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我十分钟之前写出来的,会有人觉得它能成为千古名句么? 第1页

     

user avatar   qing-jia-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隐含着一个疑问:这两句诗每个字儿我都认识,全都是常用字,到底有什么好的?

这两天给学生讲文言文,我告诉他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遇到生僻字不用害怕,因为这些字要么是专有名词根本不影响阅读,要么联系上下文可以猜得出来。真正需要小心的就是常用字。每个字你都认识,却不代表是你想的那个意思。

如果拿到诗歌里来说,那就是:每个意象都那么常见,也并未觉得有华丽的词藻,但不代表这就简单了。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这两句话的妙处,我们不妨尝试这样一个任务:

抛开格律不谈,你随便写两句话,描绘一下窗外的风景,就用现代文,你会怎么写?

先想一想这个问题,再往下看。

我经常喜欢让学生即景发挥,一般来说,刚开始学生在教室里听到我说这句话,会下意识地抬头看窗外,然后会说:

“呃,我看到了房子,操场,树木,人……”

回过头来看一看杜甫这两句,你感觉到差距了吗?

首先,学生的描述没有颜色,而杜甫的诗句里,十四个字带了四种颜色: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这些颜色美在哪里?如果你不曾看过大自然,那你至少在街上看过美女。你有没有见过有些小姑娘穿着绿色搭配白色的衣裙?你有没有觉得这样的搭配很美好?

其实生活的色彩是很繁杂错乱的,艺术家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把它们精彩地提炼出来。

有些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几个人,看到了几棵树……”

好的,有进步,恭喜你离诗圣又近一点儿了。

至少你用到了数量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一行。

很多少年朋友写文章,特别不喜欢用数量词和关联词这一类的,生怕这些词儿太常见,把自己文章变得“俗”了。

可是,很多时候正是那些表示数量的词勾勒出了意境和氛围,精确地传达出感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千山到万径,从孤舟到独钓。层层渲染。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果你把“六军”改成“大军”,那种沉重和感慨顿时就垮了,甚至有点逗比。

我举的例子都很浅显,都是课本里的,但也很经典,否则进不了课本。

其实最经典的是小学课本里那些诗词,每个字都简单,作品却不简单。比如孙绍振先生就曾经在他的《审美阅读十五讲》里面点评过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看完他的点评,你会觉得从那个春天的早晨醒来的,不是诗人,而是你自己。

这两句诗到此为止了吗?不是的。

大家小学的时候写景,老师会告诉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比如说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如何如何。

为什么不能跳着写呢?因为这就是人们的眼睛观察客观事物时自然而然的顺序啊。

从树上的黄鹂,到天空中越飞越远的白鹭,视线随之越看越远,看到了远处的群山,思绪呢,则去到了比群山更远的地方。

当你看得远的时候,就难免想得更远。

所以是先“千秋雪”,再“万里船”。

但这两句的势,是在前两句就铺垫好了的。

所以,这首诗只好在这些地方吗?仍然不是。

前面说过,我每次给学生布置一些描写场景的作业,学生会下意识地看向窗外,然后说:“我看到了……”

我很少遇到学生写“我听到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鸣。

声音一定先于画面出现,所以,这里隐含了诗人一个抬头的动作。

诗人为什么忽然抬头了呢?因为他听到了黄鹂的叫声。清脆动听,是春天的气息。

虽然春天来临这件事情,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每处景致都在彰显,但正是这一刻的一声黄鹂叫真正唤起了诗人内心的意识。

哦,春天来了。这到来,不是“知道”,而是“感受到”。

这一刹那微妙的心动让他抬起头来,看到了树枝上的黄鹂,听觉变成了画面,那种模糊的心动变得清晰起来。这一刻诗人就进入了这画面之中。

在这之前他在做什么我们不知道,诗人也没告诉我们。因为那不重要,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无论生活怎样沉重或者平庸,他们总是可以轻易地感受到一些细微的美,从而进入到美的世界。

总之,诗人在画面中了,在这个色彩清新明丽,还有着动听声音的画面中了。

这个画面不会仅仅停留在黄鹂和翠柳上,这只是旅程的开始。接下来是一行白鹭,将他的目光越带越远,一直到西岭山,那是视线的尽头。再也看不见更远了,于是收回目光,却看见了门外停泊的小船。

视线收回来了,心却收不回来。心会忍不住跟着这条小船越飘越远。会想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了。

事实上我们知道,杜甫一直到死都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是一场从耳朵开始,以思念结束的旅程。

所以古诗为什么先写景后写情呢?人的感情就是这样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开始,触动了思绪,引发了感情啊。

古人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那个春天,那片春光,不就是情的开始吗?

