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问题。
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必然导致不一样的结果,行业赚快钱是因为行业可以赚快钱,美国大多数行业不能赚快钱。这和体制有个J8关系
我多次在知乎上贴过1915年,1930年美国纽约的场景,人家是什么基础,你是什么基础,人家二战时期能按住德日,中国那会造个火柴都叫洋火。霍尼韦尔1885年成立,3M是1902年成立,当年中国还是大清。
今年庚子年,知道上上一次庚子年是八国联军么?今天八国联军还敢来中国么?
腿给他打断
包括日本在内,日本二战能造大和战列舰,知道北里柴三郎么?要不是种族歧视,搞不好日本都拿下第一次诺贝尔医学奖。
从建国到现在,大型经济体只有韩国发展的比中国快,这还是战朝鲜战争以后韩国拥有的国际环境远好于中国的缘故,以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搞到现在属实不易。
以中国制造2025为例,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玩意,印度都有,怎么没见美国把印度当回事。
要给时间啊,打怪也得逐级打啊。刚打完血色就想挑战熔火之心,不现实啊。
天天说什么“静下心”,废话,机会那么多,怎么静?等快速增长期过了,有的是时间静心。
现在就是要一步一步蚕食发达国家的市场,一开始鞋子袜子,小产品,然后机电,然后高科技。
升级之路是看得见的, 而且几乎抓住了所有的机会,甚至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生造了一个机会,比如说电动车。
祖国应该已经有了 3M 和 Honeywell 那样的企业。
同样的企业在南韩叫三星。
同样的企业在日本叫三菱。
祖国的三一重工、 远大、美的、比亚迪、华为等等再加上中字头国字头的一些翘楚。
如果能组合起来应该也不输甚至超越 3M 和 Honeywell。
欠缺的是时间和政策而已。
中国从来就不缺聪明人。
附录
############################################################
N95口罩的发明人谈N95口罩 關於口罩的測試粒徑與使用見解-蔡秉燚(Peter Tsai)博士
作者:蔡秉燚博士(Peter Tsai,Ph.D)
關於 醫用口罩以及N95口罩
測試一般醫用口罩用的顆粒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大小為 3 微米;測試N95 口罩用的NaCl,是用氣溶膠方法產生的懸浮顆粒,其中值粒徑為 0.075 微米;冠狀病毒大小是0.09 微米(90 奈米),但病毒會附著在宿主載體上,該載體可以是遠大於細菌大小的飛沫、或有可能是小於細菌大小的懸浮顆粒。
N95 口罩(俗稱 N95)對懸浮顆粒的過濾效果達 95%以上,一般醫用口罩對細菌顆粒的過濾效率為 95% (俗稱 BFE95),但對懸浮顆粒的過濾效率僅為78%,且醫用口罩側面與臉部貼合不緊密,穿戴時對懸浮顆粒的過濾效率降為 40%。由於 N95 口罩的形狀設計和臉部貼合緊密,所以穿戴N95 口罩對懸浮顆粒可以達到 95%以上的過濾效率。
口罩組成材料
無論 N95 還是醫用口罩都有三層結構。外層為紡粘聚丙烯不織布SB PP,中層過濾層為熔噴聚丙烯不織布駐極材料,內層為針軋不織布needle punched、熱固型不織布 thermoset (N95口罩)、紡粘不織布SB、熱粘合不織布(醫用口罩)或紙制。醫用口罩過濾層僅有一層,而 N95 有兩層。
靜電及靜電衰退實驗
為了保持過濾效率同時不降低透氣性,過濾材料經特殊處理帶靜電,利用靜電吸附達 到過濾效率,同時不降低透氣率。靜電處理過的濾材過濾效率與未處理的相比可以提 高 10-20 倍。然而,其靜電量會視環境隨時間有點衰退,使過濾效率會相對降低。Peter Tsai 博士根據歐規口罩標準 EN143 以及 EN149 實驗,結果表明經攝氏 70度加熱24 小時,N95 的過濾效率降低在 0.5% 範圍內。對於醫用口罩同樣的實驗得到的降低效 率為 3%。N95 對微米以下懸浮顆粒的最低過濾效率為 95%,實際初始效率一般為99%,而醫用口罩該效率最低為 78%,但初始效率一般為 82%。就是說雖然加熱之後效率有所降低,但仍然可以滿足該口罩的過濾效率標準。
口罩使用及消毒的建議
根據報導,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在 60 攝氏度 30 分鐘環境下不能存活。根據實驗結果,Peter Tsai 博士建議可以使用 70 度空氣加熱 30 分鐘的方法為口罩消毒。但請一定注意:
口罩在加熱過程中不要和烤箱的金屬接觸,也不要離金屬過近。
這種操作可以重複,口罩可以重複使用多次。
此外,關於酒精消毒,由於 PP 的表面張力遠遠小於水的表面張力,所以是疏水材料、不含水,水也是不容易沁潤PP材料的。但是,酒精等有機液體的表面張力比 PP 表面張力小,因此可以進入 PP 過濾材料,從而消除靜電。因此,不宜用酒精等有機液體對口罩進行消毒。
一般用於消毒的射線,比如伽瑪射線由於它們對 SB、MB 之PP 材質的破壞,也不可以用於口罩的消毒。
N95 口罩與醫用口罩的標準不同
標定了 NIOSH N95 字樣的口罩是經過 NIOSH 認證和定期稽查,未標明 NIOSH 的口罩是不經 NIOSH 認證和稽查的,而 NIOSH 標準,實驗是採用 85 升 每分鐘氣流量下,數目中值粒徑為 0.075 微米的 NaCl 氣溶膠顆粒的過濾效率。醫用口罩則是依據 ASTM F2101 標準做測試,F2101 標準用的是 3 微米的金黃色葡萄球菌,FDA 會做查驗。
台灣醫用口罩分成一般醫用口罩、外科手術口罩(一級、二級、三級)、外科手術D2防塵口罩(醫用N95);防塵口罩(N95)則分成D3、D2、D1三等級
