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月薪一万很难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2018年媒体统计的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显示,毕业工作5年后学生平均月薪超过1万元的大学有70所左右。按照每所大学平均招生人数在3000人左右计算,这些毕业生的总数也就是21万人左右。而2013年我国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有多少呢?700万。

也就是说,工作5年后,能达到月薪1万元的大学生也只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3%。

而1991年我国出身的总人口是多少呢?接近2000万。

如果把这21万人除以2000万的话,那么能达到月薪1万这个标准的,就只有同龄人的1%。

当然了,有些人会说,那些没读过大学的人也有开公司当老板的,那些排名70名之后的大学里也有不少月收入过1万的,那些排名前70的大学里肯定也有人被平均的。

这话说得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凡事都得讲概率。读过全国最好的那几十所大学再加五年的工作经历,这样的人工资也才能勉强突破1万——排在榜首的清华大学,学生平均月薪也只有12000元左右——那些大学一般甚至还没上过大学的人,月薪能破1万的概率有多高?

如果你硬要算,那我就假设这些人也有20多万,可两者加起来,这也才只占同龄人的2%。

最后还得多说一句,一般来讲,毕业生薪酬这事,大多数学校都是往高里报的——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学校就业质量高嘛。


PS:

这里统计的只是毕业5年的大学生的薪酬。

毕业时长更长、工作经历更多的人,收入会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出太多。这是因为一方面任何行业越向上岗位越少,一个公司总经理的收入可能是100万,但公司只有1个总经理;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在到一个年龄后都会遭遇职业瓶颈,收入很难再有大的提升空间,能突破这个瓶颈的人也是少数。

另外,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通过兼职、外快的方式获得远超过1万元的收入,但这里问的是“月薪”,主要指的就是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毕竟,兼职和副业收入也不稳定,可以算到年收入里面,但说是月薪也不合适。


user avatar   lulueh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得之前看过几个统计,月入1W,哪怕在北上广深,你是前15%

实际上你在公司里留点心稍微打听下,月入1W是哪个级别岗位的人,心里就应该有点数了,那个位置坐上去,并不是“简单”可以描述的。

知乎很多用户都是互联网IT从业者,这个行业属于爆发式发展还在红利期,所以平均薪资起点就很高。有些人拿着1W月薪感觉周围貌似1W月薪的也不少,就觉得全世界别的行业1W也很容易了,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我们羡慕他们薪资高的同时,也该看到他们顶着秃顶996,中年35岁随时失业的焦虑,大家生活都挺不容易的,就别互相伤害了吧。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赚钱不难,但是自制力比较难。

如果说想刷着抖音、吃着火锅,天天不耽误玩的情况下月薪一万,是有点难度。

学英语难吗?把英语考到6级,大专毕业就行。去海外找个翻译或者商务工作,非洲迪拜啥的,管吃管住,收入过万很容易。

风雨无阻的在路上跑,难吗?能遭罪的话,在北上广送快递,每天干12小时,收入过万也可以。

有点高中数学基础的人,去网上1000块钱买点好的教程(盗版的淘宝几十块钱),就学编程,然后找个游戏公司啥的,要低工资,跟着拼命学,学上两年,参与一两个项目,跳槽,月薪过万。

良子足道的技师,按一个足道,提成30元,如果是常客,50元~80元,用心按,服务态度好点,空余时间多练引体向上,回头客多一些,北上广过万也可以啊。

每天在LOL练补兵5小时,练微操5小时,看比赛视频2小时,所有英雄练上钻石水平,练一年,当代练,一个月10000也没啥啊。

去报个配音班,或者还是网上买盗版教程,每天练嗓子,练上半年,然后去喜马拉雅啥的接念书的活,每天念12小时,没俩月你月收入也过万了。

把初中的所有课程重新学,所有题库刷上20遍,把盗版的教学视频都背下来,去培训机构当家教,钱少没关系,努力形成口碑,然后过三年自己开小班,包成绩,就做熟人推荐的孩子,一年20万也不难啊。

以上。

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自制力。


user avatar   tong-chou-wei-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学历≠高薪

我一发小,211毕业8年了。月薪不到5000。职位是某银行某科室副主任(某四线城市),还是熬了7年没跳槽刚刚才提升的。人家没啥雄心壮志,就是图个安稳。你会瞧不起他吗?

