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第2页

        

user avatar   sagewang-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且不说八旗汉军,谈下晚清裁撤绿营时的离职补偿金。

甲午战败,割地赔款,清廷决定大规模裁撤早不堪用的绿营兵。1895年6月,户部上奏:“拟令各省裁留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光绪下达指示“至所裁兵勇,应酌给遣饷银米之处,并著该将军督抚等体察情形,奏明办理”。具体的经济补偿,各省根据其财政状况高低不一。

两江地区经济发达,经济补偿也最为丰厚,所有被裁兵丁均补偿12个月饷银、恩米 (其中银19.2两);山东补偿9个月河南补偿6个月山西、陕西、甘肃各补偿3个月福建根据不同情况,补偿1到2个月(即1.8或3.6两)。

督抚的调动也直接影响着补偿金标准,如刘坤一署理两江总督时,就把之前张之洞制定的补偿12个月饷银的标准减为8个月。而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时,又将湖北、湖南的补偿标准调高至12个月。可见,张之洞还是比较大方的。

上面是普通兵丁的补偿金,难度较大的是绿营军官。各地督抚担心,将他们与兵丁一样推向社会,恐影响军心。为此,张之洞给出了几种安置(PIP)方案,一、年纪大不能统兵的开缺,赏赐荣誉军衔,工资照领;二、不能统兵但通晓文字的,可以降级使用,改文职官;三、不能改文职,但办事勤勉的,可改为杂差,如缉捕、转运等职;四、副将级别官员可到地方任职,如出任知府;五、最后,实在不能改文职,但又没有可用之处的,一律发放补偿金遣送回籍。

对于彻底裁撤劝退的,各地补偿多有不同,通常来说,直到宣统年间,普通绿营兵丁最少补偿1个月,最多1年,以补偿3个月的最多。对于军官,最少补偿3个月,补偿1年的最为普遍。两江地区甚至出现了补偿10年基本工资的现象。结果,没领两年,清朝就灭亡了。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钱给粮,

或许那些军官依旧克扣军饷。

但通过劫掠屠城总能清粉汉人让人振奋。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滚雪球

早期是养寇自重,因为明代的儒家大师们喜欢杀武将玩儿,武将为了保命,只好养寇自重

然后灭寇要钱,朝廷拨款一百万,自己再掏五十万孝敬给儒家大师们,放可保命

寇没了,戚继光都保不住自己不是


比如努尔哈赤其实是李尔哈赤····


这时候,寇是没多少汉人的

然后这时候儒家大师们也不把他们当一会儿事儿

于是想赚一波,就开始派军队去打,朝廷拨五百万,他们贪污四百五十万,剩下五十万让大军出发去打

然后萨尔浒了

然后万历想查查怎么回事儿,然后驾崩了

当然这时候明朝还是攻势,儒家大师们也没当回事儿

也就是接着忽悠泰昌皇帝把万历留下的私房钱送到户部去

然后一个月后,钱花完了,泰昌皇帝就可以驾崩了,天启登基

这时候大师们又想到一个赚钱的方法,就是把孙承宗的堡垒站进行改进

就是我们运两块砖头过去,然后有一个八旗兵过来就跑

回来上报;我们修建的堡垒被八旗毁了,损失多少多少

然后把这些钱和大师们三七分,美滋滋


这时候,被遗弃在东北的汉人,就几乎丧失了任何希望了,毛文龙带着几个贴身侍卫开辟了根据地,《李氏朝鲜》里边有一段记录,就是毛文龙除了几个侍卫之外,剩下的十几万人都是剃头归附之人···也就是那时还有一个希望


满文老档里有一个记载,是黑毛文龙的,大概是毛文龙夜晚来袭,然后被几个妇人打退,努尔哈赤很开心,封了大官。但是这个真假我们不论,这个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满清那里成年男性,其实已经很稀缺了····


然后毛文龙死了

然后没希望了

就都跟着八旗干了,这时候,开始入侵中原,那么,新抢来的奴隶,是要分给原来的奴隶来管理的···

这是中期

滚雪球一样的扩大


满清入关后,这边是起码的功劳可以保证,。那边是儒家子弟们瞎指挥打赢了大师们升官,打输了当兵的倒霉,粮食军饷大师们要扣一多半···

你说怎么打?

