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英国海军战舰时代见敌必战是怎么回事? 第1页

  

user avatar   ddddd-70-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友们看完了觉得有点道理的话别忘了点个赞,收藏比点赞多是什么情况?

----------------(原回答)-------------

反对片面强调战利品赏金(prize money)的物质激励导致“见敌必战”的回答。



首先是知乎一贯作风,先看有没有。关于见敌必战类似的描述,确实是有明文记载的。英国海军《战争条例》(Articles of War)是从1661年开始就颁布的一系列治军准则,是1866年开始实行的《海军纪律法案》(Naval Discipline Act)的前身。其中记载

“Article 10: Every flag officer, captain and commander in the fleet, who, upon signal or order of fight, or sight of any ship or ships which it may be his duty to engage, or who, upon likelihood of engagement, shall not make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for fight, and shall not in his own person, and according to his place, encourage the inferior officers and men to fight courageously, shall suffer death, or such other punishment, as from the nature and degree of the offense a court martial shall deem him to deserve; and if any person in the fleet shall treacherously or cowardly yield or cry for quarter, every person so offending, and being convicted thereof by the sentence of a court martial, shall suffer death.”

这条说的是:收到信号而不去打、遇见有责任攻击的敌舰而不去打有可能发生战斗而不带动下属英勇战斗的:舰队司令、舰长、指挥官,应判处死刑或由军事法庭判处其他徒刑。舰队中所有人,不勇敢作战,狡诈、懦夫似的投降的,应由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所以说英国海军强调“见敌必战”是真的,而且特别针对指挥官。但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被赏金激励导致的好战,而是为了解决海军中严重的委托-代理难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

目的不重合

风帆战舰时代的舰长和现代的舰长不是同一种动物。

风帆战舰上的水手都出身低微,那时候英国海军的强征入伍(press gang)基本就是合法化的人身绑架。比如晚上去酒馆外“捡尸”,一觉醒来人就在船上了。更过分的还有在婚礼现场直接把新郎带走的妻目前犯。另外相当比例的所谓“自愿入伍”的水手也是被威胁强征入伍后妥协“自愿”的:你不自愿入伍我就强征你,自愿还能拿几个月薪水的签约费,要不这个钱都没得拿,逼良为娼了属于是。风帆时代的男孩子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种低下的地位导致水手在海军看来连工具人都算不上,纯粹就是工具。不光薪水比不上商船上当水手,舰长还可以对水手任意的体罚、鞭笞、绞刑等。这种自主权是被海军认可甚至鼓励的。结合英文里眼里揉不得沙子、对下属严厉的做法就叫做“run a tight ship”,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有个比较有名的故事,在1707年导致4艘战舰触礁沉默的西西里海难前几天,船上的一名水手认为船只的经度位置不对,这个消息传来传去到了舰长的耳朵里,然后这个水手就被绞死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就黑人问号脸,什么和什么啊,干啥就绞死人啊,而且最后证明人家没说错啊,纯窦娥了。而绞死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舰长的决策不是水手可以议论的,敢评论就属于煽动暴乱(inciting mutiny)。这种权威性,商鞅都内牛满面啊,想不到我法家居然远在海外得到了继承。不过英国海军一直认为这是假的,因为它特别有小说故事性却没有任何记载。注意了,反对意见不是舰长没权利这么干。也侧面说明了舰长在海上就是绝对的一言堂。

对下船长绝对权威,对上呢?不好意思,对上船长有绝对的信息优势。风帆时代的通信极其不变,可以说船本身就是传递信息的最快工具。信息滞后再加上天气变换对风帆舰的影响,敌舰位置的不不可知,导致海军只能在出海时给舰长下达非常模糊的指令。常见的无外乎就是:1.封锁港口 2.寻找敌舰 3. 护卫商船等。其中最具不确定性的就是寻找敌舰,敌舰在哪儿基本不明,能不能遇见、遇见什么样的敌舰、能不能追上等等都是没谱的事儿。再加上船只情况,是否需要修理,水手是否需要登岸休整等等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舰长这个位置想要欺下瞒上非常容易。属于韦小宝闭着眼睛都能刷的副本。

