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钗黛都喜欢,如果喜欢林黛玉的人真的多过喜欢薛宝钗的人,对我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林黛玉更真实,更容易代入,更容易理解。
作者虚写了黛玉的容貌,但花了大量文字实些她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并把她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读者很好代入林黛玉。
林妹妹的优点是出身良好,姿容绝世,天资聪慧,知书达理,口才很好。
林妹妹的缺点是身世堪怜,目下无尘,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多心好哭。
林黛玉的优点和缺点互为因果,很真实。
因为黛玉有许多优点,所以她确实有骄傲的资本,不免目下无尘,心直口快。
因为黛玉身世堪怜体弱多病,实实在在从父母都在的高峰跌入了父母双亡的低谷,所以她不免多心多疑甚至偶尔自卑自怜。
林妹妹有很清晰的成长线,很真实。
这条成长线包括她本人的成长,她和宝钗湘云的友情成长,以及她和宝玉的爱情成长。
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放心到放心。
从一开始为了宫花怼周瑞家的,到后来笑着打赏送燕窝的婆子,可以看到黛玉本人的成长。
从一开始斗嘴吵架,到后来中秋联句,可以看到黛玉和湘云友情的成长。
从一开始怀疑宝钗藏奸屡屡刻薄,到后来金兰契,可以看到黛玉和宝钗友情的成长。
从一开始吃醋小性,到后来你放心,可以看到黛玉和宝玉爱情的成长。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跟着黛玉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犯错,一起成长。
相对优缺点同样突出的林黛玉,薛宝钗一出场就近乎完美,智商情商双双爆表。
作者实写了她的容貌言行举止,但很少详细描述她的心理活动。
很多钗粉因此大爱脂批,因为脂砚斋是钗粉,脂批相当于补充了原作中不存在的薛宝钗心理描写,但是脂批毕竟不是原作。
相对于真实的林黛玉,薛宝钗存在很多争议。有些读者会觉得薛宝钗身上存在违和矛盾,会争论薛宝钗究竟是完美还是虚伪。
比如薛宝钗的优点是学识渊博见识广博,湘云不认识的字她认识,王夫人不知道药铺里的猫腻她知道,黛玉不认识的当票她认识,探春提出的管家方案她能补充,惜春画画她能提供用具清单,大观园诗社她夺魁......
另一方面,薛宝钗劝过林黛玉女儿家还是要以针线为上诗词不是本分,劝过香菱拜码头比学诗重要,自己房中不过两本书,相比林黛玉的房中则是满架书。
一个十五岁的少女,不像林黛玉一样有过正式的进士老师,不像薛宝琴一样随父母走过三山五岳,平时闺房里只放两本书,和其余金钗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么她是如何积累起这么渊博学识广博见识的呢?
比如薛宝钗的优点是守礼自持,端庄自重。
另一方面,她忍不住听了小红和坠儿的说话却不是转身离开,险些被抓时不是坦然承认而是金蝉脱壳,在宝玉面前解衣掏出金锁,在在宝玉睡着时单独守在一边。
如果做这些事的是黛玉和湘云,读者不容易起争议。
黛玉和宝玉两小无猜私下定情是作者盖章认定的,湘云对宝玉没有男女之情是湘云的判词盖章认定的。而且黛玉和湘云都没有立君子人设,一个是脱俗小仙女,一个是豪爽女汉子,都走潇洒不拘人设,偶尔不守规矩很正常。
可是薛宝钗的人设是蘅芜君和山中高士晶莹雪,经常提醒他人守规矩,那她自己不守规矩,有些读者不免觉得违和。
对于钗粉来说,这些都解释得通,我就是爱宝钗。
对于不是钗粉的读者来说,觉得解释不通,可以理解。
黛粉和钗粉很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喜欢林黛玉/薛宝钗,是因为你根本没读懂《红楼梦》!
这个,不喜欢林黛玉/薛宝钗的原因,怎么就不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呢?
