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用“缺失”这个词可能不太合适,因为广大的音乐教育从业者们确实已经做了这件事了,只不过还没做到那么好。大家关注的古典音乐教育的同时,我觉得更需要关注的整体音乐素质的教育。
音乐教育从理论层面来讲,一般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而针对包括古典音乐教育在内的素质音乐教育,更主要还得靠学校音乐教育来实现。
我曾经在硕士阶段做过一个课题,调查一个地级市8所小学的音乐课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后,有几个问题的反馈值得大家思考:
问题1:小学生喜欢音乐的类型。
53%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19%的学生喜欢钢琴音乐,16%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7%的学生喜欢艺术歌曲,3%的学生喜欢说唱音乐,2%的学生喜欢交响乐。
问题2:写出你喜欢的中国音乐家。
48%的学生写了周杰伦、TFBOYS、鹿晗这些流行歌手,32%的学生写了聂耳、冼星海等中国音乐家,20%的学生写了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家。
问题3:尽可能的写出你知道的民歌作品。
39%的学生一个首都不知道,32%的学生能写出1个,17%的学生能写出2个,10%的学生能写出3个,2%的学生能写出4个。
类似的问题课题中有20个,但我觉得这3个问题就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不光是题主所提到的来自西方的古典音乐,就连我们中国自己民族的音乐,现在的小学生也都学不好,记不住了。
其实,我们光看这几道问题会想,这样的答案不是很正常嘛,现在正常人有几个还能接触到民间音乐呀。但这个事可怕也就可怕在这,因为我们调查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在当时接受调查问卷的学期内的音乐课上,学过至少4首不同民族的民歌作品,也了解过中国音乐家的故事。
那问题出在哪呢?
正如我在之前说的,我们如果排除调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层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校音乐层面的问题出在哪。一般来讲,学校音乐教育的因素可以分为四个:教材、学校、教师、学生。
1.教材:我看到有其他知友列举了七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内容,大家通过他的回答可以看到,我们中国音乐教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包括了中外代表性的作品和体裁内容,如果我们能把教材上的内容学好,那已经是相当好的水准了。并且我个人觉得,能给全国义务教育出教材的,一定得是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大佬,而且是一群大佬,教材内容的确定,都得是经过大佬们多次讨论后决定的。所以,我们这些音乐学术小透明能想到的绝大多数内容,他们都一定考虑过。所以,在教材上,完成音乐素养教育,让学习者了解中外古今音乐的基础常识,是没问题的。
2.学校:我觉得在学校层面,有一些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我在硕士期间到连着做课题加实习,先后在几个中小学呆过几个月,当时主要做的事就是听课和教课,在学校待久了,你会慢慢习惯一件事,就是音乐课真的不重要。
首先,音乐科目还没纳入到升学考试体系中,所以在学校整个学习氛围中,主课要比音乐课重要的多,所以你在学校里,如果看到在期末一个老师在学校里满脸笑容,花枝招展,没有错,那一定是课都被要走了的音乐老师;
其次,学校每年的经费是有限的,要是有钱的学校还好,可以批给音乐美术教研组一些钱买一些教具啥的,要是没钱的学校,音乐美术体育这些课基本就是能省则省;大家要知道呀,学音乐这个东西,能够实际操作或见到或听到一些乐器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
再次,在这种氛围下,作为一个音乐老师,你的观念会逐渐发生改变,会慢慢变得消极。在音乐教研组,你如果看到一个老师精力充沛,每天都在写教案设计课程,那这个老师应该是刚毕业新来的,因为老教师们没课的时候一般都在玩手机。在这种状态下,你说人家数学老师说有一张卷没讲完,想管你要一节课,你说你好意思不给吗?
