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人民大学教授与新招研究生断绝师生关系?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人大历史系的学生,我原本不想对这件事情作出过多评论,以免人们说我偏袒本院,然而看到Marcel答主的回答,我觉得有些事情确实需要被了解,故在此以我个人意见做一个回应。

对于Marcel答主所说的【在一个前现代向现代过渡的年代里,身份上的师徒关系,作为父权关系的延伸,正面临新兴的市民社会和陌生社会的冲击。】我觉得我还是很认同的。当代高校教育的导师和学生关系以及学分制度实际上非常西化,易于客观衡量,便于管理。然而史学作为一个非常传统,特色非常突出的学科,在西化的制度背景下,仍然保留着一部分的传统认知和沿袭。在中国传统的师承关系中,老师对弟子行径感到怒不可遏,将其逐出师门,实际上被默认为是老师的权力;然而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下,这位研究生通过正规途径被征召入学,保留其在人大历史系继续学习的资格,也是这位学生的权利。所以对教授行为是否合适的评判,除了道德,人品以外,实际上涉及了学科传统和当代观念、制度的混杂。

所以我认为我有一个同学对此的描述很准确,【孙老师和这位同学断绝关系不是组织关系,而是清理门户】。从历史学科的传统性而言,先生们自然会觉得,徒弟不教,自己应当有资格清理门户。然而从当代大学制度而言,学生是不应当因为这个理由被剥夺学习资格的。所以我认为最高票答案对孙老师行为动机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对学院而言,孙老师的行为有可能会让这件事情变得比较棘手。

历史学科的传统在另一个方面的体现,就是历史人讲礼数,讲证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十分珍惜和尊重。有网友说,历史学派系严重,关系微妙,这的确不错,但史学治学宽容,新生势力辈出,绝不会有一个老师因为派系关系对学生如此翻脸,也绝不会有老师因此无缘无故扼杀学生的创新成果。题主在问题中贴出了这位同学的朋友圈截图,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有此结果,绝对是人品问题,而非导师拒绝学术探讨。如果【垃圾】这样的用词不算人身攻击,那我真的不懂什么才叫人身攻击了。没有任何的证据,没有任何的摘录,就将大家学者说是【垃圾】,彻底否认其学术成果,这可谓犯了史学大忌。这种没有任何学术诚意的评价,是学界所不容的。另外,这位同学认为,将老师的名字用字母代替,然后才对老师加以贬低,就叫对老师的尊重——难道如果我在贬低别人的时候也都用当事人的名字简写代替,当面逢迎,私下攻击,也可算是尊重这位当事人吗?此看法实在可笑至极。所以我十分理解孙老师的愤怒,并认为有此结果,很大程度上是这位同学自己作。

目前Marcel答主的最高票回答说,这位研究生是【小愤青臧否人物,过于狂傲有错,导师不但没有在校内寻求解决程序,反而将私人领域的事情公诸网络,并单方面终止了和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关系,似乎也斯文扫地】。我想指出的是,首先,这位同学骂学者是垃圾,是在自己的朋友圈,而孙老师公开发表声明,也是在朋友圈,后来二者的意见才被转到其他网络平台。这位同学在声明中说,自己的朋友圈大多是私人朋友,是私人领域,唯一一个学者是孙老师,而孙老师的朋友圈完全不同,多知名人士、学者,这等于将孙老师的朋友圈默认为是公开领域。仅凭影响力的不同,就以此双标,认为孙老师的朋友圈是公开领域而自己的则是私人领域,这样的划分是否公平,我想请大家谨慎思考。这位同学之后又一概地说,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前后矛盾,实在令人无法理解他的标准。

Marcel答主称学生是弱势群体,没错,和颇有影响力的导师相比,学生在社会地位上的确是弱势群体。然而这件事情并不是【你弱你有理】,更不能因此定性这件事是孙老师以大欺小。你值不值得被同情,要先看你自己做了什么。可以说,在道义上,多次对其进行劝诫的孙老师,是完全占上风的。人身攻击他人,不尊重学术成果还跳脚说你怎么不帮我遮掩,这并不可怜,更不光彩。

