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和俄罗斯专家称中国核潜艇只相当于俄70年代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tuisi1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好古老,一看2015年的。不得不说解密期还是有影响的。

US NAVY现在解密的情况来讲,他们发现我们2011年093II的噪音已经低到110分贝以内了。

这相当于US 1983年洛杉矶II 或CCCP1985年971阿库拉的水平。这可不是我红裤衩,是美帝国主义自己解密了承认的。

至于091啊。我以前回答说过。其实091从1958年开始研制,到1986年设计定型成功。1987年这时候中国核潜艇水平其实也就相当于1959年的US 鲣鱼级 或CCCP的627A级的水平。(当然1992年091根据苏联解体后搞来的技术魔改升级过以后的就不止了,或许差不多就是俄国70年代水平。但问题是这都2015年那,093II量产了一批了的时代了)

多说一句,092至少经过两次大规模改造,一度传说092是有同样编号的三潜艇的由来,就是US侦听声频谱,听到的声频完全不同而进行归类错误的缘故。不要以为没有新型号就是空白断线了。

然后2011年093II的噪音已经低到110分贝以内了。这相当于US 1983年洛杉矶II 或CCCP1985年971阿库拉的水平。想一想这才多少年。

091从一穷二白开始,已经是不能更快了。但是同期美国已经发展了第三代长尾鲨、第四代鲟鱼、第五代洛杉矶I、以及第六代洛杉矶II了,第七代的海狼级当时已经搞起来了(1987年已经设计定型,准备开工了)。有的人错误的觉得是20几年空白,没有搞。。。。。。。但其实是因为我们从美标第二代,直接跳到美标第五代了。

如果从1986一代定型,到2006年093I定型,093II开工。差不多正好相当于美国长尾鲨一号机1959到洛杉矶II的1980年的20年跨度。按服役时间算中国1987年-2011年 是24年;美国1959-1983是24年。 苏联1959-1985是26年。 这恰恰是一点没放松。如果放松了,下马了,断线了,是不可能凭空变出来有这样同等速度的进步的。

至于俄国70年代,不管七十年代初还是七十年代末,俄国还真没有093-II这样低噪音的先进核潜艇。俄国得到1985年才有。

(至于其中和东芝事件究竟有没有关系 应该说潜艇降噪是一个系统工程 精密加工设备影响一个部件的大幅提升,是有重大影响的 但不是全部。)

考虑到俄国解体以来造船技术水平实际上停滞在在1990年。酸一下还是挺正常的。有用吗?

比如说反面典型,苏霍伊,从SU27到SU30、SU35、SU37、SU47、SU57,编号膨胀,型号膨胀,难道会有人觉得SU57比F22领先两代吗?实际上他SU57还远不如F22呢。J20虽然比F22晚出来20年,可正经是四代机了。SU57能算四代机吗?

SU57能算四代机吗?SU57能算四代机吗?

够隐形吗?够隐形吗?够隐形吗?

能吗?能吗?能吗?


如果技术进步不够大型号众多、编号膨胀,还是蜗牛挪。如果技术进步够大,哪怕中间没有上型号加编号,看起来好像十几二十年没有下崽,也还是跨越式发展啊。

十年前2011年093II的噪音已经低到110分贝以内,相当于US 1983年洛杉矶II 或CCCP1985年971阿库拉的水平。十年后,095性能可期,保密的不要说。


user avatar   dou-yi-ni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大佬邀请~

核潜艇这种国之重器……其实吾辈凡夫俗子能随便帧察的(此处应手动艾特某养鸡~)

苏联70年代的核潜艇是什么水平呢?

emmmmmmmm……70年代跨度可是整整十年啊……70年和79年可都是70年代~

毛子要是说我们的094在技术水平上基本与其德尔塔IV级持平,那这个我觉得没准还可能是真的,但非要说094只有70年代初的水平,那就有点扯淡了……

我估计毛子所谓的专家就是看着094上那个巨大的龟背才说这话的……

问题你国70年代初的667A型战略核潜艇没有大龟背纯粹是因为导弹射程小体积小,不需要装那么大的龟背啊!667A型用的啥导弹?P-27潜射弹道导弹,这是一种单级液体燃料导弹,射程2400km,改进型P-27У导弹射程增加到了3000km。这导弹当然不需要大龟背了啊……长度9m不到的导弹要是还需要在潜艇上安龟背,那苏联人真的可以收拾收拾去世了……

再看看094,JL-2射程现在国外专家普遍认为是8000~10000km级别的,国内的一些军圈大佬也基本认同这个数字~射程差了这么多,那体积相应的也就要大不少~

许多人都传JL-2是“东风下海”的产物,其实这是个误传,从一开始JL-2和DF-31的研发就是并行的,只不过因为DF-31相对于JL-2研发难度小所以先行一步罢了~但即便这样,两者在某些性能参数上还是有共同点的——比如体积。

根据某大佬说法,DF-31弹体长度为15.618m,直径大概2m。而国外有人估算,JL-2的长度大概在13m左右,宽度仍然为2m,这与DF-31的数据差别不大,因此个人认为基本上是可信的~那毛子上面那番话就有点恶心人了——

你国667A型长度128m,宽度与094相仿,然后JL-2长度比P-27潜射弹道导弹长出去4m多,射程远了至少5000km……然后你毛子来告诉我就因为那龟背,所以你潜艇技术拉胯~

咋没人说我094比你667A就长了9m,虽说导弹少装了4枚,但是射程远了一倍都不止啊~

非要说667A算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潜艇,行,那我们换73年开工75年入役的667BD来比~


来来来,对比一下,哪个工艺水平高?我就先不说667BD那流水孔的设计有多拉胯了……光看看艇身到龟背部分的过渡,哪个更圆滑呢?

再来说流水孔的问题~

注意看667BD艇体部分,还是大量单个方形流水孔,从艇艏到艇艉均有分布,甚至都没有采用纵缝式流水孔;那再来看看094改和094大改——


注意看艇艏和艇艉部分的流水孔~发现了吗?别说094改和094大改了……就连原版094乃至我们最老的091上,纵缝式流水孔都是标配了——


有人可能要喷我了——那你咋不说094那龟背上的三排流水孔有多拉胯?!?是拉胯啊~我没说不拉胯啊……但是——

毫不客气的说,094大改从艇体的工艺上来看,其技术水平怎么也跟毛子的667BDRM型(就是我们常说的德尔塔IV)基本达到同一水准了吧?而且注意,我说的是现在毛子海军仍在服役的、经过改进的667BDRM型哦~

老亚子,放图,你们对比一哈——




更重要的是,从德尔塔I发展到德尔塔IV,经过了整整二十年时间(1972~1992年)!这还是在当年苏联穷兵黩武状态下用卢布生生砸出来的进度……而094系列从首艇下水到现在为止,也才过去了16年……这还不叫跨越式发展?

所以说,这不是在耍流氓这是在干啥?毕竟可能除了核潜艇和航发等少数技术,毛子也没啥能吹的了……

当然,回到原问题上来。我们必须要承认,现阶段,我国陆海空三军所有武器装备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大的,就是核潜艇了……

我们再黑老毛子,也得承认他们的大黑鱼确实造的比我们强……

前边有知友已经提过了,目前阶段,能与美利坚海狼势均力敌的,可能只有亚森级了;同样,北风之神的技术水平也是很可怕的~尤其是后续的北风之神级取消了龟背……

就拿攻击型核潜艇来对比吧,目前已知我国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是093系列。

093立项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艇98年12月开工,2006年12月服役。回想一下本世纪头十年,在那个各种网上军事论坛还大行其道的时候,众网友对093的期待都是——大潜深、高航度(甚至传闻093装备了高温气冷反应堆)、极低噪音水平,甚至有人跳出来公然宣称:093是能和海狼同台竞技的!

可事实上,从091D(091定型艇)二号艇405艇的建造情况来看,广大军迷网友(包括还是个小屁孩的我)都过于乐观了——1977年开工,1990年下水,历时近13年的建造历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其中不光有技术方面的因素,更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军队要忍耐”)……

这里绝不是在指责当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国经济困难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砍掉很多武器装备的研发纯属于无奈之举——蛋糕就这么多,全国这么多项目谁都想来分一块,而核潜艇又属于这些项目里要耗巨资才能出成效的,那么按现在来看,当年能在八十年代正式立项,九十年代完成设计并在98年开工,已经属于非常不易的一件事了,这已经能看出中央对核潜艇项目的重视了,毕竟传闻当年运-10下马就是缺3000万人民币(存疑)。

美国人当时估计093早期型艇的技术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军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后期型的水平,虽然不愿意相信,但从设计时间与开工时间来看,这个说法应该是靠谱的……

鲟鱼级后期型大概是67年到71年开工的这几艘鲟鱼,但是请注意,鲟鱼级在整个服役历程中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我个人认为美军所说的093早期型相当于鲟鱼后期型的说法,指的是服役晚期、已经经过现代化改造的鲟鱼级。毕竟无论怎么讲,093服役时间比鲟鱼晚了三十年,这三十年里电子工业的进步所带来的技术优势反映到潜艇的各种电子设备上,093就能以相比鲟鱼更小的体积装下同样功能的设备。另外,我国在093首艇服役之前已经在405艇的改造上实验了消音瓦与浮筏减震等技术,据说还为405艇换上了七叶大侧斜螺旋桨,进一步降低了核潜艇的噪音指标。这些技术毫无疑问是会直接用到093型艇上去的,这也缩小了093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

我们要知道一点,06年093首艇服役时,与其同等技术水平的鲟鱼级此时已经全部退役了,最后一艘鲟鱼级核潜艇SSN-683鲷鱼号于2004年10月19日退役了。此时强敌海军里已经是洛杉矶、海狼和弗吉尼亚的天下了……

绝望吗?我当时是蛮绝望的……

毕竟弗吉尼亚级首艇04年就服役了……

093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水声设备不行。这倒也是事实。

但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我军093早期型上,使用的仍然是第一代反应堆改良产品,也就是091D上反应堆的改良。具体改良了什么呢?据说只是提高了可靠性,但是在功率、自然循环能力这些硬指标上,基本与第一代反应堆没啥差别……

没办法,钱钱钱,命相连。以当年的军费水平,能搞出093都不错了,还想要新反应堆?

这其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大的,就是反应堆的自然循环能力。何为反应堆的自然循环?就是指不用冷却剂泵推动,仅靠冷却水的自流就能带走核反应堆堆芯热量的能力。而反应堆的冷却剂泵又正好是核潜艇发出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一旦实现了核反应堆自然循环,不仅保证了潜艇的安全性,即停电的时候也能保障核潜艇正常工作,而且使潜艇在不开启冷却剂泵的情况下也能向推送装置输出能量,极大地降低了潜艇的噪声。

美国人是当时专门搞了一角鲸号来验证自然循环压水堆的性能,咱们当时哪有这个条件啊……

所以说,都是穷惹的祸……

好在现在咱也算狗大户了(斜眼笑)~

从093的各种改型上,我们能明显看到我国在核潜艇方面究竟砸下去了多少资源,绝对是天文数字级别的——

093后期改进型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那个稍微隆起的龟背。当初大家都认为那是攻陆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装置,但从现在获得的消息来看,真实情况可能比这更让人兴奋——这是我国研制的具备自然循环能力的第二代艇用压水堆!(鼓掌!)

因为尺寸比原来的一代堆大,耐压壳体直径又没法扩大(修改设计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于是只能加一个小龟背~但这带来的战斗力加成就不多谈了……好反应堆胜过千军万马啊!

于是,美军又说了:093后期魔改型号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洛杉矶后期型的水平了。这代表我军成功将核潜艇方面与天顶星人的技术差距缩小到了十到十五年的范围!呜呜呜……我真的喜极而泣~

同志们,从06年到现在短短十四年时间,我们成功实现了核潜艇技术跨越式发展,跨越幅度超过三十年!

在蓝星,这已经算是绝对恐怖的速度了……

至于下一代095~

我相信基本我们就能追平代差,实现与海狼、弗吉尼亚、亚森相同的技术和性能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所以说,慌什么~俄国人说啥就让他说去呗~毛哥靠嘴炮强国又不是一天两天了,有啥的~靠嘴炮还能把北约吹崩了?

