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最高票 @费寒冬的回答。
部分小清新知乎er有个很大的毛病,在他们眼里,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只要XXX,就能XXX”。完全不考虑实际的操作情况,你们这样搞,是要误国的。
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这是解决粮食不足的最优途径没错,但是怎么实现呢?按照计划生育决策作出时的背景,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是你说能提高就能提高的?中国农业发展到90年代后期才废除粮票,21世纪才废除农业税,这还是在计划生育大大减少了消耗量的情况下才办到的。现在除了华北地区能够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西南西北地区你怎么给我大规模开垦荒地?又怎么提高粮食产量?
这个回答就好似“如何推进依法治国”,标准回答是“提高立法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加快司法队伍建设,普及法治理念。”每句话都是正确的,可是每一句话都没有屌用,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计划生育说到底是要让我们吃上饭,能够活下去。我现在就把实际问题摆在这里,以当时的水平,不计划生育的话如何养活这么多人?这些可是活生生的人,没饭吃可要饿死的。如果像某些答主嘴里说的,分分钟能够变出够十亿人吃的粮食,诺贝尔奖随你拿,袁隆平也可以退休了。
劝高票答主好好去学习一下邓公的著名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另外说一句,计划生育,是把原本应该存在的生命从根本上抹杀了,是杀人。一个国家,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该杀人,人是根本,粮食不够可以生产,技术不行可以发展,教育医疗不行可以建设,穷就更不是问题了,现在13.5亿人,耕地比以前还少,都没饿死人,你跟我说80年代那会要饿死人了,逗不逗?”
把高票答主这段话看漏了。
“现在13.5亿人,耕地比以前还少,都没饿死人,你跟我说80年代那会要饿死人了,逗不逗?”
我觉得是挺逗的,居然拿80年代的农业生产力和现在比......
————————————————————————————————————
2年前的回答了,当初退乎把自己关于政治、军事的回答删光了,今天无意间翻到,2年过去了,我的想法依然没有变。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对”文人误国”这四个字有着深刻的理解。理想当不了饭吃,天马行空的设想也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汇集当下能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做出最优解,才是唯一的道路。
1:按照五六十年代4-6的生育率,持续下去,现在25亿人口都是保守估计,然而现在中国已经存在巨大的主粮缺口。
2:中国现在农业人口依然占5亿左右,意思是说,就算这样当世界工厂,也无法转化大部分人为工业劳动力。
如果保守点估计,完全不计划生育,现有人口20亿,那么:
首先,现在中国粮食自给87%,意味着13%的人靠进口粮食续命,约2亿人哪怕是在化肥,杂交水稻,转基因,农机等等的帮助下,也是吃着洋米洋面活命的。
如果中国20亿人,将有7亿粮食不能自给,将近三分之一,而且这个自给率显然算的不是你个中产小清新大吃大喝的消耗,而是粮食安全的。姑且保守点算,算四分之一的人营养不良吧。
纪思道:女性地位低与卫生状况差导致印度亿万儿童营养不良
差不多了哦~
话说回来,如何小清新的解决人口问题呢?
