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造成香港当前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让香港繁荣稳定、长治久安? 第1页

           

user avatar   yan-ying-50-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源与解决方法如下:

“吾欲向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

“公欲用何物?”

“欲借汝头以示众耳。”

“某实无罪!”

“半城谬矣。广置地产,田连阡陌,致贫者无立锥之地,此汝罪之一;自恃豪富,染指朝政,视社稷大义于无物;此汝罪之二;见风使舵,模棱两可,板荡之时犹思浑水摸鱼,此汝罪之三。半城不死,大难不止。天下汹汹,实由尔一人。不杀汝,民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养之,汝勿虑也。”

(嘿,这样就行,把贵族挂到路灯上去!——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歌谣《这样就行》)

(要铲除财阀,彻底消灭寄生虫、无耻走狗!——《华沙工人歌》)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说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其实真不是。

你说政府没钱?不是,政府财政盈余足够他填海造地。

你说失业率多高,穷人活不下去?不是,香港失业率常年维持在3%,比大陆还低。

可以这么说,香港政府手里有钱去解决民生问题,市民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工作,不至于活不下去。

你说地产商绑架了政府,不让开发土地,所以,房价太高?不是,立法会里面反对填海,最凶的是泛民。

香港最大的问题是立法会议员将议员当成了一场show,为了反对而反对,大家只是想着捞政治资本,而不是去解决问题。

政府、市民是沉默的大多数。

以《土地回收条例》为例,具体意思是指政府有权以公共利益为前提,强制回收发展商的土地。

这个条例最初是谁提出的?答案:泛民。

现在,谁反对的最厉害,答案:泛民。

泛民也好,民建联等政党也好,变成了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组织,不管政府说什么,反对,反对,反对。

很多人拿房屋问题来举例,我举另一个例子——教育。

回归后香港的基础教育水平一直在轻微下滑,原因很多,不同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很多人咨询过我:“香港的教育水平如何?”

我说:“那些名校的教育水平真的杠杠的,明星、土豪、高官的子女都是在那里读书,其他的学校就呵呵呵呵。”

幼儿园虽然是按地区校网入学,但是好的和坏的有分别,少不了面试。小孩不懂,说白了就是面试家长。

到了小学,教育局规定不能笔试,教育局规定不能笔试,教育局规定不能笔试,只能面试。说白了,还是面试家长。你不可能问小孩一些数学题怎么算?所以,如何面试能成功?钢琴五级必备,小提琴、长笛、朗诵、羽毛球、游泳锦上添花,两三种冷僻的乐器和体育运动项目,让面试官刮目相看。

有些学校更贱,他会问:“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游?”

大哥?一个小学生去旅游,他能记住什么东西?跟他个人能力、见识有什么关系?

说难听的,你不就是通过旅游去判断一个人的家庭有没有钱吗?

很多香港学生信封读书无用论。因为小学生除非是天才,否则,真看不出你有什么能力,智商上胜过其他人。但是,人家会钢琴、会冷门体育运动,就能面试上。

一问你是那所学校毕业,住哪里就各种歧视。

穷人基本没有办法逆袭。

那些提倡废除中考、快乐教育的公知,全部抓出去打一顿。

zf想要提升香港学生的竞争力怎么办?

搞一个考试,让穷学生能逆袭——反对,你这是填鸭式教育。

提高教材的深度(多学几本名著)——反对,学的这么深,用不上,只会加大学习压力。

提高教师的待遇——反对,教师的待遇已经很高,现在竞争力下降是整个机制的问题。

。。。。。。。

(有人说中国的学生只会做卷子,但是,不做卷子,怎么在一群小学生中选出人才?靠所谓的面试???????

我印象很深刻的,我们当地有一所所谓的“私立名校”初中,一年几万块学费,请的都是硕士当老师,他每年怎么招生?所有有意愿入读的小学生,统一去考试,前30名的免费入读,30-100名的半价,剩下的全价。每年多少普通人通过这种模式,获得更优秀的教育资源。)

zf:请问我应该怎么做才对?

反对派:“选我当议员就对了,我能带领你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众所周知,香港有两个组织特区政府和立法会。特区政府提出一个议案,例如填海计划,需要立法会通过。立法会不通过,政府很多方案,压根实施不了。

科普香港的立法会。

立法会立法会的人员组成情况:地区直选:35席,功能界别:35席,总数:70席。

大家是否好奇,这些立法会议员是怎么选出来的?

