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日本东京大阪附近人口密度很大,却可以做到以「一户建」为主流? 第1页

     

user avatar   SNLan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02/25/2020更新

最近这条回答收到了很多赞,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下面尽可能增加一些信息完善一下回答。


有多方面原因,总的来讲两国城市开发思路非常不同。下面列出一些我了解的具体因素

I. 地权制度

日本与美国类似,运行个人拥有土地产权的系统,并且相关权利保护力度较大。而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类似,运行土地公有制并出让使用权的土地管理系统。

前者让政府更难控制具体开发形式,各家各户有一定建设的自主权。后者则让政府有更多权限控制开发,相比日本,相关开发项目的建设边界就要明显很多。

图1. 东京多摩新城的面貌

图2. 香港将军澳新城的面貌

II. 历史沿革

日本的城市化开始较早,并在1920-1980年代间赶上了郊区化与新城建设浪潮 (尽管是铁路支撑的)。中国开始城市化时,城市扩张及去中心化已不是主流。

近代化以来,日本无意间点出了'限制汽车+细密路网+TOD'这样现在看来业内会青睐的"规划点",另一方面却与同期的西方一道放任了单家独院的郊区蔓延。

图3. 田园调布开发的老照片

(*. 彩蛋: 彼得卡尔索普1993年出版的TOD示意图与这个地方很相似)

III. 政策思路

日本城市市场化,政府政策通常限制但不指定具体开发区域。中国城市有'指挥',往往会指定区域进行开发。而当城市化速度过快,两者的城乡边界都常常模糊。

东京的城市化历程其实与美国城市的市场主导异曲同工,主要区别在于'铁道主导'及'有一些政策控制'。近期为止(图4),东京的建成区基本在沿着铁道线自然扩张。

图4. 东京的建成区 by Atlas of Urban Expansion (Angel et al., 2016)

IV. 开发目的

日本增长期的开发目标单一,主要考虑安顿新增城市人口。中国增长期则较复杂,土地财政、紧凑规划、全球竞争都考虑。其实80年代后两国都推过高层开发。

实际上东京在这'失去的二三十年'修了大部分现存高层大厦。这一方面出于与国内相近的规划思想,另一方面旨在参与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竞争 (Sorensen et al, 2010)。

图5. 东京郊区近期的住宅项目代表之一 - 柏の葉キャンパス (柏之叶校园)

V. 区划思路

日本的全国统一土地分区是向下兼容型的,最高密度分区通常也允许建低密度一户建。中国的分区各地不尽相同,建造单家独院在很多情况下有变成违建的风险。

因此相比其他国家,单家独院在日本有更多建造机会,常常与高层住房一齐出现。同一区域内的建筑形式也较丰富,而至于这样是多样化还是杂乱化就见仁见智了。

图6. 东京月岛区域的一户建/高层混搭式景观

(*. 彩蛋:这里是羽海野千花作品"三月的狮子"的取景地)

图7. 英文版的日本统一用地分区准则

VI. 用地方针

日本全国人口密度比中国高、人均耕地也较少,人口聚集于平原部分。不过国内黑河-腾冲线以东资源状况也不算太富余,又有耕地红线等较保守的用地思路。

这点其他答主已经讲得很好了。大范围建设紧凑型单家独院,以中日的土地状况都是能实现的,只是这样做有相应的机会成本,而中国没有选择鼓励这么做。

图8. 日本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总而言之,中国和日本城市的建设思路非常不一样

日本战后的住宅建设和城市扩张,政策管制力度算是美国以上、欧洲未满。因此出现了类似欧美的郊区化与一户建蔓延。而过程中发展出的各种优势,比起规划所得更多是按实际情况开发的意外收获。相比之下,后发的中国用强调控思路在走着另一条路。

说到规划,东京更多实践的是管控小汽车交通与宏观的多中心战略。两者现在看来都还算成功,目前多数居民都依赖电车通勤,且其多核心格局也很明显。这从可持续城市化来讲还挺不错,但是作为目的之一,(类似伦敦等地)汽车交通就不会很舒服了。

