈,第一反应就是脱下大衣给蒋公披上,结果反而给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为七七之后白凤翔戏剧性再起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之前在第三期庐山军官训练团中,白就给蒋公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同国府高官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西安事变之前白凤翔与另一位捉蒋关键人物刘桂五长期在一起共事。白凤翔、刘桂五皆为热河人(按今天说白凤翔为河北围场人,刘桂五为辽宁朝阳人)。白凤翔出生贫苦农家,幼时即在热北草原上闯荡,投奔蒙古族匪首宝振荣(一称鲍振和,外号荣三点),因胆大能干,升任“贴杆的”(即二把手)。后白自立门户,号称“白三阎王”(因白吸食鸦片量巨大亦被称为“白三烟王”),在塞罕坝、赤峰一代活动。

白三阎王混江湖的时候最有名的手笔是抢劫围场老街。据国民20年定稿的《围场县志》载:

民国13年(1924年)巨匪白三阎王,以前由票匪投诚毅军充当统部副官。及直奉战争,毅军退却,白匪由前线潜逃,纠集亡命多人在赤围边沿一带扰乱。彼时军事方殷,军队无暇顾及,又因直系军官来围招白匪投城者数起,均不准警、甲剿击,遂将匪势养成,盘踞于赤峰之盔甲山一带。于12月初5日适奉军大部骑兵回奉途经围场县城。所长等连日招待至11日夜半,骑兵过毕,12日黎明,白匪乘隙假冒官(即奉)军旗号率股匪四百余名入县(据传说白坐着驮轿)至公署,始开枪劫狱,各公所及各商号均同时遭抢并绑走县长(只上任五天的县长黄士祥)及商民等17人,损失甚巨。越三日县长逃回。

1925年白凤翔归顺奉系,1927年同宝振荣、李福和(绰号“二张飞”)等匪部被张学良招安为东北骑兵第三十一军,以郑泽生为军长,白凤翔任第二师师长。1929年春天,骑兵第三十一军奉命调驻留守营,张学良在对郑部进行校阅后,改编为骑兵第一师,郑泽生任师长,白凤翔任第六旅长。而刘桂五则于1925年离乡加入冯玉祥所部西北军第11师宋哲元部。1926年,宋哲元奉撤离热河后,刘桂五投入白凤翔门下,由班长、排长升至第18团第1连少校连长。

白凤翔、刘桂五受到张学良的赏识源于白部在1929年中东路抗苏战斗中的出色表现。1929年9月,苏军越过白泡子侵入边界,骑兵第一师奉命开赴密山作“卫国战争”,在保卫密山的战斗中,白部作战勇猛,热河“拉竿”兄弟阵亡多达370余人,同其他部队相比,表现优越并收复密山城,刘桂五破格擢升18团团长,授六等云麾勋章。1930年张学良武装调停内战后,白部入关驻防保定。1931年石友三叛乱,白部奉命平叛,表现出色。

1933年热河抗战,白部改为师制(骑兵第六师)。1934年张学良回国就任鄂豫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白部驻防河南息县。白、刘均参加了蒋公举办的第三期庐山军官训练团,在训练团白得到蒋公单独谈话的机会,给蒋公留下深刻印象。

-------------------------

西安事变“捉蒋后”,张学良立即升刘桂五取代白凤翔为骑六师师长,并准备升白凤翔为军长。然而随着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白的任命没了下文,随后东北军陷入内乱,不过白到看得开,干脆辞职到北平东直门闲居。

七七军兴,白立即开小汽车南下南京,沿途多次遭到日军飞机的空袭,后来汽车被炸毁,弃置路旁。白凤翔硬是改乘其它汽车日夜兼程赶到南京,要求面见蒋公,请求批准他重返前线,杀敌报国。经过钱大钧的撮合,蒋公给了白“热河抗日先遣军”的头衔,并授中将军衔,发了2万开办费,然而人枪自筹。白立刻变卖在北京郊区的近2万亩田地(当土匪就是来钱啊),并变卖了大多数金银珠宝,购置枪、炮,迅速拉起了一万多人的队伍。(根据白凤翔1938年3月21日给陈诚的信,白私款补贴军用达2.6万余元)随后部队由陕北前往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划归马占山将军麾下,而这时马占山的主力部队,就是白一手拉起来的、现在由刘桂五任师长的骑六师。在路过陕北时,周恩来、彭德怀、高岗、习仲勋、箫劲光都出面欢迎,并转赠了毛泽东的亲笔信。

在伊克昭盟,由于白凤翔部多为招募的绿林,且军费无着,军纪未免不佳,同马占山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同刘桂五的骑六师一起难免尴尬,在1938年初傅作义入驻后套之时,白即率部投奔。这期间,白凤翔曾作诗一首:

华夏怒, 塞外勇;
驱日寇, 骠骑千里;
收失地, 莫惜血, 重整我河山。

白将军在被迫诈降之前主要的战功如下:

1939年7月,白凤翔率部“诱引”日军驻包头部队“出洞”,他指挥部队边战斗边转移,把日军引到乌拉山南麓一处山谷,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他一声令下,埋伏在山林里的先遣军官兵扔手榴弹,把尾部的两辆汽车炸毁,堵上了后退道路,日军乱作一团,20多辆汽车乱了方阵,日本鬼子弃车向山上突围。白凤翔声令下,一枚枚手榴弹把敌人炸开了花。这场仗打得很漂亮,消灭300多名日伪军,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
1940年2月,在傅作义将军指挥下,第三十五军、八十一军(军长马鸿宾)、抗日先遣军、第三十一师(师长孙兰峰)形成了合力,在绥西战役歼灭日军3000多人,伪军5000多人。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特别是随即在三月下旬乌粱素海(红柳湖)一战中,傅作义将军指挥第一〇一师董其武等部反攻五原,白凤翔率部在五原城东的二驴子湾台圪台埋伏,水川伊夫及一股日寇狼狈逃出五原城。3月21日,化了妆的水川伊夫逃到了乌粱素海西岸的义坑朴隆,白风翔指挥部队利用芦苇荡的地形优势,发起猛烈冲锋,一举歼灭了残敌,击毙了日酋水川伊夫中将和步兵联队长大桥大佐警务指导官内久保作、特务官员池田滨崎等300多人。让白凤翔喜出望外的是,这一仗击毙了日本皇族水川中将,这在东京引起很大震动。这是继八路军在涞源击毙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后,第二个被击毙的日军中将。战后,目军为寻找水川伊夫的行踪,派了一架飞机在乌粱素海地区上空搜索了五天。白凤翔为犒赏部队勇士,烤全羊,喝烈酒,部队士气大振。白风翔将从水川伊夫身上搜到的图章及战刀赠送给博作义将军和董其武将军。这场大捷,让延安和重庆都很欢欣。蒋介打还专门致电傅作义将军,对白凤翔建立的战功予以褒奖,延安《新华日报》、上海《申报》当时很快做了报道,狠狠打击了日寇的气焰。

按:在击毙水原的战斗前后 ,白凤翔就采用了诈降的方法摆了日伪一道。根据戴笠的报告:

热河先遣军总司令白凤翔投敌后骗得大批军火,复于三月十九日反正,并捕获伪宣抚使王英等数名,刻正向后方解送中。

补:感谢评论区提醒,根据日本方面资料水川伊夫(实则水川依夫)并未被击毙,也非皇族和中将。五原战役后,傅作义在战场上依据拿到的被击毙日军的图章及战刀,遂以为击毙敌军中将,按此报告蒋介石(原始电报见文后戴笠的报告图),国府也据此展开宣传,并加码“皇族”(猜测是为了和八路的“阿布秀规”在宣传上比拼)。不过白部参加五原大捷当无疑义,傅作义也因此获青天白日勋章。

随着后套兵马渐多,地方无力负担,傅作义即令白凤翔回热河开展工作。1940年夏白部行至包头以北固阳,被日军以数倍兵力包围,白凤翔在战斗中腹部中弹,身负重伤,部队弹尽粮绝,经军统傅作义部负责人冯贤才转重庆同意,实施诈降。之所以白和军统能扯上关系,是因为军统看重白在热河绿林的威望,寄望其能够策动热河出生的绿林伪军反正,如李守信、王英等。

由于白凤翔在热河绿林的影响力以及捉蒋故事,日军高度重视,但由于有“反正前科”,一开始仍不敢信任,直到陕西军统将白的老母、妻子儿女作为汉奸家属逮捕,日军才略为放心,任命其为“东亚同盟军”总司令(名字气魄),拨了七个伪军骑兵师归其领导。而白凤翔则一方面在伪军中展开反正工作一方面大力接受中统、军统、冯兰亭、胡宗南、傅作义等各方派来的敌后工作者,分别委以参谋、军需、副官等职,趁机扩大队伍,收集日伪情报,寻机反正。日军令白部攻打后套,白则借口有病,按兵不动。

根据蒙奸李守信的回忆,白凤翔第二次同其见面即以热河老乡和“都是耍人出生”的关系,对其进行策反,李守信回忆白凤翔这样说:

热河人在外边势孤力单,现在只有咱们两个人的摊子。整个的东北军旧部,目前所剩无几,我抗东北军的旗,你抗蒙古人的旗,将来全面反攻开始,咱们要抗着这两面旗首先打回老家去,我知道你不是真心亲日,不瞒你说我亦是如此。

白凤翔虽然诈降,却不改绿林豪气,日军顾问在白部完全没有在其他伪军的“人上人”之感,白部军统特务陈静波回忆:

白降日后,日本对他很重视,让他握有军权,但对他还是不放心,便派顾问监视他。白也自恃有军队,目空一切,另一方面是多年土匪旧习,常常不把日本顾问放在眼里。比如日特见他,要在门外喊报告,得到允许方可入内。有一年轻的日本顾问竟然认白为干爹

白部扩大队伍、寻机反正一事被日军察觉,日军借口给白治病,将白骗至包头,乘机注射慢性毒药。待白回部,已头脑迟钝,行动不灵,但他仍交待部下:“不要因我有病推迟反正日期,一切照原计划进行。”1942年2月,白全身浮肿,病发去世。次日,代理总司令王绳武(系由傅作义派往白部)乘日本顾问与参谋长到包头开会之机,召集全军开会决定反正回后套,并带白的遗体交其家属。当夜,白部将士杀死所有日本顾问,向后套出发。不料事泄,日军派飞机三架、汽车部队、炮兵部队和伪蒙第八师跟踪追击一天二夜,部队大部被冲散,死伤600余人,白凤翔尸体亦被遗于途中,仅王国才第四师和王绳武第六师归抵后套。日军为了维持颜面,称白为被逆军裹挟杀害,将遗体运至北平,大造声势,为白送丧。而同时,国府释放了白风翔全家,由八战区追认为烈士,发放烈属证,每月配发抚恤金。戴笠由徐宗尧陪同,亲至西安白家慰问