反正我是不信~

以上算是想到哪写到哪的胡言乱语,所以如果觉得本人不知所云是非常正常的(错乱~),以后有时间再慢慢整理吧~

多谢大家!


睡前一更~

讲一讲战略核潜艇的问题吧~

之前我们提了一嘴094型,但没有深入往下讲(也没办法深入……这东西的性能保密程度甚至连歼-20都自愧不如),不过根据网上流传的比较靠谱的消息,我们还是可以帧察一番的~

先说一下094的龟背吧~

造出这么大的龟背实属无奈之举——咱艇小啊……

大直径耐压壳体一直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从葫芦岛的核潜艇造船厂近两年才扩大了厂房规模来看,我国也是在近几年才攻克了大直径耐压壳体的制造工艺。这就导致094在艇体直径上要比西方的战略核潜艇要小,具体小多少,这个具体数字谁都不知道,但是按照估算起码在1m左右,再加上当年我们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不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导致JL-2体型比同等性能指标的潜射弹要大,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才导致了094那巨大的龟背……

而且,美国佬的SSBN又不是没有龟背,只不过人家的稍微小一点罢了……


为啥俄亥俄的龟背就比较小呢?

因为俄亥俄的耐压壳体要比我们094大一圈~众所周知,我们一直是师从毛子搞双壳体路线,因此在同等艇体宽度下,我们的耐压壳直径是要小于采用单壳体的西方潜艇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耐压壳体如果与西方SSBN相同的话,那么艇体宽度绝对是要超过俄亥俄这些西方SSBN的~

注意看,整个俄亥俄的耐压壳体几乎等同于潜艇的直径,说是几乎是因为三叉戟D5的长度还是超过了耐压壳体直径,所以美国人又在耐压壳体上方加了个整流罩,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龟背”。但大家注意到了吗?俄亥俄它这个整流罩是延伸到艇艏并与艇艏非耐压壳融为一体的~那当然不存在那么大的龟背了,毕竟大直径耐压壳体带来的优势就是修型难度小得多……

讲道理094要想这么搞也可以,无非就是拿非耐压壳修型嘛~我们一样把龟背部分延伸到艇艏以追求流线型不就完了?

emmmmmmmm……

话是这么说,但这么大个非耐压壳,浸水面积多大就不谈了,考虑到这么大的浸水面积,那要在艇身上开多少流水孔呢?

说到这儿就得说说流水孔的问题了~

对于双壳体潜艇来说,流水孔开口较多是有不得已的缘由的。如果流水孔开口面积过小,双壳艇在下潜过程中,压载水舱通过通气阀排出的空气将难以迅速的由流水孔溢出艇外,这会影响潜艇的快潜品质。早期的潜艇因为水面航行为主,为了避免航空反潜的威胁,就非常重视潜艇的快潜指标。在上层建筑上不但有众多的流水孔,甲板上也开立密密麻麻的通气孔,以加速潜艇的下潜速度。现代潜艇虽然以水下航行为主,通气孔已经大为减少,有的彻底取消,但是为了保证潜艇临战时一定的下潜速度,合理的流水孔开口数量是必须的。

双壳体艇的上层建筑空间大,所处位置又高于潜艇的重心和稳心,当潜艇上浮时,如果流水孔开口面积不合理,会造成严重的背水(上层建筑内的水在潜艇上浮时候没有及时流出艇体,而滞留在上层建筑内),占据总吨位5%-10%左右的上层建筑背水容积,对双壳艇上浮时本就脆弱的横稳性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潜艇上浮经过稳性瓶颈区时的安全不利。如果海面海情大,潜艇横稳出现问题,容易出现过大的横倾,甚至发生整艇倾覆,对艇内人员和潜艇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如果094真的按这方法修型了,那……我估计流水孔会多到让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直接去世的……

事实上苏联人还真不是没这么干过……

德尔塔IV那个龟背苏联人自己也觉得拉胯,那咋办呢?当年苏联人也搞不出大直径耐压壳体啊?

于是乎,某怪物横空出世了——

我小时一直奇怪,毛子搞这么个憨货是怎么想的?这东西水下排水量将近5万吨……简直是水下战列舰嘛……

好家伙,出海的时候跟开出去一座山一样……

为啥要造这么大的玩意儿啊?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将近十年时间,直到我看到了这幅图——

淦!原来这货是两个耐压壳体拼到一起啊……这不就等于把两艘潜艇拼到一块吗?!?难怪整出这么大个憨货……活脱脱一个送水工嘛~(大雾)

我们又不像毛子一样做事不过脑子,这么大个憨货,静音性能是上去了,但是其他方面性能,尤其是造价方面……

台风那贵死人的造价我估计大家都略有耳闻,毛子八十年代都顶不住,我们何德何能,敢去造这么个怪物……

所以只能背个大龟背咯~

现在大型卷板机搞出来了,大直径耐压壳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所以可以预见,作为下一代海军核威慑的中坚力量,我们在096上应该是见不到大龟背的,因此096应该能能够追平代差,达到西方先进水平~

好啦,今晚就先说这么多,明天再谈谈我国SSBN与五常其他国家SSBN在使用环境和作战目标上有何不同~

各位晚安!



WDNMD真的嗷……

早上写了几千字的答案,然后接了个电话的功夫手机给我把知乎后台程序关了,然后就什么都米有了啊啊啊啊啊……

算了算了,是福不是祸,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大不了再写一遍就是了~

今早看到一位知友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觉得蛮有意思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emmmmmmmm,事实上,094现在的问题不是导弹射程太大,而是正相反——导弹射程不足……

之前也说过,JL-2基本型射程应该在8000km左右,改进型达到10000km。按这位朋友的观点,即“我们搞一款射程3000km的潜射导弹,然后航行到距离美国西海岸1000km的地方对美国进行打击”。3000km射程的导弹现在对于tg来说就是小儿科级别的……毕竟当年JL-1A的射程就达到了2400km,现在用上更先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外壳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代替原有材料,我们是绝对能在JL-1的尺寸上做出一款射程超过3000km的潜射导弹的~(参照DF-21的后续改进型射程)

JL-1是什么尺寸呢?弹长10.7米,弹径1.4m。而根据目前披露出来的消息,我国新研制的8000吨级卷板机,最大可以卷出直径13.5米的大型潜艇耐压壳。要知道,俄亥俄级的耐压壳直径也就是12.8m~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真搞出这么款潜射导弹(姑且称其为JL-1X),那么这款导弹的发射井完全可以塞进新战略核潜艇的耐压壳里去,甚至都不用安整流罩!这样的话新战略核潜艇的水下静音性能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But,然并卵~

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汤老爷子的《猎杀红色十月》小说,其中美军王牌艇长巴克·曼库索提到过苏联潜艇的一种战术机动方式——“疯狂的伊万”,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当然,我说的不是这种“疯狂的伊万”——

而是这种“疯狂的伊万”——


什么叫“疯狂的伊万”呢?说白了就是在正常潜航时突然向左或向右做出紧急回转,通过艇上尺寸较大的侧舷声呐基阵监听一下艇艉方向,看有没有尾巴跟着。因为这个动作是随机的而且毫无征兆可言,所以如果有人跟踪的话,基本上是来不及反应的,那么必然会被苏联人发现~

听起来蛮机智的吧?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苏联人为啥会发展出这种战术机动?

那是因为,冷战高峰时期,美国人的攻击型核潜艇是直接蹲在摩尔曼斯克和海参崴的苏联核潜艇基地港外的……只要有苏联战略导弹核潜艇出港,美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就会偷偷摸摸的跟上去,待在苏联战略核潜艇的六点钟位置悄悄跟着,我们知道,由于推进器产生的噪声缘故,潜艇在自己的六点钟方向上基本上就是个瞎子,这也是现代潜艇为何要装备拖曳式阵列声呐的原因。所以美军潜艇可以悠悠闲闲的跟在苏联人的屁股后面,不间断记录苏联核潜艇的声纹特征(每艘核潜艇的声纹特征都是不同的,根据这些细微的差别,老练的声呐兵甚至能分辨出碰上的具体是哪艘潜艇),有些好战的艇长还会计算鱼雷的射击诸元然后做模拟攻击(权当一次最贴近实战的演练了)!苏联人经历了几次这种事之后琢磨过来了……这不成啊?这不等于底裤都让美国佬看穿了?于是乎就灵机一动搞出了这么个机动动作,一开始美军潜艇不知道,还是紧跟在苏联核潜艇屁股后面,如胶似漆的跟刚过门的小媳妇儿似的~

结果有几次差点一口亲上老毛子……后来美国人也机灵了,反正爷的被动声呐比你毛子的好的多,远远跟着一样能听个清清楚楚。于是美军就拉大了跟踪距离,一旦被动声呐听到苏联人的核潜艇开始转舵,美军核潜艇会立刻停车依靠惯性向前漂,这种时候洛杉矶级的噪声绝对是低于海洋背景噪声的,毛子一看啥都没听到,于是心满意足的转舵继续正常航行,此时美军核潜艇再悄悄跟上去,继续尾行……呸……尾随~

说白了就是个水下版“1,2,3木头人”~

说这些干什么呢?

以苏联海军当时的反潜水平,都能让美军核潜艇较为轻易的摸到自己家门口……那要真的开战了,苏联的战略核潜艇有一艘算一艘,怕不是全得玩完……

那么回到我国~

我们知道,我军的战略核潜艇一般是部署在海南三亚的(想挣50W的可以歇歇了,讲道理你去趟亚龙湾的黄金海滩,只要运气不是太背基本上都能看到大黑鱼……)~美军的攻击型核潜艇有没有埋伏在港外我不清楚,也不敢信口开河……但我知道,美国人对南海水文环境的了解程度,那比我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还记得当年“无暇号”事件吗?不会真有人认为无暇号跑到南海是为了宣示什么航行自由吧?无暇号它是艘测量船,而且是艘装备了高性能声呐的声信号测量船啊!这种船上的声呐甚至带成像功能,是可以直接绘制海底地形图的……

还记得我们的渔民在南海捞上来的声呐浮标吗?有许多人觉得这事“好玩”,“搞笑”,但我怎么总是觉得后背发凉呢?连被我们视作堡垒海域的南海都已经让美国人的声呐浮标占领了……战时我军战略核潜艇面对的威胁该有多大?

有些朋友会说,这些和那位朋友提出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吗?跑题了诶大哥~

别急,我这就要说到了~

我军核潜艇长期无法进入远海,是什么原因?看看地图就知道了——

第一岛链上的国家要么是美国人的同盟,要么是美国人养的恶犬(可能我说错了,只有恶犬没有同盟),想当年为了防备苏联的核潜艇进入北大西洋,美国人可是在格陵兰岛一线部署了一圈水下声呐阵列,只要苏联核潜艇一经过,美国人就能知道……紧接着反潜机反潜舰攻击型核潜艇呼啦啦就围上去了……

大西洋上都是如此,更何况太平洋呢?

