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有谁像诸葛亮这么接近完美的人吗?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zi-zhen-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搬来的 不知道出处


谁禁止了军队从商?

谁平治了洪水汤汤?

谁稳定了通货膨胀?

谁坚持了改革开放?

谁任命了铁血宰相?

谁捣毁了邪教道场?

谁收回了澳门香港?

谁挡住了金融风暴?

谁加入了世界商贸?

谁提出了科教兴邦?


user avatar   yinglao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力上:

军事家。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於卫,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政治家。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文学家。

周公佐武王,作《牧誓》,兴师东伐,作《大诰》,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

音乐家:

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位高权重,摄政于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当成王长大后,他还是毅然还政于成王。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如果非得问的话,应该是历史上有像周公旦这样接近完美的人吗?

有,一千年后,季汉丞相诸葛亮。


user avatar   en-ze-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

我尝试着再来说一说,首先在我看来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有人说近代人物不好品评,非常看不上我这个我这个三万赞,但你凭什么就觉得前代的人你就能品评?有人说不修本朝史,近代很多资料都没揭露。这点我确实承认,但不代表我对近代人物不能有我自己的观点,至少我生活的离他们很近,而且近代史料再不完备,大概也比前朝史书上记载的多吧。还有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那煌煌千年史册还能看吗?至于删评论,有一部分比较反智的确实是我删的,但很大一部分是知乎的SC制度删的,可能我让一些人失去言论自由了?我主要是为了抑制自己跟一些反智对线的冲动。还有所谓Qiang内小粉红,我不巧人在墙外一年多了,就在皿主国家美利坚,你说的那些东西,我也都见过,人的观点都是信息拼凑出来的,你看不上我的,我也看不上你的,没必要互相说服。从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别的我不敢说,关于总理的各个方面资料无论是Qiang里还是Qiang外,各各角度,无论是外国记者写的还是当年工作人员,亲属,或者只是研究人员,甚至接触过的他的尼克松,基辛格写的书我都了解过,有些东西我可能不知道,但有些事实就是绝对存在的,正是这些事实让我觉得总理是非常值得我尊敬的。有人说这是不懂历史人云亦云,但为什么看不到民心所向呢?还有看个电影也往上套的,大可不必吧,不用奉为圭臬吧。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一个纪录片叫百年恩来,片中有个叫管易文的老人,是早期觉悟社的成员之一,也是最后一个离世的觉悟社成员,那年他已经九十九岁了,已经糊涂,家人有时都认不得了,摄制组给他看了总理的照片,他连说了三遍音容宛在,永别难忘啊。五十多天后,这位老人便离世了。我也不想说别的,不伦你们说的所谓真相,我想说总理现在带给我们的至少是积极的榜样作用,是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号召。就像诸葛亮一样,他们可能不完美。但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人不是非左即右的,但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独立思考是好事,但我希望大家至少给予尊重。

———————————————-

我不希望他最爱的人民有一天忘记他

————————————-分割线

西花厅,院中不染亭,亭旁海棠,庭院的主人甚喜,自主人离开那日起,已空开四十四载,九州万方今犹在,中华如龙,正遇风雨腾空起。君,魂可安矣。 ​​​

我男神镇一下

—————————————

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实干家

去世前坚信的是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international的音译是英特纳雄耐尔)

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这是何等的眼界与胸怀

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仆之

这是你对这个国家一生的承诺

十二岁离家从江苏到东北求学

后被南开中学录取

被严修授予 含英咀华

愿招其为快婿

奈何君本志在四方

赴法 旅日

在法勤工俭学期间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几个党小组之一的旅欧支部

邓小平 聂荣臻 李富春 陈毅 蔡畅 皆在赴法期间结识

是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和邓颖超愿意一起上断头台的爱情

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国共两党内都有很高的地位

领导南昌起义 后期十大元帅里很大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日期能定为建军节,绝不是一时兴起

第四次反围剿采取运动战,是历次反围剿中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

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职位最高的人

党内参政中枢四十七载

死后无棺椁 无墓碑 无财无后 未著书立说 甚至连骨灰也只是撒在祖国大地上

大家都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他在万隆会议上能够准确的把握和表达分析形势

不是上天眷顾

是一个星期的会议他总共睡了十三个小时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他去世的时候只有61斤

