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上交贵大等多所高校官宣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会对博士培养产生哪些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玩意我能说一年。

首先,“知乎治校”。前几天吃饭,一院长说现在就是知乎治校,学生把事儿往乎里一捅,相关负责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

(我不禁略微一笑)

所以说,还是那句话,闹呗,看谁最后吃亏

首先,论文跟人走,一辈子属于作者的成果,可验可查,世所公认。

其次,我们身边流行“硕士都是赔本买卖”,因为硕士没有要求,一年学习基础课专业课,一年实习找工作,2年半3年就一晃而过了。导师还要发补助。

再者,最重要的,以前的论文要求,其实帮助了大多数的博士生。

以现在的高校科研经费分配情况,2021年自然科学基金一共批准约21万项,平均经费约60万元。

前几天我初略算过,一篇普通SCI论文耗资约15-20万,二区论文要40万以上,一区的60万-100万。一个项目约能够提供3篇最初级的论文,勉强够约1名博士毕业。到考虑到博士硕士1:5,还有5名硕士打酱油,并且要领补助。

所以,全国经费可以满足21万博士勉强毕业的。但考虑到还有很多2区1区论文,得打个折扣,也就够支持不到10万博士毕业。约和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数量相当。

所以说,导师也就是勉强度日。运气稍微差一点的,基本连个学生都招不了。

这种情况下,你作为一个导师会怎么安排经费使用?

当然是谁能出成果,资源往谁身上堆

事实如此,有的学生博士期间能出5-6篇论文,有的1篇都难产。

导师好不容易拿到一个项目,申请下一个成果时需要前期的成果证明自己的研究能力。如果运气好,学生得力,前一个项目正好出3-5篇论文,那么顺利滚到一个新项目。

运气差,学生磨洋工,没有论文,然后基础不足,下一个项目翘翘,这个导师学术生涯基本就算是交代了。

但如果学校的红线摆在那里,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任务,那么导师的考虑方式就不一样了。怎么也要分配一部分资源出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毕业。即使学生愚钝一点,也不得不多花点时间在他身上。经费不够,时间来凑。最后好歹整个毕业。这样一来,最先冒尖的学生就不至于一下子占据实验室太多的资源。


所以,这么一件事情,个人的感觉是:

不要在没有富贵之前,患上富贵病


user avatar   CHANG_y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非常赞同这个做法,高校应当取消或者逐渐弱化对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硬性规定。理由如下:


1. 发表C刊论文的硬性规定,违背了科研活动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科研成果看成是博士生所生产的知识产品,那么做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无论谁,做科研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这就意味着,一个研究话题最终是否可行,能否得到理想的结果,写成论文后质量如何,事前是不知道的,研究者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尝试。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最终的成果(学术论文)能发表到什么样的期刊上。而必须发表C刊这样的硬性规定,显然违背了做研究的基本规律,因为这一规定要求博士生和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这一客观规律做斗争,他们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文献,追求创新,尽自己所能做最扎实的研究,而是追求论文速成,博士生必须赋予快速写文章以最高的优先级,它甚至催生了论文买卖,这显然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


2. 发表C刊论文的硬性规定,改变了博士生所面临的激励和约束条件

正如这位高校老师所粗略计算的,如果高校普遍地将发表C刊论文作为博士生毕业的硬性规定,那么庞大的论文发表对期刊的需求,由于有限的C刊数量而得不到满足。对期刊的需求和期刊的供给的不平衡(供不应求),导致了博士生、高校教师,甚至硕士生等一切有论文发表需求的研究者之间异常激烈地竞争,使得在C刊发表论文变得十分困难。

在“发表,或者退出”这一强约束下,博士生所面临的激励和约束条件被改变了,他们将追求论文发表(而不是安心科研)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指引他们努力写文章的激励不再是对学术的追求,而是发表的硬约束,因为他们达到发表要求,就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收益是巨大的。假如博士生是理性的,当他们发表两篇C刊论文后,继续写作、发表论文的激励将大大减弱,他们甚至可能会以一种应付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最终的均衡结果很可能是,博士生发表,且只发表两篇C刊论文,当然这只是理论的推理,现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这里强调的是,两篇C刊的硬性规定,使得他们一旦达到这个要求之后,继续写文章并且发表的动力会大幅下降。


