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抗日战争8年期间,国民党生产的身管压制火炮数量是0。
甩锅说法是中国未能掌握合金钢技术,所以无法生产合格的身管压制火炮。当然碳素钢还是有的,起码阎锡山还能造一点碳素钢的炮。不过6个山西炮团在炮战中无法压制日军1个联队的附属炮兵就显示出差距来了。
国府黄金十年的去工业化不是没有成果的,起码清廷在1910年还能造的305mm舰炮是再也没法造了。清廷自洋务以来自制钢炮3900多门,口径最大的是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12英寸舰炮。国府掌权后,从1928到1937年国府仅造了3门正规火炮,2门3英寸,1门4英寸。从1937到1945,全中国只有用进口零组件组装的98门正规火炮,最大口径1.47英寸。不得不承认在抗战时期中国自身的军事工业根本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
下图江南制造总局的6英寸舰炮制造车间。在全中国拥有4个可以生产12英寸火炮的兵工厂。可惜到抗战爆发时,国府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生产身管压制火炮的兵工厂了。
哦对,补一句。那个用来甩锅的合金钢技术,在清廷倒台前中国也是掌握的。清廷曾经派人前往德国、英国、美国引进全套合金钢生产技术。同时引进了德国克虏伯的铸炮设备。并且用这些合金钢来制造大口径身管火炮。最初铸炮所用的铁矿和煤炭全部按照皇家海军的验收标准进口自瑞典,后来改为本国供应。
国府本来也有这个机会的。在1911年清廷倒台前夕,美国和清廷签订了《伯利恒条约》。条约中最初规定美国人以无息、无抵押贷款贷款的方式为清廷提供2500万白银的资金,并且转让技术、训练工程师、由美国海军培训军官的方式为中国建立海军造船厂、火炮制造厂、生产战列巡洋舰。清廷由此提出了一个制造2万4000吨战列巡洋舰舰的计划。后来随着清政府的垮台,该条约的执行对象被国府继承。但是国府并没有任何造战列巡洋舰甚至巡洋舰的想法,还向美国人再贷款进口潜艇,而不是造船厂。由于国府在军工和海军投入上毫无兴趣,加上国际对华军火贸易禁运,该条约最终废止。
再补一句,这个条约中规定还款额度按照国府每年财政能力逐步偿还!还包括美国政府不收任何报酬为中方培养海军将校,可派美国海军军官驻扎中方各舰艇教学,也可接受清海军学员赴美留学。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评论区总有人听不得清廷洋务派在工业化上的努力也听不得说南京国民政府的坏话。说我讲民国黄金十年去工业化导致军事工业退步就是否认辛亥革命、否认共和。
明明辛亥革命之后民国也是全盘完整接收了清廷的遗产,自己折腾没了就不让人说了?江南制造总局在清廷手里、在北洋军阀手里尚且还能制造一万吨的舰船、生产一战水平的火炮,为啥到南京国府手里之后啥都不能造了呢?
还有这个,非得教育我多读书。你说我无知可畏,我原话还你。
现在来科普一波火炮革命
清末的江南局和汉阳厂都成功研发并且自产出无烟火药。其中江南局率先研发出无烟火药但是因成本高昂被我朝中学教科书批斗为“虽然达到世界前沿水平,但是官僚资本主义下不计成本的产物”。七年后的1905年,汉阳厂紧追其后投产了成本降低后的无烟火药。
且在汉阳厂投产廉价无烟火药的同时江南局投产了75毫米后装退管式火炮,并且同年研发成功使用国产炸药装药的该炮型号榴弹与榴散弹。
这只言半语装高冷、不屑的家伙可能是想说炸药革命与炮用合金钢的出现导致了后装退管式火炮革命从而淘汰了使用前装黑火药的火炮。并且强调的炮管工艺正是炮用合金钢的使用让火炮出现了划时代革命。
但是正如我文中所说,清廷没有被这波火炮技术革命甩下。而是去英、德、美诸国引进了合金钢技术与全套新式后装退管式火炮的生产技术,并且还自行研发了炸药以供新式火炮使用。
南京国府与阎锡山之所以在生产火炮性能上无法跟上时代,就是因为缺失了关键的炮用合金钢技术导致火炮的强度不足。
此图为一二八事变中国军使用前文说的“沪造75mm克虏伯后装退管炮”,这里的沪造指的就是江南制造总局后来改名的上海兵工厂。
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根据1898年克虏伯70mm后装退管火炮进行仿制,最终成功造出第一门克虏伯式14倍75毫米后装退管式山炮。
火炮高低射界-8至+15度,使用榴弹重5.3公斤,初速280米/秒,射速 10-20发/分,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
以上这些性能数据在一战水平的火炮里堪属不错。
且除复进弹簧购自美国外,其它部件全部是江南制造总局自制,使用的是江南制造局钢厂自己的钢材。钢材由本厂的西门子马丁炼钢炉冶炼,如炮管,采用该局特制的炮钢,由汽锤自由锻制,再经车、钻、镗、拉线等机械加工制成。
江南制造总局的钢铁工艺与造炮工艺还有生产万吨级舰船的能力也正是美国人敢提出伯利恒计划的底气。倘若清廷一点点工业基础都没有,你就是把伯利恒公司总部搬到中国来也凑不齐所需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啊。在伯利恒条约中,清廷最终要求美方将江南制造总局的火炮生产技术与规模进行升级。而不是新设一个火炮工厂以节约预算。
这人非要说清廷引进技术后造的火炮与民国不同,那请问为啥清廷在江南制造总局研发投产的沪造山炮国军一直列装到了转进台湾呢?