就列举几个美国的水下信息系统具有代表性的子系统吧——

⒈岸基声纳监视系统(SOSUS)

上世纪70 年代初,美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部署SOSUS远程固定水声监视系统,借助于铺设在海洋底部的水听器网络发现和确定潜在敌人的导弹核潜艇的位置,查明洋区和反潜区的水下情况,为舰队提供目标信息并引导舰队进行机动反潜。位于美国东、西海岸的反潜中心在收到水听器的数据后,经过分析、处理上报司令部,最后由作战舰队情报中心向前沿地区分发。SOSUS 系统在大西洋、太平洋部署了多个岸基站,其中大部分处于值守状态,随时准备投入使用和接收情报。

1996年美国及其盟国重启第一岛链SOSUS系统,并针对我潜艇改建和扩建原有水下探测系统,探测频段向低频段延伸,进一步提升了水下反潜作战能力。2005年以来,美国及其盟国于西太平洋海区初步建成了技术先进、手段复合、层次分明、纵横交错的庞大的反潜网络系统,完成冲绳岛周边、宫古岛至与那国岛一线、钓鱼岛东部至彭佳屿一线的SOSUS系统建设,不仅封堵我潜艇前出第一岛链,而且对我潜艇兵力在西太平洋海区的作战行动构成了重大威胁。

⒉广域海网(Seaweb)

广域海网(Seaweb)是一种典型的海底水声传感器网络,将固定节点、移动节点和网关节点通过水声通信链路连接成网,组成示意图如图2。自1998年起,美国海军多次进行了Seaweb 水声通信网络试验,旨在推进海军的作战能力。

Seaweb的设计目标是能够进行节点识别、时钟同步、地理定位、接入新节点、放弃失效节点及网络修复。Seaweb的指控中心部署在舰艇、潜艇、飞机或岸基站,通过卫星链路或因特网接入浮标网关节点。高级别服务器负责管理、控制和配置网络,每个服务器都可以记录并处理数据包,支持访问节点数据。

在1998 的Seaweb试验中,采用了树状结构的地理位置分布进行了Seaweb网络配置。网络由3个局域网节点群组成,每个局域网配置1个主控节点,主控节点比其他节点的智能和权限更高,负责管理网络拓扑、路由和节点访问通道。主控节点负责与网关节点通信,局域网节点只接收本地节点发送的数据。试验验证了采用分布式节点群组成广域海网的可行性,远程自主节点的数据包在4次水声中继和1次无线通信中继后,能够高质量、可靠地到达岸基指控中心。

1999年的Seaweb试验进一步优化了1998年试验中的网络结构,重点是多路径访问结构。Seaweb服务器进行远程配置路由拓扑,实现Seaweb网络自动配置和动态控制。此次试验实现了节点对节点的测距定位和服务器与网络节点的双向通信,服务器在给节点下发指控报文的同时也能够接收节点传输的传感器数据包。

2000年的Seaweb试验采用了第三代遥控声纳调制解调器ATM885,进一步提高了网络性能。2001年的Seaweb试验布设了40个通信节点,并利用潜艇“USS Dolphin”号在布网区域进行了网络性能测试。

之后进行的Seaweb试验在网络覆盖、网络容量、质量服务和资源优化等指标均有了进一步提高,并采用了随机网络初始化、节点测距与定位、扩展频谱信号、定向水声换能器、信道实时评估、自适应调制等新技术。

⒊可部署自主分布系统(DADS)

DADS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和空间与海战系统司令部(SPAWAR)联合研发的未来海军濒海防雷反潜作战研究项目。该系统由14个固定节点及数个移动节点组成,包括2个传感器节点、2个浮标网关节点和10个遥控声呐中继节点,潜艇、AUV、蛙人等作为移动节点加入网络,服务器部署在岸基指挥中心。

传感器节点和声呐中继节点是可部署的自主节点,浮标网关节点是无线-水声通信节点,具有水声通信接口和无线通信接口功能。水声通信接口实现与整个网络的水声通信链接,无线通信接口实现网络与岸基、飞机或卫星的无线链接,为卫星或飞机访问水下节点提供服务。网关节点包括固定浮标网关节点和AUV移动网关节点。移动网关节点在水下运动中采集传感器节点数据,然后适时浮出水面与岸基或舰基指控中心进行无线通信。

⒋近海水下持续监视网(PLUSNet)

PLUSNet计划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发的一种半自主控制的海底固定和水中机动的网络化设施。该系统以核潜艇为母节点,核潜艇携带的UUV 为移动子节点,潜标、浮标、水声探测阵为固定子节点,如图4所示,可获取海洋环境信息,进行水下目标探测。

在“蒙特利湾2006”试验期间进行的4个项目试验中,PLUSNet进行了该项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试验,十多艘舰艇、三十多个UUV以及各种浮标、潜标参加。UUV编队每天更改路径,研究怎样的编队形式才能够覆盖最大的水下监视区域,在无人潜航器与传感器之间建立联系,并提高网络通信与自主能力。

⒌深海对抗项目(DSOP)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2010年启动了深海对抗(Deep Sea Operations Program)项目,该项目目标是开发一种具有反潜战监视能力的深海预警系统,通过部署在深海底部的分布式声学和非声传感器节点探测安静型潜艇,保护美国航母编队免遭潜艇的攻击,同时保持与水面舰艇之间的联系,提高反潜部队对作战环境的熟悉程度。该系统能够适应各种作战环境,可随编队移动,并能在敌方深海区域长期工作。

DARPA认为该项目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实现远程探测和分类、如何进行远程水下通信、如何实现持久的能源供应,同时还要考虑到深海压力和温度等极端条件的影响。

在探测方面,DSOP利用深海声信号传播优势探测安静型潜艇。在能源方面,根据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研究结果,目前最佳的能源方式是燃料电池。在部署应用方面,美军依托于其制空、制海权,采用水面舰艇和空基等多种方式进行布放,系统与外界通过浮标天线进行通信,并接入空海一体战系统。2013年4月3日,为该项目订制的UUV 携带传感器完成了深海测试试验,试验为期6天,期间进行了2次4450米共计11小时的潜航。目前该项目正计划生产第二具配备声纳的无人潜航器进行后续组网行动。

这还仅仅是披露出来的一部分计划,没被公众所知的水声监视系统恐怕更多……

也就是说,事实上第一岛链的出海口已经被这些水声监视系统堵的死死的……和平时期通过这些地方无非是被美国人记录下潜艇的声纹信号(其实这已经是事关生死的问题了……),战时可是会直接要命的!

就算侥幸突破了第一岛链的美军及其盟军反潜力量的围追堵截,先别高兴太早,打开地图拿尺子量一下~

这里为了直观一点,我就帮大家代劳了,毕竟谁又不是条懒狗呢~(手动狗头)


距离美国西海岸1000km是什么概念?

把上面的这条线段四等分,最靠近美国西海岸的那个等分点就是差不多的位置……

讲道理,这已经几乎跨过整个太平洋了……

而我军核潜艇穿过第一岛链的封锁之后,如果想继续前进抵达这个位置,那么还要再过一次鬼门关——

鬼门关过一次还嫌不过瘾嘛……还是专门跑这儿找刺激来了……

这么搞下来,战略核潜艇的损失率会有多高就不谈了,毕竟打到那个份上,双方都已经开始玩命了。但我们考虑一个问题——这种损失率之下,为了确保足够的二次打击能力,我们要保持多大的战略核潜艇部队规模?

核潜艇这个东西究竟有多烧钱我想军迷朋友应该都清楚,冷战时期苏联人保有规模世界第一的核潜艇艇队,其中还包括6艘台风这种吨位大的要死、价格贵得要死的送水工……

结果就是活活把自己玩死了……

请记住一点——军事装备里,只要和“核”这个字沾边,那价格就绝对低不了,美国人当年想搞全核舰队,核动力巡洋舰和核动力驱逐领舰造了好几艘,然后呢?斯普鲁恩斯提康德罗加伯克还不是乖乖的滚回去用燃气轮机了?那花费美国人都吃不消啊……

那我干嘛不搞出个10000+km射程的潜射洲际弹呢?这样我的战略核潜艇就可以蹲在家门口,在岸基航空兵和水面舰艇编队的保护下进行反击行动,更何况我军的水声监视系统也已经初步建成,那这样的话战略核潜艇待在堡垒海域里会更加安全。

真觉得我们的潜艇能在战时突破两道岛链封锁接近北美大陆……讲真,我觉得信这个不如去信教……


妈的写的草稿又被吞了,我真的心态炸裂……

不说糟心事了,继续来探讨问题~

来看一看这位知友的观点——

emmmmmmmm……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认识,那就是核潜艇的反应堆舱一定是装在艇体后部的,而且不可能紧挨着指挥舱。

然鹅,事实很残酷——

看到指挥舱了吗?就是那个Control center/Attack center,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指挥舱或者作战中心。为啥指挥舱要布置在这个位置呢?这个要说明一下,在光电桅杆出现之前,世界各国潜艇使用的都是穿透式的光学潜望镜,也就是说,潜望镜是需要穿透潜艇耐压壳的,而且为了观测效果,潜望镜必须安装在潜艇的最高处,那只能选择安装围壳上了~另外因为是光学仪器,本质上还是靠光的折射,不像光电桅杆是直接拿摄像头拍摄图像传输到终端上去,因此要想使用这玩意儿,就必须潜望镜安在哪儿,人就在哪儿操作。而潜艇上潜望镜使用频率最高的人,基本就是艇长了,艇长在作战中一般都是要在指挥舱坐镇的,那综上所述,指挥舱也就只能布置在潜艇围壳下方了~

那么我们接着看图,指挥舱后面是什么呢?这玩意儿我觉得大家即使不懂洋文也应该看出来了,这就是堆舱,而洛杉矶级的堆舱,恰好就在指挥舱隔壁……

额,有些尴尬……

其实这位知友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船用核动力系统可不只是单单一个反应堆……

套用我一位工科老铁的经典语录——一切科学的进步都是为了更好的烧开水~

我不得不说,真他娘的精辟啊!

核动力系统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它与常规动力系统有什么区别?不就是烧开水的方式不一样吗?蒸汽轮机是靠锅炉烧煤或者燃油产生热量去加热水,产生水蒸气驱动汽轮机从而产生动力;核动力系统无非是把锅炉换成了“烧铀”的反应堆嘛,可反应堆不还是用来烧开水产生蒸汽吗?它一样需要汽轮机啊……

所以反应堆不可能装在潜艇的最后部的,因为后面还需要布置汽轮机呢~那玩意儿体积可比反应堆大多了……

我们接着看图,堆舱后边那个舱室是什么呢?是反应堆控制室,说通俗一点,其实就是看锅炉的司炉呆的地方……好比艇长喊一嗓子:“烧锅炉的,火烧的汪一点!”这时烧锅炉的……啊呸……司炉……不对……反应堆操作军官就会知道——哦,艇长需要提高航速了!于是他一边回道:“好嘞大当家的!”一边增大了反应堆的输出功率,这样蒸汽压力就提高了,潜艇航速也就随之提高了~

再往后呢?反应堆控制室后面那个Turbine generator是啥?其实就是涡轮发电机~毕竟反应堆产生的热能没法直接转化成电能啊……热电转化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与理论预测相差甚远,基本停留在10%左右,考虑到核潜艇上的用电需求,采用这种系统是不现实的,那么……既然有辣么多的蒸汽,那干脆就用涡轮发电机发电咯~

涡轮发电机后面那个Rear ballast,就是潜艇的艇艉压载水舱,这个就不用细说了,大家应该都懂~

再往后,看到了?那才是洛杉矶级的主推动蒸汽轮机,而且不光是汽轮机,减速齿轮这些肯定也装在这里~从主推动蒸汽轮机伸出来的传动轴则连接着艇艉的七叶大侧斜螺旋桨。

那么回到093的小龟背问题上来——

注意看第二种093改型,这也是093上出现小龟背的第一种改型。

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龟背是从093围壳尾端延伸出去的,而且延伸出去的距离至少有10m左右~

考虑到093型的吨位小于洛杉矶级,那么093上反应堆的体积肯定也是比洛杉矶级上的S6G压水堆要小的。

而且093型的艇长也要比洛杉矶级短,那么再看这张图——

也就是说,093型的鱼雷舱相比洛杉矶级是要靠前不少的~那么093型的指挥舱相对于洛杉矶级就要更加靠前。再加上093型的围壳相比洛杉矶级要长出去不少,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093型的指挥舱最长也就截止到围壳尾端了……那么剩下的龟背延伸出去的10m舱段,放个堆舱绰绰有余吧?

至于后两种093大改和093魔改,龟背经过了修型,但仔细观察的话,还是可以发现——那个隆起部位其实还是位于围壳后方,但要比093二改要靠前不少,这种改变可能更多的归功于科研人员对艇内空间的进一步优化,毕竟093型的指挥舱,可能还真不需要那么长……

何况这几张文献资料截图都已经快烂大街了——





所以,还有什么疑义吗?我觉得我解释的已经很详细了~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答主要睡觉啦~

晚安呐~


早安鸭~

人在096,刚浮出水面~(手动狗头)

昨天太困了,结果忘了说094型堆舱的问题了。

那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先说091的问题,401艇退役后停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做国防教育用途发挥余热这个几乎所有军迷都清楚,但是鉴于091型同型艇还处于现役状态,因此401艇即使公开展览也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不但不允许照相,而且艇上大部分区域(包括指挥舱)都处于封闭状态而禁止参观,何况401艇在退役后必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几乎可以肯定,401艇的反应堆已经被拆除了,那么从所谓的参观游记里我们究竟能得到多少有用信息,我相信是存疑的。

可以看到,指挥舱和反应堆舱之间的间隔主要是住舱,包括军官住舱。这是啥必须放在指挥舱后面堆舱前面的舱室吗?