很多人以为难在动笔,其实真正难的,是刚开始那一动念。

表面上看是体会不到这个意境,实质上是缺乏了生活的阅历啊。

当然,这首诗的后两句写得更好,更能体现诗人的胸襟气度和美学境界。但问题问的是前两句,所以我也只说前两句。

后两句更好,不是说前两句不好。

前两句的好,也不是一般诗人能达到的。

能这样举重若轻地描景绘意的人,除非作品散失,否则怎么样都会在文学史上有姓名的。

杜甫虽然是中晚唐才渐渐名气大了起来,但这不代表他之前就完全默默无闻。

差别大概就是“明星”和“巨星”的程度吧。

我们有多少明星能光照后世?

看诗,不能只看字,要看到画,要看到诗人看画的过程,要追随他的眼光,追随他的耳朵,追随他的心。

同时还要跳出来,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差在哪里?

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他们的好。

当然,如果能够阅历更多,感受会越深刻,但这个就是强求不来的了。


关于文学类文本过度解读的问题,请参考我几年前的一篇回答:

作者在创作时真的想了那么多吗?



另外,昨天给大家推荐了一个文学评论方面的杂志,当时没找到链接,刚才发现知乎商城有,地址如下:


user avatar   bing-lian-mo-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杜甫之所以是杜甫,不是因为他写了“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首绝句,我也不是说它不好,但它对于杜甫来说,只能算是随便写着玩的。类似于没事发了条微博这个性质。中国能达到这个水平的诗人,其实也有不少。

杜甫之所以是杜甫,之所以成圣,因为他还写了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这些东西。个人认为这些才是杜甫真正的精神内核。

同理的,像“鹅鹅鹅”这种诗,文本水平也不见得是啥传世名作。但它的作者是初唐四杰骆宾王,那就值得作为文豪的成长记录保留下来。

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谓的“文以人传,人以文传”。(鲁迅:这句我确实说过.jpg)所以说,哪怕有人真的也能出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但他只写了这一句,也未必会成为千古名句。


user avatar   fen-nu-de-si-ji-d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个黄鹂鸣翠柳

两行白鹭上青天


好两倍,期待青史留名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即使我总答诗词问题,别给我推荐这种问题,这算哪门子文学和诗词问题?

我已经把问题标签,增加了“智商”了。

——

问这种问题的人,请先回忆一下中小学学过的杜甫简介,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时称“杜工部”,他的诗集叫《杜工部集》,知识点啊,白给分的有木有!

“两个黄鹂鸣翠柳”,麻烦百度一下,随便点一个网页,都会告诉你这是绝句四首,小学生才叫“绝句”,这是一组诗,写杜甫草堂之景的,

都到草堂了,肯定不是杜甫早年的作品,从倒数几本开始翻着看。

《杜工部集》应该是全网最好找的唐人诗集,版本很多,而且一册一册的非常清晰,编成几册的都有,不管几册,目录就在每卷前面,繁体简体都有,有个王学泰老师校点简体版,也好找,

网上随便搜个《杜工部集》pdf就出来了,


看到没,最左边一行,绝句四首。

两箇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竹字头的个,就是个的意思,为啥用这个稍微复杂一点点的,

很简单,就是怕后世没见识的人觉得很俚俗。


九年义务教育,收录的古诗词都是千古名篇,全文背诵也不为过,一些人不懂中文之美,或者严重偏科,老师教得不好,可能只会一部分,也行,

有些人背的不少,电视上放诗词大会能跟着答几题,挺好的,

但请稍微花一点点的功夫,在互联网上查一查资料,哪怕吃点花生米,都不至于喝成这样,问出这种奇葩问题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找到了在哪吗?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随便找绝句四首,找“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这个过程,就是高山仰止之旅,又很有趣。

乐趣都在在《杜工部集》中,你得自己翻,

首先看目录的时候就很逗,册册都有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忆李白……以李白为题目的诗太多了,李白铁粉实锤了。

其次又有很多诗有点意思,是你在课本上学不到的,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这是啥,这诗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怪不得有个问题叫,是不是李白写的都是好诗之类的?