随便说,“捉蒋三杰”中另一位,白师长的手下刘桂五团长在马占山麾下抗日,壮烈殉国,蒋公和朱、彭都送挽联:

蒋公的:

绝塞扫狂夷,百战雄师奋越石
大风思猛士,九边毅魂拟唯阳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的:

贵军由西而东,我军由南向北,正期会合进攻,遽报沉星丧战友;
亡国虽生何乐,殉国虽死犹荣,伫看最后胜利,待收失地奠忠魂。


转一点材料(摘自何兰生编著,中国抗日将领英烈谱 上,团结出版社):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消息传到西安,刘桂五闻之义愤填膺,拟请缨抗战,正密计中,奉到命令“整装待命”。8月8日,骑六师奉命归属东北挺进军司令马占山指挥。马占山是东北江桥首起抗战的英雄,刘桂五闻讯非常高兴,多年盼望为国效忠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他在致胞兄桂中的信中写道:“弟此次出发抗日,不成功则成仁。成功则到老家相见,成仁则到九泉相见。望兄安心理家,勿以弟为念。
8月11日,刘桂五命副师长王景阳率部先行。15日,自率师部出发,由风陵渡渡过黄河,急趋大同,与马占山会合,旋挺进丰镇一线扼守。东北挺进军是一支新编成的部队,除骑六师外,其他各部战斗力都比较弱,协同作战能力亦差。在日伪军的进攻下,9月11日至14日,天镇、阳高、丰镇失守。15日,骑六师与敌接战,因无险可凭,退守平地泉(今集宁)。9月17日起,刘桂五督部与来犯日伪军激战三日,刘师突出无援,敌军增兵日多,处于不利态势,马占山见此命刘师西撒,退守绥远(今属内蒙古)归绥(今呼和浩特)。
10月1日,刘桂五率部到达归绥,拟与当地守军共商保卫绥垣事宜。然当地驻军为保全实力,拒与刘部合作。刘桂五出于抗日大局,当即率第十七、十八两个团至绥垣迤东旗下营一带,修筑工事,拒敌西犯。10月6日,伪军三个师进攻刘部阵地,被击退。7日,刘桂五亲率特务连上阵督战,再次挫敌攻势。8日,日军五百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进攻刘部,战斗十分激烈,旗下营阵地三次失守,三次被夺回。9日,王景阳副师长率第十六团增援,又与日伪军苦战一日。10日,刘桂五见白日作战不易取胜,与王景阳密商夜袭。当夜,刘率骑兵、王率步兵分两路夜袭敌营,敌稍作抵抗后便分路溃退,刘桂五命部队追击,连夜追出七十余里,至卓资山车站乃止。日伪军见刘师难克,遂以佯攻吸引刘桂五部,主力南攻凉城,中国守军不支,援军又溃,敌锋直逼归绥。刘桂五回师救援不及,转退包头。因当地守军也不予合作,部队连续作战,十分疲劳而无力再战,马占山命骑六师退至五原休整。
11月15日,日伪军陷东胜县。刘桂五闻讯即于次日率部出发,冒雪强渡黄河,击溃河防伪军,随即星夜向东胜前行。在荒无人烟的野地中,饥寒行军五天,一举克复东胜,俘敌五百。日伪军不甘心失败,于12月13日纠集三千余众,再犯东胜。刘桂五得报后,于17日夜,分兵四路迎战。18日拂晓,各路到达,在黑洞沟与敌激战至下午2时,歼敌三百。
1938年春,马占山率部出伊克昭盟,渡过黄河北进,准备出大青山,东进开辟新战场,骑六师担负先锋任务。刘桂五对此次军事行动本来特有异议,但仍然服从命令,率部自察素齐越过铁路进入大青山。日伪军调集重兵封锁南北山口,挺进军陷敌重围之中,苦战半月,伤亡惨重,为避免全军覆没,不得不在4月间西撤回防,刘桂五师担负后卫任务。4月21日,马占山、刘桂五等宿营百灵庙(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南面黄油竿子村,被敌重兵包围。次日,敌军以装甲车封锁出路,马、刘率卫队拼死突围。战至中午,刘桂五腿部负伤,部属劝其退下,刘斥之说:“受伤即退,何以胜敌?速去冲锋,勿复多言。”乃裹伤再战。至下午四时,刘桂五坐骑被敌掷弹筒炮弹击中马脊背,战马倒地,刘腹部中弹受重伤,壮烈殉国。
5月25日,烈士遗骸运回西安,各界人士五千余人迎头路祭。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将军率西安各界人士百余人出城敬迎忠骸。6月9日,追悼大会在西安革命公园举行,三千余人临祭。 1938年10月国民政府明令追赠刘桂五师长为陆军中将。
1961年7月25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追认刘桂五为革命烈士,并将忠骸迁入西安南郊革命烈士陵园;同年12月12日在纪念西安事变二十五周年之际,又在烈士陵园为刘桂五将军举行立碑典礼。

