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过班的人以为公司招聘都是择优录用,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司的招聘工作都是HR负责,而这些HR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等专业出身,基本不具备专业方面的能力。
你让他们去甄别清楚一个人的专业能力高低,可能性有多大?
好比说一个机械行业的公司招聘,一个二本学生拿着一个成绩单和几个专利来应聘。然而,申请过专利的人应该知道,专利与专利之间的含金量天差地别,而一个人力资源专业的毕业生肯定是搞不清楚他这个专利到底有没有水分的。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选择一个省事又省心的办法,我优先招985毕业生。就算是这个毕业生真的水,大不了重新再招一个就行了。从概率上说,从985毕业生里能招到水货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当然,这个招聘针对的都是应届毕业生或者是工作经验很少的人。如果你在行业里已经工作了几十年,所要应聘的也是企业的中高管岗位的时候,学历的价值就很小了。好比说企业要招聘一个中层,一个在行业头部企业工作十几年的二本毕业生,怎么也要比一直在小公司蹉跎的985毕业生靠谱得多。到那个时候,你简历上的项目经历和工作履历无疑是更重要的。
因为个个吹逼都溢出了…
如果说简历上能体现出个10分、60分、90分的差距那当然好选,
结果个个都写999999分,还怎么选…
目前看来,也只有高考分还稍微能看一下了,
大学成绩?你学校个个给3.9,谁会当真了
正宗学渣来答一个。
学历在找工作的时候确实没啥用,经验才是王道,至少我的经历支持这一点。所以还在上学的时候要尽量多积累工作经验,注意,是跟自己职业规划相关的工作经验,什么端盘子发传单的,浪费时间。
工作以后,混得好坏跟学历也没啥关系,跟你爹的牛逼程度有关。当你拿着买白菜的工资,操着卖白粉的心的时候,你的二代同学天天游山玩水,会所嫩模;你那有钱同事可以为点小事裸辞回家,玩个半年再出来工作,再不济还能靠收房租享受生活。而你的工资交完房租,都不够人家宠物一个月的口粮。
所谓的学历门槛,都是资本家伪资本家们,为了更好剥削社畜创造出来的条条框框罢了。
美国投行很喜欢招物理和数学专业的人。
因为他们觉得:能学好物理和数学的人,肯定是高智商的人,做什么都不会差。
985,211的学历也一样。
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
当别人无法深入了解你时,你的学历、头衔、颜值等外在表现,往往成为你进阶升级的“硬通货”,决定了别人对你的初步评价和看法。
作为用人单位,我的一位HR朋友对我说,确实公司并没有明文规定应聘者第一学历非名校不可,但因为优秀的人实在太多,最有效的策略就是优中选优。
名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终不一般。它的声望由长期以来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输入和优质人才输出形成的。所以HR往往更愿意从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者池子里筛选人才——因为成本最低。
在他们看来,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较高的智商或者有较为坚毅的个性。
至少,名校文凭证明的是你曾经为此付出过的努力。
我的一位单亲家庭出身的高中同学,父亲早逝,高中三年拼命学习,放暑假去打工搬砖、浇混凝土,午饭吃馒头包子。目的就是能自己赚钱交学费,考上好一所大学。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
“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是的,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那些富二代们刷抖音打赏、随手拍下的玩物,可能是我那位暑期打工的高中同学家里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东西。
所以考上一所好大学,至少提供给了底层家庭的孩子一个可行的前进捷径,让他在人生的接力赛中,可以重新定义一个起点。这样的孩子到了名校之后,可能因为家庭出身,在一些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眼中的表现可能是“水”(比如不擅社交、不懂乐器,眼界不宽甚至成绩垫底等等),但是,他仍然会变得更优秀——因为名校的优质环境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在影响、重塑着一个人。
过去20年来,北大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当起大学老师。
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为什么这种成群结队的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
保安张俊成说,有次站岗,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快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走过。
经过门岗时,老人点头跟他说:“你辛苦了”。
张俊成受宠若惊,他问旁人,“这是谁?怎么这么尊重我们?”