很有趣的是在东京等地,人们会觉得新式高层住宅(タワーマンション)很高级。日本小地方一户建较多,大城市住小高层和团地的也很多,而设施齐全的新式高层价格很贵。按照目前日本的政策,高层建筑风潮还将持续下去。不过这里要展开讲就要单独开文了。

目前大陆流行的高层建筑式开发,可能确实受到香港式开发的影响。这控制住了城市边界、推进了土地财政,却也促成类似香港的虚高房价。虽然我个人也不是很喜欢一味追求密度和效率,由于上述因素和状况,我猜这个模式在国内大概也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感觉大家对土地财政非常感兴趣,下面推荐一篇很全面的直系学长写的论文


Angel, S., Blei, A.M., Parent, J., Lamson-Hall, P., Galarza‐Sanchez, N., Civco, D.L. and Thom, K., 2016. Atlas of urban expansion—2016 edition. The NYU Urbanization Project: New York, NY, USA.

Calimente, J., 2012. Rail integrated communities in Tokyo. 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Land Use, 5(1), pp.19-32.

Hebbert, M., 1986. Urban sprawl and urban planning in Japan. Town Planning Review, 57(2), p.141.

Hein, C., 2008. Machi: neighborhood and small town—the foundation for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Japan.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35(1), pp.75-107.

Okata, J. and Murayama, A., 2011. Tokyo’s urban growth, urban form and sustainability. In Megacities (pp. 15-41). Springer, Tokyo.

Sorensen, A., 2000. Land readjustment and metropolitan growth: an examination of suburban 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rawl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Progress in planning, 53(4), pp.217-330.

Sorensen, A., 2001. Subcentres and satellite cities: Tokyo's 20th century experience of planned polycentrism.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6(1), pp.9-32.

Sorensen, A., Okata, J. and Fujii, S., 2010. Urban renaissance as intensification: Building regulation and the rescaling of place governance in Tokyo’s high-rise manshon boom. Urban Studies, 47(3), pp.556-583.

Xu, N., 2019. What gave rise to China’s land finance?. Land Use Policy, 87, p.104015.


user avatar   lin-xiao-63-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台湾和日本是土地利用的极致,

因为是地震岛,早期高层住宅避震技术不够,所以不得不大量建造 透天厝(台)、一户建(日),

但是,又要在山地占70%的环太海岛上,满足稻米自给,

所以台日的道路都非常狭窄,日本压缩车型,台湾推行摩托车,都是地震岛民的压缩大法。


高赞说韩国巴拉巴拉,韩国又不地震,当然可以修大马路、盖高层,同时还稻米自给。

但是韩国这样,当然就是有代价,高层公寓生育率就是低于户建,

2019年 首尔生育率 0.72,东京区部 1.13 ,这是很公平的比较,两者都是600km²,900多万人。

虽然 1.13 也很低,但是对于大都市市区来说,0.41 是一个非常离谱的差距了。


user avatar   song-zhu-sh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没什么秘诀,就是强行塞出来的,既要高密度独户住宅又只有局限的空间,那就搞不起美欧那种粗放式的远郊独栋,相应地就必然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

  • 道路宽度急剧压缩,住宅间绝大多数道路仅能同时过一辆车,能容纳对向来车的就已经是干道(在日本就是能起名字的“xx通”),能容纳四车道的就是“大型”主干道了。
  • 多数独户住宅无法保有停车位,只能开辟空地做公用停车,更几乎没有路边平行车位(像美欧常见那种自己车库门前还有一排平行车位的就不用想了)。
  • 主流车型只能是K车,车辆长宽受严格限制,购买更大的车型要加税,且要提供停车位证明。
  • 受道路宽度影响,公共汽车的通行范围同样受限,基本只能在两车道以上的干道行驶。

