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因要引出当年的一个政策。
《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改革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985年)
这个政策的背景是八十年代公交运力不足,到什么程度呢?上海等城市的高峰公交就和东京挤地铁一样,需要人推。自行车大军和机动车冲突很明显。
这个政策里提到的一些方向也是对的,比如财政要照顾公共交通,提倡错峰上下班,合理布局商业和居住避免长距离通勤,支持居民交换住房或者换工作来缩短上班距离,大城市要考虑修地铁等等。
但有一条,现在看来略有争议,即“大城市要控制自行车和私人摩托车的发展,首先要停止对发展自行车的鼓励政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冲突的矛盾非常明显,整体的思路是用发展公共交通替代大城市的自行车出行。
大连直接提出来“修路不降坡,限制自行车”的口号。
像北京,有一些立交桥重点不是解决机动车红绿灯问题的,而是重点偏向解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的。典型的如望京街与阜通西大街、阜通东大街交叉的“新加坡立交”(十字路口起坡,主要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但桥上仍需要有红绿灯)。沈阳的青年大街也有类似立交桥,但后来拆除了。随着非机动车出行在九十年代开始萎缩,这种立交桥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似乎不可理解,但当年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
北京的二环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二环非机动车道在很多路段是和机动车一样采用主线下穿立交的。
非机动车当时是大城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深圳作为新兴城市,早期部分路段是有非机动车道的,但八九十年代开始建设的很多道路就没有预留非机动车道。
而随着共享单车的发展,非机动车在城市里的地位得到了重新审视,深圳也开始大力发展非机动车道。
他连住宅都缩量供应人为制造短缺,还想着给你规划自行车道?在深圳买不起房和车的年轻人可以奉献完青春自觉滚回老家呀,韭菜就要有韭菜的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