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我的专栏《古典音乐笔记本》:
在西方音乐中,在浪漫主义时期的瓦格纳到德彪西的音乐中,调性已经开始逐渐模糊,音乐慢慢朝着“无调性”发展。从20世纪的勋伯格开始,无调性音乐正式确立,到后来的“十二音”基本脱离了“十二平均律”的限制。所以,如果你想听非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可以听一听勋伯格及勋伯格之后的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例如:
无调性音乐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一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二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三首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共21首,1912)
十二音音乐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1923)
QQ音乐 ——勋伯格:《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1947)
十二音作品
QQ音乐-专辑 ——贝尔格: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1925—1926)
QQ音乐 ——贝尔格:《“天使的回忆”小提琴协奏曲》(1935)
十二音作品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1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2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3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交响曲》第1乐章(Op.21,1928)
QQ音乐 ——韦伯恩:《交响曲》第2乐章(Op.21,1928)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1乐章(Op.27,1936)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2乐章(Op.27,1936)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3乐章(Op.27,1936)
QQ音乐 ——瓦雷兹:《美洲》(1921)
QQ音乐 ——瓦雷兹:《比重21.5》(1936)
QQ音乐 ——瓦雷兹:《电离》(1933)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QyOTY0MjEyNA==.html ——瓦雷兹:《电子音诗》(1957)
https://v.qq.com/x/page/w0145ohskzo.html——梅西安: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1949)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大型钢琴套曲《鸟鸣集》(1956—1958)
QQ音乐 ——梅西安:钢琴和乐队曲《百鸟苏醒》(1953)
QQ音乐 ——梅西安:钢琴和乐队曲《异国鸟》(1955—1956)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大型乐队曲《时值色彩》(Chronochronie,1960)
https://v.qq.com/x/page/r0143s78e0w.html——凯奇:《4'33"》(1952)
我先来吐句槽:现在有些人吧,别人做一些自己不懂或不能接受的东西,就先给别人贴上个争“逼格”的标签。这无调性写作和逼格有什么关系?传统功能调性那个写法,巴洛克时期的确立不过一百多年,古典时期才短短五十年,浪漫时期也才100年。无调性音乐都出现了一百多年了好不好。每个时期的风格都是很不同的好不好?听20世纪以前的有调性音乐就是真诚听音乐,听或者写20世纪以后无调性的就是为了显得“有逼格”?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对于当代作曲家,非功能调性和传统调性的音乐音响听觉和音乐写作思维,已经是非常正常以至于是一种本能的音乐材料组织习惯了好不好- -觉得写无调性音乐是为了显得“有逼格”的人,十有八九是对当代音乐和音乐创作这个行当一点都不了解,对古典音乐历史的整个大框架也没什么深入了解的外行。
______________
另外,不同意
@Lawrence Li的答案。Li的答案下方关闭评论了,所以只能写在这里。第一,我不知道他的答案里的“分叉”是什么,但是现代音乐的几乎每一个重大议题和风格,都已经被写进严肃音乐史并且被人承认了的。第二,我不知道他看的是哪本音乐史,但是他所提到的”有原创力却没有被严肃音乐/艺术音乐史接受“的”爵士乐、摇滚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等",其实也是被严肃音乐史接受的。外国的几乎每本现代音乐史或者西方音乐通史,都是有涵盖这些内容的。并且这些音乐形式,都被认为是重要而有意义的,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