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军队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发达、艺术多高明,更不是看你开会多豪华、焰火多绚烂,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游客豪放出门买空全世界。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方方
英国选择让60%国民感染以获得群体免疫,这就是英国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卢克文说的好。我自己也认为,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被拖欠工资,都是工业化带来的肮脏和痛苦。当时朴正熙的军政府,把那些企业家叫过来开会,点名搞国家支持的化工业,谁搞房地产股市就要挨整。
朴槿惠曾经在她的回忆录里写道,当年为赚取外汇,向国外输出劳务,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男的到德国人的矿场干体力活,女的到德国的太平间里去擦尸体,这样挣来外汇给国家换德国人的机器。当时韩国人的平均劳动时间,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劳动时间,“汉江奇迹”就是在这样的血汗中创造出来的。
坐在家里写一些哀哀切切的文字容易,要去建设一个完备的工业系统,需要多少工厂主,多少工人拼搏多少年才能建设得起来?任何一套医疗设备的生产系统,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没有长时间的痛苦积累,完不成国家每一个工业系统的分支,也不可能出现今天中国对医护人员的保护。
你可以盯着一个人的痛苦说是悲剧,你也可以盯着一百个人的痛苦说是惨剧,但你如果放大了去看,去跟其他国家比较,看看我们的工业系统保卫了多少人的生死。
但凡用“众生皆苦”的调子去看待万物,没有积极的入世心态,这世界就不可能进步,该否定的要否定,该肯定的也要肯定,这才是完整看待事物的态度。
你要悲悯世人,就要分得清大爱和小爱,中国的伟大工业化进程,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这才是真正的悲天悯人,救民族于瘟疫,救国家于危难。
你可以感性到底,但也得有基本的理性认知。
只一昧盯着小部分人群的痛苦陈述菩萨心肠,又不愿意去让事情发生积极变化的人,大多只是为了自己感动自己。
只有生产力才是真实的,是流着汗弯着腰一点一点做起来的,是几十年深耕精种培育起来的,是福及每一位国民的大慈悲事业,这个系统的建设过程又脏又累,参与过的人每一位满手都是灰尘与汗水,这些人才是民族脊梁,是国家担当。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工业化的发展,简单点说,能生产各种重要的东西最重要,这个过程一定会脱一层皮,极痛苦、极缓慢、极肮脏,但一定要做,不要以为这世上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实行什么体制或者开放某个领域就能让全体国民幸福,国家的发展没有速成之路,而往往只有墨西哥巴西一样的魔幻之路。
知道《新京报》为什么多次造谣尤其在造谣刘学州导致其被网暴致死后毫发无损吗?
有一个原因就是某些人把批评和造谣混为一谈,以为自己说些非主流的东西、唱反调、颠倒黑白、被骂时装白莲花就是“批评家”“为国为民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种人,用郭德纲的话概括就是:“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谁要是敢对这些造谣媒体动手,马上“打压新闻自由”“打击言论自由”好啊,你们跟刘学州说去吧。老子就TM是这个脾气,怎么着吧?
刘学州被网暴时不见“大众良心”《新京报》站出来解释、澄清;也不见其他的“大众良心”媒体站出来调查采访。
去年,袁隆平逝世的假新闻出来后;没有媒体遭到处罚。也没有谁发个声明解释。
方方,一线抗疫人员医生和志愿者以及殡仪馆的人都说她的内容是假的。方方又不在一线,她是怎么知道的?听人说的,让那人站出来;全程直播跟一线人员对质。敢吗?
谁批评她、谁骂她谁就是“极左”
她造谣骂街别人就是“大众良心”
她的同行,作家池莉直接上一线当志愿者并写下《抗疫日记》
至于李文亮,我这里说一下:最早发现疫情并上报的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2019年12月26日上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附近小区的一对老两口因发烧、咳嗽看病,当时两人是自己走到医院来看病的,拍出来的胸部CT片,却呈现出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的改变。张继先让老两口叫来他们的儿子做检查,儿子没有任何症状,但CT一照,肺上也有那种表现了。这一天,还来了一位华南海鲜市场的商户,一样的发烧、咳嗽,一样的肺部表现。
2019年12月27日,张继先把这四个人的情况向业务院长夏文广、医院院感办和医务部作了汇报,医院立即上报给江汉区疾控中心。
职业敏感源于非典
张继先说,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生根于“非典”。2003年抗击“非典”时,时年37岁的她是江汉区专家组的成员,每天的任务就是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
“我从那个时候就有感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张继先说,医生看病,要问病人的住址、职业,这一下来了四个华南海鲜市场的,怎么会没有问题?“这就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贾平凹的小说《极花》公然给人贩子洗白,有人给他洗白了吗?