你要拿“四万八千”当关键词检索李白的诗文,你发现这老哥离开四万八就不会写诗了。

但翻着翻着,我的妈《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五首,挺面生,中间突然出来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哦哦,打扰了。

诸如此类吧。


我其实很感恩义务教育里的篇目的,它们是抓手,是攀岩时候的钉子,让你有那么一点点勇气去阅读这些流传千古的东西,这些古代刻板书影印版,比那些行间距特别大,水粉色封面的女文青垃圾书贵不到哪去,网上不要钱的也一抓一把,

麻烦静下心来随便翻几页,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万首唐人集句,也是这样的竖版的密密的,突然看到“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那种震撼和触动。

有的存在你无法轻视,哪怕李白总是爱用四万八,有时候也自己抄自己,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大声否认,自己从来没有被李白的诗句打动过,没有任何受李白的影响。他的集子印在纸上,每一束纤维里都能透出来仙气。

不用吐槽杜鹃前四句絮叨,起码有常识的人应该知道乐府,读过江南可采莲,耐着性子往下看,当读到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联想到昨晚医生去世的事情,我在屏幕前哭成了抹布,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写杜甫,还是在写什么,好像写什么东西,胸中的块垒和郁结都发散不了,只能跟杜甫说说话,希求他能开解。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

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

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

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

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

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

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杜鹃,就是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

《华阳风俗录》说:杜鹃,其大如鹊而羽鸟,声哀而吻有血,人云春至则鸣,闻其初声者,有离别之苦,惟田家候其鸣则兴农事。传说是古蜀国爱民的帝王杜宇死后所化,叫声布谷,布谷,布谷鸟就是杜鹃,春天卖力劝农民勤劳耕种。


杜鹃春至则鸣,有离别之苦。

杜甫为什么“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因为杜鹃是杜宇精魂所化,所以产卵于百鸟巢里,百鸟奉养为神,然后杜鹃长大了,啼血为民,劝农布谷,是以为轮回法则。

禽鸟之情,昔之视今,识序之恩,人不如鸟,起身再拜,泪如迸泉!

这不叫乐府,什么叫乐府!


我们都逛过自己学校的图书馆,在文学诗歌那里,会有一些蹩脚的当代诗人,写了数卷所谓的长诗,史诗,封皮都一样的,翻开了无生趣,摆在那里无人问津,浪费纸张。

杜甫没有写绝句四首,没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也会是诗圣的,也不是这两句让他流传千古。

老实说平时我喜欢王维,喜欢周邦彦,喜欢那些飘逸的,小资的,不问世事的,

可当你一周被站务删答案三次,写的东西发也发不出去的时候,

谁能给人力量,给人宽慰,让人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呢?

还是杜甫。



(抱歉我代入太多当下的情绪,写跑题了,不喜勿喷)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不出后两句,尤其是万里东吴的惆怅,随便诌些铺陈,毫无价值。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各位有没有骑车爬长坡的经验。借用我之前回答里面的一张图。

这种坡骑起来非常绝望,阻力很大,毫无平缓路段可以休息。最打击人的是,爬了半个小时,回头看看,坡度也太缓了,一来毫无成就感,二来对自己的水平产生怀疑。但其实你的肌肉告诉你,运动量已经极大了。等爬到坡顶,你的想法一定是,这小坡爬了这么长时间,真是烂透了。难度极大的事情,回头看,就会觉得很简单。

将这种现象转移到创作领域就是:你觉得别人的创作水平一般,原因是你看过了。我以前提过,这种现象叫做“已知者鸿沟”,引用一下我自己答案中的论述:

下面再来看一个教育学问题“已知者鸿沟”,简单地说就是:已经懂了的人,不能想象不懂的人为什么不懂。换个角度,已知者将答案看作是理所当然,非常简单就可以得出的。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做难题的时候觉得这题很牛逼,翻开答案又觉得这题很傻逼,而变量只有一个,就是看到了答案,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为什么现在家长辅导孩子作业会非常崩溃,就是因为家长们没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明白“已知者鸿沟”现象,小孩子就是觉得拼音很困难,2+3很困难,但是家长却无法想象这种困难。最终心脏病发或者要去跳河。

翻开一些投资大佬的回忆录,就会觉得他们的决策简直就是小学生水平,退回到八十年代末,买入PB=4.7,PE=14.7的可口可乐股票真的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了,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买?因为你现在知道了巴菲特的决策,觉得这个决策很简单。

一些工程上极为精妙的设计,拆开了讲原理也就那样,本科毕业生就能看懂了。可是让他们搞一个同样精妙的设计,可就是难上加难了。一线老师傅的技巧,其实一教就会,问题是人家不教你,你要琢磨到自己老了,也不一定琢磨得出来。我之前知道一个师傅,舱门打开,头伸进去一闻,就知道什么材料腐蚀了。人家给我讲过什么材料腐蚀到什么程度是什么气味,怎么样在混着滑油味的空气里面分辨出来。我无法想象在没人教的情况下,自己总结出这些经验要在机舱里面闷多少年月。

同样的,对于一些抄袭者,抄了我的原文,还要说“你那玩意也不过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改了几个字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也能改”。那你改啊,你有种别抄我的啊,抄完了来放马后炮,真是泛着浓浓的无耻味。


懂了吗,你觉得这两句诗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是因为你看过了。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这两句诗你永远也写不出来,没有如果。


user avatar   goldentyco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写完后会成为四道菜的名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user avatar   cxt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觉得写这么两句诗很容易,但其实你根本写不出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咋一看,这特么有何难?


那你写几句看看?


两只小鸡啄白米,一条舔狗卧门前。


我估计你搜肠刮肚,写出来差不多也就这水平。


就算你能写得比这个好,对仗、平仄、技法、意境都到位了,那也只能叫做“模仿”。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你临摹的再好,价值也及不上原作的百分之一,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复制、黏贴,再把文章里的孔乙己换成罗永浩、蔡徐坤、带带大师兄,很多人都会,但是往前三百年、往后三百年,再无第二个人写得出《孔乙己》,李敖、韩寒、张佳玮,都只能站好挨打。


也就是说,以你的实际水平,本来写不出这两句诗。然而你忽然灵感大爆发杜甫附体,真的就是写出来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但是然后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写得出来,你大概率只能写得出:


遥望西山千重雪,野渡无人系孤船。


单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仍然是很好的诗句,但是要说“千古名句”,算不上,更别说你后面两句还太监了。


什么是千古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而且这些诗句之所以不朽,是与全篇的浑然天成无法分割开来的。正如顶尖高手出招,第一式未必凌厉异常,但如渊渟岳峙,厚重雄浑之内力绵延不绝,如排山倒海一浪高过一浪。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没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为铺垫,就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荡气回肠,层层递进,完整不可分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于杜甫,相当于萧峰随意打了两招罗汉拳,天下群雄十有八九固然已不能挡,但后招若没有降龙十八掌续上,却也还称不上绝顶武功。


如果是籍籍无名之辈,要以孤篇流传千古,那么也得是这样的级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你想单凭两句诗就打遍天下?借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话:那也未免太看不起天下英雄了。



更多回答:

为什么说宋江的这首《西江月》写得不好?

学习《琵琶行》之后为什么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为什么苏轼、辛弃疾频频赞美孙权?

水浒传比金庸武侠强在哪儿?

金庸的巅峰之作是哪一部作品?

如何看待鲁迅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以上同时发布于个人公众号“直说”,欢迎关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


user avatar   wangji-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相信你能写出这样的句子,甚至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同等水平的诗篇,但文学史不会为你鼓掌,世人也不会为你倾倒。

如果你写不出,给我掏学费报个名,我来给你军训几个月,一定能写出。

先说一个冷知识,下面三首绝句,你们见过吗?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以上三首绝句,只要你读过杜甫的集子,稍微对杜甫进行一点深入研究,就一定能读到。

因为,这三首绝句是跟「两个黄鹂鸣翠柳」放在一起的。

这是一组四首绝句,可以称为《绝句四首》。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重回成都草堂,写下了这一组绝句。

那么思考题来了,为什么要把四首绝句拆开,单单在课本里放「两只黄鹂鸣翠柳」这一首?