附一些原始材料:

1、1937.07.26白凤翔致蒋公电,热地军民受虐数载,愿任前驱,请予援助率众赴敌

2、1938.03.21 白凤翔给陈诚的信。奉命开热河,因赴热河路线被截改隶属晋狭绥边区司令部总司令邓宝珊。开往榆林途中,虽逗留绥德,但分化伪军工作已积极开展。伪军李守信部骑兵团团长郭秀珠、部兵团团长张万兴等均表示如抵将换帜来归,协同反正。并另请准将该军经费早日核定(如果非代笔,白凤翔字可不像土匪出身)

3、1940.03.26 戴笠致电蒋公:“热河先遣军总司令白凤翔投敌后骗得大批军火,复于三月十九日反正,并捕获伪宣抚使王英等数名,刻正向后方解送中。

4、1938.05.04, 何柱国电蒋中正,骑六师师长刘桂五在武川固阳遭袭殉国


user avatar   pan-shuai-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眠眠

的回答

网络上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历史真相」其实是谣言? - 眠眠的回答

启发

给大家扒一扒《睡美人》的故事

预警:本答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女孩纸们的公主梦


受诅咒的公主在成人那天被纺织机的纺缍刺破手指,昏迷不醒,就这样沉睡在僻静的城堡里,年复一年。

终于有一天,年轻英俊的王子打猎路过,爱上美丽的睡美人,将公主吻醒,破解了女巫的诅咒。

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然而一个很不幸的事实是,公主并不是被吻醒的!




大家熟知的版本自然是《格林童话》版

但和《灰姑娘》一样,这个故事也源自于一个欧陆的古老传说,最早见于中世纪小说集《佩塞福雷》(Perceforest)和中世纪史诗集《沃尔松格》(Volsunga Saga)

王子特洛伊勒斯(Troylus)与泽兰丁娜(Zellandine)相爱,被女神忒弥斯(Themis)所妒忌。

忒弥斯用法力给泽兰丁娜的手指里注入毒药,让她昏迷不醒。

王子找到泽兰丁娜并陪伴在她的身旁,久而久之耐不住寂寞,便与泽兰丁娜交合,使之怀孕。

之后泽兰丁娜在昏迷的状态下生下孩子,婴儿出生后到处找奶吃,错把手指当做乳头吮吸,吸出了她手指里的毒药,唤醒了 泽兰丁娜。

从此特洛伊勒斯与泽兰丁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怎么样?是不是很刺激?

这个美丽的故事传遍欧洲大陆,被意大利作家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收录于《五日谈》中,起名《太阳、月亮和塔利娅》

在巴西耳的故事里,王子与公主同样也是交合、怀孕、生孩子、吸出毒药。

但重点是,王子与公主之前并不相识!王子把公主强暴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公主醒来,一脸蒙蔽得抱着一对龙凤胎,发现女儿正把玩着王子不慎遗落的戒指,才在日后通过戒指和王子相认......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公主和王子虽然相认,但王子的母后是个妖精!

母后见两个孩子白白净净,就想趁王子外出打猎把他们吃了!厨师不忍杀了孩子,用羔羊剥皮骗过了她。

母后又见公主白白净净,也想吃了她!可这时王子已经回来了,母后就将公主绑到自己的房间,亲自备锅烧水,开始扒公主的衣服。

公主穿了7层裙子,都装饰着银铃,且每一层的银铃声音都不同。

王子强暴过公主,对扒衣服的声音再熟悉不过了!于是他冲到母后的房间,刺死了她,救下公主。

从此以后,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是的,这是一个集 下药、迷奸、吃人、弑母 于一体的美丽爱情故事。


这个版本在当时的意大利十分流行,甚至在卡拉布里亚地区被改为小黄文广为流传,

那内容,那文笔,简直无法直视。


再后来,和《灰姑娘》一样,《睡美人》被法国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收录在《鹅妈妈的故事》丛书中。

作为童话,夏尔佩罗将“强暴”润色为“深情的一吻”,但依然保留了后面吃人的内容,只不过母后是惭愧自杀的,而不是被王子刺死的。

再后来,《格林童话》里删掉了吃人的内容,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为什么我对这些东西这么了解呢?

因为没有童年的我,竟然在小学三年级,阴差阳错的先看了巴西耳的版本!而且,里面还有各式插图!

现在想来,当年就是这个童话,帮助天真纯洁的我,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user avatar   huwang19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熹提倡(甚至说首倡)妇女缠足。

昨日拜读了知乎大v狐狸晨曦的一篇回答。

他回答主体部分的那些被说到陈词滥调地步的宏大叙事我已经懒得评论了。光开头这个“史料运用”,就令人瞠目结舌。第一则史料是一个不知几手的“传言”,仅仅如此也就罢了,后面的史料能够加以佐证的话,足以形成一个证明。然而后面几则史料竟无一字提到“缠足”。我是真的不明白这位大v怎么会认为这种“论证”可以成立,而点赞的将近三千位知友竟无一人看出?