答案:比例代表制,又称名单制

本人对比例代表制没有意见,一个制度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目前实行比例代表制度的国家有瑞士、以色列、卢森堡、挪威、瑞典、丹麦等,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国民素质高,动不动的全民听证。所以,比例代表制适合他们。

然而,在东亚地区,比例代表制度往往是噩梦。

简单来讲,可以这么对比。

多数代表制:谁的票数高,谁入选。例:10%选民投票给a党,90%投给b党。那么b党直接当选。a党一个席位都没有。这种制度不好的地方在于,小选区制选出的结果有时候与当地民意偏差过大,党出现获得51%选票的候选人和获得49%选票的候选人民意基础差不多,但是胜者全拿,第二名只能认栽。

比例代表制:得票数应该和席位成正比。例:10%选民投票给a党,90%投给b党。那么a党就应该占有这个选区中10%的席位,b党则占90%席位。

假设一个选区有选民100人,5个议员席位。对于ABCDEFG各种党而言,至少要拿到20张(100/5=20)选票才能保证一个议员席位。

假设A拿到30张选票,B 20张 ,C 25张,D20张,EFGH各一张选票,请问谁是第五个当选人?

答案:ABCD都能当选,因为他们拿到了20%的准入门槛。

问题来了,谁是第五个议员?

答案:A支持的一个人,因为A拿到了30张选票,30-20=10,A可以支持第二人入围。

A2-10张票,同理,C2 5张票,EFGH各一张票。10>5>2

比例代表制:最大的优点是保证少数人,避免一家独大。

缺点:

激进势力出头。

新界东是比较大的选区,每个选区要选出9名立法会议员。假设新界东的总选票在100万左右,选出9名立法会议员,这样一来,当选基数就变得很小,只要有一批坚定的支持者,就很有可能胜出。这为激进本土势力上台提供了制度可能性。

例如现在gd先锋,他当初当上立法会议员,总票数才6.6万。同一个选区,最高票数的议员是16万票。真正支持他的人很少的,但是,在规则允许下,他就是议员。

还是上面的那个例子说明。

假设一个选区有选民100人,5个议员席位。对于ABCDEFG各种党和候选人而言,至少要拿到20张(100/5=20)选票才能保证一个议员席位。

现实生活中往往投票的情况是,A拿到24张选票,B 20张 ,C 24张,D20张,EFGHIJ各2张选票,请问谁当选?

答案:ABCD当选,剩下的A2=4,C2=4,EFGHIJ=2,之间看谁得票多当选。

正常情况下,EFGHIJ都当选不了,因为支持他们的人太少了。但是,现实中就出现了各种联合的情况。

比如说我是E有铁票2张,怎么都没有希望当选,这些票就浪费了,于是就号召支持者放弃他,转而投给一个有希望胜出的人。

反过来,预计我是A有票24张,我不就有4张票浪费了吗?4张票也不足够我的队友进去立法会,所以,就会出现各种借票的情况。

不干事、爱吹嘘、乱给承诺的老油条无处不在

假设我是一个不干活的老油条,很多市民骂我,但是,没有关系,我混了这么久,我怎么都有2-3万人支持吧。虽然2-3万人不能让我当选,但是,我可以拿出去交易。

很多议员的议案都是偏激,不从大环境,多数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是想着捞选票,哪怕选民人数再小,在比例代表制下都有其价值。

比如说:我想要当选立法会议员,我知道以我的名望,怎么都不够选票当选?

我就专门提一下极具争议的议案。

例如每人每年分钱10万块。700万人里面,估计99.9%觉得我是傻子,但是,没有关系,只有0.01%的人认同我的议案,投票给我。我就能拿着这些选票去做交易。

这就是所谓的zz资本。

我记得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搞过全校议案,初选的时候,那些学生提的议案各种毁三观,无逻辑,当时,我们还吐槽这是国内985高校学生的水平?

什么修一个图书馆/体育馆?改善宿舍生活?男女混宿?学生评核教师机制,按照评分激励教师。如果真一人一票选,你猜会选出什么样的议案?