3.教师:我觉得在教师这,其实也有很多问题。
我得说句实话,我觉得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尤其是地方中小学的音乐老师自身也都普遍缺乏音乐素养。因为老师们在毕业就职时,大学学习的中西音乐史呀、民族音乐、世界音乐这些基础课的内容基本忘差不多了,甚至有的老师当时自己在大学的时候也没学好。这就导致老师们在教课的时候,很可能自己掌握的知识也比较有限,所以你让他好好讲,他很可能也讲不出太多东西。
再加上,在我接触的的中小学音乐老师中,绝大多数老师们写的教案,基本都是从网上“借鉴”的。除非是有公开课,或者参加教学大赛,否则很少会自己设计或写作。音乐课其实慢慢就变成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这就让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还有就是课时的事,有的时候其他主课老师管你要课,你是真的不太好意思不给。单位里的同事就那么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要是太耿直,也会有一些麻烦事。所以,这个事也挺难弄的。
4.学生:我们在上课时的普遍感受是,学生上音乐课纯粹是为了放松休息的。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你能明确的感受到学生们在数学课和音乐课上的状态和氛围差距。其实音乐虽然算是个副科吧,但是音乐学院的老铁们应该都会明白,音乐是需要付出时间练习,比如你学习一首歌,你得回家练练才能唱熟,可能还得花点时间才能背下来。那你说,在当下这个学习状态下,你给学生留一个音乐课作业,让孩子们每天回家背诵五个音乐家小常识,学唱一首民歌,这家长不得来找你吗?还别说,我当时实习的时候还真留过作业,我当时留的是背唱一首民歌,下周抽查,然后到了下周,我真的抽了三位同学,都没唱,场面十分尴尬。最后是我自己含着泪背唱了一遍,才让气氛缓和下来。
所以你们看,想要实现比较高水准的古典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是涉及到非常多事的,尤其是在地方的中小学中,很多问题都是难以处理和解决的,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可能不够,这可能需要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来带动这件事的发展。虽然现在的情况不是很乐观,但我相信未来应该会越来越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之前的中小学教育积累主要是在地级市这个层面,我觉得我说的这些问题也许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还是非常好的,我教过一些西城和海淀重点学校的小孩弹钢琴,课上我会给他们将一些音乐历史和音乐家的知识,给他们上课,我发现他们懂的是真多,你会有一种“交流”的感觉,而并不是单纯的“讲授”,我觉得这和他们在学校的音乐课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全国的音乐教育都能达到这个水准,我觉得类似题主提的这种问题可能就会少了吧。
以上。
首先让我们看看国内官方设计的音乐教材,都包含了什么内容:
其广度、深度和寓教于乐的程度,有可能跌破你的眼镜,让你怀疑自己初中时上了假的音乐课。
如果继续看八下、九上、九下,内容只会更加精彩、全面。纵观人教版初中阶段的这套音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
如果音乐老师真的能够在课堂时间,按照教材设计课堂活动,那么我相信我国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并不会逊色于日韩和欧美。这套教材并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个乐器或者系统掌握乐理知识,但是却可以提高全国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所以问题又回归到了:你上过这样的音乐课吗?
大家的故事或许都是,音乐课直接被语文课数学课占据了。其实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棒的音乐老师,他可以按照上述教材的大纲,带领大家做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同时对西方的古典音乐史信手拈来,放在今天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科普up主。可惜重点班的学生直接将音乐课看做刷题的时间,以及提前冲出教室跑去抢饭的时间。
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便是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停留在“唱的高、弹得快”的层面上。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如果看看西方流行的音乐节目(The Voice,X Factor等),能够赚足导师和观众点赞的,也都是停顿一秒后爆发出的“AND I WILL ALWAYS LOVE YOUuuuuuuu”以及I Have Nothing的那个气势恢宏的“Don't make me... CLOSEEEEEEE ONE MORE DOOR”的转调。
全世界观众都在默认选择更好的belter(高音歌手),那些能够更直接带给他们生理听觉刺激的歌手。但是下一代的欣赏水平,能否比高音、更高的音、海豚音、更高的海豚音宽广一些,还是要靠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实际的执行程度。
不是“古典音乐教育”的缺失,甚至不是音乐教育的缺失,而是缺少接受非功用目的性的一切教育的闲情逸趣,等到美术课音乐课不再会被数理化占课了的时代,再来谈是否缺少古典音乐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