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疼痛科的一名医生,见到过太多这种癌症晚期由于肿瘤转移或放化疗等抗癌治疗引起剧烈疼痛的患者,他们大多都四处求医,碰壁,忍受着剧烈疼痛的煎熬。最后在各种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才知道疼痛科可以帮助他们解除这种痛苦。
目前,约1/3 接受癌症治疗的病人和超过 2/3 的进展期癌症病人出现疼痛,其中约 30% 为重度疼痛。但是他们大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镇痛治疗,在癌症的晚期及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癌痛给病人造成极大的身心负担,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2007年中华医学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卫医发[1994]第27号文附件1)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 其诊疗范围主要包括,长期反复发作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痛、肋间神经痛、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幻肢痛、中枢性疼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晚期癌痛等。
在疼痛科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针对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治疗也越加的规范和系统。目前,癌性疼痛一般以采取口服给药治疗,常用的口服药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非阿片类的镇痛剂开始,如阿司匹林、强痛定、消炎痛栓等。如果此时不能缓解,在此基础上加弱阿片类的镇痛剂。第二阶段,可使用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或者是一种非甾体类的抗炎药,联合一种速释的弱阿片类镇痛剂,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曲马多等,或是采用一种小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联合治疗。第三阶段,对于重度癌痛患者,吗啡最为常用,首选口服给药,主要包括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等等。若药物控制不佳,可选择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IDDS——这一新的镇痛方法,药物通过鞘内给药泵输入脊髓蛛网膜下腔,从而直接作用于疼痛中枢,缓解疼痛。和传统镇痛方法相比,IDDS用药量很少(达到相同镇痛疗效时剂量为传统口服给药方法的1/300,静脉给药方法的1/100),镇痛效果强,同时副作用少,对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较小。适用于所有经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及药物疗法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癌性疼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
良好的疼痛控制不但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肿瘤的治疗。为肿瘤晚期患者带来弥留之际最后的温暖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