发动战争消灭人口是个好办法,但是显然不够小清新。
计划死亡不可能实施下去,十有八九要造缓。
往外输送人口也不好使,发达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猪仔,落后国家不想要廉价劳动力。
最小清新的办法,就是放着,不管。大家随便生,生成什么样自然法则说了算。
于是大家其乐融融的开动创世兵器子宫,一个个比着掌管自己的子宫,孩子随便放养,养得活养不活大自然说了算。
工业化进程肯定会托缓,因为进口粮食的钱,终归是你的钱。就算你是刹帝利,有点底子,或者是个中产吠舍,也必然得多交点税,国家才能从外面买粮食。而且需要买的是现在的3倍,也就是大概2亿吨左右。占了全世界粮食贸易的一半。
而且,粮食价格什么的,供求关系咱总学过吧?外国商人反正大概是学过。
何况,现在哪家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粮食安全系在别人脑袋上,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更小的斡旋余地。
如果你国有20亿反计生小清新,意味着灯塔看你国不乖乖哒,控制一下粮食出口价格,你国就得老老实实的吐血三条街。而且即使不收拾你,即使只是为了活下去,你国也要每年大量资金外流,反正国家的钱,始终是你的钱。指望着国家倒霉,你原地意淫就发国难财,是没戏哒。
你搞南海填岛?美国宣布对中国粮食出口价x5,你国粮价可能就得x3,带动结构性通胀,就是一场经济危机,购买力哗哗的掉。这就叫粮食安全。万一美帝逼的紧了,逼成苦难行军,让大自然来淘汰过剩人口,你国多半得倒退几十年,甚至内战。
所以你国就得乖乖的做美国的工业殖民地,只要敢搞发明创造,搞山寨扩展自己市场,美国就提粮价戳戳你的经济G点,让你国生活质量狂掉,老百姓穷则思变,当官的穷则思贪。为了维稳,你国只能老老实实的给美国打工,干苦力钱,你这一代人大多数大概还是用不起智能设备的血汗工人。更没条件在空调屋吹NB了。
而且顺便你国还会先富带后富,让其他农业国赚一点你国的钱,改善一下他们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当然,古代历史告诉我们,往往大家都饥荒的时候,容易发生“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对内战争”,赤地千里,人头滚滚,风云平地起,又是一遭乱世劫。
毕竟,人口多,教育肯定跟不上,教育跟不上了,又要饿死人,不能指望老百姓总那么小清新的的去死,不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然,我是不愿意过兵荒马乱,人不如狗的日子的。咱还是觉得活着比啥都好。
还是和谐点吧。虽然真未必能和谐的起来,说不定下次《上帝之城》就会是你国某城市写照了。人多,没工作,没资源,只能要么抢,要么死啊。
毕竟,生活质量本质就是占有资源。工业容量就这么多,嘴多了,人均占有资源肯定少。
用不起空调,咱吹风扇,扇扇子呗。
吃不起肉,吃糠咽菜呗。
买不起电脑,不买呗。
人均教育资源更低,肯定选拔更残酷,你爹妈没考出来,你种地呗。
付不起彩礼钱,大自然来淘汰落后DNA呗。
更治不起病,大自然淘汰不适合的个体呗。
连字都不认识没法上网吹牛B?咱关灯造孩子呗。
所以呢,不搞计划生育最小清新,最美丽,最人权,最自由,最文明,最道德,最妥善的办法,就是长期保持印度状态。
人权大于主权,自由大于发展,生育大于生活!
而且呢,生的自由,养的也自由,孩子不用各个拼着上学,可以悠闲的逮蚂蚱,上旱厕,干农活,上床造孩子,简直善哉美哉!
@费寒冬 另外,脱离粮食自给率谈人口承载是耍流氓,日本一个那么跪舔美帝,发达的一B,人口不那么多的国家,还混到一半人靠洋米洋面续命,你真觉得这么玩在中国没问题?
有那胆量白话,有那胆量黑TG,你倒是有胆接啊,关起门精神胜利算什么专家?
