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官在秦汉时期往往是士阉杂用的,东汉后期宦官乱政,内侍逐渐成为主指宦官的名号。曹魏吸取了东汉的教训,从立国开始就有意在压制宦官,同时由于士族的崛起,他们也需要获取更多的政治权力,这两点导致魏晋时期宦官几乎没有政治地位可言。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置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置散骑,合于中常侍”,标志着由士族担任宫廷近职的制度化。这一制度也被孙吴模仿,置散骑中常侍和散骑侍郎。蜀汉的内官此时仍由宦官出任,这一方面是蜀汉由丞相执政,内朝地位有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蜀汉与士族并没有很好的结合。
司马氏执政后,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逐渐演化为两系六官,也就是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俗称“六散骑”。
散骑官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自然是用人以高门子弟为主,其次是官位很高,没有具体的职能范围但能平尚书奏事,最后是迁转时多任重要官职。
当然,内侍官不止有散骑,还包括侍中、黄门侍郎、给事中。但散骑官的特殊性在于取代了东汉时期权倾朝野的中常侍这一由宦官出任的官职,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士族彻底将宦官逐出了内朝的政治舞台。
进入南北朝之后,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南朝承东晋旧制,士族力量较为强大,极少有宦官能够身居高位,如前废帝时期的阉人华愿儿“官至散骑常侍,加将军带郡”,东昏侯时期的阉人王宝孙号伥子“最有宠,参与朝政”、“东昏又遣征虏将军王珍国率军主胡虎牙等列阵于航南大路,悉配精手利器,尚十余万人。阉人王伥子持白虎幡督率诸军”,梁武帝时阉人赵叔祖“天监初,入为台齐斋帅,在寿光省。”极少数宦官可以通过皇帝的宠幸获取一定的政治权力,但并未形成任何制度。
北朝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说起来可以另开好几篇,简单提一下北魏的情况:
北魏前身是漠北部落联盟,本身没有宫室制度,起初是以部落中的扈卫作为内侍官的
道武帝时期为了压制军功贵族,开始构建官僚体系,征用汉族士人,天赐三年“正月,置内官员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
太武帝时期开始起用宦官,但这一时期主要还是希望以汉族士人来强化皇权,最终失败。当然国史案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光是这个原因。
鲜汉大族对贵族政治的诉求,与北魏诸帝强化皇权的理念相违背,使得宦官势力不断抬头。
由于宦官对抗贵族政治的重要性,使得北魏宦官地位非常高,不但能担任魏晋时期只有清流士人才能出任的侍中和散骑官,还能加将军号、封爵、恩荫子弟。任职也不仅限于内朝,开始渗透到中央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