答案三个字足矣——读不懂。

课本选诗选文,得照顾学生的水平,特别是小学课本。所选之诗得适合用于启蒙教育。

这样的诗得少生僻字,没有生僻字更好;得少生僻词,没有生僻词更好。

这样的诗意思简单,「两个黄鹂鸣翠柳」,纯「白描」,全「摹景」。

这样的诗得朗朗上口,易于背诵。「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这样的句子就不达标。

如骆宾王《咏鹅》,李白《静夜思》都符合以上标准。

白居易律诗后半段,孩子长大一点,可能不用借助注释,都能理解;杜甫四首绝句的另外三首,我肯定各位读者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连猜其大意都够呛。

质言之,我们课本里,尤其是小学课本里的诗篇,都是符合「简单化」标准的诗。只不过那些诗在「简单化」的诗中,还算写得不错的;而且选择的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杜甫、李白、骆宾王,既能把诗教了,也能顺便把诗人的通识给科普了。

这些诗,你说千古名句,可以,张打油的「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也是千古名句,钱福的儿歌《明日歌》中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那也是千古名句。这些诗,从古至今就用来启蒙儿童,是儿歌;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虽然是绝句,但功能和形式上都十分接近儿歌。

所以啊,千古名句,不等于千古佳句。千古名句的关键字是「名」,出名即可,怎么出名的则不论,至于出了名,流传几千年,也并不是那么难;千古佳句的重点是「佳」,那才是真材实料,做不得假,千古佳句,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内卷卷出来的。

千古名句不一定上佳,千古佳句也不一定出名。

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形式的对偶句,纵观整个诗史,可谓恒河沙数。若不是它出自杜甫之手,能否脱颖而出,得打个大问号。

这种有点儿歌风味的绝句,杜甫偶尔写一首,那叫情调,若杜甫擅长写这种,诗圣之名一定落不到他头上。要说这种绝句能代表杜甫的水平,杜甫自己都觉得丢脸。

所以啊,别说题主写出这样的句子,不会千古留名;杜甫要只会写这样的句子,李白与大唐各大诗歌豪侠看都不会看他一眼,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段位。

就说这四首绝句,其余三首中的两首都写得比《两个黄鹂鸣翠柳》好。

拿「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举例,这首诗讲的是杜甫的心理障碍。大概意思就是杜甫在浣花溪旁玩,天色转阴,气候转凉;浣花溪旁边有堤坝,看起来还坚不可摧,杜甫站在溪边,生怕落水里淹死。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经战乱,报国无门。现在安史之乱平定,杜甫回到草堂,按理说有安稳日子过了,但他就像得了「战后恐惧症」一样,没来由的心悸,生怕小确幸的日子从指缝中溜走——后来也确实溜走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我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就这表达的意思,跟《两个黄鹂鸣翠柳》高下立见,更别说行文和修辞上,比小黄鹂那首层次丰富,技巧高超太多。

《绝句四首》中第四首的对偶句,则更具张力——「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大意是杜甫种了满山草药,但因为风土不好,好苗子也成不了才。这不是道尽了时代车轮碾压下人的无奈?阶级上升困难,内卷严重,资源耗损,都在这一联之中。

再说一个冷知识,杜甫之所以是诗圣,这个「圣」,可不仅仅是因为他诗写得好。「圣」,是儒家语,孔圣人为「圣」是也。杜甫所谓诗「圣」,是因为杜甫诗中浓浓的儒味,家国情怀,精忠报国,积极入世,心怀天下,都是儒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儒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儒味,「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儒味。

《两个黄鹂鸣翠柳》?儿歌味。

杜甫的诗,不但有儒味,还有史味。杜甫诗篇称为诗史,何也?杜甫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喜欢从现实中粹出典型。杜甫笔下的现实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儿歌味。

我这么说确实有点偏激,给《两个黄鹂鸣翠柳》下定义是儿歌当然不对,它只是符合儿歌的特性。不过,作为纯描景,写草堂这样的卜居生活的作品,在杜甫诗篇中,确实不是上流。这一风格,陶渊明才是宗师级别的人物。