感谢一再邀请,我只能说几句片汤话。
前年我爷爷过世,葬在老家的坟地,也算是哀荣之至。
原因无他,他在当地的村子,当了快二十年的大队书记。出殡那天,来帮忙还是送葬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下葬以后我匆忙上了台车,往酒席处赶,开车的司机是个四十出头的本村人,不认识我,向副驾上坐的大婶打听我是哪家的,我赶忙回答,“去世的是我爷爷。”
司机非常感慨,说原来这是李书记的孙子,然后说了一堆节哀保重之类的客套话,我都一一应和。然后司机突然冒出了句,“李书记好啊,我记得李书记在位的时候,从来没抓过妇女超生的事情,不像后来的X书记……”
原来作为大队书记,别的事情可以不被人所知,在乡民心中,唯独“不抓超生妇女”这件事,就可以被记住二十年,成为一个“德政”,不管怎么说,这算是一个让孙儿面上有光的遗德了。
所以我很难评价这个政策的好与坏,因为尺度上不统一,从家庭、到乡镇再到国家,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尺度。
中国古代两千年,皇权不下县,王朝更迭大多影响不了最底层的百姓。一个个村落里,百姓丰年多生孩子,灾年闹饥荒,进而流民作乱,最终改朝换代,这样的事情周而复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士大夫们对百姓的一种定义,可以这么说,管不住裤裆的百姓,在农耕文明作为一个整体,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事实上,很多交通比较闭塞的村落,在古代都进行过自发的杀婴行为,而且是按比例的控制自己的人口滋长,与其讨论这种做法道不道德,不如说这种做法确实有效。
新中国是农耕文明走向工业化的第一个政权,熟读史书的领导者们无法回避中国数千年来的事实,人口的压力足以让最富庶的大国在一代人的时间变成人间地狱。以往难以约束基层的皇权,如今政府可以下县,下乡,下村,对每一个大队都能有力管辖,这在过去的千年,是绝难以想象的。对生育的管控,可以说是超越税收,是政府对个体进行的最有力的管束,不管结果如何,这样的做法,在世界范围里,都将是史无前例的雷霆手段。
五千年文明史看似长远,但一个人活一百年,首尾相接只要五十个人。质询这段五千年文明,五十个就够了,这才是文明的真相。
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增加,一个人活在当今社会,占用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是难以计数的,把计划生育的人均投资拿来和学费做比较是很欠考虑的,甚至是很幼稚的。
假如人类文明扩张到宇宙,每一个地球人的天赋都宝贵,就业率百分之百,那么生多少又有什么关系。
谁都不想降生在一个赤贫家庭里,这个有自我意识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很可能得了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很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这个时候宗教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在网上,每当有人买车、旅游、就有人喷说为什么不把钱省下来捐希望小学,说得好像有了希望小学,就有了一切的希望一样。
培养一个完备的小学教师队伍,教育山村里的愚父愚母把孩子送到小学里上课的这笔投入,够建一百个希望小学。有调查显示很多地方的希望小学人去楼空,接近废弃。不是教学楼漂亮就有学生,就有老师,就能诞生科学家、医生、大文豪的。
既然降低人口生育率的最有效手段在于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那么怎么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
我想最开始的办法是从每一个家庭入手,首先让家庭的下一代受教育的机会尽量均衡,不要让男性挤占女性的受教育机会。不然增加再多的教育资源,都是倾斜的教育资源。
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是互相捆绑的,目的是社会上尽量少出现低素质的青壮年人口,避免社会动荡。我们只能这么去理解,计划生育降低的人口数量,个个都威胁到了同时期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多一个男孩,就多了一个辍学回家带弟弟的女孩。
计划生育无非就是松了油门,真正踩下刹车的是义务教育。
我不想再和谁打嘴仗了,毕竟能在知乎上你来我往的都是基础教育的受益者。在我看来只有宗教有反对计划生育的权利,因为在宗教的意识形态里,杀人是最大的罪孽,即便是婴儿也拥有人的天赋。
但在负责任的政府和社会的意识形态里,一个人生下来却没有接受教育,才是最大的罪。
因为他可能拐卖别人家的小孩,成为盗窃者的帮凶,伤害逮捕他的警察。
