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文化的形成与历史上西方的生产力进步关系甚大,尤其是在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的欧洲。生产力的进步极大改变了社会生产结构,原本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们源源不断进城变成劳动力,他们成为码头工人、建筑工人和车夫。被工业反哺的农业产生更多剩余粮食,又有工业培养出来的大型酒厂将它们酿成更多啤酒商品,再有商业和服务业做最后的接力,服务于各行各样的伟大劳动者们。于是,所有人的物质都逐渐丰富起来。
随着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结构也在逐渐被改变,宗族式的大家庭开始被迁徙的潮流所冲刷,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逐渐形成,西方的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逐渐占据主流。陌生人之间的社交成为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而酒吧恰恰成为最好的选择:这里环境简单,聚会人数可多可少,程度可深可浅。碰到聊得来的可以多聊几句,碰到聊不来的借口再打一杯酒就能巧妙闪开去找其他人聊。酒吧越开越多,价钱越来越亲民,人们收入越来越高,久而久之,酒吧文化就这么形成。
本人所在的荷兰,酒吧实在太过火爆,以至于市中心及乎每一条小街都会有一个酒吧,有的酒吧甚至已经开了近200年。甚至本人所在的这所荷兰高校,竟然每一个学院都有一个学生们全权经营的酒吧,不可思议!学院把大概100多平米的地方免费给他们用,学生们则以微薄的盈利运转酒吧,啤酒售价仅比超市略高,连市中心酒吧价格的一半都不到。酒保们往往就是来挣点小钱的勤工助学学生们,好不和谐!笔者问过来自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地的同事,他们本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这样大家就不奇怪为什么这些国家是啤酒大国了,啤酒和酒吧都是极其普通的东西。
而对中国而言,酒吧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舶来品,就好比咖啡厅一样。更何况我国收入水平长期跟欧洲没得比,一些稍微有钱的人可不把这些奉为圭臬、作为跟“土包子”隔绝的屏障?
因此,长期以来我国酒吧销售的本身并不是单一的商品,还包含大量的人工服务、租金(往往都是黄金地段)和一定程度的“智商税”。去酒吧喝酒的,有几个是真正懂酒和喝酒的,往往目的并不在于此。
那么,你为了这些地方负担额外的费用,岂不是正常了?
不过话说过来,这一切也在慢慢改变,酒吧酒类之外的附加属性在慢慢减弱,也越来越回归它本来的样子,大城市已经有很多纯喝酒的酒吧,聚会跟外出吃饭消费相当(更何况我这种只喝不吃的)。到最后理想情况下,酒吧应该是我们身边普通或者稍好环境饭店的定位。
但这一切,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们的高收入水平和全面陌生人社会的到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