更重要的是舰长也非常有摸鱼的动力。因为他们在战斗中实在是太容易挂了。战斗时舰长的指挥位在舰艉高处的四分之一甲板上,毫无遮挡,视野极佳。当然别人看他也视野极佳,而且全船就没几个穿制服带高帽的。瞎子都能找着舰长,纯纯的子弹磁铁。所以稍微有点脑子的舰长都会尽量苟着,最后大家心照不宣。都不用说单独航行的舰长,早期还是混战战术的时候,大规模海战里很多舰长都或明或暗的摸鱼。理由想要找的话也是一堆,风力不适宜,风帆受损机动不良,我害怕挡着友军的火炮了,我刚想莽上去结果友军先登一步....。1652年英国海战败给荷兰,指挥官Robert Blake总结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手下的舰长表现:不是我指挥的菜,关键时刻他们真不上啊。

要是单独出海就更容易了。是,俘虏一搜敌舰的赏金(prize money)就够我十辈子花了,但俘虏一搜敌国商船也够我一辈子花了啊,而且商船不还手。有稳赚不赔的买卖,为啥一定要干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非常安全的情况下多俘虏几个商船不香吗?所以看见敌舰,可以找各种原因不去打。人家比我快,人家比我炮多,人家刚出海水手状态更好,找出一堆理由来综合,决定不去打的借口肯定是有的。但海军就哭了,花那么大价钱装配的战舰,给那么多水手发工资,结果就起个私掠船的效果。赔到姥姥家了。

最坏的结果就是舰长们欺上瞒下贪生怕死变成风气甚至是习惯。到时候一切本来上不得台面的苟都会变得理直气壮起来。勇敢作战的人反倒会被当做心机婊,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的人而受排挤。想象下如果舰长都是汉弗莱爵士一样的人精是什么后果。

可以说舰长和海军目的不重合的委托-代理难题是影响战斗力的极大的因素。而英国是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的国家,以至于在造船技术略逊于老对手法国的情况下能长期打出极佳的交换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同等级的英国船单挑战胜对手才正常,而且经常性的以小博大取得胜利。而“见敌必战”的规定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一环。

灵活的战术<死板的纪律

英国海军的解法总之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哪怕牺牲理论上的灵活性也要强迫舰长莽上去。

先看舰队海战时的战术。早期混战战术之后各国都用上了线性战术,经常是先期机动过后双方排队一艘船对一艘船的对射几个小时。往往是弹药打完了也没分出胜负,各自回家。我们经常听说线列战术的优点:侧舷火力得到最大发挥,没有友舰阻挡等等。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风帆舰排成线列队形的机动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方如果不想打,直接散队撤退线列是追不上的。所以早期的线列对战里经常出现舰数优势的一方故意把多出来的船放在后方,不参与战斗。这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做法只为了让对手留下来两边公平对轰。所以说发挥最大火力并不是线列战术的唯一目的。

线列战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优点就是能确保船只都参与战斗。旗舰一般处于线列中间,舰队司令可以比较方便的监视下属各船的作为。而且较简单的战斗过程也保证了舰长们少了很多脱离战斗的借口。换句话说,线列战术的理论威力未必最大,只是下限高。而面对敌方线列战术,我方使用线列战术也不是理论最优解。但是更好的战术需要能保证所有舰长都齐心协力的积极作战。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排排坐对轰吧。这也是为什么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的双排冲锋战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那个时候英国海军已经对自己的战斗力有极度自信了,而且因为长时间的制度文化积累也形成了夸耀勇气的风气。就是这样纳尔逊还是把旗舰放在了最危险的排头位置。为的就是一定要激励各舰长奋战到底,顶住炮火压上去。(可以理解为什么战前旗语里要说“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 man will do his duty")没有这些个背景条件,就算法国西班牙司令想到了这个战术也不敢用。僚舰可能冲到一半被轰的猛了就掉头走了。

在线列战术里英国人还爱抢上风。现在很多穿越小说里抢上风成了海战的基本知识,好像和陆战里抢高地一样具有优势。而我们去看英国的多次海战记载里几乎每次都能抢到上风,这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吧?难道英国人航行水平高于他国,别人抢不过他们?(其实不是,法国人的航行和队列水平更高,船也略好,不过英国人船底装铜皮也保证了长时间出海速度下降不多。但总体上航行水平都差不多)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没几个人和英国人抢。其实在线列战术时代,很多国家更愿意抢下风。下风的优点很多,比如当海浪比较大时,上风的底层重炮炮口因为舰身倾斜可能无法打开,而下风则因为反向倾斜不受影响。再比如当受损严重时,下风的舰船可以很容易的脱离战斗。而下风的战舰更容易攻击对方的帆桅索具,使对方难以机动,理论上更能掌握战场主动权等。