比如秦良玉认为要带白杆兵野战打掉张献忠的主力,儒家大师们表示不可不可,硬把白杆兵分散到各个关口不许出门等着挨打


然后就没有以后了············


其实满清打下北京之后,就是指望汉奸部队了·······而南明,很好的向大家展现了什么叫猪对手·····


其实比如秦朝法家治国,汉朝黄老之学,但是法家、儒家、墨家、纵横家、兵家甚至阴阳家农家等等都活的不错,都能当官,都能宣扬自己的学说

独尊儒术之后,其他的学说就都活不下来了。

因为任何学说都有高潮都有低谷,儒家很明确的在自己高潮的时候直接灭了其他学说(比如少正卯不会杀孔丘,孔丘当官就杀了少正卯)

这样就剩我一个了,你李渊再想杀李世民也不能杀了,因为就剩这一个了···

然后就开始儒家用人文科学指导一切科学的时候

比如汉代的曲辕犁一抗就是两年前,比如张衡之后再无天如鸡子

比如再也没有人心脏多大胃多大的记载了,因为身体发肤了(中医直接吐血·····)


你说让儒家子弟学了四书五经然后用来指导怎么打仗怎么判案子怎么种地怎么外交··········呵呵····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挑别人错立功

对于官僚而言,儒家这种务虚不务实的玩意儿,实在是太合适了·······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作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后来发现的秦良玉将军的衣服推断出来,秦将军起码一米八七······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手贴点手头正好有的干货,皇太极给孔有德耿仲明盖大别墅。

这样的老板你要不要跟着干?



对比下明朝老板崇祯那里被他砍了的一群打工崽……

再补充几句。汉八旗成立在皇太极时期,得以成立的重要条件即皇太极推出的一项政策,对汉人的“恩养”,投降投靠来的汉人给予超高待遇,孔有德耿仲明即是此类代表。皇太极不像其父野猪皮对汉人有很深的忌惮和猜忌歧视,扭转了其父的错误政策,成立汉八旗是将八旗治下的大部分汉人独立出来建旗,这就无形中抬高了汉人在满洲这个军政集团中的地位。

这种政策让常年与八旗作战的明军上下看在眼里,尤其是辽西那票子土财主军阀。这么想着哪怕有一天打不过八旗,直接换个主子也能继续混下去,那么为啥要为明朝尽忠上吊呢?

做人留一线来日好相见啊,皇太极也真是个好主子啊。喏,那个打炮的,把炮口抬一寸,别真炸到皇太极了。

多尔衮入关那么顺利,正是得益于皇太极这个常年坚持收买人心的政策。


user avatar   ma-shang-55-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如狼似虎的秦军到见利忘义的土地开发商


读中国历史,经常被一些问题困扰.比如昔日不战而降的明军,剃头换装投靠清朝之后,顿时如同换了人一样,勇猛无比,纷纷成为满清平定江南、两广地区的得力干将;而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军,一旦被俘加入解放军之后,也顿时变得生龙活虎,成为了我军取得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力量.

同样的军队,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

如果像以前宣传的那样,把国民党军的变化归功于我党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归功于战无不胜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么明朝军队呢?难道300多年前,满清贵族已经有了党支部和政委,有了战无不胜的努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主义多尔衮思想?

一些网友认为,明王朝的军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对改朝换代的预期,二是对杀身成仁这种道德高标的反动,三是中华历代帝王实行连坐酷法逼得国人极易走向极端,不反则已,一反则“义无返顾,没有退路”。

这些分析有一定道理.不过,我认为,这些网友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满清八旗军队的战斗力是靠实际利益来维持的,对投降过来的明军,满清王朝开出的条件更为优厚:除了圈地的特权之外,还有封王封侯的许诺,而且这里的王侯并不是有名无实的摆设,而是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并能为子孙永久继承的藩镇.至于后来的三藩之乱,那是康熙皇帝为增强君主专制毁约造成的.而这种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毁约行为,也一次又一次地增强了君主专制.