评论区就有知友给出了反驳。

本来事情到此为止了,但是我不是民俗史专家,对个中细节还是不甚了了。尽管狐狸晨曦的论证漏洞百出,但也只是他论证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朱熹真的提倡了或者没有提倡缠足。于是我去搜集了一些资料,结果有新的发现。

事实上,朱熹首倡缠足这个说法是中文互联网由来已久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位知乎大v在谣言上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并非造谣而是传谣。

这些传言的统一特点是,以《中华全国风俗志》作为朱熹首倡缠足的依据。

而《中华全国风俗志》是什么呢?是民国时代一位学者胡朴安编辑的对各地风俗的记录。

我就不说什么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了,从最最基本的人类思考模式出发,请问一篇“听说”“风闻”七八百年前事情的史料作为定罪的决定性证据,合适吗?

有点搞笑的是,不仅是谣言,就连辟谣都被一如既往的传承了下来。

只要是此谣言传播的地方,评论区大多有此辟谣,包括狐狸晨曦的那个回答。

所以这叫什么呢?太阳之下无新鲜事?历史总是不断在重复?令人唏嘘。

——————————————

下面我就说说朱熹为什么不太可能首倡缠足。

大部分人都专业领域都是不熟悉的,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固有的印象去认识历史,比如说朱熹是提倡禁欲的理学夫子,缠足是古代的陋习,等等。所以狐狸晨曦的那个造谣回答被点赞多也不是奇怪的事。但我还是希望更多人能够发扬知乎古早的精神,先问是不是,去查一查资料,了解了解学界研究的成果,知道的多一点,再下定论。

我也是一样。我并不清楚缠足在历史上的具体流变过程。所以我查了一些资料。推荐希望了解缠足历史的朋友去阅读高洪兴的《缠足史》。

至于反驳狐狸晨曦,我引用首都师范大学一位博士的论文《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中关于缠足的部分。其中具体的论证请参看原文,比较复杂,学术的论证本来就是如此。

缠足的风俗开始流行,确实始于宋代。但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首先,缠足本身就有一个流变的过程,宋代的缠足与后来导致妇女足部产生病理性病变的缠足有一定区别。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缠足并非一开始就是一种道德礼制要求。本质上讲,缠足是男性对弱势群体女性的身体的一种规训,但其起源自宫廷和上流社会,最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时尚而存在。流传到民间后,则作为一种民俗存在。至于演变成一种带有强制性和道德约束意义的缠足,则是元明以后的事情。

如此,足以反驳所谓朱子提倡乃至首倡缠足的说法了。

当然,这里只是宽泛的论证,并没有直接证明“朱熹并没有提倡缠足”。在发现更可靠史料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证明“朱熹提倡了缠足”——前提是你得有那样的史料,而不是一个七百年后捕风捉影的所谓“史料”。

——————————

再补充一句,研究朱熹在漳州的所作所为、在漳州留下的民间形象的文章,知网能搜到很多。其中大部分的说法是朱熹“移风易俗”、“推行教化”。你们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随便你们。但我是没有看到一个人提到“缠足”二字。

我草草翻了翻《朱子年谱长编》,相关的部分(朱熹任漳州知州于绍熙元年至绍熙二年)没有提及缠足之事。

我只能说,狐狸晨曦的这个“有据可考”,无疑是胡说八道。更不要说他挪移时空,把宋以后缠足的强制力搬到宋朝,把宋以后戕害妇女以致足部残疾的惨状搬到宋朝了。

批判朱熹完全可以,你有依据的话随便批判。但前提是有依据。

——————————————————

其评论区的谣言我也顺带说几句。

这里三条罪状,前两条是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奏章里说的,除了此一处外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故可信度很低。

至于朱熹有没有争辩,请一定要看朱熹奏折的原文。所谓的朱熹上书请罪,根本不是为了他家门风的事,而是沈继祖诬陷他的其他更可怕的罪名。这件事本身就是庆元党禁这个政治事件中的一个环节。

政敌攻讦,别无证据,这个所谓的证据有多可靠呢?所谓的朱熹没有反驳、请罪,其实完全是因为这个罪名捕风捉影到了可笑的程度,去反驳他非常掉价。朱熹大概是没想到政敌如此低劣,造这么无聊的谣言。

第三条说的是严蕊一案,推荐一篇论文《正统意识形态中政治人物形象的建构与解构 ——以南宋“严蕊案”中的朱熹为个案》。其中关于事件的原貌,后世的演绎及可靠程度,分析的非常翔实。

我不想多废话,是因为网络上充斥着这种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的论调,好像他们屁股正确,头脑就可以扔了,就不用去考察“证据”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了。确实,对这些人,我也是管不着,不想管,你们开心就好。


user avatar   ling-yun-40-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施里芬计划

当然,这不能说是网络上里流传的“历史真相”,而是几乎被所有教科书和百科全书一致接纳的“常识”、“历史事实”。

在通行的教科书里,关于施里芬计划说法是这样的:1905年,天才的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了一份完美计划,他猜中了法军会大举进攻洛林,于是集中德军几乎全部兵力,以7-8个集团军对法军展开超大规模的弧形大包抄,拿下巴黎、切断法军后路。只要按着这个计划,德国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施里芬临死之前还高呼“不要削弱我的右翼”,活脱脱一个诸葛亮再世。遗憾的是,他才能低下的继任者小毛奇完全没有理解这个计划,竟然怯懦地把左翼德军加强到了三个集团军,竟然把右翼的包抄弧线缩短到比利时境内,还向东线调走了两个军,结果虽然天才施里芬算无遗策,猜到了法军向洛林的猪突猛进,德军最终却还是憾负于马恩河畔。

