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与否,其实就是後世效的谁的先。
我一直就说,宋朝是中国历史制度史上的一个死胡同,别看他热闹非凡精彩绝伦,可宋朝的制度是历史上的死胡同,是没有出路、没有延续性、没有后世继承性的。
那么后来的这七百多年,是学的谁呢?
粗暴的说,清承明制,明朝大量参考元朝,元朝几乎照搬金朝,金朝沿用辽代、参照北宋。而辽代,和五代一样,是唐朝这颗树上结下的果之一。
宋朝以太多的历史为鉴,在纠正唐末五代“左”的问题上用力过猛,导致反左扩大化,原本的粗线条治国理政被过度修正成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耕细作——恨不得用手指头一寸寸地耕耘。“小家子气”,皇帝似乎总觉得有刁民想害他,对外的矛盾不叫事,抽空先弄干净内部矛盾才是当务之急。
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操作,就是宋朝奔着精细化的方向越走越远,技能点成功点偏。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宋朝实行着本应该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统治方式。
所以,宋朝往制度史的盲肠方向扬长而去,以至于后来想学他的都不敢学,也无从学起,再加上辽金元三朝都是在北方起家继承,自然更不会去学习宋朝这位远道的和尚,明朝又是直接学的元朝——朱元璋即位的时候大臣行的居然是单膝跪地的蒙古式礼仪你还能指望他啥?!
所以,争论宋金谁是正统,这口头便宜宋朝可能占了,但是实际上,金朝似乎更符合那个时代在整个的中国历史脉络中的地位。
宋朝赢了面子,金朝得了里子。
為什麼傳統戲曲小說中,岳飛是正面、完顏兀术是反面?
為什麼女真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之事叫靖康之恥而不是天會大捷?
哪個才是正統不是明擺著的事兒?
大金国江南国主完颜构,这还能是正统?!
宋朝。
因为李清照,苏轼,岳飞,韩世忠,王安石,辛弃疾,文天祥,陆秀夫他们都是宋朝人。
梁山土匪也是宋朝人。
他们认汉唐人当祖宗。
我不管宋朝皇帝位子上坐的是哪个垃圾,反正这坨赵氏垃圾并不是宋朝的唯一指示物,如果不是因为他们老子,他们甚至不配当宋朝的指示物。
辛弃疾将军出生于金国的土地上,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宋朝人。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他们是我的祖先,他们是宋朝人,所以我的祖宗们是宋朝人,对我来说,宋朝是正统。
如果只是因为金国和辽国强大,占据了我生活的土地,我就认为我是金国,辽国人,那是不对的。那我对不起我的语文课本给我洗过的脑。
(当然如果我现在的身份放在宋朝,我只是一个出生于西夏的女真人,和宋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精宋,精宋. jpg )
现代中国人不管你身份证户口本上写的是哪个民族,生活在哪个地方,你的祖宗都是宋朝人,元朝人,明朝人和清朝人。
大家开赵氏垃圾玩笑一点没错,可有些真要认金做祖的小可爱,那就是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了。
写在前面:本回答仅为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这段记载体现了中世纪中亚、西亚地区的学者对中国的印象,无论其史料价值如何,都是值得研究值得讨论的。
不妨看看当时的国际友人怎么说:
13世纪花剌子模裔历史学家穆罕默德·尼萨维(Muḥammad al-Nisawiyy,?-1250)出生于呼罗珊地区的尼萨(Nisā,今位于土库曼斯坦境内),见证了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的历史。
尼萨维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素丹扎兰丁·曼库比尔提本纪(Sīrat Sulṭān Jalāl al-Dīn Mankubirtī)》,简称《扎兰丁本纪》。本书用阿拉伯语写成,记载了花剌子模王朝末代素丹扎兰丁的事迹、13世纪蒙古汗国在中亚和中东地区的活动以及蒙古汗国与花剌子模王朝的战争。
我们选用埃及开罗阿拉伯思想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扎兰丁本纪》点校本。
本书的开篇部分,作者陈述了鞑靼人(蒙古汗国)的崛起,为了交代事件背景,他还对当时中国的情形进行了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尼萨维是花剌子模遗民,其立场是倾向于扎兰丁一方的,他和许多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家一样,把蒙古汗国一方贬称为“受诅咒者(al-La‘īn或al-Mal‘ūn)”。
卷二、叙受诅咒的鞑靼人,以及他们的崛起和源流
鞑靼人(al-Tātār),其他中世纪阿拉伯语文献作al-Tatar,表示蒙古人,尤指蒙古汗国军队。