今天还是仇人,明天估计就是好朋友。

所以,你看到那些议员都是一时一个样。今天反对议案,明天支持。

很多你压根就没有听过名字的政党出现。


user avatar   huang-ji-liu-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香港并不会快速的衰落下去

像这种已经迈入发达地区的地方是很难真正衰落的。

英国一百二十年前就让出了gdp第一的位置,然后走了120年下坡路

日本也走了30年下坡路了

这种层次的动乱简直像小儿科一样,绝没有可能让一个发达地区快速衰落下去,哪怕动乱的等级比这高几个,也最多重创几年的增长而已。

只要周围没有战争,香港一定会繁荣稳定,长治久安,就算周围有战争,香港变成废墟,那香港也会是废墟中最先站起来的那一个,效仿战后的日本,英国。

再强调一下,这种层次,哪怕再高两个层次的动乱从拉长的时间线来看也不过是小儿科。发达经济体的韧性,其实远比诸位想像的要强得多。

再回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出的基础其实并不存在。从拉长的时间线上看,香港这70多年来一直是稳定繁荣,长治久安的,这次,只不过是70多年中的一个小风波而已。在70多年间,这次的真的只能算是一次例行的,微不足道的,对香港未来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的小风波。

有人会告诉我,香港成为发达地区是基于12345等等诸多基础,而现在,这些基础都不存在了。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基础在该地区发达之前起作用,在该地区发达以后,这些基础就不再是基础了,发达地区自身会自发的创造出新的发达基础,垫在自己的屁股下面。

如果非要找一个香港能一直发达下去的理由,那就只能是香港的那些白皮法官了。毕竟在东亚,这是唯一个有白皮法官的地方。说句难听的实话,不仅来自欧美的资本信任那些在法庭上戴着假发白皮法官,来自国内的资本一样信任他们。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层次根源是中国控制不了世界主要物流节点,没有制定世界贸易规则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控制不住物流,也就意味着控制不住财流,结果是没有制定世界金融规则的能力。

解决香港问题,根本在于对全球物流节点的有效控制力,以及在整个战争升级链条上的主动权。

只要中国一日还在英美框架内参与国际金融,香港问题就一日无解。菜是原罪,无能狂怒没有意义。正事是丢掉幻想,努力发展。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鹅城最大的问题,在于有一个黄四郎。

黄四郎放在历史上,也是有功绩的,人家也是鹅城元勋,富可敌国,鹅城百姓本就爱富人,大家拥戴也是正常。哪怕他现在坐拥半座鹅城,住在价值七亿的豪华碉楼里,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吃着火锅唱着歌,把税收到2050年去了,你也没有办法。

因为人们不会骂黄四郎,人们只会骂县长,说县长都是恶棍、流氓、贪官、无能。却不想想,这鹅城从来不是县长说了算的地方。

鹅城的土地、房产、商业、能源、通讯、传媒、港口,都在以黄四郎为首十大乡绅手上,普通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用的都是黄老爷家的,黄老爷想涨价就涨价,想故意囤积就囤积,想套现离场就套现离场。外面的土匪假张麻子都说了:“大家都是抢,没啥区别,只不过我是明抢,黄老爷是风度翩翩地抢罢了。”

鹅城大部分人是没有正经房子住的,只能住鹅棚。难道鹅城没有土地吗?不是,鹅城的土地都做了度假森林、别墅花园、以及黄四郎打球的高尔夫球场。

第一任县长要给大家造房子,造好多好多的房子,但房子多了,房价自然就要下跌,黄四郎和乡绅们不愿意房价下跌,就鼓动有房子没房子的鹅城人都上街,让县长造不成房子。后来有一任县长要填海造陆,多搞点土地出来,结果一群人有说这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大家宁可住鹅棚,一家人挤20个平方的鹅棚,失去了工作能力的老人,只能住铁丝网做的鹅笼,还得强作笑颜说:“一家人最重要是整整齐齐,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其实大家都是人,又不是鹅,住在鹅棚鹅笼里,怎么可能开心呢?不开心总得找个发泄口吧?他们可不敢冲黄老爷的碉楼,因为碉楼的保安是真敢打人的,他们只敢冲县长张麻子的县衙,因为县衙的警察们是不会还手的。

黄四郎的走狗记者媒体们,颠倒是非操纵舆论乃是一绝,他们可以煽动民众情绪,颠倒黑白,把普通人的痛苦,都归结到县长和普通公务员身上去,甚至要逼得你剖腹自证清白。

讲实话,张麻子抢了鹅城老百姓吗?张麻子欺负了鹅城老百姓吗?没有啊!抢他们的,欺负他们的,是黄四郎啊,可是不成啊,鹅城百姓个个如花姐,不拿抢指着黄四郎,倒拿枪指着张麻子,理由是———谁让你是个好人呢?