这个故事正是出自1920年,Wolfgang Foerster,Hermann von Kuhl,Wilhelm Groener合著的,带有官方性质的德国一战史,说明德国的军事计划,从此就变成了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在两战之间的时代,1906-1914年间毛奇和施里芬原始的军事计划被德国军事档案馆列为机密,只有极少数“可信任”的历史学家能看到“必须的”内容,自然也无从去质疑这一说法。二战末期的1945年4月,位于波茨坦的德国军事档案馆在一次皇家空军的轰炸中化为灰烬,大量一战档案随之永久性丧失。好在“施里芬计划”的原件被移出了档案馆,后来被美军缴获放在了美国国家档案馆中,1956年德国历史教授Gerhard Ritter注意到了这份文件并整理后将其出版,58年又翻译成了英文。

在整个20世纪,施里芬计划的传说被所有人接受。学者们纷纷煞有兴致地对这一计划的是是非非展开了大讨论,或是斥责小毛奇竟敢更改施里芬的天才之作,或是嘲笑霞飞竟然愚蠢地往德国人的口袋里钻,或是如《战争与后勤》中一般谈论施里芬计划后勤上实际上不可能而难以为继。但无论如何,大家都相信这一计划本身是德军唯一的作战计划,德国人也正是为了执行施里芬计划“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果真如此吗?

1991年,冷战结束、铁幕崩塌,长期严苛保密的大量的原始文献和档案随着“公开化”而发布,除了澄清关于苏联和二战的诸多历史结论以外,东德的档案也一并落入了西德的手中,这时人们才惊奇地得知了一个事实——被认为早已焚毁的波茨坦军事档案馆的档案,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抢救了出来,放在了档案馆附近的一座小楼中。而这批档案成为了苏联红军的战利品,战后被交给了东德的档案馆,直到柏林墙倒塌才重见天日。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了,并充分利用了之前被一直忽视的储存在慕尼黑巴伐利亚军事档馆的德军档案以后,1999年,美国学者Terernce Zuber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所谓的“施里芬计划”是德国总参谋部军官利用施里芬的一份手稿炮制出来的产物,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施里芬计划”!

这一观点几乎立时引发了一场大撕逼,2004年德国陆军历史研究部门(Militärgeschichtliches Forschungsamt – MGFA)召集了各路历史学家开了一场专题会议,会后还就此出了一个论文集,赞同者批判者各执一词。但以本人所见,Zuber的论据非常清晰而扎实,且逻辑脉络非常完整,质疑的点也都打重要害。反驳Zuber观点者不少逻辑混乱,且回避重点,倒更像是教条的卫道士而非事实的探讨者(当然也怪Zuber过于嘴臭),实难一一概括,于是这里主要对Zuber的关键进行阐述。

一、手稿的来源

所谓的“施里芬计划”的来源一开始就显得非常可疑。这份所谓宏伟计划的原始文件,居然是来自施里芬女儿的私人财产,跟施里芬的全家福照片放在一起。实际上,在研究了现有的档案材料以后,所有现存的施里芬的兵棋推演的原始文件,都跟所谓的“施里芬计划”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没有关系。

二、幽灵部队

这份所谓的“施里芬计划”部队构成,就足以令人大跌眼镜了————德军在动员完成以后,不过只有区区72个师,竟然整整列出了96个师;仔细分析,该计划准备投入20个地方防卫“师”(一战时代的“师”是两旅四团制),然而现实中直到1914年开战之时,德军不过才有20个地方防卫“旅”;这份计划中谈到了第43步兵师,甚至从来就不存在于德军序列中!一份总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更别说是“完美”的计划,怎么能短缺如此之多的兵力,用根本不存在的部队作战呢?连鲁登道夫都承认“施里芬计划短缺24个师”,当然他也没有解释德国总参谋部怎么会制定这么荒唐的计划,而是指责SPD瞎捣乱。

三、1905年兵棋推演的详细分析

在后来者的版本中,施里芬计划出炉的前因后果是,1905年沙俄的军事力量在日俄战争中受到了极大削弱,因而施里芬籍此制定了一份几乎是单独对付法国的计划,准备将整个德国陆军投入西线。在东德档案中,找到了德军情报军官Friedrich von Boetticher关于施里芬1905年西线参谋旅行的笔记,Zoellner,Gerhard Gross等施里芬计划的辩护者认为他们“发现”,正是在1905年的西线参谋旅行(Generalstabsreise West)上,施里芬在兵棋推演中测试了他的“施里芬计划”,因而他们进一步争辩到确实存在这么一份施里芬计划,也确实是德军的实际作战计划——当然,这也就是施里芬计划辩护者的极限了,要说去证明施里芬计划是德国一战前“唯一”的作战计划,那就过于荒谬了。

然而经过仔细的研究——Zuber很强调“thoroughly”,因为如果只是大略地看,很多重要的细节就会被略过——那么就会发现上述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1905年德国对俄军的评估清晰地指出,即使面临日俄战争的严峻挑战,俄军也只不过将不到40%的步炮兵力量调走,且组建了大量新部队来补充,因此欧洲部分的俄军依然保持了超过80%的步炮兵力量,至于骑兵,非但没有减少,还增长了24%!而1905年9月日俄战争一结束,俄军立即将满洲集团军的主力迅速调回欧洲,怎么可能存在能让德军单独对付法国的条件呢?

