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世界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国际形势和地缘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有很多相似之处:

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国,相当于当年的欧洲第一大工业国,从某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后都发展了四十多年(1871,1978),对海外市场和农矿产品的依赖度都不低,从经济角度看是世界体系的受益者。两者都有人口红利(德国的人口红利甚至都溢出到美国,以至于德裔成为美国第一大族群)和工程师红利(德国理工科教育是开山鼻祖的地位)。都一度依靠“性价比”来实现产业版图的扩张——Made in Germany最早是全球霸主(前世界工厂)强制要求的侮辱性标注。作为后发国家,都面临一个基本被瓜分完毕的世界体系,国内不少人鼓噪“入关”。出海口事实上被封锁,都有依托陆权另起炉灶的谋划——且铁路都是设想中的核心抓手。都在大力“造舰”,都和全球霸主(前世界工厂)有结构性矛盾,Pax Americana和当年的Pax Britannica和一样面临挑战。

同时,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国和隔壁的前东亚第一强国有历史宿怨,前东亚第一强国对其的敌意和恐惧,一如当年法国(前欧陆第一强国)对德二的敌意和恐惧。并且前东亚第一强国仅凭自身的实力和体量完全无法抗衡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国,就像法国凭自身完全无法抗衡德二。前东亚第一强国,同时也是东亚第一个陷入老龄化、少子化的大国,就和当年的法国一样(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受困于人口增长乏力的问题)。两者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就是借助外力——域外的“离岸平衡手”和另一个方向的更落后大国/人口超级大国,让实力远超自己的对手陷入“两线作战”

这个意义上,印度相当于低配版的沙俄,灰色牲口众多,爱侵略扩张,国内矛盾尖锐、危机四伏,印度教民族主义就像泛斯拉夫主义一样咄咄逼人(都是作为塑造国家认同+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两者都有一个某宗教背景的宿敌,人口规模对比也类似(一战前沙俄人口1.7亿,奥斯曼只有0.2亿;今天印度人口14亿,巴基斯坦人口2.2亿),且“宿敌”都和隔壁的巨型工业国是准盟友。当今的印度和当年的沙俄,都面临隔壁的巨型工业国向本国势力范围的渗透。有意思的是,隔壁的巨型工业国都谋划途经“宿敌”的铁路。

今日的世界岛腹地,有个曾经号令半个地球的没落大国,和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国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历史渊源,也有过激烈的冲突(部分原因是本阵营的主导权之争),但如今双方是准盟友,且老大哥和小兄弟的位置互换。当年的欧洲腹地,也有个曾经号令半个欧洲(哈布斯堡一度是半个欧洲的统治者)的没落大国,和彼时(一战前)的欧洲第一大工业国有民族文化方面的历史渊源,也发生过战争(也是争夺主导权),但也成为了背靠背的同盟,且老大哥和小兄弟的位置也互换。两个没落大国,内部都有事实上的国中之国——相关的势力只忠于没落大国的统治者而非忠于没落大国本身。两个没落大国,也因此都有进一步“解体”的危险

同时,在有些利益一致的场景下,没落大国和巨型工业国、更落后的人口超级大国,也能像“三皇同盟”那样,变成准同盟(比如某合作组织,比如某金属建材银行,比如今年2月24日以后)。

差异方面也是显著的:

1. 今天的印度和俄国之间几乎没有矛盾,而历史上奥匈和沙俄的矛盾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大核心矛盾之一(从实际发生的历史进程看,可以排在第一位)。

2. 低配就是低配,沙俄一战前工业规模超过法国,整体经济实力达到德二的六成,而印度的经济体量还不到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国的二成。沙俄能在1916年把德奥几乎打崩(布鲁西洛夫攻势),而印度,看不出有把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国打崩的能力。

3. 德二相对于域外的“离岸平衡手”(英美及其殖民地)实力对比:整体经济实力不到后者的三成,几个关键的生产力指标,最高的也只勉强超过英美总和(还不包括大英帝国的海外部分)的四成(钢铁产量,德国1760万吨,英美3950万吨)。且背靠背的盟友产业上和自己同质化,无法提供能源、矿产、农业等方面的互补支撑。而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国,经济体量相当于域外“离岸平衡手”(盎撒五眼+欧盟)的40%,几个关键的生产力指标,制造业增加值接近美国和欧盟总和,发电量占全球30%,钢铁产量占全球50%,和准盟友(能源、矿产、农业出口大国)在产业上完全互补