那么上风的优点呢?主要一点就是各舰船几乎别无选择,只有坚持战斗一条路。受损舰船很难脱离战斗序列,反而帆索受损的舰船应该逐渐向敌舰飘去。相比于下风受损舰船可以轻松的脱离战斗完全是两个思路。有点背水一战的意思(背风一战)。配合英国水手更快的开炮速度(原因后面说),以及上风倾斜更容易攻击船身的特点,英国人往往越打越精神,弄的对手很难招架。

舰队海战时可以用线列战术,但控制单独行动的战舰舰长就难得多。多个答案里提到的物质奖励,即缴获船只得到大量奖金(prize money)就是其中一条。其实欧洲国家都有类似政策,毕竟战时缴获一艘船不但是增加了自身海军力量而且也让对手少了一艘船。即使按市场价重赏也是划算的,这个账大家都算的明白,只要能激励勇猛作战就行。

但之前说过了,缴获战舰所承受的人身风险实在太大,而缴获商船没有危险却一样能做到财富自由。重赏之下也未必出勇夫,所以还要配合一条不许挑肥拣瘦,专找软柿子捏,遇见硬茬也必须给我打的规矩。也就是见所谓敌必战。当然,见敌必战的指的是有责任攻击的敌舰。一个sloop-of-war遇见ship of the line当然不需要去送死。而有责任攻击一般指势均力敌的敌舰,在海上单船行动里,最主要的就是各种frigate(护卫舰)的单挑。而英国人最自以为傲的就是历史上这种硬碰硬的单挑里远超他国同行的战绩。

配套制度

赏金也好,见敌必战的纪律也好,想仅仅通过几个政策就改变舰长们的行为,让战斗力飞跃是不现实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全世界都通行。除了其他答案里提到的枪毙舰队司令这种杀鸡儆猴的“运动式”管理,英国海军还在制度上还有很多监察、鼓励舰长勇猛作战的手段。

首先舰长在RN里是超编的。举个例子,假设有100艘护卫舰,护卫舰舰长的编制就可能有150甚至200。在正常的情况下,比如陆军,这属于典型的冗官冗员,浪费资金。但在海军里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一点之前说了,舰长在战斗中很容易挂。所以舰长的损耗比舰船大。多编几个人备用也是好的。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分到船的船长只发半薪,而且完全没有缴获敌船获得财富的可能。所以任何一个出海的舰长脑子里都绷着一根弦,一旦被怀疑自己作战不勇敢,都不需要特别过硬的、能够上军事法庭的证据,只要出现几次可疑的放跑敌人,那就很可能被调回岸上,再次出海遥遥无期。人生走进海沟。

第二个制度针对船长的信息优势。即副官(Lieutenant)的晋升道路的不确定性。一个出身上层的水手,从少年起就在船上做中等船员(midshipman,此处的中等可以理解为处在船长为代表的平流层和水手的牛马层中间的中等),只要干的好十几年可以就升到副官,这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副官升船长是不确定的,很多人干一辈子到退役也只能是副官,而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能升船长。这里面道道很多,但最基本的一条是船长编制得有空缺才行。所以一旦船长有怯战行为,副官是很有动力揭发的,一方面跟着不打仗的船长自己的勇猛得不到施展,另一方面空出位置也利于自己的升迁。而每艘船的副官调配是海军司令部指定,船长无权干涉,也无权降级使用。

当然,为了保证战斗力,船长的绝对权威在海上是不容动摇的。所以制度上不会让副官和船长对立。海军的要求是每艘船上有三本各自独立的航海日志。其中船长一本,副官一本(大船上不止一个副官,那么每人一本)。每次回港日志都要上交做记录,这里面如果有明显分歧就有意思了。船长和副官俩人肯定有一个的前程要完蛋。但如果副官想故意陷害船长怎么办?这就是第三本日志的作用。第三本日志来自水手长(master of ship)。这个职位偏技术,主要是处理舰船的设备帆装和领航等,和作战关系不大,也不可能直接晋升舰长。所以他的话比较有参考价值。(另外master of ship的选拔和惩戒也是海军军部负责,船长无权插手)