不是每个文盲都是天生的犯罪者,但每一个低素质者的出现,都是对这个既有社会模型的某种损害,这种损害到一定程度,埋单的是所有人。
人对计划生育的某种支持或者反对,更多基于自己的生物学属性,我们既知道有些天资平平的父母,生出来天才儿童,我们也知道孩子营养充足能长得高,长期海外留学能外语好。
我们无法权衡到底是基因作用大,还是后天环境的作用大,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在优生优育的道路上有所舍弃。
事实证明控制生育很可能滑向种族主义或者法西斯,生育成了高阶人种的权利。但东亚地区的低生育率确实反应出某种群体自觉,可能有一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的社会经验,基因和家庭,是没有一定要繁衍下去的必要的。
当人一旦有着这种想法,很可能就没有生育的意愿了。与其说是计划生育在起作用,不如说是人类的动物性还没有更高阶的科技加持,让生育这种撞大运的事情,从原始中解脱出来。
活到二十多岁的人,往往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自我觉醒,花特别大的时间和精力,在根除原生家庭中带给自己的阴影或者烦恼。
不管怎么说,低生育率还将长期低下去,至于某些专家开始替国家操心,什么苦果啦,老龄化啊,人口红利消失啊,这种人就忽略他们的声音就好了。
有些人总想让穷人玩命生孩子,然后富士康里面一个月挣三两千,他再给给自己孩子买台五六千的手机当期末考试奖励,顺便有空就对自己孩子说,看看,不好好学习就是这样的下场。
1.如果从1953年进行计划生育,则可以做温和、低成本、宣传式的计划生育。鼓励二胎,限制三胎,只对四胎进行惩罚,对极个别的、顽固的、疯狂的五胎采取强制措施。这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维持一个适度增长的、健康的人口曲线,同时人口总量还不多。
2.如果从1963年进行计划生育,可以做补救性的、高成本的、行政命令式的计划生育。鼓励一胎,限制二胎,只对三胎进行惩罚,对较个别的四胎采取强制措施。这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维持一个增长乏力的、不太健康的人口曲线,同时人口总量却比较大。
3.现实中我们采用的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计划生育。这是一种抢救性的、极高成本的,军事式的计划生育。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维持了一个萎缩的、病态的人口曲线,同时人口总量巨大,维持在环境容纳量崩溃边缘。
4.如果我们连这个最后的机会都没有抓住,那计划生育已经没有意义了。补救措施建议为计划死亡。
谢谢邀请,看完问题和一些答案,感觉有必要澄清几个对计划生育的常见误解。
(题目有一个限定词“邓公接手中国的那个摊子”,因此答案主要讨论1980年之后的生育政策。)
误解一,计划生育是从80年代开始的,开始的标志是《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错误。参考这个答案:
中国人口激增是由于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造成的么? - chenqin 的回答虽然1954年中国就提出要计划生育,但真正有效的计划生育是从70年代开始的,其形式是“晚、稀、少”,通常的做法是晚婚晚育(农村男25、女23岁,城市男27、女25岁),规定生育间隔四到五年,避免三孩。
“晚、稀、少”时期的计划生育相对温和,主要方式是免费上门提供避孕药具以及避孕服务,计划生育教育落实到人。由于全国高度组织化,因此超生者仍然会有压力,但基本没有罚款、开除党籍等成文的处罚规定。
虽然“晚、稀、少”的实施相对温和,但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国的生育率从5.7迅速下降到2.6,是中国生育率下降最快的时期。
误解二,计划生育是造成性别比例差异的罪魁祸首,因为随着80年一胎化政策的施行,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例快速上升。
错误,参考这个答案
计划生育真的导致性别失衡了吗? - chenqin 的回答。计划生育在边际上的确加剧了性别比例失衡,但并不是造成性别比例失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即使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性别比例仍然会很可怕,就连中国人到了美国成了华人,他们的子女还是会性别比例失衡。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建国初期到一胎政策之前,性别比例都比较正常呢?因为人民公社打破了传统的劳动激励和继承模式。在联产承包之后,农民重新需要用生儿子的方式来获得更多土地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之前被打破的激励又重新回来了,性别比例自然回到了“正常水平”。而计划生育只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参考这篇文献,关于土地改革和性别选择。(