这种风格显然不是世界普遍现象,全世界有几个国家是以K车为市场主流车型,而且要对车的尺寸征税的?而且要知道K车的尺寸排量标准在战后已经修改过几次,这说明日本道路的最初设计规格就是往小来的。可以对比,东京圈一都三县的面积和洛杉矶都市区差不多,但人口密度是洛杉矶圈的2.6倍(每平方千米2660人/1060人)。两者的外圈居住区都以独户住宅为主,洛杉矶的人口密度和平均独栋面积已经是美国的极限了(其他美国城市都市区的人口密度不到洛杉矶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除去东京内圈的高层公寓,剩下的居住空间也就只能从道路上压榨了。比如这是同比例尺下的洛杉矶和东京类似的以密集独栋为主的居住区,论单间独栋住宅的面积,洛杉矶并没有比东京大出多少,可见东京为了容纳一户建空间对城市道路做了多大程度的极限压缩。

上图中典型的内部街景对比,可见,要实现日本式的高密度独栋,你得把人行道、绿化带、路边公共停车、大量自家车位、以及一条正式车道都给拿掉,而整个城市中绝大多数区域都只能布置这种在日本连名字都没有的路。

============================

其实,日本旁边的韩国就和日本恰恰相反,日本大概一半多人口住独户住宅,而韩国正好反过来,全国一半多人口住在高层公寓[1],而且不仅在首尔釜山等大都市的内圈,韩国在都市区远郊和中小城市(如大田、光州乃至济州岛)都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高层公寓开发,要论对小区式高层公寓的热衷,韩国绝对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

论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韩国的形势比日本更差,韩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6%(10万km²/38万km²),但人口却达到日本的41%,人口密度是日本的1.5倍,而日韩两国的山地面积都占国土面积的70%以上。而现实中,韩国农业基本与日本一样,也实现了主粮大米的完全自给。

实际上只要你同时去日本和韩国旅游一遍就能体会到了,同样是一极集中的大都会,韩国首尔郊区主干道也可以修双向八车道的宽敞柏油马路,一般道路也是4~6车道的标准配置,双车道小巷也有绿化带和人行道,路上也不是日本遍地的K车,路面公交远比日本快捷和方便,商业地带可以随着城市道路沿途铺开(而非日本那种局限于駅前的形式),完全没有日本那种走在路上无处感受不到的过密感。但实际上无论韩国还是首尔,人口密度并不比日本低。

但是要知道,日本这种压榨城市空间到极限的过密规划,仍然免不了占用极大面积的市郊土地。下面这是以首尔和东京市中心为起点向西30千米范围内的城市用地情况。这里很明显,首尔市郊已经有了大片的农业用地,而且截图中的建成区已经达到韩国首都圈整体人口的至少七成了。而下图的东京都西侧30千米区域已经完全被居住区占据,基本不存在农业用地,但这只是东京圈4点钟~7点钟方向的市郊辐射圈之中,大概一个钟点的角度范围的三分之二,占整个东京圈人口估计不到三成。然而,在土地已经占用到如此的程度下,在已经距离东京市中心30千米乃至更远的区域,道路依然只能修两车道干道,巷道挤一辆车,这就是大规模一户建的代价了。

不止在首尔,韩国的中小城市同样也兴建了大规模的高层公寓区,比如下面是韩国高层公寓兴建程度最高的光州市。光州是韩国第六大城市,面积500km²,人口超过160万,而与之对标的日本仙台市,面积786km²,人口才刚刚过100万。仙台市就是比较典型的日本中小城市,除了市中心和铁道线附近有少量団地式公寓,其余地域皆以一户建为主。可见,对于中小型城市,日本的容纳能力明显低于韩国。

而且,日本这种高城市化率下的大规模独栋模式明显只会恶化日本的老龄化和地方人口流失问题,地方城市的大量土地被老龄人口的独栋住房占据,本地年轻人只会更愿意上东京住公寓。所以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地方人口普遍大幅流失,但东京内城的人口却在以10%的速度猛增[2];而韩国的地方人口普遍在增长,反而首尔内城的人口在下降,这明显要归功于地方大量郊区新城的兴建[3]

==============

另外,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显然不可能以日本式‘一户建’,也就是所谓单户分离式住宅(single-family detached house)为主流。日本这种严格规划且压缩城市道路的尚且居住得如此密集,其他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独栋分离住宅只会比日本更局促和无序。真正去过“发展中国家”就知道,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带,满足日本这种一栋一户标准的独栋建筑物,一般叫做棚屋,如果聚集人口多了,那就成贫民窟(slum)了。

