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丝如何影响古人生活的
最近网课里看到朱广权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有一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朱广权说:冷似铁啊,你想想,诗人的被子是有多么不结实,真正的好被子,应该是经铺又经盖,经拉又经拽,经蹬又经踹,而大诗人杜甫家的被子,摆明了就是破布一块!
大杜甫真的很穷的,最后却被撑死在岳阳,真的令人惋惜
朱同学讲的诙谐幽默,但却是蜻蜓点水,望文生义而又缺乏历史常识。一看他潜意识里想当然把布衾想成棉花织的布了。实际上,棉花在中国的使用,是在宋末元初,而经黄道婆的纺织技术的改良,在元朝才大规模使用。所以,在杜甫那个时代,是没有棉被可以用的。
黄道婆其实学的海南纺织技术现在还在用
那么,那个时代的用什么做被子保暖呢?那就要看那个人的经济地位了。一般达官贵人用的是丝绸,也就是现在的蚕丝被。被面用丝绸,用蚕丝做被里称,既轻巧又暖和。南唐后主李煜被赵匡胤软禁汴梁时,曾无奈的写到: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罗衾,就是蚕丝大被的意思,现在看,他用的还是蚕丝大被,待遇至少是不错的。
李煜的待遇还是挺好的
但像杜甫这样的穷人,就用不起这样的奢侈品了。那个时代的穷人,主要用的是麻和苘。有的人可能对麻还有了解,但对于苘,估计很少知道了。
苘在几十年前还是比较爱重要的农作物
苘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茎皮的纤维可以做绳子。苘和麻不同的是苘更类似灌木,纤维更柔软。而麻类似高粱,但纤维更粗糙一些。所以桑、麻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国家的战略产品,纳入业绩考核。
隋唐规定的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其中绢指丝绸,绵指蚕丝,布指麻布。这些东西就是用来作为国家使用或者战备物资的。由于绢和绵很贵,所以一般人普遍用的是麻布麻丝。因此那个时代的桑麻也是农民主要的农作物。著名田园诗人孟浩然在请朋友喝酒时,闲聊时“把酒话桑麻”,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农村过的很悠闲,也就是说说秋后农村的一些闲话。
麻长的比较高大,但纤维粗糙
所以,那时候杜甫应该属于没落贵族,冬天只能用麻布被子了。那时候穷人用麻布做被面,用麻丝或苘丝做被衬,更穷的人用芦絮柳絮做衬。麻布麻丝由于非常粗糙,为了使它更柔软,所以需要将它们不停用木棒击打,使它的纤维细化,使用起来更柔和不刺激皮肤了。而麻布衣,使用时间长了或经水洗后,后变得非常硬,就需要用木棒重新击打使其柔软,所以大诗人李白曾经说过:长安一片白,万户捣衣声。这就说明即使是天子脚下,大部分人还是穿的麻布衣服。布衣,也就成为平民的代称了。李白也说自己是“陇西布衣”,诸葛亮也说“臣本布衣”,刘邦也称自己为“布衣天子”,他们说的布衣都是麻布做的。而朱元璋自称自己为“淮右布衣”,就真的是现在说的棉布做的衣服了。
而杜甫描那时写的场景,当然是写实,因为他的被子肯定是麻布麻丝做的,用的时间估计也很久了,所以也硬的像铁一样了,在加上天气温度低,就可想而知了。不但不保暖了,还“冷似铁”,那是肯定的。不然,你冬天盖一麻袋试试。
其实现代的麻袋更接近古时候的麻布
朱广权那么解释杜甫的诗,说明他既不了解历史,也不了解现实,只是在信口开河的瞎说罢了,把杜甫一个写实的悲惨人生搞的出了笑果,只能说他的知识贫乏了。
风水轮流转,到了现代,纺织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国古老的麻布再一次被人青睐,亚麻凭借它良好的优异性再次走入人们的生活。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麻布会再一次迎来它的春天。
现在时尚的亚麻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