有不止一位言辞可信的人士告诉我说:中国的国土(Mulk al-Ṣīn)乃是幅员辽阔之境,其周长有六个月的路程那么远。据说中国的国土四周被一道城墙(sūr)包围,此城墙除非遇到高山大河,否则不会中断。
开篇提到了中国的标志——长城。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大小都有一个月的路程,并由一个“汗(khān)”代表他们最大的汗统治,“汗”在中国人的语言中是“国王(malik)”的意思。
这段有点迷,不知道“中国六部”对应的是哪个历史时期,但是不少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家(尤其是没来过中国的)都认为中国国王的称号是“汗(khān)”。
评论区有网友指出这可能对应金朝的中都和五京。
与素丹穆罕默德同时期的中国大汗,是阿勒屯汗(’Altūn Khān),中国的大汗父子相继,却世代不奉正教。
素丹穆罕默德即阿拉丁·穆罕默德二世,花剌子模王朝倒数第二任素丹,公元1200-1220年在位,我国史籍作摩诃末:
“阿勒屯(’Altūn)”系突厥语或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黄金。
对比《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北齐书》记载斛律金字阿六敦,“阿六敦”按照《广韵》拟音作:
ʔa luwk twən(蒲立本)
ʔɑ lĭuk tuən(王力)
ʔɑ lɨuk tuən(郑张尚芳)
结合斛律金的名字,这个词应该是古代突厥语的“黄金”的意思。
阿尔泰语系突厥(Turkic)语族:
阿尔泰语系蒙古语(Mongolic)族:
学界普遍认为,文献中记载的“金汗”——“阿勒屯汗”即当时的金朝皇帝。“阿勒屯汗”即一些说突厥语的部族对金朝皇帝的称呼。
《扎兰丁本纪》点校者对“阿勒屯汗”的注释如下:
(6)“阿勒屯(’Altūn)”,突厥语词,意为黄金。“阿勒屯汗(’Altūn Khān)”,是蒙古人对中国金帝国(’Imbarāṭūriyyah Kīn)统治者的称呼。金帝国由Nū-chi(女真)诸部建立,他们原本居住在阿穆尔河附近,向契丹人(al-Khiṭā)缴税。后来,他们在伊历6世纪初(公元12世纪)起兵反叛契丹人,他们的首领A-gu-da(阿骨打)在伊历509年(公元1115年)自立为皇帝,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帝国,他为这个帝国取了个中文名字“金(Kīn)”,也是“黄金”的意思。金王朝在满洲(Manshūriyā)、蒙古(Munghūliyā)以及华北地区统治了一个多世纪,随后在伊历632年(公元1234年)亡于蒙古人之手。
好的我们回到文献,看看金朝皇帝——“阿勒屯汗”平时都在干啥:
通常,中国大汗们在整个夏天都住在桃花石(Ṭamghāj)——即中国(al-Ṣīn)中部,他们从一处避暑地迁到另一处避暑地,从一座村庄转往另一座村庄。等到冬季绷着一脸愁容渐渐逼近,他们就会从位于克什米尔(Qashmīr)辖区的地方渡过恒河(Mā’ Kank),前往海岸边的一些避寒胜地,那些地方无论是低地还是高原,风景都十分优美,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在这期间,大汗就会把他身后的王国交给尚在中国的六个汗治理。
桃花石(Ṭamghāj)其他中世纪阿拉伯语文献作Ṭabghāj或Ṭawghāj,大概对应中国的中原地区。
一般认为,这段记载可能对应是辽朝皇帝“四时捺钵(nà bō)”的习俗,这种习俗在金朝似乎并不存在。很有可能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家未能分清辽朝和金朝。
另外,这位作者夸大的金朝的疆域,金朝的势力显然还没到达克什米尔和恒河,不过这也可能是作者把当时中国境内的某条河流误以为是恒河。
我觉得挺搞笑的,都21世纪了,还有一堆人在争论“正统”概念。(比如说评论里就有一堆人在争的)
不如来看看当时南宋的一位大儒者朱熹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朱熹的学生说:“正統之說,自三代以下,如漢唐亦未純乎正統,乃變中之正者;如秦西晉隋,則統而不正者;如蜀東晉,則正而不統者。”
朱熹却回答:“何必恁地論!只天下為一,諸侯朝覲獄訟皆歸,便是得正統。其有正不正,又是隨他做,如何恁地論!有始不得正統,而後方得者,是正統之始;有始得正統,而後不得者,是正統之餘。如秦初猶未得正統,及始皇并天下,方始得正統。晉初亦未得正統,自泰康以後,方始得正統。隋初亦未得正統,自滅陳後,方得正統。如本朝至太宗并了太原,方是得正統。又有無統時:如三國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統。”——《朱子语类》卷105
在朱熹的学生看来,三代以后,即使是汉唐也不能算是纯正的正统,只能说是“变中之正”,至于秦、西晋、隋则是统而不正,蜀汉、东晋却又是正而不统。
朱熹就对此表示反对了。在他看来,只要“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正统”。有一开始不是正统,后来成为正统的例子。也有一开始是正统,但后来失去正统的例子。像秦、西晋、隋三朝,一开始没统一的时候自然不算正统,但他们完成统一后,自然算正统,大宋也是如此。此外,像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分裂,那么自然谁也算不上正统了。
