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基因测序技术出现后,是不是老的生物分类有很多都被推翻了? 第1页

  

user avatar   xue-sh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有很多都被推翻了。

很多进化关键点对应的物种被推翻了,比如说谁是最早出现的多细胞动物? 从形态学上,人们一直认为海绵动物(无中胚层,不对称,无组织分化)是最早出现的多细胞动物。但测序结果却证实,栉水母(和水母在形态上非常类似,发达的中胶层,辐射对称,有神经系统及肌肉系统的分化)才是最古老的多细胞生物,参见

有哪些生物外形相似,但实际上分别属于不同门或不同界生物? - 雪山象的回答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脊索动物上。脊索动物分为三类,分别是头索动物,尾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代表性的尾索动物是海鞘,其成年个体非常简单,活像一只海葵,因此被分类到非常低级的位置。后来沙俄科学家Kowalevsky详细研究了海鞘,发现海鞘的幼虫非常复杂,而且尾部还长着脊索。于是就把这种生物归类为尾索动物。这种动物在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丢掉了很多复杂特征,这种发育方式被称为逆变态。当然,后面又发现了很多不会进行逆变态,终身保留尾部脊索及其他复杂特征的生物,都统一归为尾索动物。Kowalevsky还研究了其他动物的发育,发现了文昌鱼类生物拥有很多脊椎动物和尾索动物才有的特征,比如中空神经管、从头到尾的一整条脊索等。Kowalevsky把文昌鱼及近亲成为头索动物;又把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统一归于脊索动物门。由于脊椎动物在胚胎阶段的脊索都是从头到尾的一整条脊索,和头索动物非常类似,因此,人们一直认为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关系较近。但通过对海鞘及文昌鱼的测序,科学家发现,尾索动物才是脊椎动物最近源的物种,而头索动物的亲缘关系反而更远。

而在哺乳纲中,则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看下图:

这是一只刺猬和另一只刺猬吗?以前是,但现在不是了。第一只刺猬已经被归类于非洲兽总目非洲猬目; 而第二只则是劳亚兽总目猬形目。原来,基于DNA分析,哺乳类真兽亚纲被分成四个总目,分别是非洲兽总目、异关节总目、灵长总目和劳亚兽总目。而以前很多形态相近的物种被重新分配到这四个总目中去。除了被重新分割的非洲猬目和猬形目,类似的还有象鼩目(非洲兽总目)、树鼩目(灵长总目)、鼩形目(劳亚兽总目); 管齿目(非洲总目)和异关节总目(以前叫贫齿目);蹄兔目(非洲兽总目)和兔形目(灵长总目);而鲸目则和偶蹄目合并成了鲸偶蹄目,河马则成了鲸类最近源的物种。虽然河马实在也不是谦虚,一个陆生偶蹄类怎么就成了一群海洋动物的近亲了呢?但科学家已经研究决定了,所以后来河马就念了两首诗,叫“天下万水皆同源,红花绿叶是一家”。所以说,一个物种的分类位置啊,不仅要考虑形态的相近,但是也要考虑到DNA序列的一致性。

=====================================================================

目前哺乳纲真兽分为两支,一只包含非洲总目和异关节总目,被称为大西洋兽类; 另一支包含劳亚兽总目及灵长总目,被称为北方兽类。

非洲总目:非洲猬目(马达加斯加刺猬等)、象鼩目、管齿目(非洲食蚁兽)、蹄兔目、长鼻目(大象)、海牛目(海牛,儒艮等)。

异关节总目:有甲目(犰狳)、披毛目(食蚁兽、树懒)。

劳亚兽总目: 猬形目(刺猬等)、鼩形目(鼩鼱等)、翼手目(蝙蝠等)、鳞甲目(穿山甲等)、食肉目(鳍足目被并入,猫狗海豹等)、奇蹄目(马,犀牛等)、鲸偶蹄目(鲸类和偶蹄动物)。

灵长总目: 树鼩目、皮翼目、灵长目、兔形目、啮齿目。其中兔形目和啮齿目关系较近,被统一称为啮齿类; 而树鼩目、皮翼目(鼯猴)、灵长目关系较近,被统一称为灵长类。树鼩被认为是最早的灵长类。相对于小白鼠,树鼩与人的关系更近,因此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树鼩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文言辞太激烈,重新修改。

提前声明:本文属于李雷较真系列,我也比较讨厌自己!

