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大决战辽沈战役》,对林彪在彰武车站站台徘徊踱步之场景,深为感慨,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我们常常说人生的站台。
站台好比一个十字路口,往往面临一种抉择。
我们又常说,人生很长,但关键的时候就那么几步。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带来不同的结果。
人生如此,战略抉择也是如此。
因此林总这个站台上独步徘徊的镜头,让我分为感慨,亦为电影选择这么一个精辟镜头,深为叹服。
《大决战辽沈战役》一共200多分钟,前面一小半篇幅在讲林彪在先攻击锦州还是先打长春之间的战略摇摆,这种摇摆不定,既是林彪本身性格使然,也反映出辽沈战役战争态势发展之艰难。
看完全片,我感觉林彪当时种种心态,电影《投名状》中倒是有句台词很好地表达出这种谨慎和疑虑,那就是“我这一生,如履薄冰”。
林彪的性格方面,也确实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他这一生打仗,重要决策据说都要算到营、连编制,真可谓是算无遗策,有7、8成把握,才肯下定决心。
但是攻锦这个决策,当时看来,恐怕只有五成把握,所以林彪下不了决心。
关于辽沈战役进程,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即已经提出要先攻打锦州,将东北卫立煌集团封锁在关外,关门打狗,不让他们有撤出机会,不给未来中原决战增加不必要麻烦。
这一点,后来罗荣桓在劝说林彪时候着重提到
那么,林彪为什么一直对攻打锦州心存疑虑呢?
在这场军列上的3人对话中,林彪说他对之前四平之战依然有心理阴影。
太冒险了。
林彪自红军时期,掌握的一直是我军绝对主力。
东北野战军前身,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山东渡海去东北的原八路军,而这些八路军,都是原115师部队,是林彪老部下。
解放战争还没开始,国共双方抢占东北,八路军从山东半岛及华北发动10万部队去东北,是当时八路军主要有生力量,林彪也是因此被派往东北主持大局。
由于掌握的是绝对主力,林彪打仗非常非常谨慎,因为别人输得起,他输不起。
在辽沈战役战略方向选择上,林彪最初是打长春,直到攻击不利,他才于9月12日下定决心,南下攻击锦州。
但是国民党军由海路增兵3个军,在葫芦岛登陆,向东增援锦州;同时廖耀湘兵团也从沈阳出来向西增援。
在行进军列上,得到刘亚楼汇报后,林彪再次犹豫起来。
然后刘亚楼退出房间,林彪一个人站在那里,火车外灯光不停变换。
战场的形势,就如同这列火车,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分出胜负,很难停下来。
而窗外灯光变幻预示着林彪内心的波澜。这个镜头实在是太有深意了。
林彪担心一旦攻打锦州长期不克,顿兵城下,有被敌人东西夹击之虞。因此临时发电报给军委,要求转回头继续打长春。
这封电报在凌晨送达西柏坡。周恩来去找毛泽东商议。惯于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毛泽东此时刚刚吃了药正在睡觉,被吵醒后起床气很大。
可见是否攻击锦州,实为辽沈战役进程中最关键一步。
而那边,彰武车站,林彪一个人走出车厢,在站台踱步。
这个孤独的背影,是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林彪内心摇摆和斗争的最具代表性的写照。
我一直觉得,这个林彪独自在站台停留,踱步思索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战争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了解放战争最后结局,但当时身处其中的林彪,虽有打胜仗的信心,却也不敢说战争局势全然掌握在他手中。他也会犹疑,他也会害怕,这个孤独的背影,代表着军队指挥官的害怕。
最终,林彪还是下定了决心。
一旦下定最终决心,林总又恢复了往常那种霸气。
下定了决心,马上又恢复了那种霸气。
他找到刘亚楼,对他下达了经过一夜思索之后下定的战略决心,并要求刘亚楼“给我复述一遍。”
要知道,东北野战军,以林罗刘代称,林彪是司令员,罗荣桓是政委,刘亚楼是参谋长,三号人物。林彪直接对三号人物如此下命令,是其霸气的绝对体现。
这部电影,用这短短几分钟,几个镜头的转进,完美诠释了历史上攻锦州之前林彪的心境。
《大决战辽沈战役》,真是一部经典之作。
首发于观网: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8284
欢迎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