朱熹老夫子的话其实说得很明白了,当时宋金夏三国对峙,按照他的逻辑,谁都不算正统,顶多南宋算“正统之余”,如蜀汉、东晋。但若是金能灭宋,完成统一,那么金就是正统。(这逻辑确实大逆不道,无怪乎这人被政治攻击。滑稽.jpg)
那么既然不是正统,史书撰写又当如何呢?朱熹的看法也很简单,直接用干支纪年,再附注年号于其下,魏国用黄初,蜀国用章武,如此而已。这里朱熹还顺道嘲讽了一遍司马光,说他写史,既不是人家的臣子,也不是人家的史官,只需像旁观者一样就行了,却“故作此遵奉之态”。
朱熹真算得上是南宋吐槽王。
正统之论,确实是因人而异,且由于作论者本人的身份问题,常常会出现因人废论的情况。譬如我作为一个汉族人,若曰岱青是伪朝,则必被抓到岫州看守所里关上十年;若某人族出黑水,而非大明为南朝,亦会被当众耻笑。
所以要想找到一个有说服力,能保证你信了之后不需要改的论述,首先需要找到一个有身份的人,然后信他。
在金宋正统方面,这个有身份的人很好找。下面有请
俗称乾隆的弘历先生,为君解惑。
众所周知,清纯帝是少数民族,准确说是满族,自认为是女真后裔,贵族系统里还给完颜氏留了一席地位。所以他如果钦定宋朝是正统,是不用被抓去服刑的。又因为他是被认同的中国正统皇帝,他如果认宋朝是正统,当今世界是没有人敢正式反对的。
而且他真是认为金宋之间,宋为正统。
引弘历《题〈大金德运图说〉》曰:
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
Q.E.D
【奉狗拉丁】
没有准确答案,看你问谁。
南北朝时期,北齐并州刺史段韶称宇文周为“西羌”,和“北虏”突厥相提并论;北齐李晓之孙李延寿(唐朝人)在修《北史》的时候,也将北齐亡国感叹为“生灵厄夫左衽”,俨然一副中华正统沦为蛮夷的赶脚。按理说,北齐北周,都是蛮夷,装什么中华正统”?
并且,不止北朝内部的北齐瞧不起北周,南朝也瞧不起北朝,北朝也瞧不起南朝。“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如果按照所谓的中华正统来论,估计也得问一句北朝:你这蛮夷,哪里来的face叫南朝为“岛夷”?
异族和弱国往往更热衷于强调正统,就像仇鹿鸣所说:
偏安江南的东晋南朝(包括之后的南宋)本以正统相号召,北伐自是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但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是口惠而实不至。十六国北朝各政权尽管多由胡族建立,但通过一统(至少是争取混同宇内的姿态)来竞逐正统的观念似日渐为北族政权所接受。十六国各政权遽兴遽灭,难以深论,仅符坚南伐前“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一语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改制等举措,与南朝争夺正统的意图非常明显,孝文帝晚年亦汲汲于南伐,以至病卒于征讨途中。王通《元经》先以南朝为正统,至孝文帝后,改尊北朝,反映的便是这一正统之争。
其实,只是话语体系的不同罢了。正统不正统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从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家吵到现在。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时,就对这个问题表示很懵逼,表示宝宝不敢乱说,暂且存而不论:
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馀皆为僭伪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有以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
为什么博学如司马温公,对于正闰的问题也是如此谨慎呢?因此如果按正统的观点,道统没法传下来,例如在下面一段话里面,就把这个道统传的很尴尬:
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
晋传于宋这个还能理解,陈传于隋就蜜汁尴尬了。隋接的是北周的禅让,要传也是北周传的道统。可是北周非华夏嫡传,没法传,如果按这么传的话,隋就非正统了,只能蜜汁尴尬的把陈的中华正统传给灭了自己的隋朝了,神传球。
但是其实从隋朝非异族上面来说,也说得过去,正统论在隋朝也没有破产。
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一方面是华夏之意识形态的急剧上升(参见宋人石介的《中国论》、欧阳修的《正统论》,以及学者陈学霖的《欧阳修《正统论》新释》);另一方面,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宋朝也开始承认辽、西夏等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蛮夷,而是和自己对等的国家,韩琦、富弼等认为: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当以中国劲敌待之,庶几可御,岂可以上古之夷狄待二敌也?