093型的耐压壳直径和艇长肯定是比091型尺寸大的,091型的住舱布置在指挥舱后面纯粹是因为艇内空间问题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样做必然会增加艇体长度,从而导致潜艇排水量也大大增加,而在潜艇核动力系统功率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这么做无疑会导致潜艇的航速受到影响,外媒有未经证实的消息宣称091型艇的最大航速仅仅为25节,和这方面因素绝对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093型在艇内空间相对于091型更宽裕的情况下,把艇员与军官住舱安排在指挥舱/作战中心下方,似乎没什么问题吧?

这样一来,这空间不就可以留给堆舱和后边的汽轮机了?这样我就可以安下更大尺寸的反应堆和汽轮机,从而实现提高航速的目的。

另外啊~

这位知友说:094型等于093型中部割开塞进去一截导弹舱,而094的导弹舱距离围壳尾端还有一定距离,所以证明指挥舱与导弹舱之间应该还有舱室,那么093型的指挥舱和堆舱之间肯定也有舱室,所以093型的那个小龟背不可能是换了新反应堆~

哪里就还有一段距离了?这导弹舱不是紧挨着围壳呢吗……

注意看导弹舱前面的5和6,分别是导弹发射指挥部位和导航部位,那我寻思这难道不是指挥舱/作战中心的一部分吗?所以导弹舱前方不就是指挥舱吗?

再看看导弹舱后方,这不跟着的直接就是堆舱吗?

所以,去掉中间的导弹舱,不还是等于指挥舱紧接着堆舱吗?

那再结合我们之前的推断,093型的龟背怎么就不可能是换堆了?没道理吧……

那么综上所述,我觉得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不是吗?


闲来无事,继续扯淡~

昨天晚上实在无聊,于是跑去又帧察了一番之前央视曝光093大改长征十六号艇的报道视频。

你别说,还真看出些门道来~

大家还记得之前网上流传的093大改使用光电桅杆替代了穿透式潜望镜的小道消息吗?

我上网百度了一下,这个传闻最初的来源已不可考,但从时间上来看,基本就是在央视这条新闻播出不久之后,而且只要提到光电桅杆,各路自媒体基本都在拿上面那图说事……

额……问题图里画红圈那东西,它根本不是啥光电桅杆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

之前有知友问我,究竟是如何变成“行走的10W”(大佬们是“行走的50W”,我水平不知比他们低到哪里去了,讲道理10W都有点抬举我……)的?害~两个方面吧,一个是勤找资料,包括从知网维普等较为专业的平台上下载,虽然公开发表的论文都经过了严格的脱密处理,但是从其内容和研究方向上,我们还是能帧察出一些蛛丝马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图上作业”咯~这也是养鸡帧察河马等一众大佬最擅长干的了,要不然,这几位大佬为什么会被广大军迷亲切的称呼为“苟特务”呢?(手动狗头保命~)

下面我就给大家现场图上帧察一番~


大家看看嗷,图里画红圈的这两个东东,长得是不是有点像啊?

肯定像啊!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光电桅杆,而是所有潜艇上都有的对海/对空警戒雷达啊……

咱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虽然我们对这幅图片的具体信息一无所知,但是大家仔细帧察帧察,还是能得出一个结论——这艘潜艇是我海军南海舰队的某型潜艇~

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注意看图片左上角,那里有艘军舰~

我想资深军迷已经能分辨出来了,虽然图很糊,但……我们还是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艘052C型导弹驱逐舰~如果把图片拉到最大的话,甚至可以依稀分辨出这艘052C的舷号,似乎是170~也就是052C型的首舰兰州号。而兰州号是隶属于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的这是军圈常识……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糊的照片你怎么就能确定?万一你看错了呢?万一那船是歪果的呢?

别急~图里可不止有那艘军舰哦~看看图片右上角~

这我想大家都认出来了吧……涵道式尾桨加上熟悉的机体构型,就算说不出具体型号,我们也能肯定——这是“海豚”家族的直升机~

再看看涂装颜色~貌似世界上就中国海军的直-9舰载型用的是这种涂装吧?

那这潜艇肯定是南海舰队的咯~照片没准是某次演习时拍摄的~

至于拍摄时间……

绝不会晚于2012年~为啥?仔细看看驱逐舰的舷号涂装,从2012年开始,我海军舰艇开始逐渐将舷号从黑色实心式涂装改为美式白色立体式涂装,而图里170舰的涂装还是老涂装,所以……

什么叫列文虎克啊~(叉腰)

2012年那会,093大改还没下水呢吧……既然说光电桅杆是在093后续改进型批次上才首次投入使用的,那这玩意儿肯定不是光电桅杆啊……看看第一幅图,潜艇上攻击潜望镜和搜索潜望镜可伸在外边呢,如果那东西真的是光电桅杆,那还要潜望镜干嘛?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093大改就没有用光电桅杆了~


这是央视新闻报道里曝出的长征十六号围壳顶部的照片,图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可伸出设备,这俩设备分别是啥呢?

右边的那根桅杆,应该是潜艇的高频通信天线,而左边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这才是自媒体所说的光电桅杆~

怎么判断出来右边的是高频通信天线呢?

对比一下位置咯~


对比下来,右边那根伸出来的桅杆它只可能是高频通信天线了啊……

至于左边藏起来的这位,它究竟是光电桅杆还是穿透式潜望镜呢?

有没有发现,093后续改进型的围壳相比于093原型艇是要矮的,而且不但如此,后续093改型的围壳还逐渐拉长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如果使用的是穿透式的传统潜望镜的话,在耐压壳直径不变的情况下,想降低围壳高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传统的穿透式潜望镜采用的是光学折射的原理,一个简单的潜望镜由一个垂直的管子与两块上、下放置成45度角的平面镜组成。当上部镜管朝向目标时,下方的平面镜通过反射可以将目标物传递给观察者。当然,军用潜艇的潜望镜比这个要更加复杂。在军用潜望镜中,棱镜代替了镜管上、下的平面镜,平行排列。顶端棱镜朝向目标物,通过一系列的透镜后将观察到光反射到底部棱镜,这个棱镜在镜管的底部将光线反射到由两个透镜组成的次级镜管中,然后通过目镜呈现给观察者。

大家发现了吗?为什么传统潜望镜需要穿透耐压壳呢?

因为你潜望镜是给人用的啊……而人它是在耐压壳里面的指挥舱里啊……他要想用潜望镜镜管尾部的目镜观察海面情况,那么潜望镜镜管势必要穿透潜艇耐压壳才能进入指挥舱……

而且你要想把潜望镜收回来之后不突出围壳,那势必要给潜望镜留出容纳空间~这是因为潜望镜的镜管是没办法伸缩的,看看结构示意图,里面那么多透镜,怎么收缩?它只能作为一整个整体活动。那么……潜望镜升到最高时,目镜位于潜艇中指挥舱的位置;那潜望镜完全收回时是个什么状态,大家应该清楚了吧?

那么如果潜艇的耐压壳体直径不变,如果使用传统潜望镜的话,围壳高度是无论如何也没法降低的,哦不对,也不是没法降低,把非耐压壳做的奇大无比就可以了~但我记得我们之前才说过某运水工的问题吧?

那么这么看来,093后续改进型围壳高度降低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它使用了非穿透式的光电桅杆,因此可以方便的降低围壳高度~

为啥光电桅杆就不用穿透耐压壳体呢?

其实很好理解,打个比方~大家家里都有晾衣杆吧?就是那种可以伸缩的晾衣杆~光电桅杆是啥呢?你把你的单反那胶带绑在晾衣杆头上,再拿数据线把单反连在笔记本电脑上,最后把晾衣杆竖起来,从……嗯……比如你家汽车的天窗里伸出去,这样你的专属光电桅杆就完成啦~

懂了吗?因为光电桅杆上面说白了就是一个高清摄像头,摄像头下面的桅杆就纯粹是个起支撑作用的结构,里面除了从摄像头延伸出来的光纤外没有任何光学组件~

那要把桅杆做成可伸缩结构简直太简单了……

那这样一来,只要把相关线缆接驳到耐压壳内,连接在显控设备上就可以了,一点也不占用艇内空间~更重要的是,安装光电桅杆的潜艇,指挥舱和围壳的位置不必受穿透式潜望镜对其位置的限制,围壳可以尽可能布置的满足潜艇线型对水动力学的要求,以期达到潜艇性能的最优化~

那么既然指挥舱的位置不再受限制,也就不必非得安置在围壳正下方,在规划艇内空间是也就能更加游刃有余而不必束手束脚,这也是我坚持093大改和093魔改上那个小龟背是换装了第二代反应堆的原因之一~

不过可能有知友要说了:这装没装光电桅杆不还是你的猜测吗?又没有什么直接证据,没有说服力!

emmmmmmmmm……确实~

咱们继续图上帧察~大家睁大眼仔细看看,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了吗?

没有的话,我为大家把图放大一下~

你们不知道我为了找所谓的直接证据,把所有关于093及其改进型的围壳照片几乎都翻了一遍,眼睛都快看花了才找到这张照片……

这图够直观了吧……

这个蓝色的东西是什么呢?这照片虽说清晰度不是什么1080P,但至少我们能看出这个蓝色设备上面有一上一下两个光学窗口~

那我们来看看歪果仁的同款设备长什么样子~




所以咱那蓝汪汪的东西是啥,该不用我再多说了吧?

如果认为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再看看别的资料能否侧面印证我们的猜测~


这个“常规潜艇装备的观通设备为6~8套,而核潜艇多达10余套,除光电桅杆采用导流罩式支撑升降装置外,其余观通设备的升降装置均采用传统的圆柱式支撑升降系统”具体指哪个国家呢?

自然不可能是指美国,因为人家已经没有常规潜艇了~而且这段文字论述完之后,特意提到了“国外各类观通设备”,那……这一开始说的国家只可能是咱tg了不是吗?

by the way,这是2010年发表的论文《潜艇光电桅杆升降装置用导流罩制造技术研究》里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康康~

好了,论述的差不多了~

打完收工~

回头咱们有时间再聊聊小龟背的问题~


继续扯淡~

话说昨晚各位看帧察大佬们的文章了吗~076的相关研制工作已经开始啦!而且已经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是会在076上见到无人攻击机和电磁弹射器的~也就是说,没准076搞出来是这个样子的……

这也太顶了叭!!!(狂喜)

而且076上确定要上综合电力系统啦!

这年头军迷太幸福了叭呜呜呜呜……

这些内容帧察的大佬们已经做过全面分析,我就不再赘述了,大家要看的话去找帧察大佬们的文章就好~(广告费,打钱!)

我们接着说说换堆的问题~

先不说“093是基于091改进而来的”这个说法对不对,我们从之前的图里已经能看出来,093型基本上每一艘之间都有不小的区别,甚至说是“一艘一型”都不为过。所以即使“093是基于091改进而来的”这个说法是真的,那指的也只是407艇,也就是093型首艇~

至于后续093改型的内部布局,那肯定是经过了优化的~说白了,093在后续改进设计上其实是非常激进的。拿美国来举例子——这么多年以来,从外观上能看出区别的洛杉矶级就只分为两种——采用围壳舵的早期版本和采用艏水平舵的后期版本,这两个版本之间在外观上差别较大,但两版本中同属于一个版本的洛杉矶,不看舷号的话几乎找不出大的差别。

但咱们093呢?