拜托大家,少看点毒鸡汤,少看点分分钟让你月入过万的赚钱套路。还有那些一言不合就说自己年入百万的答主,对方可能编完了,就在想今晚是吃红烧牛肉味的泡面还是小鸡炖蘑菇味的泡面。

抛开那些家境殷实,人脉很广的普通人。

单单聊普通大学本科及以下家境一般的这类人群,想要月入过万到底需要什么。

无非就是魄力,思维,坚持,学习,运气这五点。

魄力。我一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就不读书了,找了几个混社会的,干上了高利贷的买卖。人不狠站不稳。去年和他吃了一顿饭,他一年能赚七八百万,现在开了个公司,准备洗白了。开了一台幻影。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除了杀人放火没干过,什么都干过。

月入过万算个啥,这个月入百万的买卖,你能干不?

思维。思维很重要,以前认识一个老板,他初中文化水平,最早是个农民工。农民工的艰辛就不说了,反正摸爬滚打好几年后,把赚的钱拿来买了个工地设备。有了这个小设备再找几个老乡,他就能从大包工头那,分到一点工程。从此进化成小包工头。这样,赚的就多了,赚的钱再购入设备,慢慢的一步步的,就成为大包工头了。周而复始。

坚持。一夜暴富都是做梦,想在公司晋升,你需要坚持吧。我大学刚毕业花了两年时间就成为了部门主管,看似风光的背后,是我第一年每天都12点以后才睡觉,去学习,去改进。有些东西,你坚持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就像现在的网红一样,你想火,不也要天天更新内容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火不起来的。

学习。在你的领域不断进修,永远不会错。如果你对你的工作没有兴趣,那么可以培养其他技能,也许以后你的副业收入会远超主业收入。

运气。如果之前那个包工头遇到大老板卷钱跑了,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不过,只要努力,总归好运气要多一些的。

综上所诉,你觉得月入过万难吗?可能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月入过万最开始就是营销号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为的就是贩卖点焦虑,骗点流量。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去努力就好。不要让月入多少成为一个衡量的标准。


唉,那么多人说我发小骗我。说我无知,说我井底之蛙。我也只能说你们是真厉害。啥都知道,啥都明白。你们这么厉害,咋没上天呢?

地方和地方的福利待遇是不一样的,国有银行和地方银行待遇也不一样。题目聊的是月薪,很多人非要说福利津贴补助。按照这个逻辑,每个行业有可能有灰色收入,要不要全部计算进去?是不是算完了发现,你没月入过万,你就没用?

抬杠这种事,谁都会。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月薪上万,要么累个半死,要么智商过人。你觉得你能到哪点,我家亲戚是修电动车,每个月都上万的收入,但是每天从早6点到晚9点多都在那个小店里忙活,对付吃口饭,身上很脏,晚上回家吃点东西就睡了。你愿意干这个吗。像我们楼不的中介公司,里面的员工有的一个月也能赚提成上万,但是每天也是忙个不停。所以月薪一万,不难,难的是你是否能吃苦。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取决于是什么群体,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OR私营单位、个体户,以及你所在地区发达程度,行业和学历等等。

  • 如果是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月入过万的可能性有20%(后文会有计算)。

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非私营)平均工资高达82413/年,平均年工资超过10W的有能源(电热气)、信息、金融、科研。而月工资超过1W的只有信息类和科研类。

通常情况下,工资结构图接近于这个样子(陀螺形态):

对于陀螺状的高薪分布,下层员工的薪资平均数总是会被提高。所以,哪怕一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是月薪1W,能达到这个平均工资的概率也低于50%。每个行业的比率是多少,还必须考虑行业的特殊性。例如金融行业的薪资跨度,自然会比餐饮行业的薪资跨度更大。