通过这一套规则,海军用不高的成本极大削弱了舰长的信息优势,让舰长产生追求战斗的焦虑。也因为追求战斗,英国的舰长特别注重水手的火炮操作和白刃拼杀的训练。甚至出现了自己掏腰包,让水手进行实弹射击的事情。也因为知道战斗不可避免,再加上丰厚的物质奖励,英国水手对战斗训练更热衷。相比之下法国舰队就显得“和平”很多,船长更注重的是航行和队列训练。这就导致了战斗力的倾斜。而这种倾斜一旦开始,就会更加剧英国人对战斗的热衷,进一步拉开战力差距。

最后的英国舰长不但不苟了,而且居然卷起来了:不光看到势均力敌的敌舰会去打,就算是对手有优势的情况也会冲上去,有时居然也能以小博大取得战果。结果明明更技术兵种的海军,反倒比陆军还要更强调指挥官的勇气。当然也有翻船的时候,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国国宝宪法号对勇士号(HMS Guerriere)的战斗。英国的勇士号(船还是之前从法国俘虏的),即使不考虑宪法号的新设计和加厚的弗吉尼亚橡木(live oak)船壳,从明面上的战斗力上看,无论是吨位、炮重、还是水手数上勇士都明显弱于宪法号。大概就是60%-70%的水平,但英国人还是上去刚,结果就被干沉了。

不要求“见敌必战”的人们

首先是私掠船,私掠船如果俘获敌船英国政府也会给与非常丰厚的奖励。但因为他们是私人运营的海军没有资格要求他们见敌必战。而且说实话海军也没有这个动力。因为私掠船的武装度很低,其目标就是敌国商船,本来就没有让他们去拼军舰的想法。

其次是老对手法国海军。法国海军的舰长在作战上的灵活度大很多,没有见敌必战的要求。对舰长的掌控主要靠奖惩。奖和英国差不多,都是缴获敌舰就能分赃。而惩则主要体现在输掉海战,尤其是投降的舰长会被严惩。这手段看起来很有道理:舰长自主,有赏有罚,双向激励。但导致了法国舰长的行为模式是不轻易打仗,除非胜算很大或者跑不掉。因此在训练上更重视航行,而非战斗。相对英国更死板的“见敌必战”,法国海军灵活的政策对勇猛作战的推崇差了很多。结果反倒是死板的一方战斗力越打越高。


user avatar   wkir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几个答案提到的“赏金法庭”给英狗海军带来的钞能力之外,18世纪开始英狗还有一个技术优势,部分英国皇家海军军官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用铜皮包裹战舰吃水线以下的船壳。

原理上,铜离子催化的类芬顿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能够有效杀死如藤壶、船蛆之类的海洋寄生生物。有数据表明,藤壶能让船只的燃油消耗陡增40%。

这就意味着,在当时的海洋上,拥有这个技术的船只具备更快的航速,更灵活转向,一句话——碾压级的机动性

起初这个技术是有问题的——铜皮和铁质零件之间产生的电化学反应会让铁制品出现腐蚀,反而增加船只漏水进水的风险,导致英狗一度放弃这个技术。

但很快英狗就找到了解决办法——在铁质零件与铜皮之间敷设多层油毡纸绝缘,减少化学反应。

得知这此事后各舰队就积极向时任皇家海军后勤主管查尔斯·米德尔顿呼吁进行改革:

“看在上帝的份上,同时也为了我们的国家,给我们派来包裹铜皮的新型战舰吧,让我们丢掉这些破旧不堪的老家伙”

“如果有了这样的战舰,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如果没有,则肯定会造成灾难及不幸。”

于是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国总共耗费40万英镑——当代一艘英制航母的造价——将皇家海军331艘大小战舰全部包上了铜皮。

这也为七年战争皇家海军横扫法鸡和板鸭奠定了最基本的技术优势。

1764年开始法鸡和板鸭也开始搞这个技术,但当时的法国和西班牙没有批量制造铜皮的能力,整个法国只有布雷斯特港有能力给船只包铜皮,反观英狗几乎所有港口都有这个能力。这就太不讲道理了。

直到独立战争结束法国海军也只有一半的战舰上了铜皮buff,板鸭就属于划水了,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这里举一个例子:

独立战争期间本是北美将领的本尼迪特克·阿诺德叛变,而在1781年3月8日为了阻击这个叛将,法军方面派出10艘战列舰前往切萨皮克湾——12月阿诺德在那里出现过。

而这10艘战列舰仅有两艘裹了铜皮,所以在航行过程中,航速较快的船只不得不经常脱离舰队接应航速最慢的船只,效率极其低下。

3月10日英军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出11艘均裹了铜皮的战舰出航展开追击。

结果在晚出发36个小时的情况下,英军比法军更快于3月16日抵达切萨皮克湾。


所以英狗本身就具备覆盖全海的超强机动性!