讲道理,要不是型号实在太多,你随便把某艘093魔改拎出来指着它告诉我这是095我都会信……

这就是咱们说的“小步快跑”,093每一艘之间的改动范围是很大的,某种程度上,这些093即是海军的战斗艇,又是海军下一代大黑鱼的实验艇~这些改进一方面提升了093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是在为095趟雷。毕竟量变引起质变,093每一型上这些不小的改动累积起来,所带来的战斗力加成可不是1+1=2这么简单能解释清楚的;那么同样的,我们也就不能拿091所谓的内部结构来推断093的内部结构了~因为两者内部结构布局很可能有天壤之别……

而且恕我直言……拿海军博物馆里的401艇去推测093型的内部构造,其实是很离谱的事情……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091型原本就分两种型号啊……

根据帧察大佬们的帧察,当时401艇下水试航后发现,我国因为缺乏大型潜艇的设计经验,导致091型首制艇空间设计欠缺合理,很多设备使用和维修保养空间不足,人员居住条件不佳。于是1972年9月,由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陈右铭主持召开了一场关于091型总结定型的会议。

在此次会议中,作为核潜艇总体设计单位,719所提出了两个总体设计定型方案,第一个是在主尺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091型七个水密舱布局的微调,实现定型要求的技战术指标,好处是无需对艇体本身的水动力外形等再做计算,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第二个方案则由当时担任091型首艇试验技术组组长、为了这场会议从繁忙的试验一线赶到会场的719所研究室主任陈春树提出。根据跟艇建造试航工作的经验,他认为,考虑到试验期间暴露出种种问题的复杂性,将前辅机舱之后的艇体拉长一些(当时预估需要加长3.8米),这样改进空间更充裕,而且能减少对其他舱室布局的更改,可以缩短设计周期。

这两种方案在会场上各有支持者,无法当场形成决策,因此会议决定责成719所把两个方案各自进行细化设计后形成报告,上报海军和第六机械工业部再行决断。1972年10月15日,两个方案均形成详细报告,其中加长版方案确定为加长4.95米。一周后,海军和六机部召开会议,同意719所按加长版方案做设计,并于1974年12月21日,完成了对091定型艇(后来也被称作091D)方案的设计审查。

但受当时环境影响,此时431厂已经按与首艇大致相同的图纸,开工建造2艘091型(402、403艇),这两艘艇已经很难按照定型艇标准改进问题了……

那么我们怎么能拿401艇的内部布局来推断093型呢?毕竟091D的内部布局就已经经过优化了,即使093型真的是091改进而来的,那么这个“091”也只会是091D……

而且更别说093型在后期改进中一样加长了艇体……


如果网友这图做的不是太离谱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093魔改是要比093二改长出一截子的……

至于原因……你要非说长出去这几米就是为了一个拖曳声纳,反正我是不信……

关于新一代自循环压水堆的尺寸,这个我也不清楚……但我们可以从自循环反应堆的原理来分析一下~

啥叫自循环?自然循环其实是一种非能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冷却剂流动。

什么意思呢?

当冷却剂在堆芯被加热后,对于某些冷却剂,由于热胀冷缩,其密度减小,此时位于反应堆上腔室的冷却剂并没有被加热,因而密度比较大,在密度差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循环驱动力,在驱动力作用下,堆芯冷却剂向上流动,携带堆芯产生的热量进入上腔室,然后通过换热器与二回路冷却剂进行热量交换,从换热器下端的出口流出汇入下腔室,形成一个循环。由于自然循环是在密度差产生的驱动力作用下形成,但是反应堆上下腔室冷却剂温差有限,因此密度差大小受限,从而导致自然循环能力受限。

看到最后一段话了吗?决定自然循环能力的是什么呢?是反应堆上下腔室冷却剂的温差大小,换句话说,就是反应堆上下腔室冷却剂密度差的大小~自然温差越大则自循环能力越强啊!

那么怎么提高自循环能力呢?

从论文里我们可知,一般大家采取的办法都是提升反应堆压力容器的高度,以利用位差和温度差达到较高的自然循环能力。

但这么做有个很大的问题——事实上核潜艇耐压壳的直径基本取决于反应堆舱的直径,而堆舱直径又基本取决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高度~那某种程度上我要想提升反应堆的自然循环能力就很困难了,因为要扩大耐压壳的直径对于特种合金的冶炼、超大型卷板机的制造、耐压壳体的焊接等等相关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还要考虑成本等经济因素,所以单纯靠扩大耐压壳直径来提升反应堆自循环能力其实是很不经济的……

辣咋办嘛……

论文里已经告诉我们了——把横置的堆舱垂直布置。

一开始我还没整明白这是啥意思,毕竟反应堆本来不就是竖着放在潜艇里的吗?后来仔细思索了一下……

淦……

堆舱水平布置的时候,反应堆是竖直放置在潜艇耐压里的,那把堆舱垂直的话……岂不就等于让反应堆躺在耐压壳里了?

我们接着看论文——




果然……所谓的“堆舱由水平布置改为垂直布置”,就是我说的让反应堆躺在堆舱里……这样的话堆舱的直径受得就不是反应堆压力容器高度的限制而是受压力容器宽度的限制了~不说别的,这个宽度妥妥是要比高度小的,那么在暂时造不出大直径耐压壳的前提下,将反应堆横置在堆舱里,那么压力容器的高度问题就转化为了长度问题,我们想要扩大位差,把“躺倒”的反应堆拉长就行了~

这也基本能解释为啥093魔改比之前的093要长出一截子去了……反正我觉得我这个推论过程是没啥问题的……(捂脸)

那么回到那位知友的观点上,他认为亚森和北风之神上的四代堆一体化程度高、体积小,所以耐压壳直径比较下,但从外观上来看这两级潜艇的体积又不小,那么想必耐压壳与非耐压壳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拖曳声纳收放装置。我们暂时假设以上关于毛子核潜艇的说法全部为真,那么我们回头来看看093后期改型~

这里我在前面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对于093换堆的时间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换句话说,事实上,很可能093后期直到艇体经过加长的093魔改(093四改)上才换装了新一代自循环一体化反应堆,之前那个小鬼背还真有可能是拖曳声纳的收放装置……在此报道上出现了偏差,向大家表示歉意~

不过话说回来,093魔改的龟背比之前二改和三改的龟背都要矮不少,不仔细观察的话基本察觉不出那个龟背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毕竟耐压壳的直径可没变啊~

想想刚才帧察的反应堆的内容,把堆舱垂直布置,相当于实际上堆舱部分的耐压壳直径是要比之前小的,那么这部分耐压壳与非耐压壳之间的空间等于变相扩大了不少,龟背自然就可以缩小了啊~说白了还是因为堆舱布置的变化带来了潜艇空间的改善啊……

甚至我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观察一下093二改三改四改型的三种龟背,实际上总的来说三改四改的龟背外形上非常相似,只不过四改的龟背要低矮不少,修型也更好~而二改那个长条状的龟背,可能还真就如前几位知友说的那样,是为了容纳拖曳声纳收放装置的。但三改型093的龟背要比二改短上不少,似乎也要稍微低矮一些,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我上面提到的堆舱结构绝不会在未经实验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装备在装备数量已经至少2艘的093四改型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093三改是使用了堆舱垂直布置结构但仍使用老反应堆、一定程度上为了验证该堆舱布置方式科学性的战斗/试验艇呢?

上面这段真就纯是我个人的分析(胡扯)了,所以大家看了就当图一乐~

今天就先闲扯到这儿吧~

各位回见~


好久不见鸭各位~

今天一位知友提出了一个问题——为啥战略核潜艇不能部署在渤海湾里呢?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一位知友的观点——为啥不把战略核潜艇部署在青海湖里?

要想讲清楚这俩事儿,我们得先想一个问题——战略核潜艇相比于其他核打击方式有什么优点呢?为什么战略核潜艇才是五常公认的最优秀的二次反击力量呢?

相比于陆基或者空基的核打击方式,海基核打击方式强就强在它的生存性是最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物理防御层面的抗打击能力上,陆基固定发射井的抗打击能力不知比核潜艇强多少倍——一枚反潜鱼雷就能将战略核潜艇击沉;而陆基固定发射井则不同,非直接命中发射井且采用触地爆炸方式的核弹头根本无法完全摧毁发射井~

拿美国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为例——

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井深度为25米,整个发射系统的整体抗压标准为13.735兆帕(可抗中型以下核弹头在300米范围内爆炸)~

不单单如此,看看民兵系列导弹地下发射系统的发射井盖吧——

这玩意儿什么结构呢?本质上,这是一块厚1.218米的钢锭,自重85吨。但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个井盖上面不太像是钢。

emmmmmmmm,看得没错。之前的民兵1型导弹的井盖就单纯是一块大钢锭。不过,从民兵2型洲际弹道导弹开始,为了进一步增强民兵导弹在核大战中的生存能力,井盖的钢结构上面,加铺了一层厚达0.255米厚的硼酸盐混凝土。(主要用来吸收核爆炸瞬间的辐射)。盖上混凝土后,这个盖子目前的重量变为了100.5吨……

这抗打击能力不要太逆天啊……

不过毕竟民兵系列导弹服役时间太早了,民兵1导弹是1965年服役的,而美军现役最先进的民兵3(更先进的和平卫士已经因为美俄关于削减战略核武器的相关协议而被销毁了~)也是1970年就开始服役了的……那个时候洲际弹道导弹投送的核弹头精度可还达不到现在那么恐怖的水平,所以在当时来看,苏联要想摧毁民兵导弹的发射系统,除非使用大量大当量的核弹头对发射井进行饱和式的覆盖打击~不过问题来了——美国人也不傻,毕竟和毛子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相爱相杀几十年后对毛子喜欢搞暴力美学那尿性算是一清二楚……所以啊,美国佬在部署发射井时规定,2口发射井之间的直接间距不得少于9公里(在蒙大拿的平原地区布置的发射井,间距达到了16千米)……

看上面的图也能知道,这200口发射井占了多大的一片地区……要是按照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毛子洲际弹道导弹的投送精度,要想把这200口发射井全部摧毁,怕不是把苏联所有洲际弹道导弹的投送能力加起来都不够看的(毕竟就算当量再大,一枚核弹头能同时摧毁的发射井数目撑死还是个位数)……何况美国当年可不止这一个发射联队啊……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不说别的,美帝自己的三叉戟D5在N年前就达到了90~120米级别的CEP了……这种命中精度的地爆,管你发射井建的再坚固,只要这发射井不是建在夏延山这种天然的防核爆掩体下面,那基本上都得GG……

美帝当然也晓得啊,不能寄希望于毛子的核弹精度拉胯啊~于是乎,战略反击的重任就交到了SSBN头上~

这就回到我们刚才说的问题了——战略核潜艇相较于其他核打击方式,它为什么生存性更高呢?

同学,因为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是被海洋覆盖的,而好巧不巧的是,美帝又是蓝星第一海军强国……

美国有288枚三叉戟D5分散在12艘俄亥俄上,共计搭载1152枚核弹头。这12艘中,至少有大概7艘每时每刻飘在海上进行战备值班,而其他5艘则窝在母港里轮休(班戈3艘,金斯湾2艘)。考虑到由于公约限制,每枚三叉戟D5只搭载4枚W76或W88核弹头,这种情况下打个9千到1万2的射程轻轻松松。最重要的是,美帝SLBM的生存能力很高,除了趴窝母港轮休的,其他战备值班或者准备回家的,生存能力趋近于正无穷(考虑到美帝反应速度,母港的也不差)。为啥这么说?核潜艇只要出了港,除非你派潜艇就蹲在港外,否则,一旦核潜艇潜进深海,那你再想抓到它基本上是难于登天的~这点不但适用于美国佬的核潜艇,也适用于五常其他几个国家的核潜艇。这也是为何以美国人为首的北约及其盟国要在敌核潜艇前出大洋的要道上部署水下声呐阵列来进行预警的原因~

所以说,战略核潜艇的生存性高并不是因为它有多耐打,而是因为它的隐蔽性高,一旦你抓不到它,那它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而即使敌人有哪怕一艘战略核潜艇逃过了反潜打击幸存下来,它上面携带的核弹头数量也足够敌人喝一壶了……

那么问题来了,部署在渤海湾内或者青海湖里有啥用吗……

部署在青海湖里我就不说啥了……这基本就等同于固定的发射井了,把战略核潜艇生存性上的优势丢了个精光,抗打击能力也没见的有多强——美国人要真想搞掉青海湖里部署的战略核潜艇,直接一颗大当量核弹砸进去就完事儿了……

有的同学批评我——扯什么淡呢?青海湖辣么大一颗核弹怎么可能把核潜艇炸翻嘛~

兄啊……我们都知道,水是不可压缩的啊……还要我细说嘛?