“It is commonly assumed that Schlieffen could send the entire German army against France because the Russian army was fully committed to the war in Manchuria. The 1905 intelligence summary shows that this was far from being true. The authorised strength of the Russian army in Europe in 1905 was 1,089 infantry battalions, 700 cavalry squadrons and 525 artillery batteries; 397 battalions, 42 squadrons and 201 batteries had been sent to the east, or 39 per cent of the European infantry and 37 per cent of the artillery. The rest of the Manchurian army consisted of units that had been stationed there in peacetime or new formations.
To compensate for this deployment from European Russia, the Russian army mobilised 219 battalions, 213 squadrons and 96 batteries. This meant that the Russian army in Europe was only weaker than before the war by 178 battalions (16 per cent) and 105 batteries (20 per cent), and actually stronger by 169 squadrons (24 per cent). Moreover,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peace of Portsmouth on 5 September 1905 the Russian army had immediately begun redeploying from Manchuria to European Russia. Because of the war, the Russian army had also modernised; for example, every Russian infantry division or light infantry brigade now had a machine gun company, which made the Russian army far better equipped with MGs than any army in Europe.

至于Boetticher的笔记,就更有意思了。这一笔记本身不是所谓施里芬计划的第一手材料,仅是Boetticher自己对。描述比较模糊,但即使是这些模糊的描述,里面也能发现种种矛盾之处。

首先这一笔记记录了施里芬在此次参谋演习的推演中的暧昧态度,他提到

“Schlieffen said that the only way the French border fortifications could be avoided is if the neutrality of Luxembourg, Belgium and Holland were violated. He says that this may be forbidden politically, bu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academic exercise without any harm being done!”

亦即在施里芬的推演中,要绕过法国的边境要塞带,就必须违反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的中立,但这可能有“政治上的困难”,但是作为“学院的演习”,是无害的——这是严肃的作战计划吗?甚至Boetticher自己都说这一参谋演习更像是“学术研究”。

其次,这一参谋演习实际上包括让施里芬手下的三位参谋军官,Freytag,Kuhl和Steuben分别作为法军一方参与兵棋推演,他们的推演就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下来——然而从Boetticher这三位参谋军官的推演方案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kuhl的方案是让法军在梅斯要塞两侧(洛林一带)迎击德军,Steuben的方案则认为法军会攻向阿尔萨斯一线,Freytag的方案则是法军主力从东北边境要塞带北调,迎击从比利时而来的德军。施里芬并未得出结论,说哪份计划更可行,而是都进行了推演并各自进行了评价。这又何来的“施里芬猜准了法军会进攻洛林所以搞右翼大包围”呢?

与情况模糊的西线参谋旅行不同,1905年施里芬在总参谋长任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兵棋推演(1905 Kriegsspiel)有充分而详细的材料留存下来,而在此次推演中,施里芬所使用的兵力部署则和所谓的“施里芬计划”完全八竿子打不着了:以33个师部署在西线,37个师部署在东线,想定的进攻方是法军和俄军(而不是西线参谋旅行中假定的单线作战),德军利用内线机动的优势进行防守反击。

那回过头来看,所谓的西线参谋演习的推演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施里芬要籍此证明,德军是何等地缺乏兵力,并呼吁扩充常备军的规模——由于社会民主党(SPD)的抵制,以及德军总参谋部内部容克军官的担忧(一支“平民化”的大军队可能破坏贵族军官团的垄断),战前德国尽管推行了义务兵役制,却被施以只能征召55%的适龄兵员,而法国却将89%的适龄人口征召入伍,这样一来人口优势巨大的德国对法国竟然没有多少兵力优势,就更别说如何应付俄国的庞大军队了。这份手稿说明的便是,即使面对一场单线战争,德军要想取胜,仍然短缺24个师,所以扩大兵役法的征召范围势在必行。

四、1906-1914年德国军事计划的演进

在这份编号为RH 61/v.96的前东德档案中,有大量德军在1906年-1914年的计划的变迁,每年德军无论哪一份德军参谋推演的方案,都跟施里芬计划不同。实际上,每年的战争计划各不相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其思想脉络的演进非常清晰,跟每年德军对法军部署的情报评估,以及实际的政治局势息息相关。

1907年的小毛奇第一份作战计划便如下所示,在毛奇的计划中,西线集中了六个集团军,其中三个在阿登高原及其以北(德军右翼),三个在洛林一带,阿尔萨斯附近放空——实际上在毛奇的估算中,他准备让意大利人(!)派出两个军掩护阿尔萨斯。

很显然,这里完全看不出所谓的“大车轮”的痕迹,甚至毛奇部署的重点根本就不是右翼而是左翼,谈何毛奇继承了施里芬的“大车轮计划”呢?至于施里芬计划的唯一性,那更是不值一驳的了。

后几年的计划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德军每年都有不止一份作战方案,比如1909-1910年度,德军实际上有四份作战计划,根据战争自东线还是西线爆发,分别就东西线的情况做了单独计划。进一步地,小毛奇在此时认为意大利的军队投入阿尔萨斯已经不再可能,于是这才组建了第7集团军掩护阿尔萨斯。

