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儒林外史》吗?知道普通人想考个举人要考多少年吗?读过范进中举吗?知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考了一辈子都没中举吗?
清朝112科进士,总共多少人呢?总共是26846人,平均大体上一年100人。
然后呢,你嘴中的不学无术的贾宝玉,用心读了两年书,一转手就考了一个进士给你看。如果按比例的话,相当于直接被剑桥录取给全额奖学金。这种“不学无术”的男朋友,这种家世,这种相貌,如果我是妹子,我早就两眼放绿光了!
为什么能吟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薛宝钗能看上贾宝玉?因为这哥们儿是个神童,天才好吧。人家吊儿郎当地就能中进士,只要把性子收敛收敛,那简直就是无敌式的存在。
《红楼梦》开篇,通灵宝玉可是补天的石头。也即是贾宝玉的资质是足以补天的。当然,咱们就不纠结曹雪芹的意淫了。但这种设定下,在《红楼梦》里放眼天下,贾宝玉可谓是“龙傲天”式的存在。整本书里,也就北静王还有贾宝玉的影子“甄宝玉”能够相提并论。
至于贾宝玉的花心,这在古代根本不是个事儿。况且你读读这一段: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是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
你看贾宝玉的花心,那是可是有底线,有约束的。这觉悟,这自觉性放在今天也没啥问题。诚然他把袭人给睡了,不过在那个时代,这种事儿是常规操作好不好。
所以贾宝玉的真正人设是:
缺点就是有些贪玩儿不上进,理想主义。
这是很大问题吗?
这么说吧,做个不恰当的类比,贾宝玉有王思聪的钱,李易峰的颜,徐志摩1/5的才,而且对女人体贴温情,这种男人随便拿出一条来,都已经酥倒一片少女了好不好!
总体还是不错的,作为高一的学生来说。
但是有些不少笔画不到位,下面我圈了一些出来
这些明显是练习不够的缘故
可以多对照字帖进行一些练习,楷书练好打好基础,可以有效的提升行书的书写速度,保证在字写得快的情况下也不难看。
加油
续书又不是原著,我就顺便分析一下
第九十七回 次日,薛姨妈回家将这边的话细细的告诉了宝钗,还说:“我已经应承了。”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
但是,这个并不是宝钗知道和宝玉婚事的时间,而是宝钗知道和宝玉婚事将会怎么操办的时间,这种骗婚的婚事操办方法,宝钗肯定不愿意,但是已经没有她说话的余地了,
宝钗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和宝玉的婚事呢,第八十五回就知道了
这里贾母问道:“正是。你们去看薛姨妈说起这事没有?”王夫人道:“本来就要去看的,因凤丫头为巧姐儿病着,耽搁了两天,今日才去的。这事我们都告诉了,姨妈倒也十分愿意,只说蟠儿这时侯不在家,目今他父亲没了,只得和他商量商量再办。”贾母道:“这也是情理的话。既这么样,大家先别提起,等姨太太那边商量定了再说。”
……
那黛玉留神一看,独不见宝钗,便问道:“宝姐姐可好么?为什么不过来?”薛姨妈道:“他原该来的,只因无人看家,所以不来。”黛玉红着脸微笑道:“姨妈那里又添了大嫂子,怎么倒用宝姐姐看起家来?大约是他怕人多热闹,懒待来罢。我倒怪想他的。”薛姨妈笑道:“难得你惦记他。他也常想你们姊妹们,过一天我叫他来,大家叙叙。”
既然薛姨妈愿意,不可能不告诉宝钗,从来就没有寡妇私自答应女儿婚事,对女儿根本不说一声的道理,所以在林妹妹这个生日的时候,薛宝钗已经知道自己和宝玉的婚事了。
宝钗为啥不来,不好意思见宝玉,因为她已经是要许婚的人了,更不知道怎么面对林黛玉,
然后这一回,正好在宴会上收到薛蟠被判罪的消息,
这下就算宝钗有犹豫,薛家已经彻底完了,夏金桂这个泼妇,也没留下薛蟠一点点骨血,薛蟠被流放,她肯定带着嫁妆回娘家,然后逼和离,一个被流放的罪犯,也不可能执掌族里的事情了,
宝钗嫁给宝玉是唯一的选择,薛姨妈老了还有依靠,和王夫人姐妹作伴,如果嫁给别人是很难把母亲接过来奉养的。
宝钗唯一的牵挂就是母亲,就算嫁给宝玉没什么好结果,但只能跳进去,
第八十七回 她写了一封书信给黛玉,
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兼之猇声狺语,旦暮无休。更遭惨祸飞灾,不啻惊风密雨。夜深辗侧,愁绪何堪。属在同心,能不为之愍恻乎?回忆海棠结社,序属清秋,对菊持螯,同盟欢洽。犹记“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之句,未尝不叹冷节遗芳,如吾两人也。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宝钗对黛玉是歉疚的,如果她有更好的选择,她也不会嫁宝玉,但现在她更没有选择,
唯一能做的,是写一封言辞真挚的书信给林妹妹,盼望林黛玉知道真相的一日,还记得这封书信,不要怨恨自己,
(为啥我着重提这个,因为我觉得宝钗的书信,和黛玉的回歌都太有文采了,尤其是那一句“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语义双关,不是高鹗能写的出来的,应该是曹公的原文,
就像某个评价说的,你看宝玉见北静王,高鹗写的跟老大爷串门一样,再看宝玉贾兰贾环第九十四回做海棠诗做的什么烂诗,因为高鹗根本没那个文采。
宝钗说“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这意思再明确也没有,宝钗为什么说何去何从,因为她知道婚事了,你让我何去何从,你让我能怎么样呢?
“失我故欢”指的是林黛玉,这件婚事一揭露,林黛玉永远不可能成为她的朋友了。所以“搔首问兮茫茫,高天厚地兮,谁知余之永伤。”宝钗告诉林妹妹,和你的友谊破裂,将是我的永伤。
然而黛玉根本不知道宝钗是什么意思,做了四阙曲子回歌,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这句太绝了,焉字双关,一个意思是你和我的心啊相投,一个意思是你和我的心啊怎么能相投。
最后一句,“素心如何天上月!”简直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一个性质,写出诗人宁为玉碎的高迈。你看高鹗笔下黛玉的哭啼啼哪有这种风流态度?宝钗书信这种古人高士的楚辞味道也不是他能写出来的)
所以第八十五回就知道的婚事,知道自己只能瞒着生平最欣赏的林妹妹,你说她九十七回被加个骗婚还能有什么心理波澜?都麻木了。
千红一哭,只剩麻木。
(注:如果这封书信和回歌是曹公真笔,曹雪芹的剧情,确实有是宝钗知道婚事后,和黛玉的寄信对答,但是贾母那么疼爱黛玉,撮合宝黛的态度不可能立即变化,只可能是上面有变动,林黛玉可能另许他人,贾家没办法推辞,
而林黛玉最后一句 素心如何天上月,可能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人生如轻尘,幻想置身天上人间,这简直是决绝的离世之意,说是死前绝笔都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