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电影怎么营造出诗歌里的“意境”? 第1页

  

user avatar   jin-zhen-63-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诗词改视听语言,相对其他文体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因为古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诗『功夫在诗外』的特点就不好拍。比如文人写月,不止是咏叹今晚的月色,他心中或许是遥遥无期的归路和天涯飘零的远征人。所以转视听语言的时候,如果仅仅因为诗在写月,就从各个方位拍些月亮的镜头,那转述的就仅仅是文字语言,而不是中国诗了。

我们可以从十个镜头练起,试着设计一组诗改短片的分镜。

就用这首《山居秋暝》做个例子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诗,毕竟王维诗中有画,但有画不代表容易转换成镜头语言,因为诗歌所留藏的想象空间越大,导演就越不容易拍出绝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预期。表演学科中有一个观点是表演创作的『似曾相识』,指演员塑造的日常角色要让观众有熟悉感。而视听语言呈现出来的艺术要跟观者内心什么地方『暗合』,才算是成功了。

求稳的话,第一个镜头可以是空山全景,俯拍或平视都可以,镜头运动少,以色彩致胜。红枫、绿苔、半枯的树枝、淡青的流水,以一个清新又淡雅的色调开场。用一片飘拂入山的红枫叶做转场过渡,让镜头视点跟随这片枫叶进入空山。

接下来可以用主观镜头,作爬山行路状。给观者代入感,镜头视点沿着湿漉漉的石径一路向上,越过第一个镜头中的枫树、流水。所有的景物都要是湿漉漉的,符合诗歌『雨后』的设定。这里的似曾相识感,就是能让观众感知到雨后清新的泥土气息。

松间明月比较容易构图,跟石上清泉可以做一个相似转场。圆月转湍流中的圆石,再沿着溪流跟进到广阔的采莲水面。转入颈联。

至于这位浣纱女,我不建议用过肩镜头。因为同框有暗示二人关系的作用,浣纱女与王维素昧平生,交集只此一眼。呈现出来的应是一种带有疏离感的美好。既然写到了『竹喧』,拍竹林,旋转镜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旋转镜头通常在剧情中用以烘托气氛,但要表现王维观望陌生浣纱女子归家,其中欣赏、好奇、矜持、迷惘也是需要烘托表现的。而直立如人的大片青葱竹林在旋转镜头中,可以弱化二人镜头相接带来的关系感,达到我们预期『疏离又美好』的效果。

接下来要拍诗外的东西咯。如果要求空镜头,不露脸无台词,就给宽袍大袖的主人公做一个倚在青石上的半身仰拍。垂下的手握着一本《汉官仪》,此书已经在战乱中散失大半,就把道具做成薄薄的残帙。『王孙』和『士子』,『庙堂』和『仕途』用这本书代替再好不过。杨巨源有首《春日奉献圣寿无疆》,中有句:

愿同东观士,长睹汉官仪。

寓意清楚,表述美观。很适合入诗入画。

接下来用一个移镜头,山风把薄薄的书卷吹走,近景中的手下意识去抓了一下,摸空了,人也没有去追。此时一只鹤闲散地漫步过来,它寓意梅妻鹤子归隐山林。这里是『王孙自可留』的转折点所在,从庙堂到山野,从翻阅《汉官仪》到闲赏野鹤;这个灵感其实来自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最后两个镜头,先跟后升。开场出现的落叶跟随着书卷一起飘远,飘过来时的松树、溪流、石径、红枫。最终一个大幅运动的升镜头,带着落叶飘上天际,俯瞰空山全景。

我们的开场是跟随落叶『入山』,结尾便是跟随落叶『出山』。就在观者将要遗忘外界时,再复原到入山前的第一个镜头的空山全景。到乡翻似烂柯人嘛,让观者倏然醒悟,原来我只是进山体会了一下王维当年的风致,如梦乍醒的感觉就出来了。这样呼应一下,可以让整个短片更显结构性和层次感。

先写到这里(其实是我懒得画分镜了呜呜呜),有机会再以其他的诗歌举例。




  

相关话题

  为什么《教父 1》开场的教父女儿婚礼的那场群戏号称为电影史上最佳之一?那场戏经典在什么地方? 
  如果只有你可以看到别人的思想,会发生什么事? 
  撇开政见看《尚气》的话,这部电影怎么样? 
  如何评价华为刚发布的短片《在一起,就可以》?传递了哪些信息? 
  为什么影帝梁家辉觉得拍摄《东邪西毒》是在浪费时间? 
  如何评价《星球大战Ⅸ:天行者崛起》首支预告? 
  如何评价周雨彤和张雨剑主演的电视剧《法医秦明之无声的证词》? 
  你如何理解 《少年的你》的结局? 
  优酷总裁称希望B站能把原创当主要目标,这是什么意思? 
  电影《教父》中,为什么麦克的妻子不能像老教父的妻子那样支持麦克? 

前一个讨论
你会从mac转向Windows吗?
下一个讨论
windows 10 快捷键冲突,如何检测?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