恭賀64級畢業系友蔡秉燚教授榮獲美國田納西大學傑出創新獎! Peter Tsai教授(64級化纖組蔡秉燚)上個月(2019年12月)剛剛獲得田納西大學創新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暨有機高分子研究所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近期上市公司涉及口罩类股票都是全线飘红,连续涨停。不少上市公司都要出来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有的公告老实写道:“目前,公司没有生产口罩业务,也没有 生产口罩必须的生产许可证。“口罩生产”传闻给本公司股价造成巨大影响,该 传闻的内容不属实,结论不成立,误导了投资者。 ”啥意思? 就是说俺们不生产口罩,也不是口罩的搬运工,投资者炒热点注意了。
有的公告写道:“2019 年前三季度公司口罩等防护产品实现 国内销售收入 5,188 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4.07%,占公司主营 业务收入比重较小。” 啥意思?就是说口罩在公司营业收入占比很小很小,投资者注意了。
就算作为口罩行业龙头泰达股份,其全资子公司泰达洁净是国内知名的口罩过滤材料生产企业,其劳保防护口罩滤材可达到美国 NIOSH 42CFR-84 标准中 N90、N95、N99 三个等级要求;欧盟 EN149 标准 FFP1、FFP2、FFP3 三个等级要求;以及国标 GB2626-2006 标准 KN、KP 系列要求。但是2018 年度,泰达洁净口罩过滤材料的 销售收入为 2,972.36 万元,占其营业收入的 31.24%,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较小, 仅为 0.15%。
在口罩股企业看下来,口罩这个业务都是其很小的营收。营收很小意味着什么? 相关生产设备和资源是否充足? 相关技术和标准是否? 对营收小的业务关注度是否够? 大家可以想下这几个问题。但是这些公司的口号,在此时喊得很亮。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公司为行业领先企业,每当面临突发的疫情时,始终与全国广大的医疗工作者,全国人民肩并肩,心连心的站在一起。在第一时间,组织医疗物质的发货,保障医疗机构的紧急供应,公司调配产能,加快各类口罩等防护类产品的生产,员工放弃春节休假,投入紧张的生产中,为各地医疗机构、全国人民打赢这场没硝烟的战役提供良好的物质装备。
在看了几个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其中在一些上市公司信息中,看到上市看似业务量小,营收小的口罩,品质上也存在问题。如某报告所说:“因公司生产的部分医用防护口罩的密合性不合格,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公司做出如下处罚:1、责令改正;2、没收不合格口罩;3、并处罚款 2万元。公司已足额上交了相关罚款。” 而且大家可以检索口罩类质量检查报告,其实平常人可能认为口罩要啥技术含量,其实这是错误理解,看似简单的口罩,就算是上市公司还真不一定可以做好。
以上我写这么多干嘛?
1:口罩做好真没那么简单,口罩不是衣服或毛巾,相关技术和标准,需要各方投入。技术和资本如何融合创造价值? 资本当然可以助力口罩,但是资本是追逐利益的,追利是中性词,但是管理资本市场监管的人如何不偏不倚?保持中性?
2:每个人和国家一样,都有一个阶段,我们目前还在奋力的追赶的过程中,各种问题肯定存在,但不能把问题,理所当然话,而需要考虑规避这些问题,资本运作下能出现互联网和房地产,我们未来也能出现3M和霍尼韦尔那样的企业。
3:口罩股飘红你怎么看? 能真正带动口罩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吗?希望可以。能给口罩行业带来新的变化吗?希望可以。如何让技术和资本为人服务,这是个大命题。
有的人在评论区说:通篇写口罩,看不懂。有的人喜欢直接的答案,直接告诉TA,1+1=2就行,稍微希望启发读者思考一下的回答,就开让键盘疾风骤雨起来。大而全的对比分析题主提到的企业,已经有答主做了全面分析了。我只想以口罩这个看似很小,看似没啥技术含量东西,看看我国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口罩这种不赚钱的东西,是否需要我们需要掌握相关技术? 赚快钱是否只是上市公司,还是发展的阶段?为啥不赚钱的口罩,国外技术和标准也是很高呢?为啥我们某些上市公司,可能生产口罩能力和技术都存在问题,为何口号喊的很亮?单单只是特殊时候的问题,能不能看出企业价值观,到底社会责任是以技术服务人类,还是圈钱的游戏,吆喝的表演。种种这些能不能绝对一个企业成为一个超级企业,或者说伟大的企业? 一个口罩不能说明一切,但至少还是能窥探点什么吧。
有产生的机会,但之前都错过了。看这次疫情能不能崛起一些吧。
我爸从事工业设计30年,中国的轻工业早已成为大国,世界第一大。但多次错过成为强国的机会。我家的切身感受就是,改革开放,百花齐放,我爸作为首批工业设计先行者,尝到了甜头。但也就10年间,劣币淘汰良币。快淘汰慢,粗淘汰精,抄淘汰创,进入2000年,金融和房地产又极大地颠覆了各个产业,再来就是近年来的互联网热潮了。一段一段的浪潮都是追着钱去的,中国人穷怕了,咱都穷怕了,我自己最终也投身房地产和金融。这样的环境,国家又没有定点定项目的扶持,再有理想也活不下来的啊。
我国前年还是在说大力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其实“低科技”产业国家就从来没推动国的。
20200214 第一次更新在文章里插入了。
20200217 第2次更新一些资料
20200312 第3次补充一点内容。
3M和霍尼韦尔能发展壮大得感谢二战和之后的美苏冷战。冷战时期这2家公司不停的收购兼并企业,壮大自己的业务。而他们的业务其实都和军事相关。冷战产生的官方需求和整个全球西方国家的购买力促使他们能够像现在的房地产和互联网公司一样迅速壮大发展成全球行业里的龙头性公司。
而我国和3M,霍尼韦尔类似行业定位的企业基本都是国企,而且基本上固定于某个单一方向,无法像美国企业那样通过资本兼并重组跨行业去干别的。而且国企的竞争力也一般局限与B2B而非像3M和霍尼韦尔这样进入B2C市场。
像3M生产的产品,我们只看天猫上的产品:
基本上是通过材料技术衍生出的应用方向。安全防护,净水,空气净化器,个人护理这些商品国内都能做,而且很多是民企在做。但区别在于核心技术材料上,3M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3M本质上是一个上游产业链核心原料提供商。但3M不甘寂寞的也做下游终端产品。所以他的产品价格其实不便宜,但由于有品牌核心技术加持,人们愿意为其产品的高溢价付费。
