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从产业经济角度简单说说这个问题。来谈谈“免费商品”是如何刺激消费的。
在数字经济时代,越来越多形式的“免费产品”出现了。而许许多多的免费品都是以年轻人作为目标群体的:比如说化妆品的赠品小样,百度搜索,各种免费观看视频的网站,在线游戏免费玩,微信的免费读书卡等等。然而免费品真的就是免费的么?
在传统的电信市场的竞争模型里面,新的市场强势进入者们会有更高的倾向向消费者们提供“免费产品”,使得消费者们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上,以此获得市场占有率,并在之后的几年收取更高的利益回报。比较经典的例子经常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手机联网模式之间的竞争,后来的网络商总是会倾向于给消费者更多的“福利”和“免费服务”。这种“免费服务”更像是一种宣战的模式,以此来向市场展现自己雄厚的资本实力,并且也并非长久。因为最终等到占据市场一定份额之后,企业会提高价格,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还是会在之后付出使用的代价。
近几年来互联网和平台经济的兴起,无疑再次拓宽了“免费产品”的界限。许多产业巨头把目光瞄向了流量经济所具备的潜在市场上,“免费产品”意味着许多平台的免费使用,免年费,或者是只收取很少的年费“交个朋友”。以此获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且产生潜在的广告投放价值。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当然是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事实上使用这些搜索引擎当然是免费的,但是每一次的点击,你都向电脑传达了你的个人偏好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未来都可能成为广告商给你定向投放广告的基础。所以那些拥有最大流量最高点击率的平台,往往也是商业价值最大,最受广告商们青睐的平台。
这些“免费产品”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对于消费者而言,提供免费的产品意味着零风险零成本,因为任何付费的支付都意味着要承受“买到一坨屎”这样的消费风险,你也可能花了钱买到自己根本不想买或者不喜欢的东西。这点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明显,比如说你花钱买了一个游戏,但是发现根本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一点都不好玩,这就是风险。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成本,这也意味着没有质量的保证。毕竟厂家都免费送给你了,你又如何能够期望或者要求产品一定要保质保量呢?所以事实上如果要让别人相信你的产品是好的,很多时候厂家也需要通过价格来表明自己产品的内在价值。
在这样的逻辑背景下,数字经济下的“免费产品”更加像是一种时间和金钱上的权衡利弊。如果你没钱去买好货,那么必然需要接受一些免费的产品。哪怕它们可能实际上很烂,但是因为是免费你也不在乎。在你有了钱以后,如果你用的某些免费产品确实不错,你也愿意在今后的时间为此花钱作为前期使用免费产品的“补偿”。而对于那些提供免费产品的厂家来说,提供免费产品也是一种动态决策下的最优选择,前期通过免费获取流量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做了广告,然后在后期再通过流量折现实现更高的产品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下,从企业角度来看,我们一般可以把“免费产品”总结成以下四类商业模式:
所以正在享用“免费商品“的你,究竟中了几招呢?
参考:Anderson, Chris. 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Random Hous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