http:// spot.colorado.edu/~shzh 6533/Missinggirls_ALZ.pdf)
误解三,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对降低我国生育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计生委自称
我国30年计划生育工作使全国少生4亿多人,所以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现在的中国会有近18亿人。
错误。参考这个答案: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过哪些价值和意义?这些价值和意义是否有值得商榷之处? - chenqin 的回答,这个答案做了一些文献梳理。80年之后的计划生育,虽然在区域、城乡、民族上有差异,在时间上有反复,但为了方便起见,后文简称为一胎化政策。
一般认为,一胎化政策30多年来对中国人口的影响约为1亿人,作为参考,从1980年到研究截至的2011年,中国一共出生了6.2亿人。这因一胎政策少生的1亿人包括第一代与第二代,即A没有出生,A可能的子女B、C也没有出生,这些少出生的人口全部加起来在1亿人左右,且70%以上本来会出生在1990年之后。
研究80年代后的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研究对照组和控制组的生育率差异来进行的,原理上很简单。控制组可能是汉族,对照组就是一些不受计划生育影响的少数民族;控制组若是高罚款地区,对照组就是低罚款地区。通过这样的方法,控制住其他经济社会个人层面的因素,将计划生育的影响计算出来,这样的方法已经十分成熟了。最新的文献是南加大(现在中国人大)的王非写的这篇文章(
http:// wangf.weebly.com/upload s/2/6/1/1/26112274/wang_new_measures.pdf),文章中下图最下方两条线(实线和长段虚线)的差异代表了80年代后的严格计划生育对每个年份出生的女性的生育影响。
当然,学术论文不太容易读懂,我在这里用几张直观的图表来看一下一胎政策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看生育率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很明显,70年代“晚稀少”政策确实伴随着生育率快速下降,但1980年之后的一胎化政策则不然。1980年的生育率是2.613,而十年后的1990年,生育率仍然有2.428,每年下降0.7%。
其次,看独生子女概率的变化,即每年出生的人口有多大的概率是独生子女。用2005年人口小普查数据计算。下图横轴为出生年份,纵轴表示在该年度出生的人口是独生子女的概率。1980年是出生的人是17%,一个1990年出生的人则有20%的概率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概率提高了3%。
最后看国际比较。下图的浅蓝色粗虚线是中国从1980年至2010年的生育率下降历程,其他每一个国家(地区)的线条由一个特定的起点开始,该国家(地区)在这个起点的生育率与中国在1980年的生育率一致。我选择了4个发达亚洲国家(地区)以及5个欠发达亚洲国家作为一个简单的对照组。
可以看到,从中国在1980年的这个生育率起点开始,无论是70年代的香港、新加坡、台湾,80年代的韩国、泰国,还是90年代甚至是21世纪的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各个国家(地区)的生育率都开始快速下降。与他们从该生育率起点的变化相比,实施了一胎政策的中国在1980年代的生育率变动在初期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进入90年代才开始加速下降。
仔细看上图,我们还能发现一个事实——除了越南之外,所有国家(地区)从2.6开始的生育率变动曲线的末端,全部位于中国生育率变动曲线的下方。就连印度、孟加拉之类的著名高生育率国家,从2.6开始的生育率下降速度也快于实施了最严格政策的中国80年代。
所以,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作用体现在哪里了?
体现在整整十年独生子女率从17%到20%,提高了3%?想想看80后城市学生在上大学时被破除的第一个世界观——据说计划生育是国策,实施了那么多年,可为什么每个农村同学都有兄弟姐妹?