而国内类似的这些产品品牌企业上,国内企业只是下游的一个终端产品提供商而已。无法掌握自己的上游供应链。像空气净化器的核心就是滤芯滤纸,3M自己就能生产自己需要的滤纸。
随便在淘宝上搜索3M 滤纸,就能看到几家国内相对有点名气的空气净化器厂商的滤芯都会宣传自己用的是3M滤材。
而国内能够和3M在上游竞争的企业,一般也不会像3M那样在终端市场推销自己的品牌。大众都不知道国内哪家企业在上游可以和3M竞争(除了国内做股票分析的证券分析师能知道国内哪些个企业在做口罩滤布的和 空气净化器滤芯的,一般大众不了解国内的情况。)
当然,知乎上有人科普了这种家用空净采用驻极聚丙烯材质滤网的供应商大概有哪些:日本东丽,美国3M,国产滤材,韩国滤材。---------资料出处“空气净化器 HEPA 滤网有 H11、H12 和 H13 几种级别,滤网是级别越高越好吗? - 最后的空气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393979/answer/134864823”-
---------------------------------
维基百科上关于熔喷布技术最早的介绍以及3M公司相关发展历程的一个图表:
---------------------------------------
20200206 这里插入补充一下个人猜测,韩国的滤材出品方有可能是LG。因为LG化学作为原材料提供商也是挺有名的,而且我在淘宝上也发现了LG出品的N95(韩国标准是KF94)口罩,韩国LG似乎有点类似美国3M是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它也都做。)
插入更新 20200214
补充新闻:LG化学生命科学向中国一线医院首批捐赠1.2万个防护口罩-美通社PR-Newswire链接 。
很有意思,LG化学还研究生命科学。
看其新闻介绍 LG化学的 生命科学部门还是一家制药公司。产业链整合的挺好哈。
20200313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研究介绍:果然我的猜测没错。LG化学是国外上游供应商。
同时在LG化学的官网上查到这么一个信息介绍:
https://www.lgchem.com/product/PD00000007
另外还搜索到这么一条新闻:2015年3M和LG化学的合作。
https://www. todaysmotorvehicles.com /article/automotive-design-battery-lg-chem-3m-license-080615/
LG化学和3M都是产业上游的巨头。6666
补充完毕
------------------------------------------------
很明显都是上游材料供应商。像3M这样既做上游还做下游终端产品的是少数。
------------------------------
20200206 补充一则微信文章上国内口罩产业链的图表,大致将产业链上相对有名的企业标注了出来。
除了销售渠道大众相对熟知,其他环节基本都是比较陌生的。而且口罩制造商上,国内的口罩品牌还经常在国内质检部门检测中不合格。这也挺尴尬的。大众自然对国产品牌难以信任。
例如 2020年最近的新闻:口罩抽检 保为康、家至宝等上“黑榜”
2017年新闻: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通报第二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核查情况-中国质量新闻网 其中第63个企业朝美就是被要求整改的企业。
2017年新闻 北京市工商局:部分口罩商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中国质量新闻网
如果国内防护企业能够实现原材料到口罩制造的同一个企业全覆盖并且能够达到 国内质检高合格率,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得靠各种细节上的完美追求,而且必须也得重视B2C终端消费者领域,就算市场不大赚的少,但也能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那才能实现和3M或霍尼韦尔这类国外企业的正面竞争。目前还没有看到能实现这一能力的国内防护企业。更多还是口罩终端厂商的自身品牌形象塑造。这类国产厂家里相对靠谱有不少是给国外做代工的N95或FFP2/FFP3口罩厂。
------------ -------------------------- ------------------ ------------
20200214 这里更新补充一些本菜发现的新内容:
说到N95口罩,那就得提一下 NIO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
抄一下百度百科介绍:由美国卫生、教育和福利部根据美职业安全法于1971年组建的。其宗旨是修订和制订新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培训职业安全卫生专、专业人员。NISOH的研究范围为:有毒有害物质;粉尘;工业产物;生物(动物与植物);噪声与振动,听力;电离辐射;紫外、可见光与红外辐射,照明;射频辐射;热环境;通风、空调与工艺过程;电动机;起重、运输与贮存设备,人力运输;各类事故;职业病理学劳动生理学,人机工程;劳动条件;职业危险预防的理论与分析;工业或各行业特殊部门的结合性研究。
而有趣的是,在其官方上能查到符合N95口罩的生产厂信息。
NIOSH和3M的关系应该很紧密,其列出的厂家信息里,将3M作为单独一家放在A-Z开头字母厂家信息的独一家推荐。这是别的厂商没有的待遇。也许有人会说3M开头是数字,所以给其单独排列,但是3M公司全称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如果严谨不带偏袒的去排列应该在M开头的字母公司里排布。所以美国官方机构和3M关系肯定不一般。
上图分 N95 和 Surigical N95 这2个版本查询类别,前者属于劳保防护类N95,后者属于外科手术医用防护类N95。
