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厂商。。。当然是齐欢呼呗。
毕竟,新规矩一出,将来新装机都得换电源。那些以为买个牛逼电源能用十年当传家宝的用户都要哭了。
可能会出现旧接口到新接口的转接线,不过用起来肯定没新电源舒服,因为新电源细,走线更容易也更美观。而且新接口将所有功率都给了那10pin,24pin转接出来的口不确定功率是否足够。
不过,总的来说这规范还是好的,目前的24pin确实太粗了,过于占用面积。
顺便说一下,硬盘规格这么多年了不知道啥时候能改,目前SATA数据线跟电源线分开真是太不方便了,走线很不舒服。如果能合并,一根线同时走数据跟电源就舒服多了。这次全部走到主板上,那么从主板引出的线如果能合并,很可能就是将来的趋势。
--
对消费者的影响:我觉得是最近尽量不要将支出投资在电源主板上了,因为基础规格要改了。新规格可能还需要一些完善的时间。而旧的电源主板将来都只能低价出。
早就该改了。
先看看24PIN接口的定义[1]:
4根+3.3V,5根+5V,加起来就9根;地线8根,扣减掉两根对应+12V,其它低负载如-12V、Power On、Standby共用一根,+3.3V和+5V需要5根地线,合计14根线。
那么+3.3V/+5V使用这么多线有必要么?当然有——然而这个必要性仅限某段时期:
第一代IBM PC,一直到386,+5V是很重要的:这是那个年代多种芯片的工作电压。那个时期的最流行的ISA总线,就有3个针脚定义是+5V[2];
从486开始,一直到奔腾3年代,3.3V则是大部分芯片的工作电压,加上各种芯片越来越复杂功耗也越来越高。这个年代流行的PCI总线(不同于今天的PCI Express),引脚定义中+5V增加到7根;新增了12根+3.3V[3]。
这种情况下,电源直接提供+3.3V/+5V输出,可以复用电源的变压电路,简化主板设计。
从奔腾4开始,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各种芯片工作电压进一步下降,但功耗则是持续提升。如果直接用芯片工作电压进行传输的话,需要传输的电流会变得很大。假设一张板卡所有芯片都工作在1.5V,总计功耗30W,则需要传输20A电流——这就很麻烦了;如果换成+12V传输,只需要传输2.5A电流,简单了很多。所以现代的PCI-E总线,除了保留有限几根+3.3V引脚作为兼容以外,主要是通过5根+12V引脚传输电力[4],在板卡上再降压到芯片工作电压。而主板上也必须为CPU、内存、芯片组等提供工作电压转换,这个时候再加个+12V到+3.3V/+5V电压转换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主板、电源更换问题,这个大可不必担心。大部分用户现在都是整机升级,单独升级主板、CPU的其实只占很少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板、电源厂家都会提供两种版本以供用户选择。考虑到ATX12VO需要的线缆数量更少,电源设计也更简单,总的来说成本是下降的,这对用户来说也是好事。同时更少的线缆也更有利于理线和散热。
至于这个回答下一堆含AMD Yes!的是什么鬼?是AMD的主板还提供软驱接口还是并口ATA?同样的+3.3V/+5V这种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的东西,该进博物馆就进博物馆,该扔垃圾堆就扔垃圾堆。从奔腾4、PCI-E普及到现在,15年过去了才说要改,真的是改太晚了。
我寻思怎么总有人能联想到主板涨价?
加几个降压模块就能提升复杂度再到加成本涨价了?
以前的主板南桥北桥全部分开,集成度各种低,主板复杂度比现在有过之无不及,那时候就很贵了?
这几年随着集成度上升,目前的这些个主板,都快成飞机场了,价格降低了吗?没有吧。
承认主板价格上升是因为DIY市场持续萎缩很难吗?
产量少=价格贵这个IT产业铁律,在显卡上面已经成立多少年了,还执迷不悟呢?
目测是下一个BTX
于是 ,第九名造谣者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