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的电影一直很许鞍华。
看似疏离但又温情的人物关系,平淡的叙事风格,以及没那么多戏剧冲突的故事。
这些特征注定拍一些片子很好看,譬如《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都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涉及角色少,代入感强。
然而,这种风格拍另外一些片子,就有点吃力不讨好。比如《黄金时代》,比如《明月几时有》。
《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不是许鞍华擅长的题材。是萧红就要起伏不凡,是方姑就要机巧谍战。她们终究和普罗大众不同,这是观众对传奇人物的定式化认知。
然而,任何一个传奇,拿出她的一天,再跌宕也会趋于平凡。任何一个现实人物,把一生故事缩成一本电影,再平凡也显得跌宕。
传奇和平凡本就是矛盾。
通过许鞍华电影中对各角色漫长生活的细琐描绘,我们能走马观花看到萧红身边那些文化大拿们的一瞬,能看到方姑周边港人的一瞬。
许鞍华的片子里,文化大拿们平淡成同一张脸谱,那些港人也模糊得记不清谁是谁。
萧红和方姑都不是剧情推动者,而是生活叙述者。
从她们眼中看到的传奇人物,本就是平淡无奇,甚至她们自己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
许鞍华让我们以当事人的视角,看到传奇的普通。
时间维度从《阿甘正传》史诗版的一生,回归到生活的漫长,所以有了《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并不出彩的群戏。
过得好像我们自己,那么实在。
实在,但不好看。
有趣吧?
我们能接受许鞍华电影里叶德娴的实在,鲍起静的实在。因为她们本来是小人物,故事关于我们自己,感动我们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却不能接受萧红的实在,方姑的实在。
她们是另一群人,我们要在她们身上找刺激。
这种观众态度,其实把我们和她们割裂开了。
我们一方面感动于我们活着的平凡温情;一方面不甘心平凡,总想来点不一样的。
当下娱乐中,我们总要以传奇刺激神经,小说 电影 动漫 游戏似乎都不够,要更强烈的对抗,要更戏剧的冲突。
然而为什么呢?为什么冲突才能带来灵感?
因为我们自卑,我们不满足于生活。
这就是许鞍华的意义。
在所有电影把平凡拍得跌宕时,她把跌宕拍平凡。
她告诉我们另一种娱乐方式,不是追求刺激。
一切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终将回归到生活。
---
回到片子本身。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票房会差,除了和观众需求不符,还有个原因,很难把传奇拍成普通人。因为没有足够好的史实去记录传奇,就必须靠自己的想象重塑传奇。
重塑过程中,本想反映平淡生活,却因缺乏当时的生活经验,显得不接地气。所以有了《明月几时有》手撕鬼子般的彭于晏。
这也是许鞍华这类片子口碑不好的主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