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呢?你们以为啥是新常态?公司倒闭,就业堪忧,互联网等新蛋糕凉凉,牛皮吹不下去了又不乐意踏踏实实做人…
再说了。深圳本身物业价格供需侧就一直波动剧烈,还不听话,涨得飞快,自然跌得飞快。新常态下深圳某些物业使用权暴跌50都不稀奇…
今年一线包括部分强二线城市写字楼行情都不好。
原因就两个:
一,供应太夸张。
二,互联网伪创新全面凉凉。
可能是口径问题,有个高赞引用数据不是很准确。深圳第一季度写字楼供应量是十年来最高,而且后面还有大量供应在排队,深圳今年写字楼供应量是真的有点大。
供应太大,预租就不好;预租不好,就跪舔式招商。因为升级改造困难,写字楼品质和新旧程度关系巨大。新楼租不掉,租金压下去,老楼续租就进入买房市场。而且这个连锁反应是很厉害的,一个楼有一家降租,后面都必降。一个区块有一个楼降租,除非标杆性特别强的宇宙盘,基本都跑不掉。
但深圳不好不是个例,北上广其实都不好,只不过供应没深圳猛。另外上海有个心理支撑是外资在买楼,虽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但过去半年外资已经在上海结结实实扔进来400亿。
都不好的共性原因并不是很多答案过于宏观的因素,而是一个具体细分市场断崖式下降:互联网伪创新淬死。
业内的都很清楚,由于供应迅猛和追求办公环境高大上的外资企业退潮,甲级写字楼市场早就应该萎了,能坚挺到去年全靠“新经济”支撑,也就是互联网伪创新模式。比如:互金P2P、吹泡泡流量跃进疯(某新四大发明之流)、核心竞争力是PPT的烧风投小微、游戏公司(这个主要是受政策波及)、骗补产业链(二线更严重)、骗子产业链(还记得VR元年、区块链元年各种元年嘛?大家一起回忆下当年他们画的大饼)……17年到18年互金先凉了,18年下半年到现在是全面凉。上述撑住前几年写字楼的供应“新经济”除了医美拜整容需求坚挺还能打,可以说是全线败退。凡是这些“新兴产业”集中的城市(深圳就很典型),今年写字楼需求端都会萎靡。写字楼先一步退虚复实,回到传统需求为主。但是传统经济并不好,除了粤闽等地房地产大佬们总部进一线提供一些利好,总体不足以填补空白,租金自然疲软。
之前有人分析过,深圳写字楼不是去租,而是去炒的。描述基本就是先租几层,之后拿着租约(不见得是真的租约)去银行贷款。贷款之后继续炒租金,之后继续贷款,和炒楼的玩法差不多了。
但是这种玩法资金属于无底洞,多少钱都能套进去。一旦流动性收紧,基本就是塌方式的下跌。很不巧,深圳写字楼的玩法最近到瓶颈了。
多说两句,深圳那边的赌性比较重,基本都是加杠杆搏个富贵,信用卡套现当首付都是基本操作,高利贷还月供都是必然选择。
租的公司少了、需求下降了就自然下跌了呗。就拿我司来说,经常被深圳当做明星高科技企业来宣传(不是华为),但研发和制造去年就全部搬到了松山湖,深圳只保留财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说不好听点就是个空壳而已。
没办法呀,深圳太贵了,东莞给的条件又太过诱人,现在在松山湖自建总部和研发大楼了,以后不排除彻底连根拔起全部搬到东莞。
企业都是逐利的,深圳又没有北上那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当初我司崛起于深圳无非是特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罢了。但现在,深圳早就特区不特,和其他城市没啥太大区别,地价租金却贵好几倍,老板们可精着呢才不会买单。现在还在硬扛的企业无非就是早年地价便宜的时候买地盖大楼了,和早年来深圳买房的那批人一个道理。
看看下图的工业用地价格,要你是老板你怎么选?连996都要压榨的资本家们,这样巨大的成本差异他们却视而不见?
说说自己身边的情况
北京,三环四环之间的写字楼
楼里已经空了一半以上了,今年,我们也裁员一半,而且也要搬走了
因为三环里,有比这还便宜的楼!
这就是实际情况!