等于说,就算英国海军与敌方火力相同,但其移速必然更快,这游戏还怎么玩?

见面就开干,打不过先跑,反正你大概率追不上,看你追不动了,反手又来几发~

或者你想跑?对不起宝贝,我比你快,追都给你追死~

这么大的技术优势,再加上巨额赏金诱惑,见面不轰一炮怎么可能?


user avatar   saog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1797年,纳尔逊在圣文森特角海战中当机立断,率领“舰长”号和“卓越”号冲出战列,与西班牙海军“圣尼古拉斯”号及“圣约瑟夫”号进行近距交战,并登舰肉搏,迫使西班牙军舰降旗投降。战后,纳尔逊因功晋升海军少将。在此后的阿布基尔、加的斯、特拉法尔加等一系列传奇般的海战中,纳尔逊依然秉承了这一作战风格。

这种不顾敌我兵力对比,主动发起攻击的精神,被后人称为“见敌必杀”的纳尔逊精神。

下面说点实际的,英国作为一支拥有悠久海军传统的国家,通过和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多年扭打,锻炼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海军。

英国相较于传统对手:西班牙、法国和后来的德国,整体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英国海军认为即使战术结果上并不占优,甚至失利。但通过不断接战,消耗对方整体实力,战略上的胜利依然属于英国。

再深一个层次,英国海军虽然战舰数量众多,质量上乘,但分布到全球的殖民地,在局部反而不占优势。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荷兰等国组成联军后,实力甚至超过英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旺盛的斗志、优秀的舰长、熟练的水手、严酷的训练、严格的制度,才是英国海军屡战屡胜的真正法宝。像纳尔逊这样追着敌人打,才是强者在海上生存下来的硬道理。

最后,光靠精神原子弹显然不行,物质奖励也必须跟上。作为资本主义的缘起地之一,英国人显然深谙此道,设立了赏金制度。

170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海上巡逻及护航》法案,并在各地建立了“赏金法庭”,用于作战赏金的评定与发放,并专门拿出资金给予支持。英军规定捕获的舰船和货物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折为现金,直接分发给参战官兵,抓获的俘虏也按人头数换取奖励。这是一种零成本的激励机制:打胜仗,就有钱赚,而且羊毛出在敌人身上。英国海军部基本不需要投入,而且有一定的利润拿。

比如我们的主角,1781年前后,任“阿尔伯玛尔”号舰长的纳尔逊到西印度群岛附近与法军作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纳尔逊分得了约400英镑的奖金,相当于今天200万人民币(简单说一下,军舰大体分为舰长、高级船员、高级水手,普通水兵4档。其中舰长可以拿四分之一)。

还有,1919年1月,贝蒂由于在日德兰海战中的卓越表现,获封为北海和布鲁克斯比的贝蒂第一伯爵,并晋升海军元帅。除此之外,国会发给贝蒂一笔10万英镑的奖金。10万英镑是什么概念呢?19世纪,每英镑能换7.32克黄金。10万英镑能换732公斤黄金(当时英镑金本位制刚刚废止),按最近金价折算,相当于今天的1.6亿元人民币。

既能为国争光、又有丰厚回报,换我我也“见敌必战”啊!


user avatar   CaptainD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换个思路,见敌必战这个其实也是大英帝国的钞能力了,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高到正常人无法拒绝的价码来鼓励大家踊跃作战。

1708年,英国发布了海上巡逻与护航法案,建立了“赏金法庭”,该法案核心内容就是海战胜利后海军部以市场价“购买”全部俘获的敌舰和战利品,然后由“赏金法庭”评定再把钱发放给全体参战官兵,早期规则是“俘获或者杀死一名敌人可以获得5英镑奖励,扣除这部分奖励后,其余的钱被分为8份,舰长拿2份,舰队司令拿1份,舰上高级军官共享1份,舰上低级军官和高级船员共享2份,普通水手和陆战队员共享2份”




这个法案有多激励人呢,拿几个战例来说,1762年皇家海军攻占古巴哈瓦那,舰队指挥官凯佩尔和陆战队指挥官波考克就分到了10万英镑,10万英镑放在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概念呢,乔治三世在1761年购买白金汉宫才只花了2万英镑,还因为凑不够钱只能分期付款的,每年5千英镑还了4年才付清,到1762年两位大英指挥官赚到10万英镑的时候,乔治三世2万英镑房贷都还没还完,这一战直接让两位指挥官直接富可敌国了,你说这仗打的积极不积极?