当然,我们也得理解,杜甫许多好篇目,形式上违背常理,没功底的人难以理解,有阅读障碍,比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而且那些儒啊、史啊之类的玩意儿,灌给学生,各种意义上不合适。

实际上,整个课本里,杜甫的选篇,有许多都不是杜甫的佳篇——杜甫牛也牛在这儿,不是他的佳篇,但也能吊打大多数诗人了。

现在大多人学过的,读过的大多数杜甫诗,包括「随风潜入夜」,包括「一览众山小」,都是杜甫整个集子中,只能算是中游或上游水平的篇章。杜甫本来就不擅长绝句,律诗才是他的拳头产品。杜甫不是一能则万能,所有大诗人都有短板。

顶尖级别的篇目,比如《秋兴八首》这种级别的,常人读过的少之又少。

是啊,也读不懂,《秋兴八首》是那种你阅读量到了一定水准,啃下来都难的作品。

所以啊,千万不要把一些「千古名篇」太当回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种,咱们不用过度解读,不用搞玄学,不要犯情感谬误和意图谬误的错误(参看维姆萨特、比尔兹利《情感谬误》《意图谬误》,简单说,不要乱用动机、情感、境界这些飘忽不定缺乏量化标准的角度去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就这种以「对偶」形式为卖点的句子,乃至绝句,通过当代科学的诗歌培训,少则三个月半年,多则一年,一定能做出来。

不少人有个错误的意识,认为现在诗道中落,今人绝然赶不上古人。

论技法,清人也未必比唐宋弱了。现在这个全民写作的时代,几十年来,创作者数量可能比唐宋元明清在册诗人加起来还多;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式,比之古代高度发达的文献整理能力与出版业,以及科幻级别的传播方式,你要说通过学习写不出《两个黄鹂鸣翠柳》这种级别的绝句,那只能证明咱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仅文化在衰落,智商也在退化。

当今有中华诗词协会这样的机构,有百花潭、诗三百这样的论坛,有各大高校的诗社,虽是亚文化小圈子,但按我们的人口基数,参与者也是百千万计数,还蹦不出几个人才?石头裂了都还能蹦出个孙猴子呢!参与者众,天天憋,憋一辈子,能憋不出些好玩意儿?

同类的对偶句,难写出来的是哪类?

是「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但就这样的句子,当代能创作出,或摸到一点边的诗人也不少。我自己就写过「红泻残阳门满锈,绿题苔壁字如铜」。另一种形式的,今年我最满意的一个句子是「书儒何必劳坑火,未见挥刀已自宫。」(特此声明,我写诗很菜的。)

我记忆中当代人的佳句不胜枚举,「大翼文章空咏叹,微生萤火尽呼号」,「乍见柴门慈母泪,初低尘世少年头」,「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这些句子,乃至于全诗,放到整个诗史里,都是顶尖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创作出顶级的作品,为什么出不了杜甫这样的诗人?

一方面,古典诗歌的形式,限制了其内容,尤其是近体诗。其创作的范式和空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留给我们的创作余地已经十分有限。

固然当代好的古典诗歌创作者,写作上整体水平高于许多古代大家,创作空间又有限,也无法大量创作出顶级的作品。

另一方面,哪怕能大量创作出顶级的作品,环境也没了。古典诗歌的形式,是基于古典文化,这种形式与当代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所以才有「实验体」这种东西。实验作者意图把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与飞机大炮手机等名物融入到古典诗歌中,但目前看来,虽有一定建树,还是很难再现唐宋清的辉煌。「散立空瓶如溃阵,横陈光影变亡羊。」这样的好实验作品少,「沃尔沃非千里马,卡夫卡是一枝花」这样的谐星倒多不胜数。哦,对了,沃尔沃这句,也算当今诗坛名句,反面意义上罢了。写这句子的人我们尊称宽哥,宽哥何等样人,名句无数,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漫天精子游春夜,一颗卵巢悬太阳。」