体现在整整十年后生育率从2.61下降到2.43,平均每年降低0.7%?印度、孟加拉,常常被用来当作没有计划生育下中国的未来,这两个国家的生育率从2.6这个水平往后10年间,平均每年下降2.2%。
体现在一胎化施行30年后生育率从2.6下降到1.5?除了中国之外的所有亚洲国家(地区),对,是所有的,如果从他们达到生育率2.6的那一年往后可以数30年,那么在第30年,这些国家(地区)的平均生育率是1.2。
所以,计划生育的作用,远没有计生委自称的那样大,也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把这些误解全部澄清之后,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来:什么样的生育政策会对生育行为有影响?参考这个回答
无法给子女提供合格生活条件的贫困父母,生孩子的行为是否不道德? - chenqin 的回答。
我们知道,影响生育率的两个根本因素,一是母亲的教育,更高的教育提高了母亲生育的成本;二是儿童死亡率(在参考回答中我使用了出生时期望寿命来代理这个变量),更低的儿童死亡率提高了每个出生子女的期望收益,使得人们没必要生太多的孩子来达到一个保留效用水平。
这两个因素的背后,体现的是给定框约束条件下生育决策的高度稳定性,以及强行改变生育决策需要付出的巨大成本。
从上文给出的独生子女率变化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独生子女率在80年代初是上升的,随后84年开始又下降了。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一胎政策初期在农村强行推广带来的强烈反弹,这样的反抗成本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胎政策在1984年就被放松了,得到了农村的一胎半政策。这样的政策放松,实际上是将一种强行从根本上改变生育决策的政策,变成一种在边际上改变生育决策的政策。在1984年之后的几年,真正受到计划生育影响的,是那些本来就在两种生育决策上摇摆不定的人群,而不是那些清楚知道自身最优生育数量的人群——想象一下,你如果是一个坚定的丁克族,现在有人出钱强迫你生孩子,出到多少钱你才会愿意?这就是强行改变生育决策所要付出的代价,让那些原本坚决要生3个甚至更多的人群只生1个好,你需要付出的成本不会更少。比如以1981年《光明日报》的新闻为例:
福建省有64个县,每个县都有7、8个人专门干为妇女私取节育环的事。由于不懂科学、不讲卫生,经常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有的妇女为取环被人将子宫、肠壁刺穿,引起腹膜炎死亡。湖北省利川县有的公社私取避孕环的妇女达3、400人,有一个大队上环80多人,其中80%的人取了环。四川省情况更严重,有些地方出现专以取环骗钱的“钩钩匠”,取出一个环收几十元至上百元,其中彭水县62个公社有2/3的公社发现有非法取环的情况;秀山县钟灵公社有几个大队育龄妇女中所安放的节育环全部被私取。由于某些人非法私自取环,牟取暴利,残害人命的情况,在各地屡有发生。
想一想,1981年取环就能花上百元,甚至可能会因为手术事故要命,人们却仍然趋之若鹜,甚至整个区域全部冒着生命危险取环。这还是取环呢,如果想用一些更严苛的方式把人们的生育率强行降低,政府打算付出什么?他付得起吗?
所以,在进行“到底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的价值观大讨论之前,能否先搞清楚,假如计划生育减少了出生人口,那究竟减少了多少?如果少一个人也是少,也属于“部分解决了中国人口问题”,那是不是得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讨论,否则还有什么意义?
很简单,计划生育从1980到1990年每年的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加总,全部按照1990年价格计算,大约200亿元,再包括约为总经费3倍,同样用在了计划生育事业上的的多子女费和罚款,总支出约为800亿元。乘以其中的手术费用占比50%,除以80年代因计划生育而少生的大约2500万人口(
1980-1990年总出生人口2.5亿,减少了十分之一),相当于是1600元少生一个人。1600元,比当年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还要高一些。作为参考,在1990年,中国中学生的生均教育拨款是248元,小学生均教育拨款108元。
也就是说,不考虑人口年幼时的净消费和长大后的净产出,那么在1990年的价格上,每少生1个人的计划生育花费,大概可以提供7个中学生拨款上一年学,或者15个小学生拨款上一年学,或者让1个人从小学读到初中毕业,顺便留级几年。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简短地回答“如果不实施计划生育,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解决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
答:生育数量并不是一个能轻松被政策改变的选择。正因为如此,计划生育并没有怎样“解决”人口问题(相对地,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的关系也不大),却也花了很多钱。就我个人来说,这个钱花得不值。
谢邀!
不是说计划生育政策不该实施,而是实施方法不应该是那样:通过硬性指标规定来一层层压下去,造成一出出荒唐而且不必要的惨剧。
打个比方:某地治安情况恶化,监狱人满为患。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直接将监狱里犯人编号后挨个活埋来缓解监房压力,或者直接让警察把嫌疑人就地正法,不送进监狱?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