4. 最关(xing)键(yun)的两点:一是,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国外交政策几乎完全不受国内舆论影响,完全不同于一战前的列强;二是,塞尔维亚很小,而乌克兰很大。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同意最近几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说法。如果看一看过去100年,比当下更有资格称之为大变局的时代是有的。

至少四五十年代比现在厉害得多。那个时代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二战重塑了世界格局。二是核武器的诞生,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群体博弈的基本规则。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从长的历史阶段看,这件事情之于西方,轻则好比默罕默德建政之于欧洲,重则好比成吉思汗统一各部之于华夏。

就算不看这个时段,还有另外一个时段最起码不亚于当下这个时段,那就是80~90年代。苏联解体,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开放。美国一段时间内一家独大。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向全球。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了千家万户,真正普及了。

最近几年的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多也就是到80~90年代的程度,除非出现像三战之类的情况。

我知道这一提法进了文件是重大政治判断,但我捧中捧共不是无脑吹风格的,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就是这么有精神。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很多回答,有些写的不错,但是我觉得格局都低了。

都是从人类内斗的角度写得,真正的大变局不是这个。

真正的大变局,是人类文明高度的变局,其意义甚至高于工业革命,接近了人类文明早期的农业革命的意义了。

这个变局,就是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工业4.0.实际上,工业4.0只是开路先锋,后面还可能出现人工智能,家用机器人等等。

就拿汽车行业为例,恒大和吉利都曾经吹牛过黑灯工厂,也就是高度自动化现代化工厂,基本上无需人工操作。100%的无人工厂反正我是没见过,但是90%以上自动化率的工厂已经非常普遍了,95%以上的自动化率我也见过。这里的自动化率=机器人数量/(机器人数量+工人数量)。工人不仅包括生产工,还包括物流工,设备工,返修工,质检员,装配工等等。

汽车行业由于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所以提高自动化率走在了前面,但是我相信,其他行业也都会跟上的。100%的自动化率有可能极难达到,但是95%以上的自动化率其实一点也不难,都是标准化的设备了,无非就是投钱建新的生产线而已。而且这种自动化生产线要做柔性也是越来越容易,并不存在一次投资,产品变更之后产线报废的情况,绝大多数设备都是不同的产品都可以共用的。

那么请问,当95%以上的手工劳动都被自动生产线取代之后,那些工人去哪儿?

有人说,还可以转入服务行业,比如说送外卖。OK,那我接着告诉你,接下来服务业也非很快的被机器人和自动化取代。

服务行业难以自动化的原因,在于其行为是复杂的,非标的,所以不像那些重复劳动的生产线那么容易被取代。但是各位,不要小看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通用型人工智能离我们很远,但是专用型的人工智能其实是比较容易研发的。现在无非是一步步在取代的路上。就算是专用型人工智能无法代替全部的人类劳动,但是代替90%比较底层和简单的劳动是轻而易举的。

不仅是那些体力劳动,就算是底层的脑力劳动,比如会计,比如分析员,比如编辑,比如程序员,底层的脑力劳动正在飞快的被程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等取代。这个变化不是一天就发生的,正如同当年汽车生产线的自动化率不是一天就到了95%以上。这个变化是一点点发生的,你身居其中,感觉不到什么变化,拉长四五年一看,天翻地覆。如果你是一个基层白领,你应该想想自己的工作是否足够复杂且具备大量不确定性或者大量人际往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掉。

这个人造物取代人类本身的过程,以往的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淘汰了马车,但是代替马车的汽车有着更多更复杂的零件,有着更大更长的产业链,所以反而需要更多的工人。但是这一次不同了,这次不是某一样技术或者某一个事物被取代,而是几乎所有体力劳动和绝大部分低端脑力劳动都被取代,等于说是没有新的产业可供失业者进入了。仅剩的还需要人的行业,无一不是门槛极高,极其复杂,无法轻易被取代的行业。

在这种人类大变局之下,其他的人类内部的矛盾简直是不值得一提。(未完待续)




  

相关话题

  你如何看待张维为和他的书籍演讲言论? 
  苏联为什么走资本主义道路? 
  如果中国与印度交战,中国人民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海南省长表示:坚决不让海南自贸港成为「避税天堂」?具有哪些实际意义? 
  印度的吏治很腐败吗? 
  自由经济是否会形成垄断? 还是说政府主导的要好一点? 
  知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键政家? 
  如何看待特斯拉重申将在上海自贸区建厂,预计年底达成协议?将有何影响? 
  既得利益集团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阻挠改革? 
  如何中肯地评价美国总统特朗普? 

前一个讨论
下一艘国产航母叫啥名字?
下一个讨论
五个同事决定计算他们的平均工资,在大家互相不告诉薪水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