无须讳言,方方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第一梯队的代表人物,和迟子建、王安忆一起长期占据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金字塔顶,成为女性作家无法逾越的高峰。我是方方的铁粉,从十几岁就是,现在也是,将来也一定是,她的书我基本上都读过。作为作家的方方,极其成功。
也无须讳言,剥离了作家身份之外的方方,某些表现相当糟糕,《方方日记》就是典型的代表,她和龙应台、陶杰等作家一样,一旦涉及到政治、经济、时事、策略、方针等经天纬地的事情,就立刻暴露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共同缺陷,喜欢以一种狭隘的政治观,虚浅的社会观去看待顶层建设,用小布尔乔亚文青的角度,以非理性的心态,以煽动性的文字,对不熟悉的政治、社会、经济领域的大事下结论。
而《方方日记》,尤其过分。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一个著名作家,发言应该是谨慎的,但是《方方日记》充满谣言、夸大、扭曲、双标。举个例子,《方方日记》中,凡是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方方都把它归罪于政府;凡是做的到位的地方,方方都把它归因为个人。这就太刻意了,双标的太赤裸裸了。但凡有点良心的,都知道这次疫情中政府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换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做不到。当然这是政府的责任,也不是不能批评,但双标就过分了。另外,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随便听一个人说,就说梁小霞护士去世了,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不等到官方发布后再下结论吗?
而且,很多事情,已经涉嫌故意,是内心阴暗和扭曲世界的反映。用文学式的笔触,小说的手法,把武汉和中国描绘成修罗场,甚至编造出火葬场遍地手机的故事,以发泄自己内心的阴暗,迎合一部分人同类,某种意义上,已经和龙应台和陶杰成为一类人了。这种论调,必然会被某些媒体利用,方方的行为不仅是自己的行为,而是对无数医疗工作者,无数参与到这次防疫的人的抹黑和侮辱。
这里也要强调一下,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存在一种声音,任何时候,都需要批评,任何时候都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但是,这绝不是造谣、夸大、扭曲、双标的理由。
方方们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奇怪,作为顶级作家,省作协主席,应该比普通人明是非,何故屁股如此歪斜?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误解了,这不是蠢,而是涉嫌坏。大部分作家,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喜欢充当救世主、启蒙者,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追求,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矫情,但是,她们除了在写作上有所成就,不懂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一旦把这种激情用错了地方,花错了心思,就变得跟方方和龙应台一样,一样被贻笑大方,但是因为他们的名气和影响力,会蛊惑很多人,害莫大焉。这些作家,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比较深,喜欢替老百姓发声,喜欢代表他们,其实隔着千万里。明明是时代的受益者,高高在上,却偏偏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态度来迎合民粹。她们是八十年代反思热的拥趸,对《河殇》顶礼膜拜,不是说反思不好,确实需要反思,但是不需要《方方日记》这种打着反思旗号之名却恶心、中伤中国人的玩意儿。