第一点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硬性规定,会伤害博士生静下心来踏实做科研的积极性;而第二点的分析说明,这种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甚至抑制了博士生发表更多C刊论文(而不是做科研)的动力。


另外,针对许多网友对该观点的评论,我这里将澄清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1. 取消发表C刊的硬性规定,有培养低质量博士的嫌疑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假如单纯地取消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表面上看,对博士生的要求确实降低了。然而,取消硬性发表的规定,必须和提高学位论文的要求相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正如我在上面所分析的,博士生不重视学位论文的写作,很大程度上也是硬性发表的规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旦取消硬性发表的要求,博士生们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上,学院再对毕业答辩的论文质量进行更为严格的把关,最终将会提高博士生的研究能力,让其回归学术本质。

此外,由于中国的学术期刊受到国家的严格管控,导致期刊供给严重不足,国家也应当逐步地探索期刊制度改革,给广大的研究者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


2. 连两篇C刊都发表不了,这样的博士有何用?

不管是当初提出这一观点的高校老师,还是我这里所阐述的,强调的都是取消学校对于博士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它不等同于说,要降低对博士生学术能力的要求,更不等同于要禁止博士生发表更多和更高质量的论文,它只是将博士生的培养重心由论文发表的结果转向学术研究的过程。稍有相关经验的人都知道,许多博士生绝不会满足于在毕业之前只发表两篇C刊,他们有着更高的学术上和论文发表方面的追求。取消发表的硬性规定,让博士生踏实地去做不必发表的学位论文,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回归学术研究本身,他们的激励条件将变成不断突破自己的研究潜能,而不是突破两篇C刊的论文发表竞赛。


写在最后:

我有时候会想,什么样的培养博士生的方案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最能促进学术研究进步的?或许应当是这样一种培养方案,它能使得每个人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每个人都发表两篇C刊论文。

这样的方案要求,它对博士生的质量设置一个底线,比如入学考试、中期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以及学位论文达到要求,而不是让他们在毕业之前有限的时间内去竞争更为有限的期刊版面;这样的方案,也应当对博士生在学术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不设上限,这就要求他们有充分的激励去全身心地投入学术,比如更好的软硬件设施,更高的物质报酬和精神奖励,而不是在发表两篇C刊之后就逐渐地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user avatar   tensor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毕业标准没了论文的要求,你说不看论文了。

好的呀。

不看论文了,那总要拿点什么东西来证明你的水平达到博士毕业要求了吧。

你做的这个东西,为当地带来了什么社会价值呀?

有没有成果转化盈利500W以上;

有没有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接纳毕业生;

有没有被省部级以上媒体报道;

有没有科技部项目、NSFC、省部级项目立项;

有没有横向项目合同和到账的百万经费。

都没有?那看看下面。

有没有哪个省部级领导、院士对你做的东西做过重要批示;

有没有成为哪个国家一级学会的委员、会士;

有没有在哪个重要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做过大会主旨报告;

有没有获得哪个一级学会科学研究奖励、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排名前三);

有没有帽子,比如科协和各协会的人才托举工程、小青千、小长江……

到最后你会发现,

靠发论文毕业是最容易的条件。

另外,退一万步说,导师点头你就能毕业。

入职评职称还要看论文呢,申请项目也要看论文的。


user avatar   zhao-wan-xi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还要再观望一段时间,有了一定数据后才能看出政策效果。比如抽样选取和综合统计在该政策下毕业的博士,比较课目包括取消小论文发表要求前后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变化,全A率、优博率实际提高了多少?毕业年限方面,延毕率是否有降低?