看到一句话

绝大多数中国人也许也不知道日本最原始的原住民远比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早上万年就通过海洋迁徙到东亚(一类编号YAP的原始基因在日本人基因测序里有三分之一而在中国人里低于1%)。

第一直觉就是觉得有问题,因为在分子人类学上,日本还是比较明确的,既然走出非洲理论大家都认可,那么作为东亚一个孤悬小岛上的人难道是飞过去的?还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第一、时间搞错了。

我恰恰有这篇文章。这个文章论证的是日本人的一部分基因是在来自于一万年左右进入日本岛的绳文人。

而中国人进入东亚时间大概是5万年前。所以不存在日本比中国还早1万年的说法!

第二,地理位置错位

论文其实说的是日本岛的问题,虽然日本属于东亚,但是东亚》日本。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慎重的说


第三,关于基因比例的问题

日本人YAP多是绝对不能证明日本人早的,反过来这恰恰说明了两个问题

日本人群体太小,所以基因始终无法得到稀释。

而其他地方的群体太过庞大,所以很多突变很快会通过群体扩散最后变得很低了。

事实上在生物学上,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建立者效应。

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亦称为奠基者效应、建立者效应或创始者效应、始祖效应)是遗传漂变的一种形式,指由带有亲代群体中部分等位基因的少数个体重新建立新的群体,这个群体后来的数量虽然会增加,但因未与其他生物群体交配繁殖,彼此之间基因的差异性甚小。这种情形一般发生于对外隔绝的海岛,或较为封闭的新开辟村落等。也可称“定殖者效应”。

日本这种海岛,恰恰符合这个特点,由于孤悬海外,只有部分人可以从大陆迁徙到日本,于是这少部分人成了日本人的祖先,也就是建立者效应,他们的后代由于种群太少,多样性也小,于是基因扩散很难。

而相反,对于大陆,由于人群迁徙特别频繁,还经常跟其他民族交流,所以这些基因频率淘汰的非常快。

—————文章解读—————

这篇文章题目是

Y Chromosomal DNA Variation and the Peopling of Japan,发表于1995年,AJHG,这个期刊倒是业内比较知名,属于专业期刊,是我们做分子人类学的top1(当然你要是更吊的话就发到了nature science了,比如金力教授关于汉族迁徙的就发到了nature)

首先说一下,1995年的时候,人类基因组还没测呢!毕竟那个时候测序技术太不成熟了,后来大师venter 搞出的新技术才让我们有了更加方便的测序。

其次,作者测的是一个基因多态性,叫做 Y Alu polymorphic (YAP) element

那么作者得出了啥结论呢?

首先,作者检测了冲绳,本州岛的静冈和青森两个地方,以及台湾这是个地方。然后呢,发现这四个地方里,有42%的日本人有YAP,而台湾人没有——结论是这个YAP在亚洲人分布是不规则的(否则大家都有了)。

这是取样的大体位置

其次,他算了下遗传距离,通过遗传距离,他计算出,冲绳人和来自于本州(静冈和青森)的日本人不一样的!

这是分布图,括号里是百分比,我们可以看到

1,台湾人明显和日本人不一样,台湾人经常是100,

2,日本内部,冲绳和本州明显不一样,比如第一个YAP,冲绳是56%,本州是34%

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日本人的基因贡献来源是多样的,包含了

1古代绳文人(一万年前,来自于中国)

2弥生时代(秦汉时期-200~200年)来自于朝鲜半岛或者中国大陆的移民

而冲绳人应该应该和弥生时代的人有一定的交集

作者推测,携带有YAP的人大概在绳文时代(1万年左右)进入日本人,而大量的无YAP人大概在2300年前的弥生时代进入了日本。

作者最后说,这些差异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1,迁徙群体

2,建立者的规模

3,建立者效应的古代史

4,生活方式,比如绳文人的采集狩猎和弥生人的农业文化,

整篇文章明明就说了一个事情

日本人的基因来源多样性,比如冲绳就特殊,而且还保留着绳文时代迁徙而来的人的基因部分。

这完全就不是用来比较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啊!而且作者提到了弥生时代非常大规模的来自于中国大陆或者朝鲜半岛的人类迁徙。