明明只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却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啥都懂。跟《亮剑》中田墨轩一样,完美体现了“文人误国”“百无一用是书生”等词语的含义,跟明末东林党一个德行。
要理解,方方那一代作家有自己的历史使命。
要搞改革开放,先得解放思想。
要想解放思想,就得先把毛主席这尊神像从中国人的心里请下神坛。
为此方方这样的伤痕派作者是不可或缺的。
说是伤痕派,看似反体制,但本质上仍然是御用文人,这一点大家需要理解。
事实上这样的人在体制内部绝非少数,而且很多都是泰山北斗。
前有老毕的“老逼养的”,后又莫言的“恨不得撒泡尿”,
反毛,就是那一代御用文人的共同特征。
在二十年以前,批评毛是政治正确,但现在,舆论已经完全反转了过来。
这些御用文人有点跟不上时代,逐渐被边缘化了。
本来嘛,夜壶就是用完了就要塞回床底的东西,时间久了还要倒掉,否则必然臭不可闻。
只不过总有不安分的不甘愿被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
当了御用文人,还缺乏夜壶的自觉,方方们的下场,也就这样了。
方方日记的几个主要思路如下:
1、咬死人祸而非天灾
2、“没能救到的人”=“政府杀死的人”
3、攻击一切乐观主义,无限放大微观悲剧
4、解构英雄主义,割裂英雄与政府
5、着力塑造所谓的“反抗者悲剧”
受到极左思潮影响的知乎网友,只有把自己的狂躁和攻击性收敛起来,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才能客观的评价别人。
当你认为,不骂方方,就和你不是一路人;
当你认为,无论怎样,她就是在造谣;
当你认为,谁说也没用,她就是在搞特权;
当你认为,她不允许你在她的微博里友好的质疑她,侵犯了你宝贵的人权;
当你开始觉得她应该闭嘴,不要散播这些你不喜欢的负能量;
当你觉得她被美国媒体称赞,那就一定是民族败类;
当你觉得观察者网的文章,比新华社还要公正还要爱国;
当你觉得,这样的双标、撒谎成性、假装理客中的所谓文人,配不上一份伟大;
当你开始恨不能为民除害,让她跟随她的时代而去;
当你开始恨为她辩护的人,甚至开始恨没有和你一样恨她的人;
当你做了以上的事情,被批评为极左,你更加愤怒。
当你莫名其妙地就极其愤怒,血脉偾张
你就需要反思了。
你现在需要的不是客观评价别人,而是客观评价自己。
“我想告诉大家,中国永远都会有方方”“更何况武汉地区额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很多普通人”“令人不堪回首”“方方代表了从民间个人不幸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永远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学最生生不息的源泉。”“我们社会一定要建立起让不同频道协调相处的格调和秩序,让它们共同构成时代总体上的建设性。”
(红星新闻:成都传媒集团旗下媒体)
《专访作家方方:我在记录的同时,也渡过了这次难关》
自正月初一开始,身在武汉的作家方方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封城后她在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武汉日记”一经发布,迅速流传网络。支持者认为她仗义执言;非议者认为她“传播负能量”。3月11日,方方回复红星新闻专访,言及写作“武汉日记”背后的故事。
红星新闻:很多人受到您的鼓舞,说每天读了“武汉日记”才能安心;也有少数人谩骂、苛责。读者的评价会不会影响“武汉日记”的创作?
红星新闻:在您看来,对社会问题,作家有没有关注和解答的义务?
红星新闻:您不止一次谈到过独立思考的重要。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来自哪些方面?