直到1913年以后,根据对政治形势的正确判断,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单独的东线和西线战争已经不再可能。制订单独的东线/西线战役计划,而是只保存了一份应对两线战争的计划。但德军的思想仍然没有变化,核心思想仍然是防守反击。当然,小毛奇认为,就军事形势的实际需要而言,军队前出比利时是势在必行的(比利时与法国和德国的边境都没有如德法边境一般规模庞大的要塞带)。


五、1914年的实际情况

战争爆发以后,德军按照预定的1914年计划展开了西线部署。按照预定计划,协约国军也几乎同时对德军展开了攻势——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事实是,一战主要交战国间的首场战役是法军进攻德国的阿尔萨斯之役(8月11日)和俄军进攻东普鲁士的贡宾嫩森林之战(8月14日),都是发生在德国领土上。而这也正是多年以来德国总参谋部预想中的战争,德军也按照相应的计划展开了部署。

为什么1914年出现了德军大举进军巴黎的情况?因为边境会战德军取得了空前胜利,法军迅速溃退,小毛奇便起了乘胜追击之心,原本准备将六个军调往东线展开防守反击,变成了调走两个军,以余下的兵力夹击东北要塞带的法军主力。实际上,小毛奇8月29日的行军命令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巴黎,就更谈不上什么毛奇只执行了半吊子的施里芬计划。只不过随着边境会战的惨败,法军成了惊弓之鸟,自然以为德军要进攻巴黎,恰好与编造的“施里芬计划”合拍了。

其实这一情况跟1918年类似,1918年鲁登道夫最后的攻势MARNESCHUTZ– REIMS 行动(或称“第二次马恩河会战”),其目的不过是想铲平兰斯一带的法军突出部,但在协约国军那里就以为是鲁登道夫要最后搏一把拿下巴黎。

(话说回来,1918年鲁登道夫大脑降级到这种程度,确实也让福煦黑格潘兴贝当很难想象)

自然,也不存在霞飞愚蠢地猪突猛进的情况。无论是德军会占领比利时,还是德军准备利用内线机动优势,法俄总参谋部都非常清楚。而法俄军为应对德军内线作战优势的战术,便是1911年在法俄两军的总参谋部会议上,双方商定两军将自动员的第15天开始几乎同时在东西线开战攻势。就西线的作战而言,霞飞实际上也对德军的进军做了相当有针对性的部署。

1914年,霞飞在洛林-阿尔萨斯一线仅仅以对德军略占优势的兵力(1、2集团军对德军6、7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一部)作牵制性进攻,而在战线中部也就是德军兵力部署的“门轴”上,则是以3、4集团军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对德军第4集团军,这才是几近完美的战役计划——一旦成功小毛奇的“长蛇阵”将被直接打成两段不能相顾。遗憾的是,由于德军高超的战术水平,特别是对骑兵的运用和出神入化的侦察技术,兵力绝对优势的法军在一整个战役的各场战斗中都被打的一败涂地,导致后来的历史学家竟然被完全搞错了霞飞的意图,实在是可悲可叹。

六、总结

实际上,施里芬计划是“一拍即合”的产物:德国总参谋部需要向公众解释,为什么那么威名赫赫的普鲁士总参谋部,那么多出类拔萃的精英参谋会把国家拖进一场长达四年的大战?简单的做法便是将错误都退给,在所谓的“施里芬计划”的叙事中,四个犯错的蠢人的共同特点是——在1920年他们都已经死了。都是这些白痴执行者,总参谋部的军事教育没有错,战役计划制定方式也没有错。至于协约国方,也恰好需要这份来自德国的evil plan证明他们早有预谋挑起世界大战,更进一步可以说德国被这份计划“逼着”不得不发动战争。

但实际上,一战前欧陆的两大阵营实际上是“套娃”式地清楚了解对方的意图:德军要进攻比利时,法军知道德军要进攻比利时,德军也知道法军知道他们要进攻比利时(德国参谋武官的报道);德军要,法俄也完全清楚德国人准备利用内线机动优势作战因而准备同时进攻德国,德国也知道法俄知道他们要利用内线机动优势作战因而准备同时进攻德国因而进一步要求迅速进行防守反击,所以认为谁“误判”了对方意图并无意义。一战爆发的命运,在7月24-25日俄国下令欧洲部分全面动员的时候,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尤其俄国外长萨宗诺夫可以说是1914年的头号战争贩子。

参考文献:

Terernce Zuber. The Real German War Plan, 1904-14。”

Terernce Zuber. “Inventing the Schlieffen Plan: German War Planning 1871–1914”




              

相关话题

  《虎啸龙吟》里五丈原对阵,司马懿隔着渭水穿女装让人念出师表羞辱诸葛亮可能吗? 
  世界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阳谋?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中国有哪些历史包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书中,草料场的「常例」能有多少好处? 
  蒋介石知道自己没有军事指挥的才能吗? 
  四渡赤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藏彝走廊的民族分布和历史是怎样的? 
  为什么明朝初期不能像唐朝那样彻底打败北元呢?明朝也收复西北产马地,明初军队战斗力不弱啊? 
  程序员的压力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女性怎样越变越美?
下一个讨论
中国现在到底有多落后?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