同样是1762年,皇家海军巡航舰“活跃号”和单桅纵帆船“喜爱号”共同俘获了一艘满载珠宝的西班牙战舰,这一仗两艘战舰的舰长每人赚了6.5万英镑,人均可以买三座白金汉宫,而参战船员人均分到了485英镑,按照当时金价换算,相当于现在的120.6万人民币,一仗打完,全体军官财富自由,全体船员知乎人均了,换你你也上啊,你的上司不上你都得哗变自己上了。

再看看当时皇家海军的薪酬标准,一般船长是年薪是150到300英镑,舰上军官或者高级船员的年薪是20到60英镑,普通船员年薪是10英镑,海上巡逻与护航法案给的奖赏就是好几辈子的收入了,这让谁不心动?

甚至连英雄都不能免俗,特拉法尔加的英雄,纳尔逊子爵,1805年监视在土伦的法国舰队时,发现敌舰队在大雾中溜走了,白花花的英镑从眼皮子底下跑了,全舰队官兵都不干了,从地中海追到西印度群岛,追过了又折回来,前前后后历时8个月,终于在特拉法尔加追上了,27艘英舰毫不犹豫的就对33艘敌舰从T劣势位发起了进攻,皇家海军的官兵看着这一堆明晃晃的赏金眼睛都直了,这一仗虽然子爵陨落,但是他的家人得到了原本属于他的奖金高达足足25万英镑!!在当时足够他的家人买下整整8个白金汉宫!!

甚至到了日德兰海战时,海上巡逻与护航法案依然在执行,1916年5月31日下午,贝蒂中将和他的战列巡洋舰舰队遇到公海舰队时,在整个舰队官兵眼中可不只是德国人和他们的船,而是一排排移动的黄金,此时不上(抢)更待何时,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贝蒂中将无视了杰里科给他的命令,直接带着战巡舰队A了上去,连送了三个人头,不过值得一提的事,贝蒂中将因为他这波英(鲁)勇(莽)的行为在1919年拿到了“赏金法庭”评给他的10万英镑奖励(相当于今天的2.7亿人民币),贝蒂旗下的战巡舰队的全体官兵都拿到相当于自己好几年到几十年的薪酬的奖金。

虽然三个队友祭天,把敌人放跑了,还打乱了领导的大计划,但贝蒂本人就直接财富自由了233333

如果说到这里,你还不太能理解皇家海军这几百年来的冒险精神和逢敌必战的传统是怎么回事,那我就拿我们PLAN来举个例,皇家海军的这波钞能力相当于我今天指挥一艘035型常规动力潜艇击沉了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党和国家不仅给我们全体官兵授勋,还给了我们128.8亿人民币做奖励,我作为艇长能拿32.2亿人民币的奖励,我隶属的分舰队司令能拿16.1亿人民币的奖励,我艇上的军官一人可以拿1.61亿人民币的奖励,剩下的普通艇员,每人至少可以得到4600万人民币的奖励!!!

我特么直接一战就打出32个小目标了,艇上军官人均汤臣一品了,全体艇员一线城市人均一套市区大平层了,我上司因为我这一战都能自费再造一个056编队的,这样子的仗谁打着不积极,艇长不积极脑子有毛病,艇长不积极,司令官都要撤你职,艇长不积极艇员都要哗变!!

如果今天海上巡逻与护航法案还在执行,我即使只是指挥着一艘RYA的帆船,我在公海上见到了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我也要掏出我的L85A3和PIAT,追上去,然后像罗素克劳扮演的杰克奥博瑞船长那样喊一句:“For England, For home and FOR THE PRIZE!”