从他1972年确诊直肠癌后病情恶化引发膀胱癌

直肠癌在当时是有三分之一的机会可以治好的

堂堂一国总理总能得到最好的救治

72年确诊 74年六月一日才真正入院治疗

入院后每隔大概四十多天就有一台手术

却依然的在不停的工作会见外宾

后期甚至因为水肿连皮鞋都已经穿不上了

七四年他已经是个七十六岁身患癌症的老人

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

甚至有时候要工作十六个小时

除了刚做完手术实在不能工作外

这个老人加速燃烧着自己的身体

照亮着后来人的路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廖天

满目山河空念远

你一定要看到今日的中国啊

———————————————-

2020.5.17 分割线

本来不想说的

这段话送给所有在评论区酸或者想教育我的人,不喜欢的话,您就点反对,或者直接关掉。虽然是很少一部分人,但我这人玻璃心,一直有秀下限颠覆我三观的评论存在,我决定见一个删一个,但有些评论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没了,甚至我的一个评论也没了。

还有的人总觉得生活得跟小说似的

在哪编排人家

成天阴谋论的人

内心得有多空虚阴暗啊

没有反转没有戏剧冲突

就显不着你能了呗


user avatar   shi-zhuang-zhuang-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条一条看呗

军事家,第四次反围剿

政治家,开国总理

经济学家,“四个现代化”

发明家,“豪密”

外交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文学家,“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选集》

琴棋书画,草书写的特别好,重建国家围棋队,年轻的时候是演剧部的

忠诚,公正,为理想而入生死,没啥好解释的

此外,至少会说法语、俄语、日语和英语。搞特科,武术水平也不差

对国家廉洁奉公,对爱人始终如一

对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的,一个诸葛亮一个他


要论完美,周总理不是针对谁。往前数一千年够呛有第二个,往前数两千年,有一个诸葛亮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不是接近完美不好说,不过大部分答案里面提及的人物,除了韦睿之外,多少都有一些史书中的黑点:

李泌:

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资治通鉴》

李泌是我很喜欢的历史人物,虽然好谈「神仙诡诞」在我看来是优点,但是在时人看来,恐怕还是有负俗之讥。


刘裕:

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故桓玄之纂,因此获全。初谶云‘昌明之后有二帝’,刘裕将为禅代,故密使王韶之缢帝而立恭帝,以应二帝云。——《晋书·安帝纪》

@盐选推荐 选送的这位选手一点都不能打。刘裕黑点多的数不来,出身寒微而一步步成为帝王的,基本是无法成为道德楷模的。刘裕为了应谶残杀晋安帝和晋恭帝,屠戮司马一族就是一例。

刘裕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宋书.郑鲜之传》

说白了,就是自己没学问,辩论还一定要对方认输理屈。


岳飞:

先是,飞在洪州与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饮,大醉,击秉渊几死,帅臣李回奏劾之。及是,上戒飞止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岳飞和同僚一起喝酒,岳飞喝醉了,把赵秉渊痛打一顿被弹劾了。宋高宗于是让岳飞戒酒。秦桧给岳飞设立的罪名基本上是「莫须有」,但是岳飞早年贪杯误事也是事实。岳飞也没有隐瞒着一点,后来确实就把酒给戒了。即便是郾城之役后,形势一片大好,诸将都摩拳擦掌的时候,岳飞也只是说: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可惜,岳飞有生之年没有等到开戒的那一天。后期的岳飞可能是在知名度相近的情况下,最接近诸葛亮完美程度的人,只不过诸葛亮出道即巅峰,一直巅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岳飞的人生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成长过程的。


刘秀:

都说朱元璋杀大臣,但是刘秀也不是白莲花。刘秀苛待马援,无罪杀韩歆,也是天下议论纷纷。

歆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尝因朝会,闻帝读隗嚣、公孙述相与书,歆曰:“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 亦有才。”帝大怒,以为激发。歆又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帝犹不释,复遣使宣诏责之。司隶校尉鲍永固请不能得,歆及子婴竟自杀。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后千乘欧阳歙、清河戴涉相代为大司徒,坐事下狱死,自是大臣难居相任。

韩歆一句「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 亦有才」刘秀都不能容,罢官之后还专门派人切责,逼迫其自杀。后来更是「以细故责三公」。刘秀是一个「好吏事」的皇帝,说白了就是喜欢自己管事。哪有喜欢自己管事的领导不苛刻的?建武朝的生态是这样的:

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

视朝廷为内宅,以百官为家仆,尚书这样的内朝官甚至于会被「捶扑牵曳于前」。刘秀论用人和容人和对手下的尊重,皆不如其晚辈刘备。

于谦:

景泰时,少保于谦在兵部,侍郎项文曜附之。内议患其党比,欲因事以开别用,持正者佐之。会予被荐,遂转兵部,迁文曜于吏部,复附何文渊。言官劾其憸邪,赖于谦力保存之。已而谦败,文曜卒见斥谪。当时以文曜为于谦妾,士林非笑之。每朝待漏时,文曜必附谦耳言,不顾左右相视,及退朝亦然,行坐不离,即在吏部亦如是。王直先生一儒者,于谦初甚尊敬之,已而被文曜谮毁,以为无用腐儒,谦遂慢之。——《天顺日录》

李贤在天顺日录中写过,兵部侍郎项文曜谄媚侍奉于谦,时人有对上下联:王振儿,于谦妾。其中王振儿说的是户部侍郎王佑。他貌美无须,特别巴结大宦官王振。有人问王佑:王侍郎何故无须?王佑说:老爷无须。儿子岂敢有须。

下联于谦妾就是说的项文曜了。于谦还以为听了项文曜的话,疏远了吏部尚书王直。

不过整体上于谦也还是很过硬的,除了这些和同僚之间的小政治冲突,个人私德和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没有污点。

柴荣

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

宋太祖赵匡胤喜欢微服私访,有人劝他注意安全,他说了这段话。可见当柴荣的手下不太好过,有长相富态像皇帝的,无辜冤死的当不在少数。这段话并非宋太祖特意为了黑周世宗所说,所以很可能是可信的。即便我们认为这句话不可信,那么旧五代史里面也有对周世宗的批评:

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

世宗雄猜之主是坐实了的。 @盐选科普 选送的选手也不怎么能打嘛。

辛弃疾:

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凭陵上司,缔结同类。愤形中外之士,怨积江湖之民。方广赂遗,庶消讥议。——《辛弃疾落职罢新任制》

辛弃疾大约类似戚继光。能文能武。打仗水平出众,在对国家的忠诚天日可表。不过辛弃疾被罢免,是因为巨额财产来历不明,其在担任安抚使的时候,建了一座特别大的庄园。当然关于辛弃疾是否贪墨的细节,学术界现在有不同意见——有人说南宋给官员待遇丰厚,辛弃疾即便清廉如水也养得起这么大的庄园和很多的小妾。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是说“君子不器”,那么这是中国古代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也是今天欧美 liberal arts college 培养富家子弟的基本准则。王阳明既能带兵又能研究哲学,Benjamin Franklin 又是文科生又是理科生。只是“我们这里”被改造成了苏俄式的专才体制,你才觉得通才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

至于“忠诚”,扯得稍微有点远。诸葛亮是一个智商很高的实用主义者。但是你说忠诚,我就问你,刘禅有实权吗?曹操称过帝吗?做了一样的事情,为啥诸葛亮叫“鞠躬尽瘁”,而曹操叫“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拿三五本史书出来对照,甚至根本不认字,光听说书的讲《演义》才会得出这种结论。


user avatar   xian-ren-fu-wo-ding-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人,正史称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面对敌寇压城,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面对污浊的官场,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他用丹心守护亿万黎民,用碧血浇灌万里河山

在他含冤被杀后,人们发现他身无余财,唯有两袖清风

他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为社稷为百姓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

他的一生,就像他自己写的诗一样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就是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

他让我明白,我们的民族为何能够延续至今,为何饱经风雪而历久弥新

正是有像他这样的人

重大义,轻生死

重天下,轻己身

若能匡扶天下,粉身碎骨又何妨?

恕我语言匮乏,只能用看一次泪目一次的《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片段来评价他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user avatar   li-yuan-song-92-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醉酒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以前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个文人,一说到文人,似乎都是弱不禁风的形象。但是现在才知道别人文武双全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讲述辛弃疾的一生,以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语言,因为他这一生实在太不凡了。

征战沙场,了却君王天下事是为毕生志向,然而现实结果却只是可怜白发生,破碎的山河仍然破碎着。

大概叫“去病”、“弃疾”之类的人都是被命运选中的猛人吧,辛弃疾上一个近义词朋友霍去病就曾经大杀四方,打的匈奴满地找牙,直接打出了一个成语“封狼居胥”。辛弃疾同学也毫不逊色,他出生在山东济南,这在当时是金国的地盘,辛同学算是出生在“沦陷区”,属于大宋的“遗民”。辛同学的祖父还做了金国的县令。辛弃疾一家都是“身在金营心在宋”的典范,祖父辛赞常常带着小辛同学“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大概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种子就在那个时候在他的心中慢慢萌芽。