总的来说,即便是在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也只有一两个行业的平均薪资达到月薪一万。估摸平均薪资超过1W的不足20%(可以通过二八定律,简单估计),而诸如农林、餐饮等比例将会更低。

接下来看看收入分布:

虽然收入分布,国家统计局只有2012年以前的数据,但可以明显看出,不同阶层收入的增长,和居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是线性相关的。可以作为比率,大致推算2012年之后的情况(当然,需要假设近几年来,中国各个阶层的结构分布大致不变)。

通过平均工资可以计算得到:

非私营单位最高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

69877.3X82413/26959.0=213613元/年。即,17801元/月。

非私营单位较高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

43471.0X82413/26959.0=132890元/年。即,11074元/月。

非私营单位中等偏上20%的人均薪资为:

32758.8X82413/26959.0=100142元/年。即,8345元/月。

同理:

非私营单位中等20%的人均薪资为:74992元/年。6249元/月。

非私营单位中等偏下20%的人均薪资为:56171元/年。4681元/月。

非私营单位较低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41956元/年。3496元/月。

非私营单位最低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28153/年。2346元/月。

非私营单位困难户收入5%的人均薪资为:22991/年。1916元/月,全国最低工资中线位置(和现实情况相符)。

由此可以知道,在非私营企业,做到前10%,月薪资可达15K+;做到前20%,月薪资可达题主的提问标准10K+。(经过计算,应证了我之前的猜测,符合二八定律)

前40%为8K+;60%的人,薪资平均水平分布在4.5k~8k这个区间,而且分部比较均匀;20%薪资水平为3.5K,收入最低的10%为2.5K,有5%收入仅2K。(在非私营单位,还只有2k收入,有人中枪了吗?)

  • 根据非私营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的平均工资可以得出:

信息技术,前70%,月入1W。

金融行业,前60%,月入1W。

科研,前50%,月入1W。

能源行业(电热气),前40%,月入1W。

文体娱乐,近40%,月入1W。

卫生等社会工作,近40%,月入1W。低于文体娱乐。

教育,约前35%,月入1W。

交通运输,前30%,月入1W。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前30%,月入1W。稍低于交通行业。

租赁和商务,约前25%,月入1W。

采矿业,20%出头,月入1W。

批发零售行业,20%,月入1W。

房地产,20%,月入1W。低于批发零售。

制造业,近20%,月入1W。

建筑业,前15%,月入1W。

水利环境,前15%,月入1W。低于建筑业。

居民等服务,前15%,月入1W。低于水利环境。

住宿餐饮,前10%,月入1W。

农林牧渔行业前10%收入只有8K,保守估计前5%,收入才能达到月入1W。

至于需要再细化到国企(集体)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计算。

以上数据,虽然不是绝对精准数据,但对于计划选择国企或者事业单位的人员来说, 作为参考已经足够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所在地(城市)来计算:

例如,北京2018年非私营平均工资145766元/年,则计算可得,能达到1W月薪的比例高达70%。符合二八定律(20%的人)的薪资水平高达2W+。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薪资是均匀分布在北京各行各业的,那么北京月1W收入最高比例的IT行业比例为:90%。

哪怕薪资水平最低的非私营农林牧渔,月1W收入比例为:15%,是全国本行业1W月薪占比数的3倍(关于其它城市,其它行业月1W收入的比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去计算)。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线大城市来说,在非私营企业,只需要勉强达到半数水平,则可以月入1W。当然,对于行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的重要。有的行业的确很轻松月入1W,但有的行业十分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在非私营单位,想要月入过万,对于城市和行业的选择都十分的重要。有兴趣的朋友,足以通过所在行业分类,以及所在城市平均薪资计算出你月入1W需要挤进同行业位置的百分比。

  • 如果你不是在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而是在私营单位,那么要月入过万的可能性会空前降低:

城镇私营企业平均工资49575元。

根据同样的数据处理,可以算一算,私营单位的情况:

私营单位最高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128498元/年。即,10708元/月。

私营单位较高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79939元/年。即,6662元/月。

私营单位中等偏上20%的人均薪资为:60240元/年。即,5020元/月。

私营单位中等20%的人均薪资为:45111元/年。即,3759元/月。

私营单位中等偏下20%的人均薪资为:33789元/年。即,2816元/月。

私营单位较低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25238元/年。即,2103.元/月。

私营单位最低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16935元/年。即,1411元/月。

私营单位困难户收入5%的人均薪资为:13830元/年。即,1152元/月。

有数据可知,私营企业,必须做到前10%,薪资才能达到月入前1W;(符合一九定律。)

20%的人薪资6.5K+;中位区间60%人数薪资为3K~5K。有20%的薪资,低于2K,甚至有5%薪资在1K左右,这一部分应该大多数属于三四线城市的最低薪资标准。

总的来说,私营企业收入达到月入一万,困难度是非私营企业的两倍。

  • 接下来看看,私营企业各行各业的情况下:

计算可得,月入1万百分比:

信息技术,20%。

金融行业,15%。

科研,15%。

租赁和商务、卫生等社会工作、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制造业,10%+~15%-。

教育、批发零售行业、文体娱乐、能源(电热气)、采矿业:10%-。

水利环境、居民等服务、住宿餐饮:5%+~10%-。

农林牧渔:5%。

和非私营对比可以发现,私营企业各行各业的差距,收入水平比前者小很多,除了排在前面的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以及排在最后的农林服务业等,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比较平均,处在平均水平上面。

同时,互相对比也能发现,中国的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非私营企业。

中国城镇非私营就业人员17258.2W人,私营人员13951.6W人。可知排除个体户之外,城镇就业人员,非私营人员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入,全国总和收入,前者是后者的2倍。

除此之外,城镇内还有10440.3W个体就业人员,由于个体户缺少数据(通过收罗其它数据,应该能算出平均薪资来,偷懒不算了),可以勉强使用私营的占比数据(总的来说,不应该会相差太多),1W收入占比应该10%左右。

另外,城镇内还有失业人数974万人,这一部分人月薪一万比率为0%。

  • 前面考虑的仅仅只是城镇的情况,如果在农村呢?属于另外的44%,那么请看: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年。城镇消费水平33308元/年,农村消费水平13689/年。由上可知,在农村从业薪资超过月薪1万的概率,至少低于城市的37%。

由于农村绝大部分都是非私营,可粗糙地把百分比用在城镇非私营的比例上:

那么可得农村月入1W比例为5%-,实际数据可能低于3%。

10%收入位置为4K,20%收入位置在2.5K,中间区域60%的人收入为1k~3k。20%月收入在1k以下。10%年收入在6K以下,还有5%年收入不足5K。

以下数据,也恰恰佐证了我的计算结果:

2018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农村低保对象1903万户,3520万人

总结一下:

全国平均非私营企业月入一万符合二八定律,为20%。

全国平均非私营企业一线城市(北京为例)月入一万比率,高达60%~70%。

全国平均私营企业月入一万符合一九定律,为10%。

全国平均私营企业一线城市(北京为例)月入一万比率接近二八定律为,20%-。

全国平均农村月入一万比例,为5%-。

综合全国所有从业人员的平均情况,则勉强符合一九定律10%-,粗略计算估计为8%左右。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所有的从业人员里,每12个人里面有1个人月薪高于一万。值得说明的是,一线城市非私营2个人就有一个人月薪一万。私营企业,则5个人中有一个。全国城镇平均数,则是10个人有一人,农村则二三十人有一个。

  • 除了计算全国平均、城市平均、就业平均,其实也可以延伸到特定的群体,例如大家最关心的应届生情况:

可以看出,虽然应届毕业生里面期望薪资月入1W比率9.11%,但实际只有3.71%达到这个薪资。

虽然,这仅仅只是某招聘网站的数据,但薪资分布结构可以作为参考。比起全国薪资分布来看,应届生薪资陀螺塔顶端明显收紧,比率明显更小。可简单计算出,图表上2019年的平均工资大约为5K(实际此类网站上的薪资数据并不符合全国平均,而是相当于一线城市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水平,高于二三线城市)。

由于相关数据在国家统计局管网并没有,依然只能通过网络寻找。

寻找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高校应届生平均工资1W+的数据,都是综合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所有数据,而博士生则可能把本科生的均数拉高很多。

尽量寻找官方数据,找到了上海教育部《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的数据,上海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4484元、本科毕业生为平均月薪为5307元、硕士研究生平均月起薪达到8967元。

这是梧桐果上的薪资数据,虽然是2019年的数据,但可以明显发现本科薪资比2018年的上海还高出不少。而硕士、博士的薪资也和上海硕士、博士生薪资相当。所以,我再次说明,类似招聘网站的数据(非官方数据),往往更接近一线城市的数据。

根据《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的数据,通过上面某招聘网站的薪资分布图,大致可以推出:

上海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起薪1W比率3%左右。

本科毕业生,1W+薪资占比5%。

硕士研究生,1W+薪资占比30%。

通过网络数据可知,上海博士平均工资15000。类比可得,月薪1W+占比高大90%。

从薪资上也可以看出,中国硕士文聘有一些高不成低不就。

虽然单纯使用某招聘网的薪资结构图推算,有一定的瑕疵,但至少可以得出大致的比例。

至于其它地区,则可以用上海的数据,结合中国统计局上各地区平均工资来进行类推:

例如,以非私营企业来说,四川平均薪资是上海的55%,那么在四川非私营入职的平均起薪则只有上海的50%~60%(当然,如果是计算成都的,需要单独拿出成都的平均薪资来计算,毕竟成都平均薪资大大高出整个四川的平均数)。按比例推算,四川的本科生平均月薪也就只有3K+,接近实际情况(远低于某些招聘网上的数据,某些数据颇为夸张)。

当然,对于全国顶尖的高校,由于本身就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应届生求职也主要在一线城市,倒是数据会更加的贴近真实情况。

  • 最后附录一份高校应届平均薪资排行(会比实际情况更高一些)(文末):

根据我前面数据的推算,这种招聘网站统计的数据,通常应该和一线城市非私营机构就业的薪资差不多。如果在二三线城市,或者私营,工资很难达到这个均数。

有兴趣的在校生,可以根据我本回答提供的计算方式,简单推算一下,自己毕业之后起薪1W的比率有多大。(注,如果按照清华平均1W来算的话,月入1W的比率大概是45%左右。)

如果想要得到一个足够精确的数据,必须考虑是否非私营,是否一二线城市。

值得强调的,本硕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低于所在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各个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关企业月入1W起薪的占比,会远远低于行业月薪1W的比率(高校的学历往往起到筛选作用)。

例如,上海非私营平均工资14k, 私营平均工资5.7k;其中非私营的平均薪资是远远高于本硕应届生的(参考《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的数据),哪怕是私营的平均工资也比本科应届生的平均薪资更高一些。

个人推测,由于一流高校50%左右能够进入非私营单位,在一线城市的确可以达到50%比率月入上万的起薪。但由于地方高校,大部分的人只能进入私营企业,排在前面的IT,金融、科研等尖端人才进入一流的私企,可能达到起薪1W,占比极低。考虑到顶尖高校的学生占总数的小比例,我倾向于认为,所有应届毕业生里,起薪1W的比例少于5%。如果排除前100名的高校(这些高校学生占据绝大部分的一流企业),这个比率甚至可能低到1%以下。


user avatar   yuan-bao-ju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实证明,即便是本科毕业,985毕业生也能月入过万。


日前,清华、北大、南大等多所高校相继发布了《2019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从毕业生角度,把985高校的含金量最直观展现出来。