别人告知,老人是北大校长。
在保安岗位上,张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说,“那个时候非常无知、愚昧”。
但他却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热心帮助,在教授们的建议下,他才开始重新读书学习。[1]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2]
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
所以说,HR看重学历,并不只是看重那一张证书,更多的是看重你受过的教育、为人处世的三观和奋斗的目标,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勤奋、坚持和努力的过去。
不可否认,有的人进了名校就放纵,一手好牌输得精光;有的人高考失利,却用四年讲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但这不代表大多数。
这个还真不用问是不是,就是。因为招聘人员可以省力:高考帮我筛选好了,我为啥还要费力重新筛选一遍?走个形式算了。
但是需要说明,不能讲985/211 里头水平差的学生,都是因为混。有些学生,很努力,就是跟不上,老师多数会帮忙拉及格。这些生源是哪里来的?
“教育公平”。各省青少年智商的差距,可以大到77~119。从分布来看,智商和经济基本正相关。但是越贫困的省,生育率越高,甚至高中入学率都高。于是称本省高考录取率低,去向上头要发达地区的录取名额。于是“按闹分配”。
还不止,欠发达地区,高考作弊也严重。网上爆出很多事件:比如,家长殴打抓作弊的监考老师;因集体作弊失败,围堵考场;校长胁迫成绩好的学生替考;等等等等。
人力资源部,是否愿意,并且能够,测试这些人,和二本第一名到底谁强吗?你太高看招聘流程了。以上这些人,即使在知名公司,真混不下去了,小公司仍然愿意做接盘侠,还以为捡了漏。
对了,就是不公平到底了。不是好莱坞电影,别想翻盘。
你买手机的时候。
国产手机说,我的摄像头像素高,夜景最清晰,拍月亮可漂亮了,我的内存大,我的电池容量大,快充五分钟……
你说,你很棒,可是我就想要iPhone.
利益相关:985/211学婊。
可能因为出去以后发现外面的人更水,毕竟成绩和课程难度挂钩,排名和竞争对手挂钩,不同环境难以相互比较。
不用太在意,工作以后就越来越不看学历了。
在成规模或靠谱的企业/用人单位眼里,“你” 首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某一系列统计中的一个样本。
而任何一个成熟的营利性机构,其中低层职员的工作内容,都是由各种 “熟练工方法论” 组成的。这必然意味着可短期培训,也意味着需要短期培训,于是 “你” 的知识和技能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脑子本身。然后这就又回到了统计,“你” 也就又变成了统计样本。
至于企业职员中后期的价值,决定因素主要是个人的眼界和视野,以及行业资源。前者是哪怕在名校混四年也必然会获得相对更大提升的;而后者,校友网络/同级别学校的天然认可,贡献巨大。
个体该追求的是,靠自身的努力来突破统计,而不是去否认统计本身。要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些个案,而不是用别的个案来自我安慰。
作为一个常年招聘的人,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招聘其实也蛮水的,哪怕是大厂
因为我面对求职者,信息太不对称了,我说你好你就好,说你不好就不好,你永远不知道我的选择标准,更没人会来检查我的选择
但是同样的,信息不对称也发生在求职者对我,你说你有奖学金就有奖学金,你说你是副主席你就是副主席,我一没时间二没心情三没渠道来求证(针对应届生)
说句交心底的话
一看大家的简历,我简直看到了中华崛起的光辉
每个人都是德智体美劳,温良恭俭让
一参加大家的面试,我恨不得从窗口跳下去
应届生工作经验吹的比我还丰富,如果不是年龄太小我都怀疑是找到了一个阿里出来的高管
你让我怎么选?
你让我怎么辨伪存真?
狄仁杰、福尔摩斯、柯南加起来,都不一定能把简历和面试中吹起来的水分给弄出去
那我只有看学历……至少还有一个毕业证做证明……
当然也遇到过毕业证作假的……
关注@曹小灵 ,抽疯式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