对于这位同学的朋友圈是不是只是在进行【学术讨论】,我相信大家看过截图,都有自己的判断。而有人说孙老师对这位同学治学做人的劝诫是【压服】,我不得不在此说明,孙老师是我们的前院长,大一刚入学,孙老师就亲自给我们这帮大多数不知天高地厚,有的甚至整天想着转专业的小孩上课,讲到精彩之处还总是十分兴奋,连连感慨。孙老师,是我在人大历史学院接触过的老师当中最和蔼,最没有架子的老师之一。我相信,他不希望这件事情闹大,也绝没有恶意。

以上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个人看法和对一些意见的回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你弱你有理】的逻辑好像在网络上还十分盛行,有人看到这件事,第一反应还是老师不够宽容,学术界过于狭隘。老师做得对不对,够不够宽容,到底是谁的问题,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认真看过不同媒体罗列的证据和两位当事人观点之后,再进行谨慎的,有理有据的判断。

再说一句,看到那么多人随意批评孙老师,作为一个上过他课的学生,我真的很难过。

------

上来看到赞数这么多了,被吓了一跳……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赞同。

评论里有人质疑说孙老师一开始就是在公众平台发表的公开信,大家可以参考这位知友

@哈布斯堡列宁

的答案。我所知道的和ta说的一样,孙老师最初是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表的声明,在事件刚开始的时候对公众平台的转发并不知情。

至于这位同学最终去向如何,很难说。毕竟这件事情上他的表现让学者们失望,是否能被原谅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正如我强调的那样,如果他坚持的话,他是有权利留在人大历史学院继续研究生学业的。

至于匿名的问题,感谢知友们对我的理解。我匿不匿名,的确无可指摘。本人习惯在一切有关个人隐私的事情上有所保留,尤其是网络时代。

------

有的知友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每个人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请不要将口无遮拦,等同于学术自由。


user avatar   marcel-f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围城》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三闾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去旁听方鸿渐的外语课,觉得方水平不够,给校方写信投诉,直接被怀疑成历史系主任韩教授在捣鬼。


这个故事虽然是几十年前写成的,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学术圈里至今颠扑不破的事实:对于小辈学人,大家并不关心你是谁,更多关心的是站在你后面的人是谁。学生,尤其是尚未脱离师门独立门户的学生,在学术圈里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导师的。同样的,学生的个人言行,也会因为学生在身份上从属于导师的原因,被在一定程度上当做是导师的言行。


理解了上面的说法就很容易理解人大的这件事,阎步克作为田余庆的弟子,又挟长江学者、二级教授头衔,俨然是制度史界执牛耳的大腕,韩树峰在中古史方面,也非等闲之辈。这等狂徒今天在朋友圈里大放厥词,指不定哪天就在学术会议上公开翻脸,但这年轻人哪儿有资格当学界大鳄的对手?这气自然是撒到导师那儿来的。收这种学生,简直就是给自己埋一个定时炸弹,精明一点的导师,自然是在其未爆之时先抛掉,以免砸了自己的脚。《笑傲江湖》里,岳不群遍书武林,宣布与“不肖子弟”令狐冲断绝关系,就是今天这件事最好的类比。事实上,不止是学生的言行会影响导师,在学术圈里内斗严重一点的地方,你是谁的学生甚至会成为一个人在哪些地方不造待见的原罪,这一点,我从小就见的多了。


同时,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么一点:在一个前现代向现代过度的年代里,身份上的师徒关系,作为父权关系的延伸,正面临新兴的市民社会和陌生社会的冲击。设想一下如果师生关系被现代化,成为一种业务上的契约关系,那么这件事似乎就不用处理地如此狼狈了吧?但如果导师和学生,仅仅是上课授课,指导毕业论文什么的,似乎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多少好处,也是未知。


另外,虽然小愤青臧否人物,过于狂傲有错,导师不但没有在校内寻求解决程序,反而将私人领域的事情公开到网络空间,并单方面终止了和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关系,似乎也未免斯文有亏。至少让我觉得很不是滋味。