没关系,科技园地铁不是人还是满满的嘛。
我看租金再涨点没问题啦。
//
说人话,租赁市场总是比房地产市场更敏感。支撑不住利润,没人干的,或者这么干的都死了。
/附加
其实有人问深圳和北京上海的区别。当然有区别,
北京是有政治光环,有首都的加成。这个宪法不改就不会变。当然政府也在做一些疏导。
上海是长江流域的龙头,太多企业在这了。只要长江没改入海口,也不会大变。
深圳就没这些条件了。而且对于一个立志转型为高科技的城市,人才是最大的问题。北京,上海,房价再高,他本省就有很多高校,也有很多的人口,可以培养很多人才。而深圳完全要依赖外来人才。自己的造血能力完全不够用。而现在的房价导致的生活成本,已经把普通人才来深的可能消灭了。而且他们也不是非到深圳不可。这样深圳怎么发展呢?一个公司只要博士吗?
任何一个城市,产业升级都是好事。但正常的升级是有新的增加值更高的公司因为需求而把房价提高,然后相对不挣钱的公司不能支付这个价格而搬迁,空出资源。
现在深圳是直接涨价,把相对不挣钱赶走,但却没有足够的接盘者。在经营上,叫做“资金流断裂”!
/打个广告
我们公司是传统行业,在深圳很偏很偏的地方(有多偏呢,就是我租个两房一厅的电梯房才花了1300)
就这么偏僻的地方,街道政府还要过来赶我们走,说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欢迎我们这种传统行业的公司。
本人深圳某世界500强研发中心中层管理,从2017年年底研发中心整体全部搬迁到武汉光谷,深圳一个不留,不愿随迁管理层就地解散。到去年年底已基本搬迁完毕。由于年纪大(深圳只适合年轻人,就业市场对于超过35的中层管理者十分十分不友好),找不到下家,我目前也来到了武汉工作。嗯,家庭长期分居了!
来武汉后负责了整个部门的重建,发现这边的人才质量比深圳高真的太多了、性价比也高一大截!迁播武汉后,研发中心运行成本下降40%多(主要是房租,待遇同级别倒和深圳给的一样),而且个个工作有奔头(我司给的待遇在武汉买房还是还是容易的)、团队比在深圳稳定太多!
听说明年实体业务会迁到广州,在深圳只保留一个名义上的总部(市政府不让迁)。讽刺的是,去年广州也有一家世界500强把总部搬到了深圳,那就是房地产企业恒大。也许深圳只适合房企吧,呵呵!碧桂园再把总部搬过来前10房企基本都在深圳了。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人类没有“进化”(更准确的表达是:演化)出爱情,只是“发明”了爱情。
它不具备演化的以下特征。
1,演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物种存在的基础。爱情不是。
例如直立行走、大脑的应用,都是人类这个种群延续至今必要条件。而爱情在人类的延续的百万年历史中,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国历史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没有影响人类发展的数量,也没有影响人类发展的质量。
2,爱情并非必现的结果,它充满了随机性。
爱情不仅不是人类的特征,它更像是一个神迹。人的爱情在不同时刻可以投射到不同人的身上,甚至同时投射到多个人身上,而很多人终生都不出现爱情。
3,爱情无法被明确定义,没有特征。
爱情的定义至今为止只有一个框架,而没有明确的定义。比如其生物学基础“荷尔蒙”,在很多爱情定义中解读为“性欲不是爱情”;比如其生殖导向,被解读为“繁殖恋不是爱情”。……实际上对爱情所有定义,都可以被特例挑战。他不具备任何显著特征。
为什么说爱情是被人类发明的?
我之前就回答过类似的题目,爱情这个概念的出现得非常晚。西方世界里类似于爱情的定义(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最早大约出现在1500年前,而且是柏拉图用来描述男性之间的情感。现代意义的爱情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产物,不到500年。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爱情的东西,但大部分是现代意义的“喜欢”,如心“悦”君兮君不知。直到80年代末,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加上商业话语的逐渐丰富。爱情这个框架,以各种形式和定义“教育”大众,最终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说的这个没有明确定义和内核的爱情云团。
脱离了这个教育的过程,爱情并不会自发的产生。比如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的地区,人们会普遍的表现出“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的特征。
爱情不是演化的结果,而且和哲学、价值观这类东西一样,是人工发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