二十一岁时,当大家大学还没毕业,辛同学就找到了一项非常有前途的工作——造反!他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反抗金国统治,并担任掌书记(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第二年,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向北撤退,辛弃疾奉命南下与祖国(南宋)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老领导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血气方刚的小辛同学当场大怒,连夜带着50多人便闯进了5万人的金军大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将叛徒擒拿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即众中缚之以归)。

这一波操作,如果不是记载在史书中,说出来可能都没人敢信。辛弃疾一生都致力于北上抗金,恢复中原,说来讽刺,这是辛弃疾一生中最豪迈的一次前线作战,却也是最后一次直接上前线作战。

高宗、孝宗两朝,皇帝都非常欣赏他,大儒朱熹和他是好友,他的朋友朱熹在身败名裂之后,因为朝廷的禁令,无人敢前去祭奠,只有他,形单影只,踽踽独行,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来到朋友的坟前,他隐藏了几十年的愤懑与壮烈,却把最光辉的荣耀送给了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是啊,济南曲水亭的画壁上,只是冷冰冰地写着你的成就,却很少有人明白你的内心

宰相叶衡是他的铁杆粉丝(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但辛弃疾直到死的时候,都是带着自己“北伐中原”遗憾离开的,传言他临死前,还曾含泪高呼:“杀贼!杀贼!”终其一生,辛弃疾都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在宋朝的历史车轮中,没有迸发出更多的光芒,没有实现自己的胸中抱负,没有和自己达成和解。每次在史书中看到这段记载时,我都不禁陷入沉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家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辛弃疾的人生,可能就是撞上了时代的那一粒灰吧。当时的宋朝,北伐从来都不是首选,偏安一方才是皇帝心中的上上签,所以尽管他已经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尽管皇帝们欣赏他,宰相器重他,大儒捧他,但却没有人用他北伐。他是当时时代潮流的逆行者,最终只留下一腔遗憾而去。

历史不能假设,我们没法断言身披戎装的辛弃疾将军是否能够真的克定中原,历史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词人,和他“词中之龙”的赞誉,也许这不是他最爱的称呼,但隔了一千多年,我们只能透过这些诗词去注视这个人,去回味他留在历史中的那截人生

陆游的这首诗,可谓是辛弃疾的心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带着豪情壮志出场,却带着落寞遗憾离开,这一生终归是从了“壮志未酬”这四个字。人说他“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却只能以诗名流传后世,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一个人的悲剧。他死了吗?

没有!

所谓不朽,虽然历经千年,精神却与日月同在!他根本就没有死,正如有些人根本就没活过。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毛泽东、周恩来同为2O世纪 中国历史上的伟 人,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人生哲学方面,毛泽东和周恩来既 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共同的理想信仰 、价值准则 、人生追求,使 他们 的人生哲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不同的家庭出身和成长道路,特别是性格气质的差异,又使他们 的人生哲学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


对领袖爱国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一本帝国主义 列强瓜分 中国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记述了13本占 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国家丧失主权的历史。读了这本小册子以后,受到极大的刺激,开始忧虑祖国的前途,“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后来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看到 一幅世界地图,也使他产生了极大触动:他从世 界之大联想到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群众,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存在着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他认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不能永远存在下去,应该彻底推翻。然而,“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 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 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定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 自己 的全部力量。”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来到燕京,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北大图书馆管理员,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引导下,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 的人生信仰。




周萌生爱国思想是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 书时期。在这里,他开始阅读革命书籍,接受革命思 想,初步萌生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在南开求学时期,周的爱国思想更加强烈。在 《多难以固邦国论》的作文中,周大声疾呼同学 们肩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 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 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赴日留学前夕, 他给同学郭思宁题词:“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之时”。 1917年秋,周到日本留学,年轻的周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20 年 l1月,周赴法勤工俭学,他用半年多的时间 对当时欧洲流行的各种思潮进行“推求比较”,最终 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学说。他在给李锡锦等 人的信中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