(¥A¥)


user avatar   186042675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想明白这个看似很忙莽其实相当严谨的规则,才能搞懂制海权理论。

先回想中国古代一个常见困境,无法彻底征服的蛮族牧民。因为人家居无定所、四处游荡,想要决战都找不到人。战斗的成本,和搜索或者维持后勤的成本相比,反而是很小一部分。

海洋是比草原更加广阔的,所以在茫茫大海上寻找敌人的舰队,更加困难。这就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策略:存在舰队。舰队不打仗,光躲猫猫,实在费拉到顶点了。问题在于这种舰队你也不能忽视,因为找不到它,无法彻底消灭。反而要小心防备它突然出现在某处,袭击港口或者商船。

从上述两个事例就能看出来,打仗到底是打什么?不是英雄的将领,猛烈的武装,而是在拼“物资流”,抽象一点就是拼现金流。谁能保证源源不断的往战场投入,谁就能赢。所以防守永远比进攻更吃亏。十个城市/港口/商路需要防守,防守方必须准备十份的物资(人力物力武装)。但进攻方根本不需要出十份,只需要从中任选一个就行,而无论输赢下一次再换一个目标。

所以在海战上,如果要防守十个港口/航线,防守方根本不可能财大气粗的准备十份舰队。只能一两个舰队满世界巡逻。而对手哪怕非常费拉不堪,舰队比渔民强不了多少,只要人家舰队存在,就无法避免被偷袭的可能性。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没有千日防贼的,耗不起。

由此就可以认清现实,哪怕同归于尽,甚至己方损失更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性,削弱对手的舰队。看见了就是天上掉馅饼,不打的话下次找到不知道哪年哪月呢。只要对手不能再搞“存在舰队”,那么自己实际上节省了所有的防御成本。就算局部亏损,全局也是赢的。

所以在海权思想里面,对于实力偏强的,搞消耗战是一种必胜策略。只要可以持续爆船,把对手的舰队消耗光,己方的防守可以完全不做,用一份舰队打光的代价,省下十份港口/航线的防守成本,这买卖不亏。

相对的,弱势一方,必然要想方设法避战。只要维持存在舰队,对手就不得不保持高昂的防守成本。相当于以小博大,游击队拖住正规军。啥叫敌进我退敌住我扰啊(战术后仰

普通人的视角,往往因为各种故事和宣传,更注重残忍的战场,英勇的战士等等,很容易陷入英雄史观。实际上对于统帅部门,最怕的反而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将”,怕的就是他们的神奇表现,扭曲了人们的判断,反过来影响了战略决策。

从个别战场上看,劣势也要挑战是无脑自杀,但全局战略看,这是一种发挥自身优势(俗称钞能力)的“必胜战略”。甚至可能出现每战都失败,输着输着最后战争反而赢了的怪事(对手被耗光了)。排除各种幸运和不幸,在一定容错概率范围内,制定一个稳妥的求胜策略,反而是军方/国家高层更加注重的做法。大英不愧海盗专家啊~

简单总结,见敌必战,因为找到舰队很难,一旦找到就要尽可能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把“拼运气”变为“拼消耗”,才是强势一方的正确选择。弱势一方则正相反,能不打就不要打,不打比打更有利。

所以啊,提出交战不应该过于注重城池而是消灭有生力量,而且整理出游击战理论,并且肯交给别人的教员,被称为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可谓实至名归。并非海权理论的专家,却殊途同归的总结出了类似的规律。


user avatar   jet-ramm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偏个题。

英语里面真的没有“见敌必战”这个表达吗?

“不论何时何地发现敌人,海军都将进攻。”——英国海军元帅达德利·庞德

The Navy will attack the enemy whenever and wherever he is to be found.

“应该尽一切可能实现皇家海军的终极目标——不论何时何地遭遇敌军主力,都要将其消灭。”——斯帕蒂文托角海战调查委员会报告,结论部分

…no opportunity must be allowed to pass of attaining what is in fact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he Royal Navy – the destruction of main enemy naval forces when and wherever they are encountered.

据称引用自ADM116/4309- Battle of Spartivento Board of Enquiry, Conclusion.

这两个表达应该都很接近“见敌必战”,至于有没有更接近的说法,我完全不懂皇家海军,不知道。但不管怎么说,宣称英语中没有这个表达未免太过草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句话都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

1942年2月12日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欧根亲王一同冲过海峡时,拉姆齐海军中将对于在白天投入老旧的剑鱼式鱼雷机发起攻击有所犹豫,然而他的上司庞德用“不论何时何地发现敌人,海军都将进攻”的简短指示决定了这些剑鱼的命运。机场指挥官回忆奉命发起攻击的Eugene Esmonde少校“面色苍白,神情紧张。那是一张已死之人的脸。”最终,825中队派出的6架剑鱼全部被击落,18名机组中有包括Esmonde少校在内的13人阵亡,而他们射出的鱼雷全部没有命中。