--------------------------------
20200223
补充一点:
对标美国N95劳保防护口罩的我国国标是:《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规范。
对标美国N95医用防护口罩的我国国标是:《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最大差别是医用类N95口罩可以防护不让人体血液体液的喷溅渗透到医生的口罩内侧,相比劳保类N95口罩多了一个液体渗透防护层。
-------------------------------------
在查询外科医用N95口罩的厂家信息的时候,你会发现竟然没有霍尼韦尔的N95外科医用产品。
看来霍尼韦尔没有符合NIOSH 的N95医用外科口罩型号。NIOSH的外科医用N95口罩厂家信息链接在此:
如图所示,3M依旧是NIOSH在外科医用N95口罩里推荐的第一个厂商。
这里用3M美国官网上展示的符合美国FDA 也就是NOISH认证的N95医用版口罩图片展示 翻译后的截图:大概有3种造型,其中1860这种绿色的是国内医疗部门也认可的医用外科口罩。美国官网地址:https://www.3m.com/3M/en_US/company-us/all-3m-products/~/All-3M-Products/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Disposable-Respirators/Healthcare-Respirators/?N=5002385+8711017+8720539+8720542+8720775+3294857497&rt=r3
从左到右分别是3M 1860 N95口罩的尺寸大号和小号,3M Aura 1870+N95口罩,3M VFlex 1804和3M 1805口罩
---------------------------------------------------------------
这里插入一下 国内3M官网上 展示的符合国内医疗部门国标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的医用防护等级口罩造型:
从左到右 分别是3M 9132和3M 1860 这2种。其中3M 9132是3M在我国上海地区研制的本土化医疗防护口罩版本,美国没有这个医疗防护版本。
https://www. 3m.com.cn/3M/zh_CN/comp any-cn/all-3m-products/~/%E6%89%80%E6%9C%89-3M-%E4%BA%A7%E5%93%81/%E9%98%B2%E6%8A%A4%E5%8F%A3%E7%BD%A9/%E5%8C%BB%E7%96%97%E7%94%A8%E5%8F%A3%E7%BD%A9/?N=5002385+8711017+8717811+8720542+3294857493&rt=r3 医疗用口罩 https://www. 3m.com.cn/3M/zh_CN/comp any-cn/all-3m-products/~/%E6%89%80%E6%9C%89-3M-%E4%BA%A7%E5%93%81/%E9%98%B2%E6%8A%A4%E5%8F%A3%E7%BD%A9/%E5%8C%BB%E7%96%97%E7%94%A8%E5%8F%A3%E7%BD%A9/?N=5002385+8711017+8717811+8720542+3294857493&rt=r3
而第2个 3M 1860的国内使用版本是以进口医疗器械的方式引入国内的。生产地是 新加坡。
参考国内医疗口罩官方数据:
----------------------------------------------------------------
NIOSH上其他符合医用外科标准的口罩厂商是沿厂商名称的头一个字母顺序排列:这里截图一下从G到L的厂商列表
霍尼韦尔作为H开头的厂商应该在G后面,但列表里G后面直接就到了I开头的厂商了。说明霍尼韦尔的N95口罩没有符合NOISH的医用外科N95口罩型号。估计都是工业防护使用的。
不过虽然没有找到 霍尼韦尔的N95医用口罩,但是在列表里能看到2家国内有自己品牌但估计做OEM代工为主的N95类口罩防护厂家的身影,而且都是上海的厂家。注意,这是符合老美N95医用外科口罩的国内厂商。如果是工业防护级的N95口罩国产普通厂商,数量会更多一些。
第一家上海厂商叫:Dasheng 其官网没有中文介绍,虽然点击了中文页面,但没反应:http://www.dashengmask.com/
其在NIOSH上符合FDA外科标准的 N95口罩有2款DTC3M-1 和DTC3MB,但是在官网上FDA一栏里却没有展示。有点遗憾。
不过在N95口罩产品图片序列里倒是可以看到符合外科口罩的N95版本型号
在百度上搜索,发现可能这家厂商的中文名是 大胜:
最近的官方媒体报道里倒是提到了这家企业:
加班加点保供应!今天,松江这家口罩厂迎来了70余名中外媒体记者探营_新民社会_新民网
视频|70余名中外媒体记者走进松江采访口罩生产情况_松江新闻_看看新闻
“稳定了价格就是稳定了民心” 70余名中外媒体记者探营松江口罩厂
第2家叫Shanghai Gangkai Purifying Products Company, Ltd.external icon 上海港凯 符合NIOSH 医用外科N95口罩的型号是 GIKO 1400
不过在其官网倒是没有找到GIKO 1400 。只看到了GIKO 1200,1500,3200等其他工业N95防护口罩,
链接在此:http://www.gangkai-mask.com/index.do?product&id=402881b165ccdb2e0165ccddb2040002
不过我经过搜索,在阿里巴巴上找到了符合NIOSH 医用外科N95口罩 GIKO 1400 型号的图片.
外观上类似 大胜的DTC3MB。
貌似目前京东上是空的,估计没货了。
http://3.cn/jWEEuhS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不过,虽然国内这2家口罩企业在美国NIOSH上有符合美国FDA标准的外科医用N95口罩。
但是在搜索国内相关医用口罩的官方信息时,貌似只看到2家外资N95级口罩(或者叫 呼吸器)品牌是在国内医疗机构做了医用口罩注册的?