面对这些实际利益和优厚的条件,所谓的春秋大义根本不堪一击,正如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经常不堪一击一样.在明王朝手里受够了窝囊气,甚至连袁崇焕这样优秀的将帅都被千刀万剐的明军,马上和满清贵族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南明王朝和农民起义军发动了摧枯拉朽般的攻势,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其实这种封王封侯的激励手段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少见,落后而野蛮的西周用这种办法战胜了拥有高度文明的大邦殷;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汉唐,也是用这种方法开疆拓土的,那个浪漫诗人李白,一辈子就做的是这个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是用这种方法建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汗国.只是从宋朝开始,当西方殖民者用类似的办法向全世界扩张之时,汉族却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片面总结藩镇之乱的教训,不但封王封侯的事儿几乎绝迹,而且连正常的兵权都受到极大的削减和制约,致使边患不断,政权两次 沦于少数民族之手.

满清统一全国用的激励手段是圈地和封王封侯,那么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用的又是什么激励手段?答案就在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上.

斗地主,分田地,开罪了1%的人,却得到了99%的人心。那些家里分了田地的士兵就铁了心要为共产党玩命,不然,国民党胜了,家里人也铁定要遭殃,而那些投降过来的国民党士兵,大多数也是穷苦人,也能分到一亩三分地,还有拥军优属的待遇,再加上三查三整,挖穷根,诉苦水,哭成一团。在悲惨气氛的感召下,一时间也觉得国民党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全军同仇敌忾,红了眼睛要去干仗.

其实,除过一些剧场化的因素,这种政策并不新鲜.早在春秋战国商秧变法的时候起,秦国就开始使用这种激励手段.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商秧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变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但是,根据最近出土的云梦秦简,秦国废除井田制后,实行的并不是土地私有制,而是授田制,即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根据个人的军功进行授田(有点像是文革结束之后的土地承包制):虽然土地并非私有,只具有使用权和继承权,像小产权房一样没有完整的产权,但仅仅凭这一点,如狼似虎的秦军就被锻造出来了.据记载,当时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左携人头,右夹生虏,所向披靡,如虎入羊群,甚至于为抢军功,赤膊上阵厮杀。土地的魔力竟至于此.

历史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所谓的GDP总量马上要进入世界前三强,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居于世界首位的时刻,在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等现代仁政的掩护下,在各类经济开发区争相扩展的背景下,在房地产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有多少市民被迫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甚至于弄的流离失所,又有多少农民失去了赖以谋生的土地……在圈地拆迁的过程中,致死人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每年的上访事件许多与此有关,冒着被镇压的危险,与此相关的群体性事件也不鲜见.土地又一次显示了他'神奇的魔力'.


user avatar   yanxi.cai.202203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了吗?

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不知道还没有人记得劳荣枝,就是自1999年后潜逃20年的上古女逃犯。她是法医秦明笔下“人皮牢笼”案的真凶;也是影视剧《红蜘蛛》里的“美女蛇”;更是与法子英合谋杀害7人性命的女魔头。

然后这个人,在2019年11月28日,因为被商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而被捕。

略过其20年的逃亡轨迹和肢解尸体的残忍,其20年容貌的变化和隐形埋名为什么仍然会被人脸识别抓住呢?