而斯帕蒂文托角海战中被指责对于交战不够积极的霍兰在半年之后率领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向俾斯麦号冲去。没人知道他是不是想要采取某些“更积极”的交战策略。


附:

日本倒确实认为皇家海军的战斗风格是“見敵必戦”,战后的海军反省会还专门讨论了一段英国也不一定是见敌必战(イギリスは必ずしも見敵必戦ではない,[証言録] 海軍反省会11 目次),要追根溯源或许也可以考虑一下日本方面的这个印象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存在的东西。认为RN在“战或逃”这个生理反应上的思维问题上的决策模式和一般正常人类有所区别大概没有错误,这背后也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相对理性的原因比如殖民地防卫对舰队集结追踪的客观需求,封锁理论的主动进攻牵制思想的指导,对勇气的推崇等等——不理性的原因比如海军主义上脑,民间/海军内慷别人慨的看客心态等等等等——认为其更愿意接受战斗的风险本身没有问题,我没有反对这一点的意思。

但是具体的“逢敌必战”这个词···这词哪来的啊?

不要求严谨学术去找原始材料次级材料,我用最朴素,最简单,最好理解的方式来问:既然“英国人”逢敌必战,那么逢敌必战这个词,在“英语”里,怎么说?

它怎么说啊?不知道啊?

你必须在语言词库里有这么个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才能行之有效地使用这种思想。这是维果茨基最基本的想法之一。结果这个词到最后是一个,汉语使用者中认为英语使用者们存在的思想,但是英语词库里根本没有的东西。

更加积极主动寻求战斗本身是马汉,罗辛斯基,柯尔贝特都认可的想法,这一点本身没有问题。无论面前的敌军多么强大,其和其他敌军汇合重组后都会变得更强大。无论主动与敌军战斗有多少困难,任凭敌军进入大洋后寻求战斗都会更加困难。积极寻求对敌军造成损失,掌握主动权本身不是错误的。一旦掌握有更强的造修能力和更大的舰队则更加重要。但是这绝对不能走到见到敌人“一定”交火的地步。10-40年代的RN尤其在这一点上走得太远。克拉多克用他的破烂巡洋舰冲锋斯佩的新式大型装巡而全军覆没的故事仍然让人记忆犹新。托维认为1CS和PoW差点因为没有在胡德沉没后战斗到底被送上军事法庭的故事已经经常提到了(当然同样反复提及要注意的是,这可能是他的记忆偏差。)PQ-17,海军部一份指令舰队立刻解散护航商船准备战斗,结果呢?纳尔维克,海军部微操要求重夺港口,然后2DF立刻发起袭击,结果呢?“英勇出击”的背后,都有无数长眠海底的普通水兵陪葬;而“懦夫行径”的后续,则是保全了1CS得以全身而退的结果。当然时时刻刻畏首畏尾考虑保护船只无法让舰队发挥作用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在面对敌舰时无视战场形势,无视更大范围内的战略得失,只是一味地决定必须战斗,固执地想象勇气和战术选择一定能够弥补一切技术和实力差距,那么结果必然是悲惨的。

没有什么逢敌必战,战斗与否是个军事问题。从你我做起,不要出现第二个克拉多克。让指挥官们根据战场形势和风险评估来依据专业知识取舍战斗与否,而不是让所谓的“海军传统”和舰队街“战略大师”来在背后戳真正冒着枪林弹雨的指战员们的脊梁骨。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da-shi-13-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相关话题

  南宋灭亡时有十几万人跳海殉国是否为真? 
  历史上有哪些灾难严重到打断了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 
  为什么德军不集中资源(特别是43年被战略轰炸后)大量生产三突子,四号,黑豹这类性价比高的坦克? 
  历史上有哪些才貌双全的女子? 
  首批8艘055建造进入尾声,从公开的消息看下一批建造的055可能会有哪些改进?搭载的舰载武器有哪些? 
  如果关原合战西军打赢了东军,会对后面的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如何评价电影《类人猿行动》? 
  2018 年你读了哪些历史著作? 
  同为皇室,为什么英国皇室比中国皇室的名声要好?甚至地位也高于中国皇室? 
  如何看待网传2021年9月12日中国五艘军舰出现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 

前一个讨论
乌克兰的未来是否会更好?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传武就是杀人技?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