这个时候,黄四郎还要站出来说:“请县长大人对鹅城百姓网开一面,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user avatar   ertou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早就写了一篇,才贴过来,其实吧,看完文章大家就明白了,破事多是表象,衰退才是本质。

首先得说说贸易的变迁,国家的崛起因素往往很多,而且一般时间跨度较大,我们以前讲过,一百年前的八国联军和现在的G8成员基本没变化,强国俱乐部的会员卡发放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不过城市的崛起却很容易,比如家里有矿,例如迪拜;或者地处贸易通道,比如纽约;再或者本身是军事重镇,比如北京。而香港的崛起,本身就是贸易通道变迁的结果。

我们现在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其实这么说不完全对,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是世界工厂,把生产出来的东西从丝绸之路卖到西方,货物向西方流动,金银向东方流动,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820年,现在只是又回归了一直以来的地位。

像上图这样,物资从中国出发,每隔几百公里倒一次手,加一次价,然后一点一点跟接力似的就跑西方去了,顺便养活了中亚的买买提们,敦煌和君士坦丁堡那种贸易中转站繁华的不得了。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热那亚和威尼斯,都是贸易节点,所以想不繁华都难。

但是1453年之后,这条线断了,因为慕斯林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把索菲亚大教堂装修成了清真寺,而且占领了叙利亚,埃及等等,彻底堵死了陆上贸易路线,对东方物资加价十倍,西方一下子买不起一直在消费的丝绸瓷器以及印度的棉布了。

而且明朝当时为了贸易制裁北方的瓦剌和鞑靼两个蒙古帝国的残部,在北方修建了连绵不绝的要塞,大家知道,就叫“九边”,九边要塞修起来后,中国从北方出口的物资大幅减少。双管齐下,东西方贸易基本断绝了。

这个背景下,西方人开始搞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开拓了东印度航线,是这样的:

大家看到了吧,一开始贸易路线是走甘肃的河西走廊,现在调整了,开始从海上跟中国做买卖,最早就在广州。广州从唐朝开始就是贸易口岸,不过那时候都是波斯商人,后来到了明朝,欧洲商人也来了,一直在那里做买卖,一开始买卖丝绸瓷器,后来开始走私鸦片,随后就是我们熟知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开门!自由贸易!再不开门就开枪了!》,修正了不少教科书上比较含糊的东西。鸦片战争之后,香港就被割让了。

这里有个问题,英国人怎么一眼就看上了香港了呢?难道是香港天生丽质人见人爱?

事实上英国人根本没看上香港。

英国人对香港很熟,很早就在香港囤货,鸦片战争前英国人不是走私鸦片嘛,当时就是把部分鸦片藏在香港,然后广州那边的走私犯用小船把鸦片接到广州城里。

英国人知道香港那地方山多平地少,对香港没啥好感,一眼看去就知道不靠谱,将来发展非常困难。

鸦片战争后期英国人选了一堆地方准备租借,包括但不仅限于台湾、海南、福州、厦门、舟山等等,但是大清一个都不给,后来英国舰队指挥官急眼了,随手占领了一个离英国舰队最近的一个岛屿,也就是香港,后来大清官员一看香港是个破渔村,就直接签约割让了。

不过占领香港并没有给当时的英军指挥官带来好运,当他上报英国政府,觉得自己拿下了香港岛,英国朝廷能够嘉奖的时候,英国国内很快就传来了免职令,免掉了这个指挥官,免职令上写着“让你去占舟山,你竟然占了个破香港,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的破荒岛”,不过后来也就这样了,毕竟想要舟山大清无论如何也不给。

英国占了香港后,香港一直也不温不火,大家看地图就知道了:

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口岸,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除了广州之外,这种口岸还有四个,包括上海,“五口通商”嘛,香港的作用就是给广州当仓库,海外的大轮船到达广州的时候,广州海关仓库放不下,物资就先搁香港去,类似于一个buff,香港就这样一直混了一百来年,上边最多的东西就是各种货物和苦力。

香港初期的崛起,基本上都依赖中国的倒霉。这么说尽管听起来很恶俗,但是我们说完了,大家自然会有体会。

香港第一轮大发展,从一个破渔村变成了城市,就跟太平天国和西北回乱有关。

我们说,太平天国,西北回乱,下南洋,其实都是一回事,中国在清末掉到马尔萨斯陷阱里这件事的几个表象。

人口太多,资源不足,技术又没突破,所以社会自发地通过天灾人祸来降低人口,活不下去的农民到处流窜。

如果流民向内流窜,那就是太平天国;如果这股流民从广州福建跑到南洋去了,比如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这就是下南洋。