就我去过的墨西哥城而言,大多数城市住宅是二至三层、彼此间完全相连的砖房,中间时常夹杂着一些五六层以上的公寓,但所有建筑基本都共用墙壁。大多数联排住房基本没什么统一规划,富人区的外表装修好一点,而穷人区就显得十分破旧。这种联排住宅形式对应的是欧洲的“terraced house”或者美国的“townhouse”,跟日本或欧美郊区那种分离的“detached house”完全不是一回事。

根据谷歌地图的街景观察,拉美和东南亚的主流城市住宅应该都是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房型。从外表可以看出,墨西哥这种住房出租、独户、多户同住的都有,但整体的居住条件并不理想,各户经常随意改建,而且大多联排房没有车位,车辆只能停在路边。风格大概是下面截图的街景这样:

不过墨西哥城的整体城市规划比较规整(主要是路修得比较完善),没有形成南美、南亚、东南亚等地那种大规模无序堆积型的贫民窟化旧城区,所以墨西哥城的高层公寓建筑并不多。但对于很多城市旧城区slum问题相当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只是在中国一般叫“城中村”),大量新建高层公寓楼是非常普遍的做法。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例子——印度巴西,这两者都是在大城市内产生了巨大的贫民窟地带,比如印度孟买著名的Dharavi区(2平方公里内住了数十万人)。对于这样的情况,无论要改造搬迁旧城区贫民窟还是安置城市的新中产阶级,同时不至于恶化亚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标配的严重交通拥堵,最快、最好的做法显然是兴建高层公寓(当然房价问题在这些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印度和巴西是高层公寓新城改造比较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时常有高层公寓紧挨着贫民窟的画面,比如这是印度孟买:

这是巴西圣保罗:

参考

  1. ^ https://www.teoalida.com/world/southkorea/
  2.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kyo?oldformat=true#/media/File:Growth_rate_map_of_municipalities_of_Tokyo_Metropolis,_Japan.svg
  3. ^ https://gefira.org/en/2018/01/11/childless-south-korea/

user avatar   fu-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去看下东京都内一户建的楼间距。

基本是零!

窗都不能做开窗,因为你家一开窗就超出你家的宗地范围了。

为啥要法律规定变态的限高,通常三层的房子连阁楼都造不了,层高也很矮。

因为限不了楼间距只能限高了,就这样还动不动被邻居家遮住阳光。

阳台说不定还没42码的鞋宽。

因为再宽一点又超出你家的宗地范围了。

很多一户建所谓的“庭院”,比排水沟宽点有限,铺上石子种点草。

买车要审查你家停车场的长宽,四米出头的车位就踏踏实实k-car吧。

归根结底是因为土地私有。

所以利用率要做到法律规定的极限。

好不好住见仁见智吧,三层一户建带一个车库,加一起实际面积和国内建筑面积100平公寓也差不太多(算车库哦,想象一下把车停家里)。

但是层高就有点压抑。

卫浴更是逼仄。

二卫的洗手池一般是采用在马桶水箱上面的设计。

木造房屋便宜是真便宜,造起来也真快,和搭积木一样,卫浴阳台都是工厂做好现场装配。

二手房也基本不值钱——是真的没啥价值,五年以上的房屋基本就只有土地价值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种花自由与修理自由,这是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民毕生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有条件的住在郊区独立屋,日本条件差,也住到了没胸没腚的一户建了。

被一群恬不知耻的学霸牵引着,人类过早地进入了后工业、办公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遗传因子还没彻底进化掉呢,不在地里拾捯一下春夏秋冬,变天的时候交感神经就容易发作;不在车间就在车库里,敲几锤,拧几个螺丝,焊一点东西,闲下来副交感神经就会作祟。

高大上的楼房,行吗?


user avatar   yang-jing-we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问反了么。日本那种才是世界主流。注意我说的世界不特指发达国家,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普遍也是独户为主的居住模式。