第一个原因,不管是电脑训练的过程,还是在线识别的过程,都需要对人脸的典型特征进行提取,主要包括全局特征、两个眼睛的特征,鼻子的特征、还有两个嘴角的特征。所以担心换了发型后打不开支付宝是多余的,女生留长发后遮住耳朵也不会影响人脸识别。人脸有些特征变化是很微小的。

其次,人随着年龄生长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变化,会影响到人脸识别,但人眼睛上部的轮廓、鼻子两侧的颧骨、还有嘴角边缘区域的颌骨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劳荣枝逃亡20年后,仍被抓到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劳荣枝逃亡后,仍坚持健身、跳舞等,相貌特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要不然凭目前的人脸识别还是很难抓到。

以上也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做了双眼皮或者是短时间内脸长胖或者变瘦也并不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结果。因此,目前的人脸识别已经相当完善了。

2、人脸识别的隐私困境

然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呢?原因是可能会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比如上图,给不同陌生男性开门这种隐私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和失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能是该女性的私德,不应该进入人脸识别领域。PS:网上选取的图片,真实性有待考察)

目前如果强制接入全员无差别的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特别健全,这个时候接入会造成隐私泄露或滥用安全隐患。明年开始施行的《民法典》对人格权建立了独立的章节,从1032条-1039条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范,但之所以说目前法规没有特别健全,原因有三:

1、《民法典》还尚未真正施行,要到明年的1月1日才开始“转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援引原来《民法总则》关于隐私权的法条,一般要求侵犯隐私权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利益。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过窄。

2、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的补丁需要打,很多的解释需要颁布。法律在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律是谈不上完善的。

3、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也没有对人脸识别做出特别的解释和适用。其中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三)拍摄、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明眼人想想就知道,上面的那个“失足”截图中,违背了民法典规范的多少种信息类别。姓名、身份证好吗、联系方式、肖像、住址、电话号码(有打码)、行踪信息等等,如果大面积使用人脸技术,会不会导致这种情况渐成普遍?这可谓是现实版本“黑镜”了。

另外,IBM也宣布将不再提供和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并指责执法机构或私企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了。在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六月致国会的信中表示,IBM将不再提供通用面部识别或分析软件。IBM也将不再开发或研究这项技术。

信中说: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提供相关技术的通常是缺少监管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技术也被证明存在对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显得不可靠,并为潜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3、人类识别的授权困境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再成熟,真的那么适配目前的社会吗?

需要考虑的是,与用户或者公民签订“人脸识别技术”的是商业公司还是政府?(不会想一声不吭就识别了吧?虽然现实往往是默认地认为“你的隐私没有价值”)如果要求用户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如何进行保护呢?要知道,《民法典》第20条下调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范围,8周岁以下的统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人的人脸识别协议怎么签?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签订的人脸识别协议在法律上又该判定为效力几何的合同?

立法还尚未跟上,又怎么能仓皇普及呢?但若人脸识别有相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就能处理目前很多因为“人和操作者对应不上”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对游戏进行支付和对主播打赏等等。

例如,国家对未成年游戏付费的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为其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到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现有条件(手机号、身份证授权等)没有办法检测谁是未成年人,所以实践中导致了两个问题:1、未成年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游戏,充值,最后被家庭发现产生诉争和讼累。2、成年人充值之后假托是家里未成年所为,要求退费。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脸识别和法律授权、司法解释完全合拍之后,这两种问题当然也就在可能性之外了,但如果人脸识别与未成年民事行为能力这方面的衔接不跟上,怕是很难真正普及,这里面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

总结:人脸识别好技术,法律保护不滥用

目前我国的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越来越好,除了明年实施的《民法典》独立出了人格权编,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明年的《民法典》,都对个人的隐私权做了更大的保护,对其他各方使用、存储、买卖用户信息做了更大的限制。假如有一天立法能更上(事实上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普遍技术了。但还没有去毒之前,随意放出笼子可能会产生一些《黑镜》之恶,这也许就是社会不想看到的了。


user avatar   wei-long-wei-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因此去学一门学问显然是不需要的,攻壳提出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思考的话题,而不是一种思想哲学体系。一遍看不懂也正常,因为这个动画在各个方面制作优秀,第一遍往往会更注意在动作场面或者剧情等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到下一个剧情点了。所以弄懂攻壳中想说的思想,TV动画2周目以上是必须的。