上观新闻是由解放日报社推出的新闻媒体
《专访方方:用“泼辣”形容我,是对我太不了解》
封城的日子里,发自武汉的方方日记成为一种现象。有人追看,有人追骂。
于方方来说,这不算太不寻常。这位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的作家几度成为舆论焦点。她质疑过“跑奖者”,点名过职称晋升中的违规操作,也为遭遇不公的作家仗义执言。
上观新闻:你会为了写日记而去主动搜集、了解武汉城的各种信息,以便告诉“外面的人”吗?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记者的工作?日记里,你还多次转发你认为靠谱的专业人士的建议。
上观新闻:其实你在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就表示,现在的主要敌人是瘟疫,“我一定会和政府和所有武汉人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共同抗疫。政府向市民提出的所有要求,我也会百分百配合。只是当时写到那里,觉得反思也很必要。由此,就反了一下思。”这种习惯反思的精神,是出于个人的性格,还是小说家的敏感,或者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工人日报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综合性报纸)
《专访方方:劳动者没有想象中的恐慌感,他们的从容能传递给我》
她是一位著名作家,曾在湖北省作协主席的位置上因为敢于直言备受社会关注。她是一个记录者,在武汉“封城”的日子里,她放弃文学创作在网络上发布“武汉日记”,再一次引起大众关注。她是武汉的一个普通市民,在“武汉日记”中,她记录下自己生活的点滴,亦记录下自己对疫情的些许思考。
她是方方。
毋庸讳言,方方的“武汉日记”已成为无数网友围观、审视武汉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通过“日记”,他们与方方、与武汉悲欢与共。
(东方网:东方网是全国重点新闻网站,上海市主流媒体之一)
《专访方方:创伤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武汉人永远都会那么直率爽朗》
新冠病毒肆虐,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疫情重灾区湖北牵动人心;湖北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汉日记”打动人心。
有人说,阅读、分享方方的“武汉日记”已是宅在家中最大的奢侈;有人说,方方是武汉“封城”后向外扔石头传讯的“信使”,有人说......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方方自己怎么说。
东方网·纵相新闻:人力物力方面,全国的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各地的物资也正纷纷涌向武汉,您认为武汉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东方网·纵相新闻:无论是您自己的文字中还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内容都表示,您最近遭受到很多造谣、甚至人身攻击,拿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来误导网民,您的微博帐号也曾一度被封,对您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对此,您之后会采取一些措施吗?
东方网·纵相新闻:您在日记中呼吁在抗疫中,请多些人道主义精神并加强下一代相关教育。您觉得当前有什么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救治中人道主义精神的缺失问题?以及如何加强下一代对此的相关教育呢?
(中国新闻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
《独家专访: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汉日记”》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中的武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关注,著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武汉日记”也因此走红网络。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叙事、真切的情感、敢言直言的风格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被网民争睹为快。
记者夏春平采访后,(方方)赠送自己的著作《汉口的沧桑往事》,记者回赠方方20个口罩。
(中国新闻周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管,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综合性时政新闻刊物)
专访作家方方:保持自己的诚实和正义感,这是必须的
自疫情蔓延以来,身居武汉的著名作家方方开始在网络记述她所见证和思考的一切,她努力言说不停歇。
中国新闻周刊:1998年洪水时,你也曾写过文章《把这一切都记住》。在你看来,在重大灾难发生时,将灾难记录下来,是写作者应有的责任吗?
中国新闻周刊:大概从什么年纪起,你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那个年纪,你对自己“知识分子”这一角色的理解是怎样的?
旧时代的“精英”们一向如此。
他们内心是真正怀念那个不平等、读书人拥有特权的旧社会的,他们非常排斥这个人民建立的新世界。斗争从未结束。他们以“细腻”、“人性”的笔触,把自己的城市、国家描绘成“人间炼狱”,编造出火葬场遍地手机的故事,煽动远方人们的共情和共鸣,试图扭曲、改变、颠覆这个新世界,夺回属于他们的那个世界。他们一边呼吁着“言论自由、创作自由”,一方面又痛恨民众拥有“言论自由”,他们给反对他们的民众扣上各种恶毒的帽子,映射民众是“XX余孽”,甚至动用权力来威胁打压民众。他们一方面反对“权力”,一方面有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好处,他们一方面骂着这个体系不行,一方面又和体系中的某些人相交甚密,今天是某公爱读我文章,明天是某公赠我口罩,他们甚至堂而皇之炫耀这些“隐形特权”。
@陶韵 (超过13000赞)
大陆龙应台。特权久了以为这是世界的正常模样。
贵族渐渐意识不到自己是贵族,剥削者渐渐意识不到自己是剥削者,特权渐渐意识不到自己是特权。自古以来,这就是社会变坏的预兆。
问题并不在于她写得有多真,多好还是多假,多渣,仅仅是因为我们跟她不是一路人。关键点是她有否造谣吗?显然不是。
我们跟方方(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止步于倚靠着触目惊心的现象卖惨,哭丧。而我们受惨状刺激,会进一步采取行动,为了防止悲剧一再发生而拼命自助,自救。而这种拼命,方方(们)是不写的。
但他们只允许自己写悲惨,却不让别人写悲壮。他们写悲惨,要夸,要赞,要捧场。叫良心,吹哨。别人写悲壮,要反对,要批判,叫丧事喜办,粉饰,粉红。
反复说健康的社会不能有一种声音的是她,不让别人评论的也是她。反对特权的是她,享受特权的也是她。为医护人员鸣不平的是她,未在前线却享有夏先生专程送来的20个N95口罩的也是她。富有质疑精神的是她,质疑她的却是极左、是红卫兵、是要“搞”她的人。为什么总是她又总不是她?