——————关于这篇文章的意义——————

这篇文章是用来解读日本本土人来源的。

在作者之前,关于日本人起源,日本主流有三种观点:

1,现代日本人来自于3万年前的亚洲大陆,那个时候日本海岛还连接着大陆

2,日本来自于1万年前,即绳文人,主要是陶瓷和狩猎文化

3,日本人来自于2300年前,即弥生文化,通过朝鲜半岛,带来了编织技术、金属制造和水稻技术。弥生文化最早发现于就走,然后很快覆盖全日本岛,甚至导致了北海道南部的文化彻底改变。

而大家在争议古代绳文人对日本的基因贡献有多少。

这里又有两种理论

一种叫做替代(substitution),即后来人把前人替代了,

一种叫做转换(transformation),即现代日本人是最初在更始世(一万二千年以前)从中国南部来到日本,然后在本土独自的发展。

而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叫做杂交(hybridization),认为现代日本人是不同批次迁徙到日本的人的混合体。


—————其他说法也不太严谨—————

欧洲人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尼安德特人的子孙后代

no,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现代人是智人和尼安德特共同的后裔。

中国人意识到自己作为智人而跟北京猿人并没有什么传承关系

no,这个目前还有待研究。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检测到中国的古人类基因。出现一个中国本土的“尼安德特人”是非常有可能的(类似于丹尼索瓦人),即现代人到了中国和当地的古人类进行了混合,由于中国大陆不太适合保存古人类,所以研究比较滞后,而欧洲做的非常好。

事实上现代人类学证明,现代智人是从非洲走出后,他们和各地的古人类进行了杂交并产生了后代。

现代基因图谱的测定表明斯拉夫人远比德国人拥有“更纯的雅利安人血统”,从而响亮打了几十年前纳粹德国人种优

no!推翻这个的明显是考古学的功劳而非分子人类学。因为德国人口中的“雅利安人”(金发碧眼)和真实的雅利安人是两码事,这属于纳粹搞错了日耳曼人本质,给自己的爹强行取了个雅利安的名字而已,根本不存在谁是纯种的问题。

这是欧洲的y染色体,咋看纯度?

发现DNA与遗传物质的真相真的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极大的完善了进化论,并成为依靠考古挖化石的方法之外,支持进化论的又一个坚实的论证。

no,搞错人了,完善进化论的是木村资生的中性进化论,对其贡献巨大的人包括

1,孟德尔和摩尔根的现代遗传学 2,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他俩都不是发现DNA的!

请问在做的各位有几个知道谁发现了dna?

进入教科书的人叫艾弗里,不过他不是发现DNA的,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

答案是1869年,是瑞士生物学家Friedrich Miescher发现的(我也是百度加谷歌找到的这尊)。

ref.

Hammer M F, Horai S. Y chromosomal DNA variation and the peopling of Japan[J].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995, 56(4): 951.

最后,很多人不太清楚时间点。

1,一代测序是上世纪70年代才搞出来的

2,人类基因组计划是2001年才完成的,在这之前,我们不清楚人类整体基因的情况,而这个计划过程中venter和各国科学家组成的两个团队互相印证,最后才确定了二代测序。

3,人类走出非洲是1987年才提出的,根据的是线粒体DNA


user avatar   linye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人类近亲的猩猩的唾液里也有唾液淀粉酶吗? 
  生物科学新生,想知道 16S 那些是啥啊,看一个研究问题搞不明白? 
  登上过太空的蔬菜水果有哪些?为什么是这些蔬菜水果进入了宇宙,选拔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怀孕呕吐这种本能行为没有在进化中被淘汰掉? 
  生物学上的概念“性状”特别模糊,对性状的量化特别不明确。什么样算一个性状?标准是什么? 
  如果人类就在地球上发现了其他智慧生物,会发生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出台,会对基因编辑等相关学科和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挺好奇蜜蜂是怎么做到精密繁衍。工蜂是受精卵发育,蜂王吃蜂王浆发育。它们怎么选择谁来吃蜂王浆当蜂王的? 
  劝退的人是不是内心阴暗啊? 
  法律允许人类野生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航空航天行业女性占比低的现状,现阶段女性进入此类工程技术行业有何困难?
下一个讨论
1 月 10 日早上有网友反映粤康码崩溃了,无法显示健康码,真实情况如何?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