国内的上面2家厂家似乎没有在国内医疗部门注册,估计是做外贸代工所以没有在国内医疗部门那参合了。
而搜索上海口罩,则能查到这些信息,其中有2个3M公司的信息: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医用器材
在第4个的就是3M ,是医用颗粒物防护口罩其实就是N95级的医用口罩,点击进去会发现是3M 9312
百度一下3M 9312 如图:
而在这个百度提供的官方数据的医疗搜索库里搜索N95,
只存在2家外资N95级口罩(或者叫 呼吸器)品牌是在国内医疗机构做了医用口罩注册的查询信息。
分别是 3M和 哈利涯德医疗器械(Halyard Health),而国产品牌的似乎都是那种平直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没有在官方医用口罩里查询到国产N95的医用口罩的信息。也许达到N95水平的口罩归类在 医用防护口罩类别里了? 国内医用口罩分类是3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和N95医用防护类似的是“医用防护口罩”这一类别。可能国产达到N95级的口罩在那个“医用防护口罩”类别里。但相比3M来说,国内“医用防护口罩”企业品牌 知名度还是太低了。3M在医疗领域似乎成了行业标准性的推荐产品。
随便翻看官方媒体和国内医疗部门新闻里关于医用防护口罩的科普,一般都是用3M口罩举例
20200312 补充:
例如 2020年1月22日的这则官方媒体介绍国内广东 CDC部门医生的科普视频:注意!活性炭口罩、棉布口罩防不了呼吸道传染病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直接推荐的就是3M公司 3M 1860和 3M 9132 医用防护口罩。虽然没有提3M公司,但明显医生是将这2个3M公司口罩的型号名称当做类似84消毒液这种代称称谓来向大众介绍,3M公司的商业推广就这样无形中实现普及。
而且视频里国内医生一般都直接用美国NIOSH标准的“医用N95”作为国内标准里“医用防护口罩”的代名词。这很尴尬,说明国产医用防护口罩的标准价值和品牌价值都很没有知名度和存在感。国内医疗领域完全可以将医用口罩分类也用数字符号来注释,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另外,作为医护人员使用的防护口罩,其实不应该向大众推荐购买医用N95口罩,因为普通大众很少有机会会遇到传染病病人血液或体液喷溅到面部的情况,没必要买带液体防渗层的医用N95口罩。对大众来说,普通劳保N95口罩或者国内KN95口罩就足够了。
而关于美国 哈利涯德医疗器械(Halyard Health)的口罩信息,特别是N95级口罩信息 参考其官网介绍:https://products.halyardhealth.com/infection-prevention/facial-respiratory-protection/masks-respirators.html
多数是普通外科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造型,少数N95造型的口罩除了圆弧形的那种外。
基本就是鸭嘴型的医用外科N95口罩(类似上面国内2家上海口罩厂符合NIOSH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的造型):
这种医用外科N95口罩可以防止液体喷溅渗透。量化标准是:以合成血以80mmHg的压力喷向口罩,口罩内侧不应出现渗透。
20200217的更新补充完毕
----------------------------------
在防毒面具防护服和口罩这个单一领域,国内倒是有一些企业能够和3M做一定程度的竞争。例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山西新华化工 就是这么一个可以局部和3M对标的国企下属企业。其主业是提供军用防毒面具。这里是其官网: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有产品介绍。主要生产防毒面具以及工业用集体防护和环保装置。 防护口罩虽然也生产,但明显在民用终端消费市场上看不到。因为它的定位是B2B类型的企业定位。
参考最近的新闻:山西新华化工:增设备 扩产能 开足马力生产防护口罩
最近新闻和淘宝上也能看到他们正在生产的防护口罩是什么样的。
但从外包装上,你也能看出这种国企是不可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正面和3M这样的跨国公司竞争的。外包装的设计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风格。而且B2C的销售渠道也少的可怜。典型B2B风格的国企走量的销售思路。
这种水平的企业推出产品也就只能解决我国有无的问题,更何况有的产品(新华牌防毒面具)还是模仿3M的产品进行生产的。这种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存在明显的玻璃天花板。它的存在就是保证这个领域我国解决有无的。至于能否和老美企业正面竞争,那是另一个话题。
3M除了天猫上卖的终端民品以及国内上游市场卖原材料外,它还介入美军头盔,防弹插板,防弹背心以及防护用具的生产和竞标领域。这方面是3M旗下子公司Ceradyne公司负责。
------------------------------------------
20200214
这里插入一段更新:3M旗下子公司Ceradyne公司在3M官方网站上的介绍页。https://www.3m.com/3M/en_US/design-and-specialty-materials-us/ceradyne/
我翻译截屏一下 做的领域还挺多。
在其军事防护领域产品页面是这么介绍的:https://www.3m.com/3M/en_US/company-us/all-3m-products/?N=5002385+8745513+8710729+8711017+3294857497&rt=r3
其防护装甲不单单是给个体士兵提供防护,也提供飞机的装甲保护。看图片介绍的样子是给波音的AH64重型直升机提供装甲防护系统。
插入更新完毕。
-------------------------------------------------------------------
这里以防弹头盔为例。
2014年 3M的下属品牌Ceradyne生产的头盔
2016年 3M正式推出名为“ULW”(Ultra Light Weight)的超轻量化战术头盔,满足军警执法部门的使用需求。头盔主体由UHMWPE高分子材料制成,并融入3M自家的无缝接合技术,在美国北土制造,其净重仅为571.5g。为确保缓冲性及舒适性,ULW采用了D3O模块化内衬。