结论:健康的社会只能有方方的声音!
作为公众人物,一个著名作家,发言应该是谨慎的,但是《方方日记》充满谣言、夸大、扭曲、双标。
凡是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方方都把它归罪于政府;凡是做的到位的地方,方方都把它归因为个人。
很多事情,已经涉嫌故意,是内心阴暗和扭曲世界的反应。把武汉和中国描绘成修罗场。这种论调,必然会被某些媒体利用。方方的行为...是对无数医疗工作,无数参与到这次防疫的人的抹黑和侮辱。
我...关注细节,就不由得注意到她陈述的许多细节,只要认真地从科学、常理、逻辑角度去反思,就疑窦丛生。
我敢武断地说,方方所谓的医生朋友,实在有可能就是她自己午夜梦回牛早出来的。因为根本不会有任何一个执业医师,能说出如此神棍水平的话。
最后。我还有个疑问。她可是体制内的人,地位也不低,这种端起碗吃粮,放下碗骂娘,她难道就没有顾忌?不要说这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我也算个知识分子吧。有句老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是读书人。我们知识分子,是最怕事的。
她以省作协主席之尊,诋毁另一位作家被告上法庭。
后来,在微博上因为观点不同,她一言不合就扣帽子,说我们是文革余孽之类的话。我气不过就在评论里质问一句:我们的批评权在哪里?选被拉黑,禁言三天。
苏联和东欧巨变以前...掌权者掏钱掏名利请一些作家...挖东欧挖苏联的根。西欧和美国...拿一些惠而不费的奖励给这些作家...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东欧和苏联的掌权者也摇身一变从官员变成了...金融寡头。这时候,寡头们也不给这些作家...钱了。
作家...自己制造自己的本事有限,是靠外力推上去的,...所以在被推上去的时间拼命捞好处。而中国的驴们也学精了,方厅长到时候也是小寡头。
我劝同志们多读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
方方日记的几个主要思路如下:
没有超过1000赞的。
不知道各位,读了国内正规媒体对方方的评价,再看我们知乎作者在本问题下对方方的评价,是不是觉得恍若两个世界?
@李劼 (超过4200赞)说:但他们只允许自己写悲惨,却不让别人写悲壮。
@风之子 (超过7200赞)说:质疑她的却是极左、是红卫兵、是要“搞”她的人。为什么总是她又总不是她?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超过6600赞)说:《方方日记》充满谣言、夸大、扭曲、双标。
《东方网》:您最近遭受到很多造谣、甚至人身攻击,拿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来误导网民,您的微博帐号也曾一度被封,对您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环球时报》主编:方方代表了从民间个人不幸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永远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学最生生不息的源泉。
《上观新闻》:你会为了写日记而去主动搜集、了解武汉城的各种信息,以便告诉“外面的人”吗?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记者的工作?日记里,你还多次转发你认为靠谱的专业人士的建议。
@孙召忠 (超过1400赞)说:她以省作协主席之尊,诋毁另一位作家被告上法庭。
《上观新闻》:这位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的作家几度成为舆论焦点。她质疑过“跑奖者”,点名过职称晋升中的违规操作(这也是她被告上法庭的前因),也为遭遇不公的作家仗义执言。
@赵德芳(超过1100赞)说:我还有个疑问。她可是体制内的人,地位也不低,这种端起碗吃粮,放下碗骂娘,她难道就没有顾忌?不要说这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我也算个知识分子吧。有句老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是读书人。我们知识分子,是最怕事的。
《中国新闻周刊》:1998年洪水时,你也曾写过文章《把这一切都记住》。在你看来,在重大灾难发生时,将灾难记录下来,是写作者应有的责任吗?大概从什么年纪起,你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那个年纪,你对自己“知识分子”这一角色的理解是怎样的?
