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里几年前打通重点中学、非重点中学,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轮岗,资源尽量平均,然后效果应该不错。
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育可能会回到自己的本质:为了人之为人的发展。
你知道学区房政策哪来的吗?
20年多前,北京初中就是凭成绩入学。
小升初考试算得上人生第一次大考,成绩好去重点,成绩差去普通。
当年我们老师也是操碎了心,给学生加作业,加补课,就为了毕业时候成绩能好看些,多几个去好中学的。
因为比成绩,我们无论如何都比不过那些好小学好老师好家长教出来的孩子。
我们学校和那些著名的小学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校舍都是危房,老师都是普通人,学生更是大部分来自胡同老土著,北京最底层老炮的孩子为主,三四年级都会抽烟抢钱泡妞去网吧,五六年级已经有上街砍人的了。
我们老师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能拯救一个是一个。
尽管如此,我所在那个破小学,班里一多半同学已经做好初中去个流氓学校,打三年群架的准备了。
培训班补习班?那个年代北京虽然有,但这些自己都没上过高中的家长,根本没想过花钱上补习班。
既然上学了,都是你学校的事。
后来我五六年级的时候,宣武区(现在西城区)为了教育公平,第一次搞电脑派位,就近入学。
对,教育公平。
正常来说,我们小学一年能考上一个区重点(比我大两届有个学长考上市重点十五中,都成了我们学校的传奇人物)。
而好的学校,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考上区重点及以上。
教育水平差距太大。
那些年,好小学的老师就有教育学硕士甚至海归了,而我们学校里学历最高的是刚毕业来的体育老师,大专学历。
怎么比?
就算我们学校考第一,和好小学相比也完全不够格好吧!
(我是特殊情况,但当年我也没啥自信,因为课外班用过名校教室也接触过名校学生,说不自卑是假的)
电脑派位在当年极其先进,保障了绝对的公平性。最好的小学也可能去烂校,我们这样的差学校也可能去好初中。
结果公平也是公平。
真是太公平了。
电脑派位的同时,在国家减负的大方针指导下,学校里禁止补课,作业少留,快乐教育,所有小学生一律四点放学。
班里那一多半本来就不好好学习的同学,一下子高兴了。
以前老师家长逼他们学,说学不好就进不去好初中,以后变成流氓。
现在是运气好能去好初中,和成绩无关。而多出来的时间,都是纯玩。
苦了的是那些成绩还不错,想小升初考试的同学。
我还记得我们班长,一个很漂亮的女生,语文成绩一直是我们第一,因为这个事还哭了一场。
最后,她电脑派位去了个著名流氓中学,后来只上了大专。
我们那年,我们学校因为电脑派位,有不到十个人去了区重点,没有一个是成绩好的。
最后说下我自己。
我,还有我们学校另外两三个人,其实和学校里其他人格格不入。
我父母是外地进京大学生,一代北漂,当时因为只有户口没有房子,被对应小学拒收(一个半私立的名校),被教育局分配到了这所小学。我是班上住的最远的学生,和其他人都不熟悉(他们都是邻居发小)。
另有两个人,一个女生是附近某研究所所长的女儿,貌似和我一个原因来的这个小学(她刚上小学时候她爸还不是所长)。还有个男生家里是海归,六年级临时插班,被教育局送过来的。
我们三个人完全没走常规道路。
我的成绩一直极好,小学连续六年年级第一,连续四年数学满分,语数外三科总成绩高第二名20分以上。因为有奥数一等奖和其他一些奖项,去了自主招生考试,被海淀区两所名校同时发offer,其中一所半私立的还给六万奖学金(2000年左右)。不过后来去了另一所名气更大的中学(全国都知道的一所)。
所长的女儿学习不好,她爸找关系直接把她送进区重点。我上中学以后才知道,这些好中学都有留给关系户的特殊名额,和普通人无关。
海归男孩和我们相处时间太短,我一直不知道他初中去哪了(小学同学都不知道),多年后有人人网了,发现他高中已经在国外。
北京的小升初,或者说整个教育体系,经过了很多年发展,不断的改革和改变。
每一次改革和改变,都期待带来更多公平。
最后搞出学区房……
嗯
将来肯定还是要改的,因为政策初衷一定是带来更多平等。
然而,你所说的,凭成绩上学,是一切的最开始,是源点。
是最不公平的竞争方式。
学习资源,学习环境,老师,家长,不同的东西太多。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并不是自己多厉害,而是家长多努力。
(看看今天的海淀鸡娃,顺义妈妈)
你觉得,一个普通孩子,能在成绩上,比得上2岁读国际幼儿园,6岁去华罗庚学校学奥数,12岁进实验室发sci,18岁在摩根斯坦利做实习的精英家庭孩子?