在军用头盔领域,我国则是典型的厂所分离模式,最早批量列装的复合非金属材料防弹头盔QGF02和QGF03头盔是当时的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研发和生产的,虽然后来2016年以后,总后军需所就不在生产QGF03头盔了,现在PLA所配发的QGF03头盔都是由5727和际华3547等多厂生产的。这就说明我国在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上相比老美是更多的体块分割状态。虽然我国大量出口防弹头盔防弹背心等防护装备,而且全球产量也很高,但这些更多是民企在折腾,而且没有在中高端领域树立自己的品牌,感觉更像是代工厂的感觉。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相比老美来说,企业品牌树立 ,技术和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上还是相对的松散的。
而霍尼韦尔呢,它的主业并不是防护产品,而是航空航天领域的电子技术以及 航空动力系统。这里用其官方介绍就是:霍尼韦尔的下属航空航天集团,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是全球领先的航空航天业务供应商,为飞机制造商、航空公司、商用及通用航空、军用、太空和机场运营提供集成航空电子设备、发动机、系统与服务解决方案。
例如在国内C919客机的民用航空领域 图片 霍尼韦尔和航空工业自控所合资企业基地启用_民航新闻_民航资源网 合资成立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生产基地。 霍尼韦尔先后赢得C919项目中的四大系统,包括电传飞控系统、机轮刹车系统、辅助动力装置及大气数据惯性基准系统。
在这个领域里,能对标霍尼韦尔的自然是中航工业旗下的多个院所喽,辅助动力装置APU可能得找中航发对标解决了。
关于霍尼韦尔在飞行控制领域的简述,可以参考其微信账号上的简单科普文,国内航空新闻网有转载
霍尼韦尔除了上述提到的民用大气数据惯性基准系统这种传感器外,也是军用惯导设备提供商。这里一则新闻:美国陆军采购霍尼韦尔公司惯性导航系统_环境中工作
除此之外,霍尼韦尔也有还有推出雷达系统。
参考其官网介绍:雷达王者归来
成都航空选用霍尼韦尔三维气象雷达-【维普官方网站】-www.cqvip.com-维普网
国内航空公司为自己购买的空客A320客机配备霍尼韦尔IntuVue RDR-4000三维气象雷达。
它也是雷达市场里的一个参与者,虽然也不是美国最强的雷达供应商,但在细分市场里也是占有一席之地。
而霍尼韦尔还在N年前通过收购 International Turbine Engine Company 国际涡轮发动机公司 Garrett(加雷特) 进入到航空涡扇发动机领域。成立了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部门:发动机 这是其中文官网。其产品还是挺有名的。
我国台湾省的IDF飞机的发动机就属于霍尼韦尔公司的F125发动机。
意大利M346教练机用的也是霍尼韦尔旗下的F124涡扇发动机,而我国大陆洪都90年代和小巴联合研制的K8教练机出口型就有用加雷特的TFE731-2A发动机,也是现在属于霍尼韦尔的TFE-731发动机,
它的直系后代改进型号就是F124涡扇发动机,原先也叫TFE1088-16涡扇发动机。
同时,霍尼韦尔还收购了 莱康明公司的涡轮发动机业务,没有将莱康明LYCOMING全部收购(莱康明本身是著名的航空通用飞行器动力制造商,其航空活塞发动机很有名,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的小鹰500、中航工业洪都集团的农林专用机农5(N5)以及正在申请型号合格证的水陆两用飞机海鸥300和小鹰700等都选用了莱康明的活塞发动机。)
莱康明公司涡轮发动机业务生产的AGT1500燃气轮机还是美军M1A1/A2坦克的动力来源。
而最近在新闻里知名度最高的美国空军装备的MQ-9死神无人机.
其采用的动力是螺旋桨涡桨发动机TPE331,TPE331涡桨发动机就是霍尼韦尔提供的(准确的说是其收购的Garrett(加雷特)设计研发的)。
不过,霍尼韦尔在全球航空发动机领域属于第二梯队的发动机厂商,虽然其有完整的整机研发能力,技术特点也很鲜明,例如它最早采用了实用化的齿轮减速涡扇发动机技术、涡桨发动机的单转子设计以及小推力三转子涡扇发动机技术等。但霍尼韦尔的航空发动机只是其很小的一个业务部分,总体上看其在航发领域的投资是无法与世界三强企业相提并论的(GE,PW和RR)。
霍尼韦尔的主要发动机产品集中在小型涡轮发动机领域,因为其发动机主要源于并购加雷特和莱康明(涡轮发动机)两个公司的产品,产品线有重叠,部分产品被放弃。霍尼韦尔的涡扇发动机最主要的两条线是源自加雷特公司的TFE731双转子齿轮减速涡扇发动机,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F-124;另一条产品线源自莱康明公司,包括ALF502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LF500系列,推力范围达到7000~14000磅,但实际投产的只有7000磅推力的ALF-507。
HTF7000是LF500系列的后续型号,项目始于1996年,也是7000磅推力级的发动机。HTF7000在超中型公务机中得到广泛应用,被包括“挑战者”300、湾流G280、莱格赛450/500等众多型号采用。按照霍尼韦尔现在的市场定位,HTF7000系列将负责6000磅以上的市场,而TFE731及其后续产品则会负责更低推力的市场。
霍尼韦尔也观察到了大型公务机对10000磅级发动机的需求。早在2007年9月23日,在亚特兰大的NBAA年会上宣布研发HTF10000发动机。
HTF10000的设计推力范围为9500~11000磅。霍尼韦尔负责发动机推进系统的总监Jim Kroeger在2013年5月的采访中表示,现有的9000磅级发动机主要型号是CF34-1/3和AE3007,然而它们都不能满足最新一代远程公务机的需求。
霍尼韦尔的HTF10000将基于现有的HTF7000的核心机改进,所以推力的提升幅度是有限的,鉴于喷气支线飞机大型化的趋势,霍尼韦尔公司并没有将支线飞机纳入潜在目标市场。Jim Kroeger对媒体表示,“目前的HTF7000,限于风扇尺寸可以实现7500磅的推力,但不会再高很多。我们正在寻求通过改进核心机以提高推力性能,虽然这样仍不能让我们获得10000磅的推力,但至少会提供一个技术基础”。
现有的公开信息表明,HTF10000项目遇到了很多工程技术上的困难,且市场营销方面也没有获得整机制造商的选型支持,因为从推力上看,HTF10000对于远程公务机来说相对偏低,而且进度也过慢。2012年5月,在欧洲公务机展期间的一次采访中,Jim Kroeger曾对媒体表示HTF10000距离实现10000磅推力的目标有相当远的距离。