文学不是数学,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客观题,有公式有标准答案。
文学有客观题,比如引用原文,可以有标准答案。
文学更有主观题,比如对引用原文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是脂砚斋畸笏叟,还是周汝昌刘心武白先勇欧丽娟蒋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红楼梦》。
只有作者才有资格评论一个读者是否读懂了作品,可惜《红楼梦》作者已经作古了。
黛粉和钗粉可以指责别人没有读过《红楼梦》,或者指责别人读过《红楼梦》但记错了文字细节。
但是,黛粉和钗粉没有资格因为主观感受不同,就指责其他读者没有读懂《红楼梦》。
原因二:被刻板印象误导了,以为喜欢黛玉就是脱俗,喜欢宝钗就是俗人。
对钗黛的刻板印象是,黛玉代表诗歌和远方青春和梦想,宝钗代表现实和世俗房贷和口粮。
大家再需要薛宝钗,也必须向往林黛玉,否则就忒庸俗了。
个人觉得,这个刻板印象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过于简单粗暴。
钗黛合一是理想,与现实妥协的同时不忘初心和梦想,适应社会的同时不忘诗歌和远方。
因此,我既喜欢黛玉,也喜欢宝钗。
我喜欢黛玉的感性,我也喜欢宝钗的理性。
我欣赏黛玉的真诚灵性,我也欣赏宝钗的现实冷静。
我理解黛玉的我爱你爱的就是你无论你什么样我都爱你,我也理解宝钗我爱你我就要帮助你把你打造成理想的你。
我接受黛玉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不为主流而改变自己,我也接受宝钗主流要我什么样我就变成什么样得到主流认可。
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问题,踩一捧一大可不必。
原因三:被影视作品误导了,以为薛宝钗是宝黛的小三,是封建卫道者,是绿茶婊。
即便是最经典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也贬低了薛宝钗,生造了很多原著不存在的情节,导致大家讨厌薛宝钗。
只看过各种戏剧影视网文的云读者们,可不可以请你们成为《红楼梦》小说读者后,再对照影视作品思考思考有什么不同?
如果觉得《红楼梦》是宝黛钗三角恋故事或者架空宅斗小说,您就当我什么也没说过吧!
其实如果做一下普查,结果未必会如题主所言。林黛玉的拥趸和薛宝钗的粉丝从数量上来讲可能难分高下。而读红较深的喜欢黛玉的多,读在表面的可能会青目于宝钗;70后80后的可能喜黛玉多些,而九零后零零后喜宝钗的可能多些。喜黛玉者多由于其率真而不隐恶,慕自由而不入俗流,喜宝钗者往往赞叹其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处世之道。但我想的是如果叫作者来分辨好坏的话也是不能够的,他把钗黛都是并列在金陵十二钗之正册,所谓“钗黛合一”,都是远在堂堂须眉浊物之上的人物,对作者来说,可能是他的理想和现实的互补,黛玉更是离限天之外遥不可及的梦中情人,而宝钗是现实中陪伴作者左右的女中英杰,两者合一,正是世间女子清婉灵动的写照。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薛宝钗与林黛玉,最大区别之处就在于,前者在是非生活中,做出了妥协,趋从了生活的实质,她更像在社会中的我们。而林黛玉,明了一切,她懂得爱,懂得生活,更懂得维持自我真我,但她无能为力,生活、情感让她千疮百孔,以至于过早的死去,所谓情深不寿。
而且,林黛玉从来就不是什么弱者,她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她比你我都聪明,她的悲情也是源于她看的太长远通透。她虽活的纠结痛苦,但直到泪尽夭亡,都还是那个放不下心中执念的林黛玉,她一直深爱着想活出自我、想摆脱封建礼制枷锁的贾宝玉,她给出的,是她全部的真情真爱,而不同于薛宝钗,这就是我们爱她的原因。
简单的说,黛玉更有小女孩那种更单纯和率真,而宝钗则正如你所说倾向于完美的宝藏女孩。
单纯和不完美显得真实;刻意的追求完美则难免矫饰。(就像黛玉不小心说了一句“禁书”中的话,而宝钗马上批判了她。显然宝钗也看过,只是时刻隐藏在心中——我没说宝钗做的不对。)
真诚让人拉近心灵的距离,完美让人敬畏(甚至敬而远之)。朋友不是完美的,所以能和你肝胆相照;神是完美的,会让你去自觉烧一炷香,你会喜欢他么?