我们看个实例——

1946年7月25日早晨,比基尼天气晴朗,4万多人早已聚集在各处,静静等待着首次水下核爆的到来。由于海水将过滤掉可怕的紫外线和大部分的可见光,所以大家没戴遮光镜。此时他们心中更多的是焦急而不是恐惧。8时35分,倒计时结束,操作员按下了起爆按钮。

一刹那,海平面下产生了一个火球,附近的海水立即被照的通明。火球内部的超高压汽化物扩散到水面后,一道耀眼的闪光掠过天空,火球迅速消失。平静的海面上随即隆起一个巨大的白色水帽,表面光滑平坦,至少有1.6公里宽,在不到一秒钟内就窜升到1600米高的空中。下面支撑它的是一根粗大的空心水柱,好像一棵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浓烟随后从水帽中喷出,就像光洁的白蘑菇上长出的黑菜花,这与经典的蘑菇云完全不同。中空的水柱几乎有800米宽,柱壁厚约90米。水柱升起后它在海面留下的空腔吸进了周围海底大量的砂石。它们与放射性物质一起通过水柱被抛到浓云之上,猛烈喷发出来。一架飞过水帽上空的无人机被猛然推高90米。浓烟在穹顶滚动翻腾,中间隐约可见原本停泊在试验核装置正上方27米处水面上那艘可怜的61米长的LSM-60中型登陆舰,它很快就解体了。相机拍下了许多飞舞的碎片,一些落到目标舰上,但后来没有发现大块碎片。水下冲击波像快速扩散的同心圆,立即传遍整个礁盘。它冲破海面,伴随着隆隆的轰鸣,以3500公里/小时的速度掠过。比基尼岛上的可可树突然狂舞起来,就像在拼命摇头的大拖把。冲击波还在海底凿出了一个面积200平方米、9米深的大洞,推走了150万立方米的泥沙。

爆炸后约10秒钟,水帽开始下落,四周快中间慢,就像一个逐渐被撕裂的油炸圆饼,紧接着完全崩塌。抛到空中的200万吨海水劈头盖脑的砸向礁盘,激起了巨大的波浪和水汽,就像尼亚加拉大瀑布下方的浓雾,遮住了附近的舰只,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滚动的波浪卷过水面,汹涌而行。在4分钟内已传出5公里,很快就吞没所有的试验舰只。试验核装置造出了当时人类所知最大的波浪。随着成百万吨海水被抛上天空,海水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周围的海水冲进来填充它,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此起彼伏的浪山。没人知道原爆点附近的浪头有多高,因为放置在离原爆点1.6公里处的测量仪器多被震坏,难以提供可靠的数据。照片显示第一排波浪有29米高,超过印度洋大海啸造成的浪高,共有15~20个浪峰前后邻接,一个个浪高逐次降低,以9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外扩展,冲到离原爆点5.6公里的比基尼环礁边,仍有4.5米高。岸边成千吨的砂石和珊瑚被推走,一些建筑受到破坏。

海水是不可压缩的液体。爆炸把能量传给周围的海水,它又像大锤一样敲击着目标舰外壳。通过这种方式海水直接就敲沉了9艘舰船,其余的也严重受损。巨大的阿肯色号战列舰停泊在距离原爆点206米的地方。它被水柱卷起,在几秒钟内沉没。一位观察员报告说:“阿肯色号一头向上竖立起来,像玩具一样被抛起,并迅速消失在升起的浪涛中。”萨拉托加号在原爆点附近318米处。第一个浪头打在这艘排水量3万6千吨的航母侧舷,把它抬高12米,并向外推了近731米,不过这并未对其造成致命伤害,上层建筑依然完好。但当它陷入第一波浪涌过的波谷时,受到第二排浪头的沉重打击,成千吨水猛的把飞行甲板砸塌,其破坏效果甚于航空炸弹。观察员看到萨拉托加开始侧倾,右舷抬起,左舷接近水面。当天下午萨拉托加号开始下沉。3时45分,它的甲板一角开始进水,15分钟后舰艏竖起,舰艉沉入水中 ,白色舷号“3”高高耸立,在阳光下缓缓下落。4时10分,它完全沉入水下……

emmmmmmmm,十字路口行动里水下核试验使用的核装置爆炸威力是多少呢?

答:2.3万吨TNT当量……

不说别的,美帝现在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上最常用的W88弹头,威力为47.5万吨TNT当量……而之前说过,一枚三叉戟D5在保证9000~12000公里的射程时,可以携带4枚W88弹头;而陆基部署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目前携带的W87-1弹头当量为30万吨~47.5万吨,以单弹头方式携带。

之前那位知友说了,青海湖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面积达4435.69平方公里!这么大的湖想把部署在里面的核潜艇炸掉,要用多少枚核弹头!

emmmmmmmm……讲道理,还真用不了多少……

青海湖水深最深为32.8米,平均水深约21米多。什么概念呢?

如果真的在青海湖里部署战略核潜艇,那要想覆盖美国全境,潜射导弹射程至少要达到14000公里级别……那这款潜射弹道导弹基本上就是DF-41的尺寸了……

关于DF-41的各种参数数据是严格保密的,我肯定是不知道的,网上更是说什么的都有……从弹长14m到弹长接近20m的说法都有……但个人估计弹长接近20m这个说法相对来说还是更靠谱一点的,毕竟DF-31的弹体长度都15m多了……

假设“青海湖核黑鱼”(我给起的代称~)使用的潜射弹道导弹尺寸与DF-41一致,那么现在哪怕tg拥有美国佬的核潜艇制造技术,也搞不出能完全容纳这种SLBM的耐压壳,毕竟之前也提到了,俄亥俄级的耐压壳体直径也才12.8m……这超出去的7m多得安多大的一个龟背我就不多说了……不过既然这核潜艇是在青海湖里晃悠的,也不用考虑什么米畜攻击型核潜艇的威胁,那大龟背对静音性能的不利因素就不用考虑了,多大的龟背都没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兄啊,光导弹长度就将近20m了,再加上潜艇的围壳高度……这还哪是潜艇啊,妥妥一个半潜舰好吧……围壳都戳出水面了啊喂!(捂脸)

青海湖水深最深也才32.8m啊!大部分湖区水深根本不到这个数字,那这“青海湖核黑鱼”在保证潜航的情况下活动范围能有多大?就这还是没考虑潜艇搁浅危险的情况下……

那美国人想搞掉这么艘/几艘“青海湖核黑鱼”简直不要太简单好伐~查查地形图,康康青海湖哪些水域水深超过25m不就完事儿了?这很难吗?然后再补上一颗三叉戟D5,上面装备的4枚弹头用来覆盖青海湖里那些深度较大的湖区绰绰有余好吧……再考虑到世界上所有战略核潜艇都不会脑残到只携带一枚潜射导弹,因此“青海湖核黑鱼”上面携带的SLBM数量至少也在16枚,16枚潜射弹每枚假设携带4个分导弹头,那就是64枚核弹头……

也就是说,美国人用一枚三叉戟D5和上面的4枚弹头就能换掉我们(至少)64枚核弹头……64枚核弹头啥概念?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能够到美国本土的核弹头加起来可能都没这么多……

这买卖稳赚不赔好伐……

所以还有人觉得在青海湖里部署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个好主意吗?

渤海面临的问题其实差不多……大家上网查一下渤海的平均水深是多少……

18m啊!

讲道理这还不如青海湖呢(捂脸)……渤海就老铁山水道水深还稍微深点(86m),那要真把战略核潜艇部署在渤海里,基本就只能蹲在老铁山水道里了,那美国人要相反掉这些SSBN就更容易了,照着海图砸核弹就完事儿了,保证一艘都跑不了……

更为关键的是,大家是不是有种错觉,就是潜艇一旦下潜,我们就没法在水面上通过肉眼或者光学仪器发现它了?

那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吧——


看到了?核潜艇的潜望镜深度大概是9~15m左右,这里就要说下什么叫“潜深”了,毕竟核潜艇算上围壳的话从艇体底部到围壳顶部有二十来米的高度,那这个潜深到底是潜艇哪个部位所处的深度呢?其实潜深是指从水面到潜艇中央舱室深度计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如果说潜艇的潜望镜深度是15m的话,那么艇体底部(或者说潜艇龙骨)所处的深度是绝对比15m深的,玩过《猎杀潜航》的朋友应该记得一个概念,叫“龙骨下水深”吧?这个和潜深可是两个概念~

那我们再回到照片上来,这图已经显示的很清楚了,人用肉眼都能轻易发现处于潜望镜深度的核潜艇,那更别提天上的高分辨率监视卫星了……事实上,如果所处水域的水清洁度较好的话,阳光是能照到水面下几十米深度的,有记录显示,在马尾藻海阳光曾照射到海面下66.5m的深度!

所以潜艇即使要保持光学隐身,其潜深也至少要大于20m~那既然潜深大于20m,潜艇龙骨所处深度必然要比潜深大,那你让潜艇在平均水深只有18m的渤海里怎么活……

哦对了,青海湖也一个道理,而且比渤海更惨的是——青海湖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水体……

这代表了什么呢?

潜艇的耐压壳结构可比航母脆弱多了,挨了核弹航母顶多大破,潜艇可早就沉底了……

冲击波在水下传播的比在水面更远,对同等目标的毁伤半径也更大。如果说百万吨级核弹头对中型航母的毁伤半径为2km,那么对水下的潜艇可能超过4km,也就是近50km²。再考虑到容积有限的湖泊等于是个密封容器,冲击波会反复震荡,这个范围实际还要大……

再加上之前我们说过青海湖水深对于潜艇隐蔽性的影响,美军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可以轻易发现“青海湖核黑鱼”,到时候一枚三叉戟D5打过来,谁都跑不了……

美国人坐拥五大湖,光苏必利尔湖就有8万多平方公里面积,比青海湖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讲真,要这么搞真的香的话美国人早搞了……

其实美国人还真不是没想过这么干——

美国当年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同时,还有过在五大湖湖底部署导弹发射管的计划,还有部署微型弹道导弹潜艇的计划,甚至还有商船携带弹道导弹的计划,但最终证明这些都不靠谱,只有弹道导弹核潜艇生存了下来。

所以说,关于这个话题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今天翻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偶然翻到了这个——


讲道理,兄啊,你反驳我没啥问题,毕竟真理越辩越明,交流才能进步~

但你反驳我的时候好歹艾特一下我啊……好家伙,要不是今天闲着没事翻答案看,我都不知道自己被人怼了……

此处手动@软件民工~

首先,关于我的资料靠谱与否的问题~这个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而且我也不知道我用了哪么多“不靠谱的资料”了……而这些所谓“不靠谱的资料”又是上文中关于哪些方面的?

如果是指关于核潜艇新耐压结构的资料的话……这论文也不是我写的啊,而且出处作者都标明了,我个人觉得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的几位高工那肯定比我们不知靠谱到哪里去了~

而接下来我所做的论述全是基于现有已知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得出的~本身就是推断,又何谈靠不靠谱呢?

另外所谓的“如果靠谱,那他泄密了”这个论点……兄啊,J-20的隐身性能以及各种数据(包括最基本的机长空重翼展等数据)都是严格保密的吧?那为什么大家对J-20的一些数据已经心里有数了呢?虽然所谓心里有数并不是指能知道具体的性能参数,但至少我们清楚J-20能干什么~

这些玩意儿都是能推出来的好吗……气动布局这种东西是不可能保密的,但凡懂空气动力学的大佬们都能从气动上看出门道来~因为毕竟飞机也好军舰也好潜艇也好,本质上都是科技产品,是人类科学发展进步的结晶,它不是玄学啊……再怎么牛它也是需要按照本位面的物理规则来运行的啊!总不能我造个B-2那样的飞翼布局飞机,然后告诉你这玩意儿能高超音速飞行……那谁都能知道我在扯淡啊……

潜艇也是同理,现在图像处理软件这么先进了,随便网上找一张093的高清大图,再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一下,那它的艇长、艇宽、围壳高度就都知道了,虽然不是绝对准确,但至少也是大差不差~不然兄弟你觉得西方国家对于093基本参数的推测是怎么来的,难道是靠扔骰子扔出来的?