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成绩。
恰恰相反,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让没有资源的成绩不好的普通人,也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至于其他人……
普通人里的天才,如果成绩特别好(比如我),自然有晋升途径。
上层庭有自己的培养模式,不会和普通人抢资源(比如所长的女儿)。
这世上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比如海归男孩),你想不到的教育方式。
别人不需要咱们操心。
想想如何让普通人获得更公平的教育权利吧。
更
什么叫教育公平?什么是义务教育?
有些人总认为教育是竞争,弱者没资格上好学校,培养精英才是教育的目的。
你们是不是把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搞反了?
我不是为学区房洗地,我当年没有学区房概念,我家现在没有学区房,我家孩子将来教育的时候估计学区制度都没了。
我写这个只是在叙述一些历史,讲讲故事的源头。
但有句话我还是要说的。
有人说成绩,说成绩不好没资格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些家里已经受过更好教育的孩子,还要通过体制再受一次优待?强者越强,弱者淘汰?
建议你们搜索“鸡娃”,不用远了,知乎里就好。如果感兴趣还可以搜搜“海淀家长”和“顺义妈妈”。你们真觉得比成绩,你们比得过这些孩子?
有人说重视,说家长都不重视不投入,孩子没资格获得好的教育。难道上不起辅导班的穷人不配上学?偏远地区的孩子就该一代代沉沦?
甚至不用多么底层,就说知乎平均水平的各位,你们那么有信心自己能天天在家陪孩子?那么有信心在事业上升期这几年,不加班,不出差,不开会,天天盯着孩子写作业?
有人说努力,说自己不努力活该被淘汰。我想请问,每天上学走山路四五个小时的孩子,怎么和别人比努力?每天回家要帮家里看店或者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怎么和别人比努力?
再者说了,你真以为比努力你就能比过别人?那些有名师一对一辅导的孩子,努力一小时的结果远超你自己在家努力三天,你怎么比?
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
我们还是别再增加更多的不公平吧。
智商,成绩,重视,努力,特长,权力,金钱,人脉。这些不需要制度,本就是某些人天生的优势。
义务教育制度要做的,正是尽量打破这种优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再更
搞不清楚高考和义务教育区别的,还是别留言了,看着烦,一律不回复了。
这本来是最公平也最有效率的做法。
以前也是这么做的。
考纲公开,考试公开,各凭本事,有钱的补习,没钱的自习。
但是大家意见很大,太卷了,小小年级就背上沉重的书包,戴上厚厚的眼镜,你看美国小学生多轻松,美国为什么人才多,就是因为他们教育人性化,保持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我们也要学习美国素质教育。
非常好!
现在我们的小学生书包还是那样满,眼镜还是那么厚,就是家长们的钱包空了。
建议关心一下各种大学生就业情况,
很快,不要说学区房了,
你连孩子能不能上学你也会无所谓的。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当年读个大学基本上一辈子问题就不大了……
而且也没什么学区房,就是考,好学校都是考出来的。
结果,后来读个普通的大学跟没有读差不多,好中学好小学靠学区房了……
正常逻辑来说,桃子都没了,朝三暮四应该玩不下去了吧?
万万没想到,就这,反而越来越卷了。
也是滑稽。
不会仅凭成绩上学。如果说成绩指的是分数的话。
这是今年两会上非常非常重要的指示。
关于学区房会不会没有,会慢慢被弱化。
在同一个场合也有说法。
引自
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 /leaders/2021-03/11/c_1127200917.htm
我的体会是,教育会切实地,一步一步地变得公平。
既然谈学区房,肯定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吧。
我生活在美国某大城市,我家孩子读的小学,号称城中最好的小学,全校学生均考试入学。入学年龄5岁,考试的时候四岁,竞争非常激烈,录取率在20%以下。
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录取的时候不是完全按照考试成绩录取的。全市被分为无数个不同区域,按照居民的平均收入,教育程度,种族比例等,分为1, 2, 3, 4个区域,4区基本都是学区好房价高的区,1区就是世界闻名的成天枪战的黑人区了。录取时考分在前30%的学生直接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其余名额平均分给四个区域,按照考生家庭所在地址录取。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进入一个班的学生考分其实差很远,住在1区的可以以比较低的分数入学,4区的基本要到快满分才行了。