《续资治通鉴》
当然如果你问宋朝人,他们肯定觉得自己是华夏正统所在,辽和西夏虽然不仅仅是蛮夷,更是敌国,但是他们不是正统。
文化正统论真正的破产在元灭南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完全的异族占领了完全的中国这一亘古未有之事。
因此元朝对于辽、金、宋的正统问题就很懵逼,如果说宋是正统,那么辽和金虽然疆域远超宋,仅仅因为自己是蛮夷,所以不能是正统,那么,我大元岂不是也非正统了?如果说辽、金是正统,那么估计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可能同意。
正因为正统问题,所以《宋史》一直拖到大元朝快完蛋了,才由脱脱修完,并且对于辽、金、宋三朝等价齐观,都修了史,于是元朝修了二十四史中的三部正史《辽史》《金史》《宋史》。
若依着苛刻一点的史学家来,咱古代的正统王朝也没剩下几个了,估计历史系期末考试的学生挺喜欢:
若论古今正统,则三皇、五帝、三代、西汉、东汉、蜀汉、大宋而已。司马绝无善治,或谓后化为牛氏矣。宋、齐、梁、陈,藐然缀中国之一脉,四姓廿四帝,通不过百七十年,俱无善治,俱未足多议,故两晋、宋、齐、梁、陈,可以中国与之,不可列之于正统。李唐为晋载记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况其诸君家法甚缪戾,特以其并包天下颇久,贞观开元太平气象,东汉而下未之有也,姑列之于中国,特不可以正统言。 《心史》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更有趣的角度,那就是即不站在金的角度,也不站在宋的角度,去看看谁是正统?
正好,西藏的《汉藏史集》中记载了不少关于辽、金、宋、蒙古之事,可供参考。和蒙古人一样,西藏人称呼南宋为“蛮子”:
古时,当上都皇宫被蒙古人以大火焚烧之时,蛮子之王子虽敬重蒙古皇帝,但依然无法摆脱[厄运],被驱逐出了家园,遂往萨思迦,修习佛法,追随其者甚众。是时,蒙古皇帝之卜者曰:或有西方之僧人谋反,抢夺王位。[皇帝]遂遣使者往视,见蛮子之合尊,为众随从环绕,回禀皇上。【皇上】遂下令杀之。往杀之际,合尊曰:我无谋反之意,若必杀我,来生必将夺取蒙古之皇位。其后,他转世为大明皇帝,抢夺了蒙古之皇位。据说蛮子合尊被杀之际,流的不是血,而是乳汁。
《汉藏史集》(转引自沈卫荣《大元史与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传佛教研究为中心》,73)
其中“蛮子之王子合尊”即为南宋末代皇帝赵显,西藏人幻想他转世为“大明皇帝”朱元璋。
而蒙古的正统从哪里来呢?辽、金、蒙古是正统的传承序列。
契丹大辽之王位传八代之后,有大臣名阿保机者,夺取王位,传其子阿尔坦汗,传九代,建国名大金。至第九代哀王,蒙古成吉思皇帝于其手中夺去了王国。…………自汉地王统传承之最后一位皇帝哀王手中,蒙古成吉思皇帝于阳土虎年夺取王国之疆土……。
《汉藏史集》转引自沈卫荣《大元史与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传佛教研究为中心》,67
所以,如果你问既不属于金也不属于宋的西藏人,他们会告诉你:金才是正统,宋只不过是蛮子。
当然,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意。
因此,正统这东西真的没啥争辩的意义(当然,“正统”思想的变迁是思想史绝好的资料),定义和立场不同罢了。
若真要追究,你宋朝欺负别人孤儿寡母,算什么正统?你明朝红巾出身又杀小明王,算什么正统?你清朝塞外蛮夷,趁虚而入,算什么正统?
都是中华文明的不肖子孙,谁也别争正统了。
是谁的正统?没有一个全人类的正统。女真,认为他们的祖先黑水靺鞨,是靺鞨部的正统。后世,跟女真文都沾不上边的满八旗,都硬要认女真这个祖先。可见,女真应该是靺鞨得比较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