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一答。
对三分天下,大部分人都会想起两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
于是进一步认为三国未能统一是“赤壁之战”开始的,而“夷陵之战”最终决定了吴蜀分立的局面,否则的话,三国早已提前进入南北朝了。
其实这个说法对,但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赢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由于封建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出现不同政治要求的集团是合理自然的。三国则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汉末三强,这三个集团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
他们都具备了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同时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结成了联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势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延续,是一种必然。
而真正共同促成此局面则有以下几点因素:
从军事平衡方面来说,刘备和孙权政权实力较曹操弱小,两者的同盟牵制了曹操。而赤壁之战则直接导致了三个结果:
(1) 使得曹操实力大损,无法在短时间之内统一天下。
(2) 奠定了吴国割据的地位。
(3) 为刘备集团崛起争取了时间.。
(1) 魏虽然奉天子以讨不臣,是为国都,并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但中原与外族有大片接壤的疆域,没有山川大河的阻挡,北方民族干扰较大,所以相当一部分兵力被牵制。
(2) 东吴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天然的划分出割据片区,形成了“私兵制”等各种制度,保障了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的利益,获得了其支持。
(3) 季汉凭借居剑阁、三峡之险,相对闭塞,不易受到外界干扰,并基本得到了荆、益两州地主豪强的支持。
当这三个政治集团在其版图上都得到地主豪强的支持后,就像在当地都扎根了,想要拔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首先要明确一点,经两汉400年的发展,南方的长江流域已与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北方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北方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南迁不光带来了人口,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方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同时:
(1) 魏居北地,处于经济中心,平原广袤,保证了较为充足的粮草,且马匹雄壮,民风开放,将士较为英勇善战。
(2) 东吴居江东,鱼米之乡,经济已趋于富庶,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基本可以保证军需。
(3) 蜀地与汉中,天府之国,粮食较为充足,虽然由于地形与地缘面积,经济上有一定的差距,但并不足以导致完全覆败。
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则认为: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
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
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因此三国历史时期虽然是一个割据时期,但依旧重要,其混乱但相对于后来的晋南北朝与五胡乱华都要稳定不少,同时这一时期,北方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开始向南迁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