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知乎职场 邀请回答。说起科技公司的“开源”这件事,朋友经常会问我:公司为什么要开源?
业外人士似乎难以理解,公司或个人好不容易开发的软件、代码,说共享就共享?
那我就来说一说:
“开源”(Open Source),就是将软件的源代码发布到某一虚拟社区,允许所有的社区成员对它进行修正、改进和创新。比如去年的一个统计,Facebook 在 GitHub 的 443 个项目有 122,000 个分支、292,000 个提交和 732,000 个关注。
事实上现在很多公司,不论大小,都愿意开源自己的项目。开源意味着很多受益的事情:社区、用户、不要钱的测试工程师,甚至是吸引投资。
以公司为例,比起封闭开发的商业软件,开源软件的成本往往要低得多。因此,开源软件在对市场的拓展上通常要比商业软件更为迅速。
如谷歌对其人工智能系统Tensor Flow的开源。谷歌认为传统的软件研发太慢了,通常是一个程序员花上几个月写完代码,然后上会讨论,再根据其他人的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相比之下,如果采用开源的协作开发形式,谷歌开发人员能够实时与科学界进行协作,谷歌之外的人才也能够参与Tensor Flow源代码的编写,而机器学习技术的共享能够广泛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完善Tensor Flow系统。这样,Tensor Flow的开发进度就大大加快了。
仅在去年2018年,开源领域就发生了多起大型并购——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了开源软件开发平台GitHub,IBM则以34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Linux供应商“红帽子”(RedHat)。而在今年,巨头们在开源领域的竞争正持续升级。
企业用开源软件成功地占据了市场,它们就拥有了足够的战略空间。利用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它们完全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
例如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统。开源后只用了很短时间就夺下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第一的位置。目前占有市场份额高达85.9%。所以说,在抢占市场份额这方面,开源软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渊源上看,开源理念其实是对软件研发领域流行的共享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开源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大教堂与巴扎》(The Cathedraland The Bazaar)。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过一种解释:“开源”其实是礼物经济的一种体现。雷蒙德说,在“开源”社区中,并不存在必需品的稀缺,因此货币化的激励对社区成员的吸引力并不大。与之相比,在人群中的威望、荣誉要显得更加重要。要获得这些无价的“货币”,人们就需要提供自己的礼物——无私地为整个社区提供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所谓,人人助我,我助人人,就是这个意思。
感谢 @知乎职场 邀请,就来说说互联网行业吧,想到哪说到哪:
1、这个行业在干什么、外延有多大,不光外行搞不清楚,我们自己其实也说不上来。
昨天 @马力 在直播中提出,与互联网行业密切相关的从业者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人,这个观点我是相信的。因为这个行业的本质,其实是在整合社会资源,把各种商品、服务和信息连接起来。
小学老师讲过一个「千人糕」的故事,说一个枣糕需要一千个人的努力才能做出来,有人种地,有人种果树,有人生产农药和化肥,有人加工厨具,有人负责每一个环节的运输。
就拿这个过程来说,互联网行业有的时候是舞台上的旁观者,只是在默默提供着信息和工具,比如给农民提供更加智能的市场信息,避免滞销;而在有的环节,互联网行业则成为了 C 位的主角,比如一手策划某种网红枣糕的营销,从品牌策划到成品的交付,用直播和短视频做宣传,用电商服务提供产品,已经完全突破了早点摊的玩法。
至于互联网行业在哪些舞台上继续旁观,在哪些舞台上能抢下昔日主角的风头、独自完成行业资源的整合,短期之内不断会有尝试,但不会有定论。
2、互联网行业对「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个透明的门槛,直到你被绊倒的一刻,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不适合。
互联网行业离职率高,这一点,哪怕您村刚通网,也应该知道。本世纪初,就有知名咨询公司指出了这一点:
离职率高,一个原因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以消除:因为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太快,雇主难以知道员工过往的经验和知识是否足以胜任新的工作;因为行业格局和生态环境变化太快,雇主也不知道现在看上去非常靠谱的公司,明天会不会突然变成奇葩。双方都是在不断地刮彩票,如果刮开看到一个「谢」字,那么马上另寻高就不浪费彼此的时间,也是从业者普遍接受的一种体面。
因为变化快,所以很难形成定论,怎样的「专业知识」才是最适合的。前一阵子做了几场部门招聘的初面,面完之后跟部门负责人反馈,对方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候选人「聪明」吗,反应快不快?然而,直到实际试图解决一项新问题前,谁又能判断一个人聪不聪明呢。
3、这一行,对于应届生来说,月薪的确算是各行业中比较高的,但论时薪真的未必高。
我其实说的不是 996,而是说,你赚取的薪水,其实有一部分是用来购买你「随时待命」的状态,是在购买你在工作时间之外还在不断去学习提升。进入这行以后,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六点多起来,看看新闻,写写东西,处理些需要整段时间不被打扰状态下完成的工作 - 因为在其它时间你会不断接收到工作相关的信息,难免会因为追逐细枝末节而心烦意乱,只有选取一个大部分从业者睡觉的时间才能好好跟自己相处一会,也只有像这样很短暂的时间,是在工作状态之外的。
接下来几点,不做详细展开,仅仅是基于个人经历的一些想法,未必具有代表性,仅供参考:
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