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袁华同学获得全区作文比赛一等奖,获奖作文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
电影的讽刺往往来自现实。
一直以来,从幼儿园到小初高,我们的学校会在日常教学的各种活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家长的个人信息,谓之:信息采集。
在这种信息填报中,难免会暴露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职位等个人信息。
这也带来了家长的焦虑和质疑。
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家长担心社会背景被学校或者老师掌握后,可能会成为寻租的资本。
经济、社会背景可能会助长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可能让某些孩子产生自我否定,断送孩子的前途。
而原本单纯的师生关系一旦被附着上复杂的成分,会引发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因财施教的社会潜规则现象,已经出现了太多太多的恶例。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在教育领域内,首先是学生的人权、主体性、自主权应得到尊重,而不是被视作牟利工具,抑或是轻易被裹挟。
从心理学和学生的角度来看,
某些教师因材施教的负面言论会对学生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根源多为来自于父母粗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老师的冷嘲热讽、辱骂孤立(冷暴力)。
引发其他同学的嘲笑欺负连锁反应,从而出现情绪问题,影响正常学习和社交。
矛盾日积月累,恶性循环,导致孩子无法融入学校,毁了一个学生、一个家庭,最终出现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这是会产生大问题的。
教育事关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是整个社会敏感脆弱的神经,是维系现代社会公平的重要窗口。
现代社会通过教育来弥合贫富差别、阶层差异,如果因为金钱权利就可以享受到不公平待遇,教育的“马太效应”将会产生更大的社会不公。
很好奇:
另外,学校让学生家长安装的App,或者让家长使用的小程序,是否有统一管理规则、准入标准?
一如笔者在《教育系统再曝滥用行政权利限制竞争案》中提到的,教育系统是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高发的领域。就在2022年3月30日国家反垄断局还公开了《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纠正合川区教育委员会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通报。该案中,重庆合川区教委将全区中小学
都全权指定由一家企业来统一代理、供给或组织管理。
那么,以往各地教委或者中小学要求学生、家长必须使用的App是否都有经过招标程序,是否保障了市场竞争,是否存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呢?对于那些学生、家长非自愿使用,但又基于校园管理的连续性,不得不继续使用的App,是否应该在信息采集、隐私保护、收费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