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参照大佬Li老师 @Yongle Li 的经验:
以前总觉得导师培训的太少,自己很多知识/技能不知道不了解不掌握。后来觉得还是自己本身惰性,没有脱离舒适区。全文如下
在我求学生涯中,导师也是因为太忙,行政事务太多,你不去找他根本不找你的那种,一年到头能开上一次组会就很不错了。你可能会抱怨导师连擦镜子这样的基本培训都没有,你以为跟擦眼镜一样,最后把镜子都擦花了(大力出奇迹,偷笑)。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对我而言,导师提供了我无法获得的稀缺资源就足够了:
1.科研经费(想做什么就买什么,不捉襟见肘,购买仪器搭光路采数据一气呵成)
2.同行资源(写好文章/会议摘要投稿送审,编辑和审稿人都不会故意卡你)
3.科研合作(对XX方向感兴趣,想和某个素昧平生的导师一块合作,导师帮忙联系)
4、提供好使的推荐信(想出去交流学习,去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导师)
5、搞定各种评审专家(自己申请项目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剩下的我不会的自己摸索就好了,甚至很多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机械设计、FPGA、GUI、非凸优化、机器视觉、计算摄影、高温超导、量子计算、密码学等等)。这些东西我导师自己可能都不会。科研训练的终极目的还是要掌握学习能力与迁移能力。这才是培养一个学生,无论他将来做哪一行,都能上手的原因。
我也特别清楚,不同的人真的是需要因材施教。我的同学里有本科就下实验室,发文章刷GT出国申Top30的,他们进到国外课题组里压根不需要太多的指导,指个方向就能干这种。也有本科只专注GPA保研考研调剂的,连SCI和EI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我也只是后者之一,本科玩泥巴这种。
恰恰中科院里有大量的后者。与其说中科院善于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变得优秀,不如说它的生源就是这样真实且无奈。(参考如下)
你不去教他怎么去擦镜子,他真的就会一辈子擦镜子都跟擦眼镜一样。
你不去告诉他擦镜子有多少种方法(擦镜纸、脱脂棉+酒精、吹气球等)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他可能就认为只有一种方法。
你不去告诉他如何科学作图,他可能每次投稿都会用截屏软件截图96dpi投稿,审稿人说图看不清,然后PS上采样至300dpi,但是印刷出来还是糊的。
一个课题组没有多少人会做到无师自通的。
所以在我自己的课题组里会开设一些基础训练有:
1、生物光子学基础原理、硬件、软件培训
2、论文撰写、期刊数据库检索培训
3、激光安全培训
4、生物安全、样品制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