你提到哲学和社会学2个方面,那我也谈谈这2个方面我的看法吧,当然攻壳不只是谈了这2个方面。

其实攻壳抛出的哲学思考话题很简单,就是当处于一个网络极度发达,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当记忆可以复制,转移,消除,修改的情况下。传统的区别人类个体的方式就开始产生矛盾。或者说人类在抛弃宗教影响下,还缺乏一种真实区分人类思想个体的标准。这个问题在现实中还不会产生问题,但在攻壳那种信息科技水平下就会产生问题。攻壳中,区分人类思想个体是GHOST,放到现实中意思是鬼,幽灵,灵魂。但是这些词在现实中都是或多或少含有宗教含义的,科学定义下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字幕组都采取不翻译这个词,直接放出英文,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用现实中的定义直译,太容易联系到宗教意味。而这个词实际想表达的是科学定义下的灵魂,删去宗教定义的灵魂,或者另一个比较接近的词是意识。攻壳就是想谈谈这个GHOST是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个涉及到一些哲学意味的话题并不难,因为现实中每个人肯定都想过。科学上解释大脑的运作,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利用生物神经信号来获得记忆,并且利用记忆进行各种复杂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思考活动。但对比电脑,发现有一个东西是缺失的,我们用电脑,电脑主机CPU对应大脑的运算功能,主板对应各种神经型号的传递,内存和硬盘对应储存记忆的皮层,那么使用电脑的USER是对应什么,没有USER电脑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么对应到大脑,是谁在作为USER指挥大脑去做事情。一般现实中会想到意识这个词,但是意识是什么科学上现在说不清楚。所以当人脑对应电脑时,就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而攻壳的世界观下,恰恰是一个人脑电子化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攻壳也无法给GHOST定义,只能说是用很多事例来说明必须有这玩意的存在。比如说少佐和笑脸男共享了记忆,但他们并没有变成一个人。

最近上课,老师谈脑机接口,也扯过这些东西,所以谈的比较多,其实上面废话较多,精简下来估计也就几句话。所以另一方面,社会学的方面就不多谈了,直接精简吧。

社会学方面就是赛博朋克作品普遍要谈的东西,就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反乌托邦。这种作品包括攻壳,一般都会描述政府,大公司大资本家,会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强权,而主角队,无论是革命者,犯罪者,还是什么其他种类的挑战者,也往往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科技来反抗这种强权压迫。攻壳的主线,TV1中做微型机械的医疗公司(名字忘了),警察局都是强权的这一方。九课和笑脸男是对他们的挑战者。而TV2中久世英雄是挑战一方,但他们太激进了,实际用的压迫手段让观众更觉得他是强权一方。所以社会方面,谈的阶级统治和我们现实的社会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随着人类普遍认知的提高,上层阶级要维持统治,会倾向于尽量的让下层民众感觉不到自己在被压迫被统治,就是反乌托邦作品中的要反的这种表面理想的社会。而赛博朋克作品作为一类的反乌托邦作品,特别的是,其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发达导致信息可以操控,甚至记忆可以操控,使得思想的操控和反操控成为一个焦点。攻壳也是表现这方面的东西。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面对游行示威,这个中国总领馆要是能换成美国大使馆,那么这个局面将绝杀。

可惜换不得。

毕竟美国国土上暂时不能有美国大使馆。


user avatar   zhao-cheng-90-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相关话题

  贞观时代唐朝国力为何支撑能够发动如此多战争? 
  如果当前2018年的中国大陆回到96台海危机时期,历史剧本会怎样写? 
  「四不能战」的冯子材为何能拿下镇南关大捷? 
  如何看待咪蒙及旗下才华有限青年微信公众号及其他内容平台账号注销? 
  碎片化阅读就一定糟糕吗?只有阅读纸质原版书才更有价值吗? 
  为什么说通过历史可以预测未来? 
  如何看待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今天问最好的朋友借钱被委婉的拒绝了,想不通。为什么? 
  为什么汉武帝让《史记》流传后世? 
  为什么被拐卖的女子不能够自己逃跑回来? 

前一个讨论
中国现在的人口已下滑到什么程度?再过几十年像清洁工、保安、建筑工人这些职业还有足够的人愿意干吗?
下一个讨论
汉人在清朝算是怎样的处境?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