我要小小的纠正大家一个错误。就是即便以解放军今天火力,我军还是很厌恶阵地战的。
很多人认为我军有火力不足恐惧。因为我们把大量“重火力”放在一线连队。
比重型火箭筒、大口径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等等。
但是这其实不是火力不足恐惧,而是机动性不足恐惧。美军的类似火力都是车载的,战时根据情况加强。
但是我军的都是轻量化,普通步兵班组就可以带走,机械化步兵班甚至有云爆弹。
高机动的大纵深穿插依然是我军现在最重视的战术。前不久演习里面重装部队创造了三天三百多公里的战斗行军记录。
要知道,即便二战时期德国的闪击战。使用的也是四号以下的类似英国巡洋坦克概念的轻中型坦克。重坦是派别的用途的。美军的M1使用涡轮机,战术机动能力强。但是战役机动能力是不行的。
现在世界上没有哪支军队耐得住被我军穿插的。你的空中支援到达之前,就会被一波捅穿。
跟得上解放军节奏的装备都没有解放军火力强。火力足够的跟不上解放军的速度。
比如和印度对峙的时候我们一线山地步兵手上都有12.7的通机,榴弹发射器。对印度来说,这是无解的。只有万岁冲锋和空中突击才克制这种山地步兵。
而且现在有了大量山猫。意味着在这些复杂地形,这些重火力的弹药压力也大大缓解了。所以你可以看到解放军什么都往山猫上塞。
在山猫化的合成部队的作战地域内,几乎没有能和他们对抗的部队。他们可是有身管火炮的。只要他们不作死跑到开阔地带,甚至空袭都不好使。
美军不亲自下场根本搞不定。
等到下一步。新轻坦和通用直升机普遍装备,那就真是地球无解了。
在世界所有的关键地域。无一不是自然地理障碍中间的一些通道。从我国到北美到中东,欧洲无一不是这样。
你抢占有利地形的行动会被PLA的轻装部队提前穿插到位,带着不讲道理的火力。万岁冲锋是你唯一的解,用人命拼出一块支撑地域,等待你的援军。如果你的援军有美军那么给力的话。
如果你做不到。PLA的轻装部队会进一步穿插,以压缩你的行动空间。把你赶向他们的重装部队。
所以。如果抗战时期共军有稳定的身管火炮供应,无论数量多么的少都将大大增加日军的压力。
因为日军兵力不足。他们无法控制的乡间,对于共军来说就是一种支撑地域。
共军能自由的选择敲他们一下或者撤走躲起来。日军的据点将面临他们的潜艇一样孤独而尴尬的场面。每天要无线电点呼一次。每天都有据点无声的消失。
实际上八路只能造迫击炮的土兵工厂,就被日军当做眼中钉。组织过很多次大规模绞杀行动。
按当时的物流条件,生产这些东西需要的物质已经需要铁路专线运输了。
让这些武器能配上出厂弹药包,那已经有不小的工业能力了。
这意味着一天武装两到三个全部是加强连的步兵营,一个炮兵营,马马虎虎算是一个有重火力的团吧。三天爆一个师,一年120个师。应该说日本人会冷静很多吧。一年武装60万步枪兵,生产2500门105大炮的国家,虽然比例上有点点错科技树,但是肌肉的粗细日本人看得懂。
相当于一天生产解放战争时国民党一个顶配美械军的军重火力,五天就能凑一个国民党独立重炮团(36门105),目测三个月就能超越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拥有的重炮总数。
很有意思,压制火炮比德三强的水准,步枪比日本后期还差,大概是日本前期水准,基本就是上身西装下身内裤。当然比党国还是要强不少的。
德三43年105炮产量为:
共计2895门,压制火炮共计1765门,平均每日产量7.95/4.84门
步枪生产为2244100支,日均产量6148支
日本那边火炮生产就不用看了,看步枪吧。我没有比较具体的数据,只有一个43年63.4万;平均一下就是1737支/日,还是远高于1000支/日……
不过鉴于HOI祖传原力开枪,我觉得转换到实际数据得打个折扣。至于是多少我就不知道啦
百赞吐槽点东西吧
众所周知,钢丝的步兵营是这样的:
于是我就开始思索Infantry Equipment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班的武器的总和(比如1挺机枪8把步枪1把反坦克枪之类的),一个营100个班(虽然魔幻但好歹解释的通);然后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迫击炮咋算的?先不论12 cm GrW 42这么重的玩意儿怎么下放到班的(炮兵也有一样的问题),要知道迫击炮至多是排级武器,一个排一门。那我生产出来的步兵武器到底包括了什么?1/5门迫击炮?