另外,即便取消了小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还是会有许多人存在发表需求,比如在下。写每个题目我都当作是一块新的试验田,都想验证一些想法,锻炼一点新习得的方法到底灵不灵,效果好不好。如果直接大规模引入到学位论文中,试错成本太高,转圜余地太小,就不如期刊论文小船好转舵,也可以通过这种试水来锻炼学术嗅觉,始终保持与前沿研究范式和选题设置的紧密联系,不至于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自嗨自爽。一般情况下,经过核心期刊一套严格的审稿遍发流程筛选后发表出来的学术论文,还是能够最直观地说明学术水平的,它始终会是一项重要甚至是权威的参考指标存在下去。

还有,即便供给端取消了小论文发表要求,那么需求端有没有相应地跟进呢?换句话说,找工作时,目标单位认不认可以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学术水平的主要评判标准,他们对小论文的发表有何要求?

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全国百篇优博论文(1999-2013)的评比已经取消,目前能用的指标只有省级和校级。按照吉大的标准,学位论文送外审时,3-5个外审专家(视修业年限而定,吉大是3年学制正常毕业3个外审,延期毕业就是5个外审)全A通过的学位论文,还要再辅以期刊论文发表情况的指标才能评优博论文。另外,学位论文无法直接创造学术GDP,这一点无法与期刊论文相比。当然,它可以拆分成期刊论文和整理成专著发表,期刊论文和专著还可以参评各种类型的奖项和荣誉,但那是另一码事。

政策从出台到落实会有一个时间成本,中间这个真空期和时间差,标准如何执行,代价由谁承担?如果想实现利益最大化,恐怕学位论文要写好,期刊论文也要发好,至少要有两三篇拿得出手的、有份量的代表作才是最保险的选择。当然,这也是我导师对自己培养的博士生的私人订制要求。

另,时至今日,许多可能不受发表论文要求羁绊的海归博士也越来越多地在国内核心期刊“刷脸”,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许多文章都充分体现了留洋的取材之便、范式之长和视角之新。如: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就像功名,可以花钱捐了。

我已经可以想象高门子弟随便花一点资源,从经费紧缺/职称压力/父母关系的高校领导和导师那里买一个完整的博士论文。然后就可以成为博士了。

不需要做实验,不需要查资料,甚至不需要亲手写,导师随便找几个自己的学生就可以帮着写完。过去需要发表的时候,还可能有人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拿走,现在根本无所谓了,因为反正不用发表,随便把一点点实验的边角料甚至垃圾攒一攒凑一个“博士论文”交差了事。博士论文反正没人看,也不署名,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未来出事也和自己毫无关系。

但是现在主流的有发表论文的要求问题也很大。主要就是期刊成了卡学生毕业的关键,吃相难看的诸如某些中文核心,敲诈学校,敲诈导师;老奸巨猾的诸如国际大牌学术出版集团,近几年拼了命的上OA。国际学术论文最大的增量不就是中国吗?这么多OA就是满足中国学术界需求的。别和我说OA是趋势,一篇OA定价通常在2500~3500美元,不能因为花的不是自家的钱就不心疼。

所以现有的博士培养制度就是死局。


user avatar   di-diao-wu-yu-fe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题未说明“学习艺术”是作为一个爱好还是作为一种职业,答主们请注意区分这两种情况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削减研究生补助的行为? 
  2021 最新影响因子普遍暴涨,你投的期刊涨了吗?这是否意味着 10 分文章含金量将大大降低? 
  论文盲审过了,但三个 B,心理落差太大,怎么办? 
  本硕都是双非院校,博士考到985的概率有多大? 
  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生林田成为 2022 首个华为天才少年,从绩点 1.8 到天才少年,他是如何做到的? 
  女博士真的不好嫁吗? 
  给那些申请到美国十大名校博士的中国学生每人奖励200万让他们到清华读博,可行吗? 
  如何看待波音737MAX客机2021年9月6日在新加坡解禁,这个机型安全吗? 
  如何看待美国NASA拿着“祝融号”照片向国会要钱? 
  本科生到底该不该取消毕业论文?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特朗普称美国正迅速成为人类的粪池?
下一个讨论
中国现在统一台湾可行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