HTF10000项目会不会终止?答案是有可能的。因为霍尼韦尔的TFE731的换代机型研发是现在最重要的工作,HTF10000则不是;此外,HTF10000的潜在市场收益是有疑问的,而TFE731的市场收益则是很明确的。霍尼韦尔目前的研发精力主要投放在新型合金压气机叶片、涡轮叶片绝热涂层、高温钛合金发动机机匣、低排放单环形燃烧室等通用技术上,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大规模改进HTF7000的核心机上,如此,HTF10000将更难实现10000磅甚至更高、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推力。
总体来说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霍尼韦尔主要还是专攻细分民用市场的。军民技术结合做的挺好。
除此上述行业以外,
霍尼韦尔在防护领域的建树基本都是靠收购企业获得的,并且专门成立了子公司:霍尼韦尔 生命安全集团。
2008年收购美国本土North诺斯安全防护公司。
2011年收购法国巴固后改名叫法国斯博瑞安安全防护公司。
斯博瑞安旗下的子品牌有Howard Leight、Miller和只在美洲销售的UVEX(也就是说UVRX的护目镜产品在美洲的代理权归属霍尼韦尔 这一点看其官网介绍:https://www.honeywellsafety.com/CA/Brands/Uvex.aspx)。UVEX本身是德国品牌,主打各种安全防护产品,并且分安全劳保防护和体育运动保护2个品牌方向。
除了上述收购的2个大品牌,霍尼韦尔还收购了好几家安全防护的品牌,部分品牌是之前收购斯博瑞安品牌里的子品牌。:
这样霍尼韦尔获得了安全防护领域的全面技术和品牌。具备了和3M竞争安全防护领域的能力。(补充:霍尼韦尔的防护产品只限于劳保防护,医用外科N95级防护口罩在美国NOISH里是没有出现的。所以相比3M的防护领域,它还是有短板项。)
同时它也和3M一样在中国本土有开发家用空气净化器。虽然其产品性价比不高(有的产品定价是国内同类产品正常价格的3-4倍)。但也能在国内靠品牌溢价吃掉不少爱交纳智商税的客户。
霍尼韦尔在国内还有一些就是民用建筑领域的业务了,属于服务、工业和家庭楼宇控制技术以及汽车产品、涡轮增压器以及特种材料。这些我就不深入研究了。
总之,3M和霍尼韦尔 都是借助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技术大投入发展起来的。军用产品研发自然是高投入高回报喽。而且美国企业的市场是全球的且军民技术转化做的也很好,不像国内企业军民企业相对分割,而且民用公司基本也就靠国内市场晃悠(国内的房地产和互联网公司市场多数是国内,少量能具备国际竞争力),那收益自然是不可比的,脱离中国市场,很多公司就不会玩了。
国内企业什么时候,市场定位不局限国内而是走类似华为那样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时候,同时可以像3M和霍尼韦尔这样高度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像3M这样不单单是上下游整合,而且在防护领域是全覆盖经营,医用防护和劳保防护2个领域同时站位投入大量资源成为头部企业,霍尼韦尔从NIOSH的资料来看还只是经营劳保防护,只是实现B和C端的进入,没有3M那么全覆盖到医疗防护领域)并有相当强度的研发投入,那自然可以产生类似3M和霍尼韦尔这样的企业。
另外可以看一下 澎湃新闻的稿子,介绍了3M和霍尼韦尔的一些历史和现状:占领中国口罩市场的,为什么都是外国品牌? 以及国内相关公司的一些状态。
而在看了一下其他回答后,我还发现,国内自主N95口罩材料供应商之一是天津泰达公司(据说是北方最大的原材料供应商),能提供达到N95级别口罩的原材料。
而本菜刚刚查了一下新闻,发现我以前2012-2013年时期在亚马逊上购买的国产N95口罩,其生产厂苏州一家给国外做代工N95口罩厂家出品,其口罩的原材料就是来自天津泰达。参考最近的新闻:口罩厂开足马力生产 战“疫”背后少不了他们的力挺 开足马力,苏企全力以赴复工生产疫情防控物资。
20200218
这个回答也算本菜在知乎点赞第2多的一个回答。哈哈哈
有个叫康得新的,立志要成为中国的3M,也确实取得了许多不错的科研成果,曾经是千亿市值白马股。结果前两年步子迈太大疯狂扩张,又出了内鬼一百多亿不翼而飞,然后资金链断裂暴雷了,我还有4000股埋在里面停牌出不来。
这再次说明了,中国企业和欧美企业的差距在技术上容易追赶,在管理水平上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建立制度层面约束人,而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原则理念,否则到后面很可能会被少数大权独揽利欲熏心的人占为己有然后搞砸。康得新的钟玉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罗永浩贾跃亭。很多企业里面说要优化人员反腐倡廉,最后却搞成了企业内部的尔虞我诈派系斗争。被阿里华为优化掉的人,不见得是业绩不好的,更可能是和领导关系不好的。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距,否则你解释不了为什么很多私营企业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比政府还厉害得多。政府好歹有个纪委约束,私企完全就是家天下。我们在技术上全球顶尖的华为,在管理上跟大明王朝似的。可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故步自封,自诩上下五千年文化优越论,不承认这种差距的存在。日本学了一百多年,但仍然有极大的文化惯性,在建立一批牛逼企业的同时在管理上走向了僵化。韩国的财阀巨头搞起政治来比起中国一点也不逊色,你看 @不老的老回 在三星是个什么遭遇。
中国在产业升级之外,更需要的是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否则只能产生巨大的企业,无法诞生伟大的企业。
因为我国体量太大,技术门槛低的行业很容易成为完全竞争市场,最后大家都没钱赚。
类似的例子还有乐高积木(LEGO),一种对我国来说毫无技术含量的ABS塑料积木,却能成为全世界拥有两百万会员的积木界翘楚。
对比之下,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玩具生产国,但是居然没有诞生像样的积木品牌。原因恰恰就在于“我国是第一大玩具生产国”。任何人想出乐高积木的点子,进入市场后,因为技术含量低,会立刻被同行人山寨,诞生“乐矮”,“乐胖”等其他品牌,拉低行业利润率,最终无法做大。
乐高诞生于丹麦,一个人口和体量都很小的国家,从出现到做大都是顺利发育,除了没有竞争对手外,这也得益于北欧较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乐高”这个名字源于丹麦语,意思是“好玩”。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中国最有名的积木品牌是“好玩牌”,是不是听着就low到爆?