而且所谓“泄密”,我得先知道机密才能“泄密”吧?如果就因为我自己通过基本常识推出来的东西和机密阴差阳错的一致就给我安个“泄密”的罪名,那我是不服的~要这么说,泄密泄的最多的那不应该是西方的情报机构吗?人家天天干的就是这活啊——通过已知信息和得到的一些情报推断出某些有价值的合理信息

最关键的一点,为啥因为之前那些文字是我的推断就断定这些东西一定不靠谱呢?

有些军迷朋友可能记得,当年055大驱下水甚至开工之前,基本上军圈对它的外貌就已经知道的差不多了~为啥?武汉那个新型水面作战舰艇上层建筑的验证模型可是N年前就曝光了……按这位老兄的意思,能看到的一定不是真实的!可结果呢?055的布局和那个验证模型基本上可一模一样啊,甚至连上面的设备和大佬们之前的“帧察”都大差不差,这叫不靠谱?

现在都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时代变了啊我的大人……

关于武器的保密工作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像军舰潜艇这种尺寸的东西,藏是藏不住的……能造这些东西的造船厂一共就那么几个,五常里哪怕穷如俄罗斯,人家也是有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的啊……咔嚓咔嚓一顿拍照,再拿比例尺一量,尺寸数据什么的就全知道了~所以这些东西是没办法保密的……

至于工艺水平之类的,只要不瞎,我觉得大家基本上都能从武器外观上看出些门道来。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帧察出来的东西都是错的,那也不是我不靠谱啊~我引用的资料全是正经出版刊物或者知网上的,不是地摊文或者营销号里摘出来的,帧察出了偏差那也是因为已知条件还是太少~Mig-25叛逃日本之前,北约情报部门普遍认为这东西是用钛合金造的,于是觉得毛子在航空领域搞出了黑科技,结果呢?后来才知道这货是不锈钢的……那CIA也不靠谱咯?

下面这位兄弟又提到了第一第二岛链上美军及其盟国部署的声呐阵列的问题,认为我完全是在胡说八道,因为“地图上看似很小的距离,实际可都是几百公里”~

emmmmmmmm……

话倒是没错,但这位兄弟是不是觉得只要是个水道潜艇就能通行了?

再怎么说,地理常识也该有吧?

我军潜艇想要前出太平洋,必须经过第一岛链,而第一岛链上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总共就那么几条,其中通往西太平洋的国际航道有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最宽)、石垣水道(石垣海峡)、与那国海峡等,及巴士海峡、菲北海峡群,菲律宾南部海峡群等。

最宽的宫古海峡有多宽呢?宫古海峡最窄处宽209km,最宽处宽260km……

这宽度对于在海底布放的水声监听阵列简直就是小意思好吗?

为啥?因为声呐它还真就是顺风耳~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

其实海水对高、低频声波吸收差别是很大的。高频声波在海水中传播几千米就损失殆尽,低频声波却能传播很远,能量损耗仅为高频声波的几十分之一。

在研究声呐过程中,人们对海洋地质越来越感兴趣。很多科学家投身到深海声音研究中,掀开了探索海洋的新篇章。

利哈伊大学的莫里斯·尤因博士也是其中之一。他热衷研究声音在海水中传播规律,本来目的是地质勘探,发现有用资源。

他常年在各大洋奔波,在不同海域开展声波实验。1937年,尤因和同事在北大西洋海域将一个爆炸装置沉到水下4800米引爆,发现一个惊人结果——声波在海底和海面间不断反射前进,水平方向传播距离远超预期!

尤因发现,深海中似乎有一条“神秘通道”。声波在其中能量损失很小,低频声波尤其如此。他推断声波被锁在“通道”中,避免与海底、海面碰撞损耗,所以才传播很远。

他们继续实验。1944年美国 “巴克利”号驱逐舰出海远航,每隔一段距离就向不同深度海中投一个爆炸物。它航行了近1500公里,尤因博士和同事在基地仍能清楚的听到爆炸声!

这简直像宇宙飞船找到虫洞,即将开启跨星际旅行一般惊喜。


后来人们弄清原理,将这个通道称为“深海水声通道(SOFAR)”。

原来海水温度并非上下一致,表层海水受日晒影响温度高;100-1000米深度水温急剧下降;再往下水温趋于稳定,保持在6~8℃之间。

水温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在温度、压力、盐分影响下,声速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一个先慢后快,类似闪电的图案。

声波穿越不同介质时,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它在温跃层两个边界不断弯曲折射,形成水声通道。声速最低点为声道轴。

声波在通道中折射前进,就像光在光纤中折射前进一样,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为表彰尤因博士的巨大贡献,人们以他名字设立科学奖项,又在月球上命名了一座环形山。

深海水声通道发现时正值二战,美军觉得对救援飞行员很有帮助。若飞行员坠海后,向海中投掷特制小型爆炸物。爆炸声波进入水声通道,几千公里外的救援站听到后用三角定位确定位置,就能马上营救,挽救很多飞行员的生命。

只是二战很快就结束了,这个构想也就不了了之。

可是冷战接着开始了~

二战后不久,世界进入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以潜艇为重点,投入大量资源,在潜深、航速方面取得重大进步。

美国被刺激得坐立不安,一方面针锋相对研制新潜艇,一方面打算开发远程监听装备,为SOSUS系统奠定基础。

当时潜艇还是常规动力,柴油机运转声、螺旋桨旋转声、空泡噪声、水流过艇体的声音都很大,有明显特征。

1950年初,美国海军与国家科学院水下作战委员会共同成立“哈特维尔”委员会,开展反潜作战研究。委员会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导,海军研究办公室联络,向国内顶尖机构广发英雄帖,希望找到监视苏联潜艇的办法。

第五次研讨会时,哈佛大学水下声音实验室前负责人弗雷德里克亨特博士提议用尤因发现的“深海水声通道”监视潜艇,引起广泛兴趣。

美国海军遂拨出大笔经费,迅速批准了几个研究计划:

一是迈克尔(Michael)计划,由哥伦比亚大学哈德逊实验室、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继续开展有关水声传播方面的理论研究。

二是耶洗别(Jezebel) 计划,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 &T)、贝尔实验室、西部电气制造公司联合研制基于海底水听器阵列的远程监测系统。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 &T)前身是贝尔电话公司,是老牌电信商、手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家中宝贝自然不少。

接到研制合同后,AT &T从百宝箱中翻出一件语音分析的宝贝,将其改造成记录、分析水下低频声波的声谱仪,叫洛法(LOFAR)声谱绘图仪。

和人的指纹一样,每艘潜艇也有自己独特的声纹特征。其发动机运转、螺旋桨旋转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在深海背景声音中找到特定声纹信号,便可以确定那个位置有潜艇。

至于如何将声音识别出来?

AT &T公司的方案是声谱绘图仪,利用声音共振和敏感纸达成。

当某一频率声音响起时,绘图仪上相应频率的弹簧片共振,带动一个静电指针在特殊敏感纸上打一个点。纸带不断向下滚动,时间长了一个个点连成一条条频谱线。分析人员分析线谱,就能发现潜艇噪声,进而确定位置。

就这样,深海通道理论、水听器和声谱绘图仪结合,变成了海军需要的远洋反潜网。Jezebel计划和Michael计划合而为一,改称SOSUS水声监测系统。为保密起了个代号:凯撒计划。

先进设备出炉,美国海军如获至宝,很快开始技术验证。1950年前后,海军在波士顿外海布下多个水听器,监听到几十公里外的潜艇。

不久后,又在条件更好的圣尼古拉斯岛试验,SOSUS清晰听到几百公里外的潜艇噪声。比当时声呐10-20公里监听距离高了几十倍。

1951年,第一个6单元水听器阵列在西印度群岛伊柳塞拉岛铺设。后来又铺了一条304.8米长、40单元水听器阵列。

水听器一般安装在几百米深的大陆架和海底山脉上,中间用电缆相连。

监听信号沿海底电缆传到陆地上的信号处理中心(NAVFAC),几百名分析人员在这里日夜不停的分析图纸。分析结果上报到分管大西洋、太平洋的两大国家反潜指挥中心,形成一张覆盖全球大半个海洋的反潜巨网。

1952年,第一个信号处理中心在巴巴多斯——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之间建成。它和水听器阵列组成一个巨大半圆,俯瞰大西洋西部的广阔水域。

后来,美国又在加拿大、冰岛、英国、波多黎各、萨尔瓦多建设更多的信号处理中心和水听器基阵。1954年5月,又向太平洋进发。

到70年代中期,美国已在全球建立20个信号处理中心,铺设了上千套水听器。

而在诸多SOSUS监听链中,最有名的是监听“GIUK缺口”的阵列。

熟悉冷战时期反潜作战的朋友肯定对这个缺口非常熟悉~

GIUK缺口是两条至关重要的北大西洋航道,西起格陵兰群岛(Greenland),途径冰岛(Iceland),东至英国(United Kingdom),简称GIUK。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苏联潜艇进出大西洋必经GIUK缺口狭窄水道。美国SOSUS系统平均监测距离500公里,每一艘从缺口穿过的苏联潜艇都会被监听到。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1960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横穿大西洋到英国,几千公里航程都被SOSUS监听,而潜艇自己毫不知情。

美军因此狂言:苏联潜艇一出港就能在几千公里外听到它,倒也并不算吹牛。(毕竟信号处理中心确实在几千公里外~)

我们来看看SOSUS的实战战果吧~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派出的5艘狐步级常规潜艇都被监听到。

1963年,SOSUS帮助确定“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位置。

1968年,SOSUS定位了亚速尔群岛西南部沉没的美国“蝎子”号核潜艇位置。

同年苏联K-129潜艇失事,搜了好久没找到。美国查阅SOSUS记录发现可疑声波,计算位置。1974年,CIA在相关海域偷走了部分潜艇残骸。

讲道理,这位老兄要不然去量一量GIUK缺口的宽度,看看是GIUK缺口宽还是第一岛链上的水道宽呢?

至于销毁它,当然可以啊~可是苏联人宁可躲到堡垒海域里去射导弹,也不去把这条绞索给剪了,难道苏联人不知道这东西可以销毁掉拉倒吗?

所以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就能知道——不是不能销毁,而是根本做不到~

拿第一岛链上的宫古海峡来说,如果这里部署了水声监听阵列,那我们怎么去销毁它?宫古海峡又称宫古水道、宫古-冲绳水道、宫古-冲绳公海水道等,位于琉球群岛的宫古岛与久米岛—冲绳岛(南部有那霸基地)之间,两边都是日本人的地盘,我们能大喇喇的派船去那儿捞声呐基阵?美国人的那霸基地离这儿才多远啊~讲道理作死也不是这么作的好伐?

那这位兄弟可能会说了——我不会用潜艇偷偷去销毁吗?

首先,你得先知道这玩意儿的确切部署位置,甚至必须精确到几海里的范围内,才有可能找到这种声呐阵列,因为这玩意儿是被动声呐,是不向外发出声波的……至于电缆,您觉得在几百米深漆黑一片的海底找到一根电缆是“比发现潜艇容易多了的事”?建议您赶快去开一家深海打捞公司,毕竟有这技术实力没准马航失踪客机早就找到了……

别说现在了,再过十年都未必有这种技术!对海底的精确测绘技术现在确实有,但那是利用主动声呐对海底进行扫描然后成像!就主动声呐那动静,要真拿主动声呐找美国佬的水下监听阵列,那美国佬怕不是要开心死——我不去招惹你你倒主动送上门来了?

而且这简直就是一个悖论——为了防止水下监听阵列发现我军潜艇,于是我军派潜艇去销毁水下监听阵列~

大哥,闹呢?

我要能让潜艇神不知鬼不觉得去接近水下监听阵列,那我还费心思销毁它干嘛?脱裤子放屁吗?

至于说“我国潜艇噪音水平90分贝”这种话……我觉得资料不靠谱的可能是您才对吧(捂脸),噪音水平这种绝密的东西,凡是说具体数值的都是在扯淡……美国人都天顶星核潜艇水平了也从来没有说过自家的潜艇噪音水平是多少分贝,网上所谓的90分贝、100分贝都是大家自己猜的,那这数据具体能有多靠谱可能只有海王知道了……

这还没说该噪音水平下潜艇处于多少节航速——我5节航速时噪音低于100分贝和我25节航速时噪音低于100分贝能一样吗?要不加这限定条件的话,岂不是每艘核潜艇都是海浪的静音水平了?毕竟我0节坐沉海底时可是基本不出声的(说是基本是因为反应堆的冷却泵还在工作)~

讲真,不加这限定条件的话,那还费力去搞什么七叶大侧斜螺旋桨和无轴泵推啊……

所以在这儿也给各位提个醒(尤其是刚入军圈的新军迷朋友),下次看到这种上来直接告诉你某某潜艇噪音水平是XX分贝的,一个字都不要信!

