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什么样的临摹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xiao-yu-73-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当乔布斯引用毕加索的这句话,表明艺术家的偷学比复制更伟大时,人们是哗然的。好在他在下一句又及时做了注脚:我们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的创意而惭愧。

在艺术领域,复制与临摹早已有之,甚至成为了一种创作方式。有人说这是智力上的懒惰,也有人说这是对经典内核的摄魂术。其实复制、临摹与经典之间的角力,也许就在于这么一点微妙的“创意”:如果说复制还是种机械的记录,那临摹更像是面对现有艺术资源的审视、借用与再创造。从形似到神似的这似与不似之间,临摹也是件技术活。

“艺术家如何面对经典”这本身就是个鲜活的当代艺术讨论。

1/3

手工复制时代的临摹:复制与摹形

近些年,各种艺术家作品全球巡回大展来势汹汹,而评价一场展览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来了多少件真品。毕竟,当你看到安格尔的代表作《大宫女》底下写着“于勒·弗朗德兰仿”时,虽然说不出两者有多大区别,也并不影响拍照发票圈,可心情难免少了点看到原作的欢欣。

有人在复制安格尔,而安格尔也在复制拉斐尔的《自画像》,那是他的精神导师,画中拉斐尔翩翩少年孤芳自赏的样子,仿佛就是他自己呀。安格尔用毕生来收藏和临摹拉斐尔的画作,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若是能早出生300年,一定能成为神之子拉斐尔的弟子。安格尔只知拉斐尔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不知他也继续影响了许多后世画家,他们追随着那种绘画中的理性,那种古典的单纯和宁静。这种复制,还真是种历史的延续。

除了西方,在手工复制时代,临摹在东方绘画中也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世至今的十大名画,有近一半都不是真迹。比如东晋王羲之现存博物馆的收藏,所有都为摹本或拓本。当年唐太宗这位书画发烧友在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后珍视的不得了,不仅亲自临摹,还请了无数大咖临摹复制。如果没有当年的无心之举,也许这“中华第一书”便只能以文学想象的空间为我们所记得,故宫中冯承素的唐摹本《兰亭序》可能是千年后距离书圣最近的一次。

于是拥挤在那些艺术品前的我们,争先恐后的拿出手机。谁说那些留在储存卡中的影像,不是我们这个数字化时代的又一次复制呢?每一次的复制与摹形,都是在向经典致敬,是“历史的延续”。

2/3

机械复制时代的临摹:借用与摹意

手工复制时代的临摹,在19世纪经历了一次迭代升级。

1839年当法国科学院向全世界公布摄影术诞生后,画家们迅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绘画已死,一派则颇为乐观。正如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道:“摄影所从事的就是篡夺画家的任务,提供精确地模仿现实的形象的任务。为此‘画家应深表谢意’,就像许多摄影家在此之前和从那以后所表达的那样,将这种篡夺看成是事实上的解放。”

可以说,摄影的诞生让19世纪中叶前比较保守的艺术表现形式向现代艺术迈进的步伐更快了。艺术的临摹进入了机械复制时代——不再基础的复制,而是摹形之外的借用与摹意。

应该不会有人觉得梵高的《星空》是抄袭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吧,可事实上,“涡卷图案”正是两者的共同基因。19世纪后半叶当日本浮世绘通过贸易流入欧洲时,那股风靡欧洲艺术圈的“日本主义”确实迷倒了梵高。他从对歌川广重的杰作《雨中的桥》的基础复制, 到真正消化吸收,并巧妙运用浮世绘造型样式、色彩平涂和线条笔法的学习与“摹意”过程,冲破了一个传统绘画时代的限制与禁锢。

在临摹这事上,必提中国画。毕竟蔡元培曾说:“书画是我们的国粹,都是模仿古人的。”这话虽有偏颇,但中国画确实是在临摹中一脉相承。清初画坛的“四王”,画风崇尚摹古,偏爱宋元诸家,统治了中国画坛300年之久。虽为摹古画,可”四王“已将名家技法融会贯通,在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中注入了全新的情感与精神境界,成就了全新的笔墨程式。这似与不似之间的临摹,将中国画笔墨水平发展至高峰。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家不再满足纯粹的视觉形似,而是探索寻求技法与方式上的突破。从基础”摹形“到创作型”摹意“,这些注入了时代精神的作品是“历史的更新”。