在人生哲学方面,毛与周最大的差异 在于性格气质:毛的性格以“虎气”为主,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和挑战性格,在气质上则豪迈奔放、 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诗人情怀。周的性格以 柔韧见长,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宽容性格,在气质 上则儒雅谦逊、风度翩翩,具有博大的贤者胸怀。由 于性格气质的迥异,导致了他们在人生情趣、处世风 格、思维方式、领导艺术诸方面的不同。这种不同既 使他们在长期的合作共事过程中形成性格互补、相得益彰,也使他们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出现分歧矛盾。 在人生情趣方面,毛喜欢向旧事物、旧秩序 宣战,向往变化快速、动感强烈的人生境界,追求不受拘束的个性 自由。毛在性格上独立特行,常常不顾忌世俗的非议和别人的说三道四,大胆地去 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他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 张贴征友广告 ,以致引起长沙女师当局的猜疑,以为是不轨之徒的招摇撞骗。“五四”前后,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还只是青年的一种美好憧憬,毛已经开风气之先,和杨开慧自由恋爱,结为革命夫妻。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不喜欢过平和宁静的 生活,认为那种生活单调乏味。他说:“安逸宁静之 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 所喜也。”毛向往新奇变化和富有挑战性 的生活,不喜欢在一个地方生活太久,经常想变换环 境,并通过变换环境产生新的思想,为此形成了毛的特殊爱好——喜欢漫游。在长沙读书期间,他 的足迹踏遍了长沙附近的山山水水。晚年即使担任领导人,也不愿长期住在,而是经常漫游大江南北。


在生活方式上,毛喜欢自然适意,不愿循规 蹈矩。在穿着方面,他不大注意仪表装束,有时甚至不修边幅。他喜欢穿中山装和布鞋,认为中山装和布鞋宽松舒适。在作息时间上,他打破常规,晚上办公,白天睡觉。在饮食方面,他颇为随意,没有严格 的规律。吃饭时间也不固定,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 时候吃。兴之所至,他会像儿童那样,为初冬的第一 场大雪而欢呼雀跃;高兴时也会像老农那样,光着膀子和胡志明开怀畅谈。


与毛 向往变化迅速 、动感强烈的生活境界 不同,则渴望宁静、安逸 的生活境界。这种对 宁静、安逸生活境界的渴望,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 道路有关。周出生在一 个破落的封建仕宦 家 庭,从小就过继给叔父做儿子,由养母陈氏抚养。养 母是个知书识礼 的女性 ,性格文静内向,“终 日守在 房 中不出门”,教读书认字 。养母的教育,使 周得到了良好的文化启 蒙,养成了温和好静的 性格。由于生母和养母 的相继去世,生父又长年在外漂泊,周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并在 10岁起就开始当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应酬各种人际关 系。童年时期的这些经历,锻炼 了他 的协调办事能 力,也形成了柔韧、忍耐的性格。从 12岁起,他跟随伯父辗转于东北和天津。由于长年在外 漂泊 、孤独无依,周十分思念亲人,渴望有一个安定和谐 的 生活环境



良好 的家庭教育,使周从小就注意礼仪规 范,并养成了爱干净 、讲卫生、讲礼貌、严谨认真、一 丝不苟 的习惯。青年时期的周,仪表堂堂,英气 逼人 。中年以后更是儒雅谦逊、风度翩翩、谈吐优 雅、举止得体。从 30年代后期,周长期从事统战和外事工作,他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衣服穿得整 整齐齐,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穿制服和鞋袜,不穿背 心 和拖鞋。周被誉为 “最有风度,最符合国际礼仪 ”的外交家。 毛 、周在性格气质上的差异还表现在 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上。


在思维方式上,毛偏于求异思维,周偏于求同思维;在领导艺术上, 毛举重若轻,偏于宏观决 策,周则举轻若重,偏于具体执行。 在思维方式上,毛喜欢同中求异,形成求异思维。毛求异思维的特点是“同而不和”,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不步别人 的后尘。大革命失败后,当大家都还在照搬前苏联 的“城 市 中心论”、进行城市武装暴动时,毛却能根据中国以农民为 主的实际,探索 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湘江之战”失败后 ,在大家都主张向湘西进军,与红二 、六军 团汇合时,毛却坚持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 、云南挺进。毛的这 种求异思维,多次挽救 了中国革命。但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也使一般人难以适应 。


由于毛性格偏于豪放粗 犷,所以在领导艺术上,主要是从宏观和战略层 面思考问题。他举重 若轻,敢于决策,善于抓大事、抓全局,而不喜欢纠缠于细枝末节。毛更多的是作为哲学家,为 中国 党人提供思想 、打开思路、确定原则、指引方向, 而不愿长时间地从事某项具体工作 。

