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很多人写了二胎政策。这个我想不必多说,在学术界甚至媒体界,都已经有了非常非常广泛的讨论。其实在人口方面,北京的户籍新规、上海的2500万限制等政策,在未来的几年也会切实影响到大城市的居民。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的,是在金融领域,中国也正在大力推行改革。然而由于推出政策的窗口比较巧妙,多数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改革。然而,当经济周期上行之时,这些政策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也许就是「注册制」改革了,这项政策还没有施行,不过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注册制的施行,强化了股市的融资作用,对实体经济形成了切实的支撑;在二级市场,股价将会更加回归业绩支撑,股市炒作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些都是可以想象到的影响。对经济整体而言,「注册制」会极大的降低实体经济中的「资源错配」。另外,注册制的推出对传统投行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策是大家可能已经淡忘的,比如在「霜降」这一天,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央行的「双降」,但是关注到央行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人可能并不多。
实际上,在可以预见的短期之内,由于中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使得市场利率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存款利率的自然水平本身就不高,这项政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然而,这不仅对于银行业,而且对未来中国的实体经济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此前的2013年,人民银行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基本奠定了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格局。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之前由央行维持的存贷款利率差理论上消失了,之前由政府维持的利润空间随之消失。未来当经济形势上行,中央银行不得不回收货币以控制通胀,利率随之提高的时期,银行的负债管理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一方面需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许多创新产品(比如余额宝、懒投资的「零钱计划」等)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的取消,银行同业的竞争也将非常激烈,到时候,可以预见的是,存款利率会更加「市场化」,利率水平将至少逼近余额宝的利率水平。对于传统银行来说,负债端的成本提高将挤压银行的利润空间,那么银行的对策是什么?可能不同的银行必须在中间业务、资产业务方面想更多的办法,才能维持银行的利润。此前银行由于存贷款利率差的保护,银行的资产质量可以一部分由较低的负债成本来弥补。然而当这个利率差消失的时候,银行可能不得不更加重视其资产质量的问题。给定银行借贷仍然是目前中国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这项改革必然会对信贷市场乃至整个实体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在短期之内是看不到的,短期之内仍然会是低利率与银行惜贷并存的局面。
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改革了。此前已经推出了上海自贸区内的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试点,以及之前的QDII2的试点,中央推行资本自由流动的大方向应该是非常显然的。特别是SDR的加入,可能也推动了这一改革进程。
其实我个人是非常疑惑的,我们知道经济学中有所谓的「不可能三角」:资本完全流动、汇率稳定、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此前中国央行相当于放弃了资本完全流动,从而拥有了稳定的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但是现在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无论是汇率稳定还是独立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这个时间推动资本完全流动,是想放弃哪个目标呢?不解。
但是不管怎样,资本账户可兑换一旦推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实我还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如果QDII2退出,或者资本账户可兑换,一线城市的房价会怎么走?
基本上看下来,2015年在金融领域的改革都比较振奋人心,学术界呐喊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可兑换终于见到了曙光。奥,好像忘了10手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