3/3

20世纪的临摹:挪用与摹新

如果说在手工和机械复制时代,临摹还能看到经典原作的眉眼和音容笑貌,那当代临摹更像是对经典作品这位姑娘的乔装打扮,保留了些许原作的痕迹,却又叫人无法瞬间认出。它可以是个意味深长的彩蛋,亦或是个使人会心一笑的梗,像是经典桥段的再现,又好似已被巧妙的解构。

也许马塞尔·杜尚《L.H.O.O.Q.》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加上两撇小胡子很容易,可要把女神轰然拉下神坛的举动却惊世骇俗。她是散发着母性光辉的柔美女人,而长出胡子的“TA”却性别模糊:是在暗示杜尚自己的异装癖习惯?揭露达芬奇同性恋秘闻?还是借用胡须的宗教意义传递反战意味?整个形象的意义和原作是割裂的,但在图像上保持着勾连,这种荒诞与戏谑的临摹,正是作品的魅力之处。毕竟如果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的头上,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大师的作品?这个长胡子蒙娜丽莎的背后,是对达达主义风格颠覆传统本质的充分诠释,它在挪用经典艺术形象时,也完成了对整个传统艺术圈与大众审美的挑战。

在当代,临摹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原作内容本身。经典作品仿佛变成了一个符号,在新的艺术创造中被提取和挪用,并成为了各类跨媒介艺术品的灵感来源。

作为拥有世界上两张最贵自拍照的自拍女王,摄影师辛迪·舍曼将“扮演”的触角伸向了古典油画领域。在《历史肖像无题225#》中我们一眼看到了波提切利《寓言肖像》的影子,可艺术家早已经用摄影语言抽空和解构了严肃的历史命题,传达了女性身份在文化视线下的尴尬处境,还顺带用馒头状的乳房调侃了一把艺术欣赏中习以为常的“男性凝视”。这不再是文艺复兴的古典油画,而是辛迪舍曼式的当代摄影。

美国当代艺术家马克·坦西也是个挪用经典元素的高手。罗伯特·史密斯标志性大地艺术作品《螺旋码头》中的螺旋图案,出现在坦西的绘画《纯朴的验证》一角中。史密斯讽刺城市享乐主义者的生活,他离开大都市来到广阔西部,在大自然中沉迷并追寻世间真理。而坦西正是借用了这一“符号隐喻”,并将其挪用至自己的作品中,他画中这群马上的印第安人与光怪陆离的都市人形成对比,大概正是纯洁自然的代表吧。螺旋图案就是个艺术史的彩蛋,没看到并不影响整体剧情,可get到了就会获得隐秘的乐趣。

再将视线转回东方,如果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艺术,那邱志杰《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就是对艺术的本体论论证。从第一遍对艺术性内容的复制,到文字功能逐渐消失,再到新的艺术空间逐渐显现…这个关于书法的行为艺术,包涵着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试验了一种书法与新媒体、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与对话。一遍遍的书写临摹,是技法精进的题中之义,更是“忘我之境”的书法造化追求。顺便问一句,邱志杰先生临摹的是不是之前的冯本兰亭?

经典会离我们远去吗?随着大师的离世,他们的创作终将停歇。可后世会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些作品,复制它、临摹它、借用它、致敬它,靠着它的经典内核创造出新的经典。从自然到图像,从图像到新图像,从图像到行为艺术……复制与临摹在不同维度中更新,技法、工艺与创意也日趋多样化,“跨媒介”创作也是大势所趋。下一次,又会是怎样的一场“历史的迭代”呢?

@冷冷冷大侠@Unstable Element 两位的回答从珠宝和珍惜工艺角度做了扩展,精彩!有兴趣欢迎查看:zhihu.com/question/3542

zhihu.com/question/3542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一言可以存国,一计可以灭国的诸子百家不辅助周王室? 
  中国是不是「就剩打一仗来显示强大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高级黑或相关文献? 
  如何看待马前卒的言论和立场? 
  为什么历史课本中的李鸿章被写得如此不堪? 
  郭沫若是否是「马屁精」? 
  历史上有哪些「没文化真可怕」的例子? 
  如何正确入关? 
  人类对宇宙有过哪些奇怪的想象? 
  沙皇核弹当量6000万吨TNT左右就已经这么厉害,如果真的设计成1.7亿吨TNT当量会多厉害? 

前一个讨论
成为像朝阳医院眼科陶勇那样优秀的医生有多困难?
下一个讨论
全球首个用青蛙细胞制造的「活体机器人」诞生,有怎样的意义?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