与毛的求异思维不 同,周更多的是求同思维。求 同思维 的实质是求同存异、化解矛盾,达到协调一致。在国统区从事统一 战线工作, 周按照求 同存异 的原则 ,团结进 步势力,争取 中间势 力,孤立顽固势力,对发展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 重要贡献。万隆会议上,为了打破会议僵局,周呼吁各国撇开分歧 、搁置争议,在反对殖民主义的共 同利益下团结起来,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拥护,促 成了会议的成功。 在领导艺术上,周以严谨认真、周密细致而著称。他举轻若重,心细如发,确保万无一失 。周还是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高手,能够在错综复杂 的矛盾 中,敏锐地抓住问题 的要害和实质,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处理得滴水不漏。


在人格追求上,毛趋于英雄人格。这种英雄人格 的形成,使青年毛形成了气吞山河、雄视古今的豪迈气概。1910年,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毛就抄写 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表达了 自己 的豪情壮志:“男 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 地,人 生无处不青 山。” 时隔不 久,一首借物抒情 、以物寓志 的《咏蛙》诗更是傲视 万物、威风八面,“独坐池塘如虎踞,绿 杨树下养精 神,春来我不先开 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在湖 南第一师范求学期 间,他常对 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 下奇,读奇书、交奇友 、创奇事 、做个奇男子。

青年毛时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时而“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呈现出英姿勃发的如虹豪气。 在英雄崇拜的激励下,毛形成了无所畏惧、 一往无前 的英雄气概 。1950年,美国发动了侵 略朝 鲜的战争,并挥舞着原子弹,以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来威胁中国人 民。毛昂起高高的头颅,鼓舞 中 国人 民:“敌人是不可怕的,它的装 腔作势和气势汹 汹是吓唬人的。”假如美帝国主义一意孤行, 执意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不管是小打还是大打, 短打还是长打,普通的打还是打原子弹,中国人民都 将奉陪到底。正是毛的革命英雄主义,才使中 华民族洗刷了百年耻辱,挺直 了自己的民族脊梁。


与毛气冲霄汉、豪情万丈的英雄人格不同, 周趋于舍己为人 、无私奉献的道德人格 。周的道德人格主要表现在谦逊礼让、淡泊名利;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方面。 谦逊礼让、淡泊名利是周的一贯品格。虽然为…………建立巨大的历史功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从不居功自傲。他谦虚谨慎,总是 把成绩荣誉归功于党和人民。1951年 9月,在京、 津两地举行高等学校教师座谈会上,周谦虚地 说自己只是一个中等知识分子,“我不知道的事情 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 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



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周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周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特别是担任……后 ,由于各种行政性、事务性的工 作十分繁重,他每天工作时间都在 12—16小时,有 时甚至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由于过度劳累,周晚年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难道周不需要休息吗?不!周也是血肉之躯,何况是处在垂暮之年的病重之躯。他曾对邓颖超说:“我一到早晨八时左右,精神就不行了,手发抖”。但国家正处于困难之秋,他怎么放得下呢?有一次,他对工作人 员说:“我是人民的……,现在国家这个样子,我不管谁管?”周是累死的,真正做到了为人民/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引自


《……人生哲学之比较》


作者简介:程林辉(1957一 ),男,江西临川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人生哲学。 夏小琛(1986一 ),男,湖南衡阳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人生哲学


user avatar   fu-ci-zi-xiao-kang-xi-di-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阳明、戚继光、明太祖、孙中山、陈诚、朱聿键、李定国、张煌言、阎应元




     

相关话题

  西辽的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构成是怎样的?直辖地域有多大? 
  如果大明没有遭遇小冰河期,明朝是不是能持续到下一个百年? 
  形成文化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那么多涂改的痕迹? 
  马前卒先生是否是“在天堂里描写天堂的生活”的典型? 
  如何评价正史之中的诸葛亮? 
  英国历史上的各种「王朝」是什么? 
  如何评价袁世凯? 
  历史上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陈寿究竟是不是亮吹?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警方通报吴亦凡事件:一男子冒充涉事双方对吴与都二人进行诈骗?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个讨论
中国人口未来有减少的趋势,而且目前的房产就够30亿人住了。两个问题,未来房价还能涨多少?还能涨多久?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