这个录取过程看似是非常保证教育公平,越是住在比较穷比较差的区越容易录取,你家越是好区学区房越不容易考进去。不过总体来说是择优录取的,即使1区的孩子,分数也不会太低。四岁的孩子去考试,阅读和数学都要有比较好的水平,全靠家长有意识提前教。我儿子现在上K,相当于国内的幼儿园大班,班上孩子基本上学前都早就会读章节书,三位数加减法,有些孩子甚至会算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我还曾经在我儿子的数学作业里看到过分数的题目……
就这样的班级,经过我这大半年和孩子同学家长的交往,我发现即使家住所谓”穷人区”的孩子的家庭多数一点都不穷,甚至比”富人区“的孩子,家有学区房的家庭还要富。我认识的几个孩子,家里对口的小学都是差得令人发指的学校,但是他们父母根本没考虑过让他们读对口,当时如果没考上,早就有好的私立安排好(本地读私立一个孩子一年开销三五万美元不等,普通人根本送不起)。他们家也都是住的大房子,价格基本不低,有一个妈妈还是全职房东,在附近有很多房子出租,住那个区域纯粹因为房租的收入回报率高,她方便打理出租房。那几个家庭虽然住差区,父母都是有钱有闲,才有可能早早的开始抓孩子的学习。
最讽刺的一点是,班上住房最差的一个女孩,家住4区一个公寓,两室一厅面积大约90平方,她家还是租的房子,房租2000美元。房子又小又破,不过地理位置极好也是学区房。她父母都是本地最大医院的住院医,爸爸外科妈妈麻醉,按理说都是美国响当当的高薪职业(住院医阶段结束后她家的家庭年收入大概是奔着百万美元去的)。不过可能父母都背着天价的医学院学费贷款,工作太忙又必须请全职保姆照顾孩子,就只能省点开销一家人窝在着小小的出租房里了。
班上还有一个中国小朋友,家住2区,妈妈是美国某名校cs 专业毕业,全职在家鸡娃,你猜她爸爸一年能赚多少钱才养得起一个名校cs 的妈妈在家不工作?
如果不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只靠调整资源的分配方式,不论如何调整绝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都会流入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之中。家住差区的家庭多数都是单亲,家长要么吃福利,要么做体力活,出入没有车,怎么会有精力去教小小孩阅读和数学让他们通过考试?怎么会有时间每天接送孩子去一个离家远但是教育质量很好的小学?买不起学区房的家庭,怎么有信心自家孩子一定考得过家里有学区房或者家里送得起私立的家庭?
其实以什么标准上学无所谓的,这事跟公平没关系。蛋糕就这么大,换个标准无非是把本来给这部分人的蛋糕给另一部分人。
我只是希望啊,你们分蛋糕的人,这个标准最好能稳定一点。别tm先是按成绩考,过几年按户口学区房,又过几年说改摇号了,再过几年说还是换回成绩考。
这样真的很蛋疼。
我处97年前小升初就是统一选拔性考试,性质和中考类似,区市重点中学大多一体。97年实施就近入学,重点中学则分离办学(即实际只剩高中部)。在经过了若干年温水期之后,各类乱象马上开始浮现,既然没有选拔,奥数、英语之类就会填补缺位。某些委员成天嚷嚷什么大多数孩子不建议学奥数云云,标准十三点,还真以为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去学,都装傻咯。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改革,从来不是出于纸面上的减负、公平之类,连毛个关系都没有。无非是恰逢85后人口高峰,市府没钱搞教育,初中被舍弃的优先级自然高过大学和高中,仅此而已。
总之,低龄段教育领域或许在10-20年间会频繁变革,尤其一线城市(为什么?需要明说吗。),但无论玩什么花样,恢复上述机制可能性几乎为0。在低龄段进行统一选拔考试,性质上是ZZ不ZQ的,有违国家教育大叙事里的任何特征。家长更多时候则要想穿,当下教育投资核心目的是保底,即不能差得没有底限,上限如何更多随缘,大多数不上不下的人文凭都没有区别,所以你真有多余的精力、多余的钱,应该充实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不用把负担全数扔给下一代。
可以的。
比如某市改为凭成绩上学,那么久要求全市所有成人缴纳社会教育税,可以是一个定额,比如每月每人2000,也可以是比例,比如收入的40%,不能提供工资证明的个体微小一律按定额的150%缴纳,孩子入学前要N年纳税记录......
当然,也可以是某省试行,也可以全国铺开。
不是你孩子上完学就不缴的,要缴纳一辈子的。
也不是你没孩子就不缴的,也要缴纳一辈子的。
好吧,现在做出你的选择。
补充:
凭成绩上学公平吗?目前任何方式里面它确实是最公平的,问题是谁愿意捍卫这个公平。捍卫它是要社会责任感的,是要消耗掉很多人的一生幸福的。这个公平之下的幸运儿们绝大多数不愿意背一辈子的债,当叛徒追求自我只是个时间问题。
凭成绩上学,这种选拔措施,效率太高了。其后果是,年终总结不知道写啥。所以,每年都必须把方法设计得更加复杂一点,并声称达到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家长一年比一年苦,学生一年比一年累,而折腾家长和学生的人,每年都有新业绩可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