我:这位自称也算是知识分子的兄台,不太相信知识分子的良心。只知道吃了谁的饭,就别负心,要学会怕事,不能放下碗骂娘。要不然,连饭都没得吃。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超过1000赞)的话,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他在影射方方写日记,是“掌权者”掏钱掏名利请的,要挖根。方方还拿了外国反对势力的奖励。
这里的掌权者指的是谁呢?容我深入思考一下。
@申鹏 (超过33000赞)说:他们以“细腻”、“人性”的笔触,把自己的城市、国家描绘成“人间炼狱”,编造出火葬场遍地手机的故事,煽动远方人们的共情和共鸣,试图扭曲、改变、颠覆这个新世界,夺回属于他们的那个世界。
《环球时报》主编说:方方代表了从民间个人不幸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永远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学最生生不息的源泉。”“我们社会一定要建立起让不同频道协调相处的格调和秩序,让它们共同构成时代总体上的建设性。”
我:看来环球时报的敏感度和敌我意识,距离知乎高赞差太远了。
我读了大概两篇她的文字,实在实在受不了她那种自伤自哀的调调,基本套路就是
写一段景,抒一段情,谈一点儿问题,写一段景,抒一段情,发一个牢骚,写一段景……
我也写诗,也写散文,也写景,也抒情,但是吧,我觉得在讨论武汉抗疫这个问题的时候,这种文字真心是太酸腐。
这个就好比让她计算4^5321等于多少,然后她说
今天早上起了雾,浓密的雾,连太阳都模糊了。我从梦魇中惊醒,却在这雾中迷失了方向。这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呢?
我认识的学霸张芝兰读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平日里时时挂着微笑的她,笑容突然不见了。她拧紧的眉头如同解不开的疙瘩,解不开,是啊谁又能解开?
这种难度的问题竟然不让用计算器!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教育是百年大业,需要务实,需要创新,更需要温度。评价一个教育体系好不好的,不是看教室有多多,教材有多好,教具有多前卫,而是老师对学生是不是有起码的尊重……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通篇呢都是废话!解题需要答案,哪怕没有答案,你告诉我,2^10=1024也没准能用得着。但是呢她就是抒情,谈宏大的命题比如教育,偏偏就是不答题。
这个呢从动机上来说,小格局的看客心理,就像长不大的孩子,今天嫌父母没给自己买房,明天怨父母小时候没让自己学琴,后天又大喊我们XX后太苦了,便宜都让你们XX后给占了……满嘴都是什么平等啊,自由啊,尊重啊,爱心啊一类的大道理,但是连自己洗衣做饭都不会。
从文字上说,属于历朝历代都有的不得志文人发牢骚。可惜啊,发牢骚的文笔太差,如果里面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似的名句也可流传千古。可惜了!白白浪费了这么个机会,写得都是些啰里啰唆的废话。这种废话在80%都是文盲的民国也许能有点儿市场,现在大学生遍地走,研究生不值钱,博士生找不到对象的时代,这种骚柔伤痕体,真心是不太合时宜。
我不是说这种自伤自哀的文字就多么恶劣,我只是想说,抒情和解决问题是两码事。有些事情可以以小见大,但更多的事情这样看问题就会一叶障目。
对于新冠肺炎,远的可以去对比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近的可以对比sars和09年的甲流。负责的态度并不是写,我身边死了谁,我看到谁无力的哭泣,我看到哪个孩子在难过;不是写,这个操蛋的制度不让我说话,疑似隐瞒了什么,好像某个人渎职,而是从对比之前的流行病,从中中找到不足,或者找到之前可以借鉴的方案,或者找到可以发扬的长处。
看问题如果没有跨越时空的视野,不能从历史和中外的角度去解读,就会陷入到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情绪化,绝对不是应对国家大事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人应该送去大学重新学两年高数
方方的优点在于知道反思,缺点在于反思水平太低
殡仪馆手机的那个,妥妥是造谣,但也就不说了,今天微博上刷出来两条,这个是真恶心人了。还是看国家如何评价她吧,我就不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