和一个不完美的人相处,才会有相互包容和探讨的空间;和一个“完美”的人相处,你更多只会感到压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爱情才造就完美形象,而不因为完美而带来爱情。
爱情并不是柴米油盐——挑最好的准没错,而是酸酸甜甜,都在心尖。
相比一瓶纯净水,我更喜欢鲜橙多。
相对于平淡如水的爱情,我更倾向于品尝爱情的苦涩和甘甜。
完美的形象来自于完美适应世俗的规范,以及时刻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的人的审美需求。这必然不都来自自身的完美,矫饰也是必须的一部分。
宝钗不巧听到贾芸和小红谈恋爱时的处理方式: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宝钗对此事性质认定是“奸淫狗盗”,然后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而且她的反应极快,很快就找到了办法(这就是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并且找准了背锅对象。这个背锅对象选的极好,就是黛玉,不是宝玉、三春其他人等。宝玉不合适,因为和宝玉撕闹不合大小姐礼仪形象;和三春闹不合适,三春是正经贾府中的主子,这事让贾府管事人知道非同小事。况且迎春二木头不常闹着玩,惜春小,也不是常闹着玩的对象,如果说她们两个会让人生疑;那就和黛玉闹最合适了,因为宝钗本来就常和黛玉闹着玩,而且黛玉算是外面来的半个客人,不会主动参与这些贾府中的事,能让小红稍减一分担心。整个事件中宝钗用完美手段掩护了自己完美形象,保护了自己,当然也包含一点点虚伪的成分。
黛玉的性格没有什么好诟病的,她在某些时候体现出来的尖刻更多是因为幼年失去父母庇护,客居舅家带来的不安全感,时刻在激起她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宝钗给她带来的爱情上的不安全感,害怕失去宝玉这个唯一的希望。黛玉的“尖刻”基本上只会针对湘云、宝钗(两个竞争对手),天天和她一起玩的三春都没有针对过,基本也没有针对其他人(讽刺过一回贾瑞家的,也是因为贾瑞家的把送的宫花最后给她,也是因为给他带来了在贾府的不安全感),就是这个原因。相反,她在绝大多数场合表现出非常大度和通情达理,尤其是认了薛姨妈为干妈以后,连湘云这个大嘴叉子的讽刺都充耳不闻了。她对下人也是很好的。
如果说她在宝玉跟前表现的“小性情”,在我眼里则更多是真诚和美好。而宝钗则是掌握更好的“度”,为人处世时刻都有保留,这并不适合于爱情,甚至不适合于真心的友情。
更何况喜欢或不喜欢谁都是感性方面的事儿,而宝钗似乎太过理性,在感性方面则显得有些冷淡了,不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孩子,而更像一个清醒的看客:用冷漠的眼光审视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并用世俗练达的方式从容应对。如果说黛玉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宝钗就像计量局里保存的国际米原器一样客观、规范、标准、精确而冷漠。
人与其他物相比(无论动物、植物、物品),他最大的不同是具有鲜活的灵魂,并且因其丰富多彩而生动,而黛玉正向我们展示了其真切而真诚的感情,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且因其不完美而更显生动!
所以我毫无疑问更喜欢黛玉一些。
如果你还不懂,你就去和一个完美主义者处一段时间,你就知道什么叫难受了。
对了,宝钗并非任何地方都比黛玉好一些,不谈容貌,至少在才情方黛玉确稍胜一筹。
总之,缘由人心,顺遂天意,感觉更喜欢谁就是谁,不是用理性分析出来的。我更喜欢黛玉,你更喜欢宝钗,丝毫并不矛盾,更无什么对错。
例如初代这些昭和作品还有迪迦我就爱看中配的,不是因为滤镜或是先入为主,确实就是不出戏。但新生代的中配有的确实不够好,举个最近的例子,泰迦剧场版,全网看不到日配于是看中配,尬是一回事,有的根本不贴脸不贴嘴型,记得TV结局老托看着背光的泰迦恍惚一声“泰罗。。。”一下子很揪心,剧场版也有类似的一幕,但中配版感受不到老托复杂的情绪,就很平
写刘姥姥那段,让人心酸又觉有些温情,
这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来过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意,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巧姐的命运改变起因,是一个比蚂蚱还小的翅膀扇动,狗儿接了丈母娘一起过活,这个事情再小不过,但对于一个封建农村老妇女来说,那是天大的喜事。
因为对于刘姥姥只生了一个丫头来说,在农村是被同情的对象,这意味老了无人奉养,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同时,姑娘是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的。刘姥姥再年老也只能自己苦撑,干到不能动的时候,闺女能得到丈夫许可,伺候娘的临死两天就不错了。
但是刘姥姥成了农村里少有的能摆脱这个命运的人之一 ,女婿愿意接她去一起过日子了 ,一句岂不愿意,让人想象姥姥当时的惊喜。哪怕是因为孙子孙女需要人帮手 ,但通常农村男人是宁可压榨老婆,也不愿意多这么一口饭的,这点来说, 狗儿良心其实已经在农村一般男人之上了 ,最后刘姥姥为了救巧姐付出的钱财,不可能是她一个人就做主,必然也得到了女婿同意的。
有个新家,意味着农村的平日繁重劳累体力活可以分摊一大半,照顾外孙子孙女就行,正因为刘姥姥从此有了新家,日子有了奔头,才会真心为女婿女儿一家操心,卖老脸受嘲笑也要给女儿女婿去贾府打秋风,不然她之前为什么没想起来这个亲戚,因为她不被赡养,和女儿家各过各的,当然不可能贴心贴肺为他们考虑。
红楼梦里这是一个少有的善因通向善果的故事 。有狗儿接刘姥姥过来一起过日子,才有姥姥为了后辈努力发挥余热,攀上贾府大幅度改善了生活,贾府无论是一开始凤姐的二十两,还是后来给的大堆富贵东西和一百两银子,虽然瞧不起但赈济是实在给人家了,才有人家回报以巧姐的解救。
可是如果刘姥姥没有接去和女婿一起过呢,在农村这更是理所当然的,这个勤劳又聪明的老婆婆只能最后无声的泯灭乡野,死的和其他绝户寡妇一样凄苦贫瘠。试想,农村有几个男人愿意像狗儿那样让丈母娘过来一起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