突然想起来,之前有时导师走不开,让我代他到外地开会,行前总是嘱咐我到会上低调听会,见到哪些老师代他问好之类的,可能也不仅仅是为了我好那。或许这位孙教授,和我的老师一样,一辈子在学术圈里以儒雅君子示人,对这种狂徒不能容忍,倒也是正常了。


user avatar   hasura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唉,看到这件事情,不禁想起来一位老先生曾反复告诫我,写文章讨论问题说话要客气,无论是写在网上还是发表文章,学术交流重在交流探讨,就事论事,不要言语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毕竟是为了说服他人,动辄人身攻击又有什么意义;做学问则要潜心踏实,要多读书,可以多想,落笔却要谨慎——毕竟东西写出来就再也收不回去了


——我不是学术圈中人,严格来讲也并非老先生的学生。在我看来,老先生肯对我说这番人生经验,实乃对后辈的提携,心中非常感激。

再看看当事导师的公开信,人家之前必然也是说过类似的话,好言相劝过,奈何学生不识导师一片苦心,变本加厉……有师徒名分还这么干,屡劝不止,碰上这样不识好歹的学生,不开除难道还留着他吗?

写学术文章尚且措辞要谨慎,而郝同学发的朋友圈,连半点干货都没有,就敢人身攻击业内学者,就这样的人还好意思说自己要做学问吗?且不说水平问题(一个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通常也谈不上什么水平),就凭这态度也根本走不长远好吗……


user avatar   zhi-xu-yixiao-bu-xu-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初降龙罗汉临凡灵隐寺,吃狗肉,喝烧酒,偷点当,逛窑子,一帮以广亮为首的正统和尚上蹿下跳,恨不能把罗汉爷生吞活剥,结果长老一句话说到点子上:偌大佛门,难道容不下一癫僧?


如此看来,那些自称或互称大师的智慧,见识和胸怀也不过尔尔,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师德更是无从谈起。再看到惹祸微博截图中屡次出现天朝历史上最盛产不知 道深浅死活的二货的大魏晋字样,更是凭添了许多喜感。尽管读研如戏,全靠演技,然而做久了卧底真就整个圈子逢人跪求个想做好人的机会也是真心让人醉到不 行。


记得古希腊大师亚里士多德有过这样的名言: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而潜台词不过是,老师虽好,但绝不要阻挡我装B,否则别怪我分分钟把你面子当鞋垫子。


所以你看,古人多明白对老师所谓的爱与尊敬说穿了不过就是客气客气,真正决定你在某领域里NB还是SB的,毕竟还是你赖以装B的实力。


user avatar   noname-noname-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光文史哲,只要是学术界都是这样子,有人的地方怎么能没有江湖?我想了一下,我的学生要是在微信里面指名道姓地骂我PhD老板,我不一定会厚着脸皮发公开信,但扫地出门划清界限那是显然的。

所以说公私还是要分开,做事情要职业一点。不管是上课的本科生还是带的研究生,微信、QQ、facebook什么的我都是一概不加。如果是本科生的话我连手机号都不会给,老老实实email联系或者来办公室找,真要想毕业以后保持联系的话还有个Linkedin。




  

相关话题

  生活中有哪些「人多力量大」的反例?原因分别是什么? 
  可以说说你们保研的经历吗? 
  读研一学期了,什么都没学到,怎么办? 
  导师为什么会不相信学生? 
  如何评价哈工大某老师不允许实验室硕士出去实习,称「实习无用,就像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你认同吗? 
  课题组里有一个卷王是什么体验? 
  家庭困难要不要读研究生? 
  贫富悬殊是社会的必然现象吗? 
  如何看待我国 2020 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 300 万? 
  23 岁研三学生校内坠亡,父亲称其曾因实验室任务没完成多次遭导师批评,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宝钢医院手术室火灾,医生撤离后手术病人身亡的事件?
下一个讨论
为了让演员表演得逼真,在拍摄时给演员施加真实的痛苦、折磨,这种做法是否人道?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