中国这种属于特色制度下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之一。只是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各种扭曲了,反而觉得不扭曲才是不正常了。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地根本就不缺

日本面积大概只有中国的1/30吧,人口是中国的1/10,然而日本全国住一户建的人口大约占55%。在东京都这样的大城市也有28%,偏远地区是80%以上。

典型的一户建,地基面宽5米,纵深15米,占地75平方米,盖成三层,套内应该有接近200平方米了,住一家四口很舒服。出了家门就是马路,只要不是太偏,往不同方向走三四百米有不同线路的两个地铁/电车站,相对的,车位就是奢侈品了。

我们经常说的18亿亩红线,如果让全国人民都住上这样的房子能用掉多少亩?

计算一下,一家四口占75平方米地基,就是(14亿/4)*75=262.5亿平方米,折合0.4亿亩。

考虑公共设施、道路、绿地之类,容积率按20%计算,也只需要2亿亩,还不算现有住宅腾出来的部分。所以说地有的是,根本住不完。

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好的不学,偏偏把最不长进的香港的地产制度学来了。

----------------补充形象一点的资料,看地图-----------------------

看以上两张地图,比例尺相同,JR大阪环状线总长21.7公里,北京地铁2号线总长23.1公里,也基本相同。

我在南边新今宫站附近、东边森丿宫站附近、北边梅田附近三个红圈,再加上再往北的新大阪站(移到北京地图上大概相当于北土城到奥体之间)这四个地方都住过。除了梅田这里是纯商业区以外,剩下三个地方都是大片的一户建。

自己用Google earth看看吧,眼见为实。


最后再补充一下,日本类似地段最常见的是外观类似联排,实质独栋,没有院子、没有车位的房子。和左邻右舍不共享隔墙,可以一家一户拆掉重建。不过和左邻右舍之间也几乎没有空隙,两侧隔墙没法开窗,采光通风只能靠前后两面。

在类似地段,有院子和车位还是比较奢侈的。如果位置再偏一点可以有车位,不过到城里上班停车也很贵,所以日本人出行还是以轨道交通为主。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城市的密度其实很低。北京市理论上有1.6万平方千米,但是建成率低于17%。

东京实打实的有超过3600平方千米的建成面积。

洛杉矶之类的城市也差不多。不存在广大城中村、农田、空地。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海建成区面积(15万公顷)至今低于耕地面积(19万公顷);北京建成区面积(12万公顷)只有耕地面积(22万公顷)的一半

东京都建成区面积是耕地面积20倍以上。

当然,你要提这个事,网上就会一堆键农喊要饿死人了。

实际上,哪怕中国14亿人全部住一户建,需要的土地面积不超过5万平方公里(这还是按照户均占地100平标准,实际上东京的一户建都做不到100平);如果再让其中30%有钱人住上低密度独栋别墅,最多需要7万平方公里。

且不说已经存有的城镇住宅土地面积,仅仅农村宅基地面积就有超过11万平方公里。

家家住独院,对中国来说土地根本不是障碍,生产力也不是障碍。

障碍是什么,懂得自然懂。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日本粮食自足率不到百分之四十,中国自足率接近百分之百。

当然了,即使全民一户建也占用不了太多地方。

但是

二,狭窄的居住空间与高额的房价可以抑制平民的生育欲望。




     

相关话题

  二战期间,日本国内是怎样的景象? 
  古代日本和朝鲜在使用汉字前没有发明出文字吗? 
  日本动画/漫画算文化侵略吗? 
  高中毕业生考日本公立大学真的很困难吗? 
  日本不同音乐流派里,最有才华,且成就、影响力或销量最高的“创作型歌手”都是谁? 
  二战日本把主要资源投入到海军是不是错误的?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何时会降至零? 
  如何解释藏族人口不到千万分布的地域却很广? 
  日本有哪些好吃不贵的米其林餐厅? 
  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崇拜麦克阿瑟?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人建议穷人不要生孩子?
下一个讨论
悬梁刺股破伤风,求下句有大佬吗?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