参考资料如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就业报告显示,平均年薪18.13万。其中,本科生平均年薪12.12万,月薪超1万。


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生的薪资更高一点,平均签约年薪13.51万元,月入过万妥妥的。


南京大学发布的《2019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平均年薪为16.26万,其中本科生平均年薪高达14.62万,平均一月超过1.2万。


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薪资还徘徊在纳税起征点左右,差距从初步踏入社会上就拉开了。

哪些行业已经月入过万?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


NO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7678元

NO2.金融业129837元

NO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3343元


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1.57倍和1.5倍。按月薪来算的话,这三个行业都已过万。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在不同的行业发展,结果差别真的很大!


02 那月入过万,难吗?

月入过万难吗?其实很难。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3万元,意味着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550元。

换句话说,每月收入达到万元,那已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近4倍了。当然这个数据是包括全体国民的平均数,如果和“在职职工”比较,那么:

在2018年,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比约38%;月收入2000元到5000元之间的,占比46%;月收入为5000元到1万元的,占比约13%;而月薪达到1万及以上的,占比仅仅约为3%。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月收入上万,已经超过了全国97%的人。

而根据腾讯最新发布的《2019国人工资报告》显示,我国工作10年以上月薪过万的人数仅为22.44%。也就是说,近8成的人工作10年后月薪还没过10000。


03 为什么感觉大多数人月薪都过万?

从数据来看,月薪1万按照百分比已经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了。

那为什么我们感觉满眼望去,月薪1w是如此普遍,与现实的数据却有如此大的割裂感?

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里出了错?我很赞同知乎网友张殚的这个回答。访谈节目《十三邀》里,许知远认为,当今社会过分“娱乐致死”,变得越来越粗鄙,丧失了过去年代的精致感。马东纠正他说,并不是社会变得粗鄙,而是越来越多的人识字,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让原本被5%精英阶层掌握的话语权,现在正变得大众化。人和社会都没有变,只是发声的群体变了而已。

这让原本就属于5%精英阶层的许知远感到不习惯,甚至产生社会倒退的错觉。而“月薪1万+”的那群人,恰好就是一个个许知远,他们是这个社会的5%,但却掌握着社会95%以上的话语权。这5%的人频繁发声,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月薪1万+的人遍地跑、月薪1万只是社会中的赤贫阶级。


user avatar   da-yu-how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句实话,别说一万,同龄人还在拿着5K的一抓一大把,倒不是说我自己有多牛逼什么的,但拿这5位数的月薪,确实是需要个人努力和机遇。出来工作已经20年了,中专毕业,出来工作没有靠学校的分配去银行,而是走起做卖手机的,2000年的时候,底薪640,没看错,坐标广州,第一份工作底薪640元加提成奖金,每月到手1500左右,其后转过中国移动,数码通等等的所谓大公司,一直到09年才摸到了5K,然后到14年,才被挖走了,月薪8K,蛰伏了5年,期间不断考证,ITIL,MCSE,CISP什么的,还有PMP,今年在领导的赏识下升上中层,终于破5位数了,别问为什么考了这些证还这么低人工,年龄和学历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感恩,我花了19年,身边同龄的同学,旧同事还有很多挣扎在5K左右的。小结:月薪上万,真的很难


user avatar   zhan-wei-ping-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相关话题

  在学校学了这么多年英语都没学好,工作后如何提高英语水平? 
  你认为恋爱和工作冲突吗? 
  员工学到东西就想走怎么办? 
  在职场,会搞关系很重要吗? 
  Google 的晋升体系是怎样的? 
  月薪一万真的很简单吗? 
  在公司下班比其他同事早走好不好? 
  员工不愿意加班,老板该怎么办? 
  为什么西方人上班时间少但工资高? 
  如何看待大学生线上求职遭 HR 辱骂「垃圾终归是垃圾」?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文章《给民间中医留一条生路》,为「非法行医」叫屈?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姜峯楠(Ted Chiang)在纽约客上的随笔《坏汉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