哪怕真写出了几篇能够千古留名的佳作,也很难成为大诗人。哪怕是写出《春江花夜月》的张若虚,文学史对唐代诗人论资排辈时,他也得排到后面。

能写出一两首好诗的诗人,是诗人;可以不断写出好诗的诗人,才是大诗人。

我们得有文学史的意识。我刚说了,当代人有那么多便利,通过训练,超过古人的平均水平不难,但那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我爱举晏几道的例子,晏几道是晏殊的儿子,他作词的风格是复古花间,他的词作,单论术,是整个词史第一流,水平压过苏轼、晏殊、欧阳修不在话下。你要论词作水平和技术,晏几道是能跟李煜、冯延巳、姜夔对打的人物。但他做的是复古,苏轼做的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探索词道前路的开拓者。

说文学史,绕不开苏轼「以诗为词」的贡献,至于晏几道,在宋代文学史里,只蜷缩在一个小角落中。

同样的,我们在做复古的事,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占尽了时代的便利,我们打孩提时代就能读到大量古人的诗篇,我们摸出手机就能接收海量文学信息,我们有科学的学术体系去研究古人的诗。

我们开眼看世界,万卷书唾手可得;我们交通便捷,万里路行遍了世界。

——我们要超过古人平均水平,真不用废那么大功夫。

问题在于,你跑去跟你朋友说:「我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0位,我比祖冲之厉害多了,我可真是千古数学奇才;苏格拉底、柏拉图那些逻辑,我小时候就明白了,柏拉图还弄出个《理想国》论证半天,还不如知网哲学系研究生的论文,柏拉图、苏格拉底真是浪得虚名;我自学虚幻引擎几年,特效比《星球大战》好看多了,乔治·卢卡斯什么东西,奥斯卡奖那不是探囊取物?」。

你,不觉得害臊吗?

文末说明:我不希望看了这篇文章的人觉得写出好句子很容易,毕竟格律一关有无数人迈不过去。

想要写出好东西,还得多看,多学,多思,多写。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有的价值,都是在系统中存在的。

所有的艺术价值,都是在文化系统、意义系统、历史系统中存在的。

没有中华文化这个系统的存在,杜甫的诗歌单独拎出来,可能啥也不是。

没有“杜甫诗歌”这个意义系统存在,“两只黄鹂”单独拎出来,可能啥也不是。

就像没有文艺复兴这个话语体系的存在,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能也是一文不值。

就像没有整个西方美术史作为背景,毕加索的作品可能一文不值。

又如没有钢琴的历史作为一个意义系统存在,李云迪嫖妓都上不了热搜,因为其钢琴才艺可能一文不值。

决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的,是整个系统(意义、话语、观念、历史系统),而不止是单个的艺术品本身。

单个的艺术作品,必须放在整个系统中去衡量,才能体现其价值。

所以,尽管唐宋以降,也有不少的诗词佳句,但是缺失了系统力量的支持,明清的诗词只能打酱油。

没有“杜甫诗歌”给“两只黄鹂”背书,一行白鹭也上不了青天。

反过来。

有了反本质主义思潮做背景,杜尚的小便壶贴个标签都能进艺术展览馆。

你试着把你的马桶拿到艺术展览馆去试试看,不被轰出来才怪。

所以你以为自己拿着两只黄鹂就能耀武扬威,实际上就可能跟拿了你的马桶去炫耀一样。

按例,推荐一下书,这次推荐贡布里希的书。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知乎故事大赛,大部分获奖颁给站外作者,知乎本土作者七人获奖? 
  龙是否真的存在过? 
  为什么外国的诗明明没有中国古诗的朦胧美却很多人喜欢?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还有比这句杀气更重,更霸气的诗吗? 
  对于虚拟故事中人物的共情,和对真实新闻里的人物的共情,区别在那里呢? 
  如果把中国 422 位皇帝放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些什么? 
  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的素质是什么? 
  如果小说《三国演义》中吕布跟了曹操,曹操能有效地调遣吕布吗?小说情节的形势会不会因此改变? 
  如何看待郑渊洁称部分作协作家「虚伪、不具备写作才华、沽名钓誉且不择手段」? 
  有哪些通篇不直写孤独,却让人深感孤独的文字? 

前一个讨论
美国的经济前景好吗?
下一个讨论
国务院: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会有什么影响?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