类似的还有宜家家具,同样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但是偏偏占据了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同样的,宜家诞生之处,在北欧也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只要类似的技术门槛低的行业,我国都无法做大品牌。相比之下,食品工业反而好一些,因为很多食品配方都是商业机密,同行要copy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要注意,欧美变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但是这套体系仅仅对于欧美的发展有效,并不适用于我国。因为所谓的知识产权,在我国必须为庞大的就业需求让步。
乐高诞生之初所谓创新,就是榫卯结构,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而说做家具,我们中国人是他祖宗。3M公司从70年代在美国起步,进入中国时品牌早已做大,势不可挡了。
很多事压根不是技术的原因。
在澳洲读书时,我家隔壁在盖房子。
工人穿的啥护具呢。
redback的工装靴
Mechanix的手套
打混凝土、锯木头、做墙面刷漆时带3M口罩,几大盒放墙角随时用,少的时候一天扔一两个,多的时候一天扔四五个。毕竟人家一天也就干7个小时的活,还双休。
扬尘大的时候空气净化器还开着,好几个滤芯和那几大盒口罩堆墙角放一起。护目镜也有,没见他们戴过。耳塞也丢的到处都是。
中国工人别说最低了,人均要是能达到以上水平。
各种防护用品公司肯定吊打3M霍尼韦尔。
~~
我本人,曾在某大型央企下面一个二级单位做过质量管理职位,关于安全生产方面。自认为那个系统的央企在安全生产方面是中国最顶尖的没有之一。
各类安防用品,在公司层面绝对可以应有尽有的配齐。并且每季度的质量安全周,每年的质量安全月都有集中宣讲培训。
但是
即便如此,也就自己的员工能听话,毕竟逮到一次批评,逮到两次直接罚款。而外包来的员工完全不听我们的。每次外包来的员工都要培训一整天,告诉他们安防用品怎么用,何时用。然而,卵用没有。领了口罩挂脖子上,嫌捂;耳塞揣兜里,嫌碍事;手套丢的到处都是,嫌麻烦。更有甚者,工头直接把我们发给工人的劳保收走了,美其名曰统一管理,然后给工人用作坊买的。
这个,也没办法强求。法律上我们作为甲方能做的,就只有开工前的培训,每次去现场检查,也只能在报告和日志里写上“未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具,已通知现场管理人员整改”。出了事情我们没责任,赔多少钱要看对方闹得多凶。监管部门也会来查,但是最多出一个不痛不痒的整改意见,因为他们也知道,这个事儿管不住。
目前疫情我手头的FFP2、FFP3、n95、n90级别的口罩,3M的面具和滤棉。都是那会劳保用品发的,而且不光每个季度发,每次去现场还可以去领一波,然而,没人领,我是花粉过敏不得不用所以领的多。
以前也有问题在提,中国为什么没有像思科、苹果那样的企业,结果出现了阿里、华为,呵呵。
大家别急,慢慢的这个问题就会自己消失了,因为中国真的会有了。
个人认为3M应该算是紧密企业联合体,这样的描述或许更加容易让人理解。3M是这个企业联合体中各成员共同拥有的品牌,当然各个成员要满足3M的各项管理要求。记得以前看过这家公司的SKU有60K这个量级,每年会end一些SKU,然后也会上一些新的SKU。
个人认为没必要去纠结3M的体量啊,全品类啊,海量SKU啊什么的,更应该看中它的企业管理、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军工领域的成绩。如果仅仅去比产品SKU的数量,现在中国的电商好多可以跟它比一比,但是没有意义。
另外再多说一点,个人认为3M的产品不一定就质量好哈,更多的原因是它很早制定了标准,然后工业化产能将它的产品推销到全球各地,尤其是前苏联解散后。有点像迪卡侬,东西很全,覆盖几乎所有的户外、运动场景,但是你说它非常好,也不见得,性价比也不见得多好。
所以我个人猜测,3M和Honeywell,外部看起来还行,扒开一看也是窟窿一堆,惨不忍睹。毕竟巨型企业的管理也是有自身边界的。
再回到中国,很多的隐性超大型产业集团,只是我们国企要低调,所以大家听说的少,了解的信息也不多。其实这类超大型企业集团不一定就是好事情哈,如前面说的,质量和体量,是要做一些取舍的。哪怕现在的信息化能帮助我们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它依然有这样一个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