何况就算网上一万篇文章提噪音水平,但大家基本都认为海浪和弗吉尼亚的噪音水平也就100分贝上下(采用自然循环,不启动主循环泵且处于静音航速时),我军潜艇目前仍处于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发展阶段,何德何能,居然能比代表天顶星核潜艇设计制造水平的弗吉尼亚噪音水平还要低10分贝?

别光喝酒啊,就点花生米也行啊……

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希望这位兄弟在怼人之前还是去提高一下自己的姿势水平,关于美国水声监听阵列系统的相关文章网上不要太多,您但凡查一下都不会说出这些话的……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您连这些最基本的资料都没有去查的话,那么,您的观点又如何做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呢?

以上~


user avatar   kalahikaru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29艘海狼还用往下看吗……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确的叫法不是“俄罗斯”,而是“前苏联”……


user avatar   huang-tong-qi-shi-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胡扯也该有个限度,比如那什么七十年代美国的潜艇技术也比不过苏联的说法,就简单依照以前看过的一个微博军事博主发布的内容谈一谈苏联冷战潜艇的声呐电子系统发展,看看所谓七十年代苏联潜艇的声呐电子系统这方面是个啥水平。

冷战时期苏联声纳系统开发与生产机构是位于列宁格勒的NII-3苏联第3科学研究院,其前身是1935年组建的206厂,1966年升级为海洋物理仪器中央研究所,2004年改组为俄罗斯海洋仪器集团。

1957年MG-200“北极”,1960年“北极M”水声站(GAS),装备627,645,675,651,659,633,641,658,629潜艇。通常配合MG-10“科拉河”被动声纳使用。水声站使用探照灯旋转扫描式主动声纳,柱形被动声纳艇首阵。主动声纳单波束机械扫描,模拟式电路信号处理,无窄带频谱分析能力,只能依靠声纳员听力分辨。

1966年MGK-100“刻赤”综合水声站(GAK),装备667,670潜艇。旋转式探照灯主动声纳与圆柱形被动首阵,是“北极”的改进版本,变化不大。是苏联第一款综合水声声呐系统。

1971年MGK-1000“海洋”的“叶尼塞河”被动阵列,装备705型潜艇。类似于“北极”水声站,同样使用旋转式探照灯主动声纳与圆柱形被动首阵,水平差。

1968年MGK-300“红宝石”综合水声站,装备661,671潜艇。苏联首次使用相位波束成型技术,利用模拟电路系统控制换能器进行波束成形。

1973年MGK-400系列“卢比孔河”综合水声站,装备667,671,670,877,636潜艇。加入窄带线谱分析滤波器组阵列,信号处理仍然是模拟电路。1986年改进数字化信号处理与数字波束成形。无使用声汇聚区与海底反射声道能力。

1978年MGK-500系列“鳐”综合水声站,其改进型装备685,945,971,941,949,671RTM等末代苏联潜艇,1980年拖曳阵进入实用,除941,667BDRM,685外,其余配备慢速长型拖曳阵。685没有侧舷阵。1987年671RTM的MGK-503改进型升级为数字化信号处理与波束成形。

1987年MGK-540“鳐3”综合水声站,装备945,971,949核潜艇。实现数字化信号处理与波束成形,拥有数字多波束成形能力,升级侧舷阵,具备波导被动测距能力。

以上可知,在七十年代苏联潜艇装备的MGK-1000,MGK-400/500综合水声站都是模拟体制单波束或双波束成形,甚至705这种还用着老式的机械扫描探照灯式主动声呐,其多目标探测跟踪能力,近距离对高速目标跟踪能力都不能保证。军事博主指出,705这种以高推比高航速著称的水下歼击机,在进入七十年代后由于美军的声呐革命,洛杉矶的BQS-13DNA此种数字波束成形多波束声呐的出现,其机动性实战价值就遭到了重大打击。以高噪声为代价的高机动摆脱敌方声呐系统跟踪的战术不再有效,洛杉矶级依靠优秀的静音性能与声呐系统使得抵近到重型鱼雷的不可逃逸区再发起攻击的战术成为可能,对苏联潜艇构成致命威胁,苏联也意识到了这点,后继的971和945潜艇也都将先进数字式声呐系统与静音能力摆在首位,但那也都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事情了。这点我也是持赞同意见的。

美军在六十年代就有了数字式接收处理的BQR-7声呐,并且拥有窄带线谱分析能力;而在七十年代拥有发射接收全数字式的BQS-13DNA声呐。苏联声呐的拥有线谱分析能力是在七十年代早中期,全数字化要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了。苏联的通用计算机,例如苏27的Ts100计算机发展也是算较早的,但在雷达声呐领域专用的信号处理机则大大落后,七十年代正是有代差的时候,例如米格23的SAPFIR-23系列对应同时代的APG-63,66。

苏联的拖曳式声呐直到1980年才大量进入实用。苏联潜艇的被动声纳显示器是一种圆周式显示器,不同于美军和现代潜艇常用的瀑布式屏显,这种显示方式虽然能够更直观表现出目标方位,但无法表现目标方位随时间变化历程,现代俄罗斯潜艇已经改为瀑布式显示器。


user avatar   greatshar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样说,俄罗斯目前用的是雅森级(航速35节,潜深600米加),而目前整个西方世界能与之匹敌的只有三艘海狼级潜艇。海狼级是冷战后期研发的产品,当然后期因为建设成本和实际需要采用了弗吉尼亚级(交战能力远不及海狼级),其略高于冷战中后期的俄国潜艇的能力。而现在中国核潜艇与弗吉尼亚级的差别就不说了吧...所以说...中国核潜艇 顶上天能跟俄国80年代相当...所以 俄称中国相当于七十年代的俄军潜艇...大毛病没有啊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说明战忽局的工作做得好
  2. 他们在钓鱼
  3. 他们是战忽局的卧底人员


user avatar   evens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核潜艇怎么可能比得了70年代苏联红海军的核潜艇……说这话的人得多军盲啊……

那个年代,是冷战军备最可怕的年代,苏联放弃了航母战略之后采用核潜艇与多基反舰导弹为主的发展战略。搞出了人操鱼雷的40节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到目前为止依然最大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至今为止反舰能力最恐怖的阿库拉级纯钛艇壳核潜艇,装备SS-N-19花岗岩超音速反舰导弹,这依然是目前最恐怖的单体反舰导弹,虽然整体作战体系支撑可能不如目前我们的鹰击18,但人家大啊……一发入魂。

我们的核潜艇………别提,提就是发展中国家。

知道70年代苏联核潜艇到底有多强?31艘海狼级完成计划了解一下?美国人都被吓成那个鬼样了……我们目前的核潜艇能力也就2020年俄罗斯潜艇部队60%水平吧……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属实,那就是典型的华人的智慧,够用即可,整那么豪华,最后把家底整没了,满世界现眼,不划算。


user avatar   an-xiang-shu-ying-yue-huang-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俄国人现在还没有海口敢说自己的下一代潜艇在技战术水平上几乎全面超越海狼级核潜艇,既然如此那么他们如此嘲笑中国核潜艇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可能很多人还一直认为美国的海狼级高高在上高不可攀。海狼级有什么?

S6W核反应堆,据称自然循环条件下功率能达到10MW;

声呐系统,AN/BQQ-5D整合式声纳套件,包括舰首主/被动球型阵列声纳、位于舰身两侧的AN/BQG-5宽孔被动阵列声纳(Wide Aperture Arry,WAA)以及TB-16与TB-23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各一;

武器系统是50枚26英寸鱼雷,可以选装鱼叉反舰导弹或者战斧巡航导弹。

以上这些没有任何一样是可以改变海战规则的装备,没有一样是解放军无法装备的(顶多参数上稍低于美国)

然而解放军下一代核潜艇将拥有哪些海狼无法拥有的装备呢?

1、主被动复合拖拽声呐;

2、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3、无轴泵推系统;

4、射程高达5-600千米的鹰击18亚超结合反舰导弹;


这些装备将带来哪些差异呢?

1、当海狼还在苦苦寻求降低潜艇噪声的时候,我们已经从源头上消除了潜艇的主要噪声声源;

2、当海狼需要顶着敌对方反潜兵力,在反潜圈里用鱼雷进行进攻,而我们已经能航母编队的反潜圈以外的500公里处发射反舰导弹对哪怕是反潜护航舰只甚至是航空母舰发动进攻;

3、当海狼面对静音性能同样优秀的敌对方潜艇不得不冒着极大风险打开主动声呐进行探测的时候,我们则可以拖着拖拽声呐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打开主动声呐阵列并获得更为精准的敌方潜艇位置。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虽然部分参数依然优秀,但是现在的他真的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二更

很多人表示对中国的下一代核潜艇技术超越美国现役的海狼级表示不信。话说回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谁能设想中国在刚列装国产三代机不久就开始列装四代战机?谁又能在2002年设想在15年后,中国能下水一艘全面超越美军现役驱逐舰,并且在整体技战术水平上领先美军下一代驱逐舰的战舰呢?

既然能用10多年世纪从J10A和052这两型80年代中前期的装备跨越到J20和055,那么从093这款80年代中期水平的核潜艇(不要小看093,这可是一款拥有自然循环反应堆、超远射程反舰导弹、改进型很可能装备主被动变深声呐的核潜艇)进行同样的跨越似乎就没那么夸张了吧?

回过头来我们来说美国及其下一代核潜艇。海狼级在刚服役的90年代,性能上确实堪称完美。但是就如同DDG1000和LCS计划一样,当装备所面临的对手发生重大转变后,回过头来看得时候就会发现确实是路子走歪了。

海狼级的设计目的,是在敌后堡垒区猎杀或者互换对方SSBN,几乎纯粹为对苏核大战准备。而后续的弗吉尼亚级则降低了部分设计指标,并且在功能上更侧重于多功能(比如发射巡航导弹和搭载渗透的特种部队进行特种作战)。

现在苏联垮了,核大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逐渐崛起的中国未来也要走CSG打击群的道路。可这时候再来看当时颇为先进的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虽然也足够先进,却不是那么适合担任在CSG编队遂行打击任务。

再比如海狼级的反应堆S6W,据称功率高达52000马力,不可谓不先进。然而设计制造该反应堆的西屋电气破产了。除此以外,美国本土的大规模核电站建设也停止了,没有了大规模民用市场的刺激,仅依靠少量的军用订单的后果各位可以参考当今的美国造船业。

不仅如此,现在的美国高层次人才热衷于投身商科医学等赚钱的道路,理工科新鲜血液几乎全靠亚裔支撑。如果说在计算机领域尚且因为收入较高还能吸引大量外来人才投身于此,而传统的制造业几乎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层(想想上次倒塌的人行天桥吧,典型的工程师队伍技术断层酿成的恶果),而对出身审查极为严格的核心军工研发部门其断层甚至比传统制造业更明显(不仅仅是美国,英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HMS舰船集体趴窝正是生动写照)。

是不是这样看来,我们的下一代核潜艇全面超越海狼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相关话题

  军用潜艇上为什么不使用噪音更低的喷水推进装置? 
  米格-31空射弹道导弹性能如何? 
  三艘海狼级攻击核潜艇能否击败一艘大和级战列舰? 
  澳大利亚买核潜艇是核扩散吗? 
  如何看待美军核潜艇所用钢材存在数据造假,且造假已持续数十年? 
  潜艇的种类和用途? 
  是否允许女性官兵在潜艇上服役?为什么? 
  如果德国的21型潜艇大规模量产,盟军可以用什么方法有效反制? 
  法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将返回堪培拉,此前法国召回的驻美、澳大使都将返回,「潜艇争端」是否告一段落? 
  一战的潜艇和二战的潜艇有什么差异?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广州一男子将幼犬牙齿拔光并丢弃,最后幼犬死亡?
下一个讨论
用破壁机能做出哪些好吃的?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