另外钢丝的炮兵编制更加奇妙深刻:
一个旅级编制混到营里面来暂且不提,这36门炮仅需500人操作是什么概念?德三48门炮的炮兵团人数大约是2900,500人就够一个反坦克营而已。可能是钢铁雄心世界的炮兵自动化程度可能比较高,毕竟师级指挥官可以指挥5个战斗群而不乱、集团军指挥官可以不用军长直接指挥24个师,这还是可以理解的。
P. S. 钢丝的各级武器数据一样导致有时候会出现非常搞笑的黑/吹情况,比如德三的105和别人的3寸炮性能一致,150和别人的4.2寸一致,150加农才和别人的6寸榴弹炮持平;3寸反坦克炮和别人45/57反坦克炮性能一样,5寸反坦克炮炮跟别人3寸炮性能一样;还有只能和KV-1、丘吉尔五五开的虎式,以及只能和伊-16打个来回连一式战都能将其按在地上摩擦的Bf 109。当然有得必有失,本位面二号能吊打T-26,和BT-7、马蒂尔达和斯图亚特谈笑风生。只是P-47航程比P-38和P-51远我至今还没明白是什么操作。
每天武装一个团,打到后面能捅穿溥仪腚眼子。
八年四百六十万支是什么概念,你比将校长的中正式步枪还能造十一倍左右。
你有这实力造重炮、步枪,一个月相当于八个沈阳兵工厂的巅峰产能。
有这实力,阎锡山和常凯申首先考虑的恐怕就不是抗日了。
顺便一提,日本在二战期间的105炮产量一千门。两万门大概是德国1940-1945的产量。
大概建国会早很多。
就说一件事吧:阅兵的时候有一面旗帜,写的是“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这个团还有个名称,叫“朱德警卫团”。军迷们都知道,黄崖洞兵工厂是抗战期间tg下边最大的兵工厂,“主要生产五五式步枪、八一式步枪、掷弹筒等装备,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
1941年11月,日军派了5000多人去摧毁黄岩洞兵工厂,而守卫兵工厂的八路军只有一个1000人的特务团,也就是朱德警卫团。特务团利用有利地形和兵工厂自制的弹药和日军短兵相接打了近10天,在确定设备已经转移后,特务团主动撤出黄崖洞厂区。最后的战损是八路军伤亡166人(阵亡40),日军伤亡超过1000人,战损达到1-6(也有数据说1-8)。
通过这个战例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在弹药管够的前提下,在地势有利的前提下,八路是可以和日军刚正面的。特务团在黄崖洞之所以那么能打,打出了魔幻战损比,“弹药管够”是最大的保障。如果真如题主所讲,土共能每天装备一个团,七七事变后,抗战根本不用打八年。129师主力团人均十发子弹能和日军周旋那么久还能在日军眼皮底下快速发展壮大,如果“弹药管够”,会是啥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吧。
想起两个事情:
1 TG打游击战,不是因为他们擅长游击,而是因为缺少火炮和枪弹,不得不打游击。(当TG配齐的轻步兵武器装备和少量支援火炮,他们就可以打运动战。当TG拥有了够用的支援火炮和可以掩护的飞机,他们也会打战线战。)
2 苏联革命爆发在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有工业、可以生产军火。红军占领城市以后白军来攻城,双方摆开阵势,打了两天旗鼓相当,红军从城市里生产的武器装备送上前线,白军只能撤退。
轮到中国革命了:咦????后来毛他们就得出结论,与沙俄这种有一定工业能力的国家相比,中国城市生产性质很差,自身更像一个消费场、避风港和军政中心,聚集了太多敌人势力——打城市得不偿失,从农村包围它却可以让它枯死。
有什么样的装备打什么样的仗,革什么样的命。现实位面下TG被戏称为人造黄油,能量产火炮和枪支的我们会更像苏联正宗吧。
把这个产能架空过来援共来抗日……105几炮一个碉堡,tg推进的速度只取决于tg的行军速度,推进极限在日本海军舰载机/火炮射程之外。
每天7门105,每年就是365*7=2555
除了关东军或许能扛个三到五季度,其他皇军能挺过1年算奇行种。
有这种生产能力的话
我相信八路可以在40年左右对鬼子打出“十次毛泽东突击”,解放全部国土,攻入朝鲜和东南亚,把鬼子撵下海。
背景:毛主席披着衣服,手里夹着一根香烟,面对着东京的地图和林总彭总说:不不,同志们,每公里正面200门大炮是不够的,要300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