据史学家估计,在1850年左右,这几个地方有将近50万华裔,此后不断增加,这支孤悬海外的力量成了近代中国的一个大变量,多次对我国历史施加影响。

第二次大规模流民进入香港,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张爱玲他们都跑香港去了嘛,还写本一个书,好像叫《倾城之恋》。当然了,不止张爱玲,中国大陆当时一大堆人都跑香港去了,准备看看形势,如果形势不对继续跑。

第三次,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是在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军精锐中央军全部被埋在了淮河以北,国共内战的形势已经明了,除了少数资本家觉得长江防线能守得住,其他人都已经猜到了结局,引发了百万级别的大逃港,大量的地主,商人,国军军官向香港澳门台湾逃窜。

比如军统少将向前,流窜香港回不了大陆,就在香港搞起了黑社会生意,我们知道的“新义安”,就是这人的组织。

此外还有“14K”,一说就是由14个国军将军逃到香港后再接再厉搞起来的,里边的那个“K”就是国民党的英文“Kuomintang”的首字母。

当然了,黑社会有助于增进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但并不能让一个城市崛起,香港的崛起关键依赖两件事,一是从大陆带去的天量资金,二是大陆被封锁了,三是赶上了西方转移落后产能的机遇,这三条缺一不可。

天量资金这事好理解,逃港肯定得带钱逃嘛,裸逃风险可想而知。当时主要有三个逃亡方向,香港,台湾,澳门,你们感受下。

关键的问题是“封锁”,这又咋回事呢?

因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一方面为了防止美军踏上东北,另一方面也防止苏联来东北,果断跃境出击,把联军从清川江撵到了三八线,好处是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新中国,这也为多年以后美国“联华制苏”打下了基础,毛病是西方国家联合制裁了中国,要封锁死中国。朝鲜战争的事,可以看我这篇,《远东朝鲜战争往事》,写的很全面了。

所以解放军打到香港边上的时候,毛主席果断阻止了进攻,因为中国要留一个口子跟西方打交道。从那以后,香港就成了个走私口岸。比如我们熟知的霍家,就是走私起家并做大。

这里有个问题,大家在香港肆无忌惮的走私?没人管了?

也不是,按理说香港归英国管,可是英国人自己贱兮兮地一直在试探,比如九兵团准备跨海作战进攻TW需要军舰,英国人第一时间上门,表示皇家海军卖的军舰质量可靠信誉上乘,而且包教包会,卖军舰送战斗机等等。后来通过巴基也没少往新中国倒腾物资,比如那个三叉戟,就是巴基从英国给弄来的。

也就是说,英国自己一直就在参与走私,他要是抓的话,得先抓他自己,在二十多年的封锁中,英国人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一般不会管。而且就算没看过香港史的书,如果长期看港剧也知道,香港以前基本无法无天,英国对香港的态度一直都是“凑合着过得了,又不是不能过,要啥自行车”,香港的崛起跟什么民主法制没啥关系,60年代甚至一度说“警察管黑社会,黑社会管治安”,黑社会发起彪来敢去围警察局,我记得成龙说起过李连杰的经济人被打死的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下。总之,香港一直都是乱哄哄的,混乱而野蛮地生长。

现在主流经济学界认为,香港和新加坡那些年主要是吃这种“封锁红利”,一边搞走私贸易,一边又通过走私形成的资本来做合法贸易,只不过香港是个自由主义的堡垒,新加坡又是国家专治主义的楷模,他俩的做法基本是相反的,但是成绩却差不多,你们仔细感受下。不过那些年主要财富集中到了几个超级富豪手里,全港的变化并不大,真正的起飞是西方向第三世界转移低端制造业,亚洲四小龙接到了这一波行情。

香港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从事高端金融业,但是回到上世界60年代,香港一度跟台湾似的,大力发展那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家看看这张图:

从上图大家也可以看出,香港的两个大发展期,一是60年代,二是80年代中后期。

那时候逃港的人太多,劳动力不值钱嘛,而且香港富豪们前期在封锁期间积累了大批的财富,可以自己对自己投资。那种感觉就好像猪肉价要上涨,如果你之前攒了些钱,就可以花钱去买猪崽子搞投资。如果你没钱,就只能等着别人投资你。所以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都是攒了一点钱,然后买了缝纫机搞纺织,开始搞那些西方不想搞的东西。

等自己做出一些成绩,别人就会追加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四小龙当中除了香港,其他三个都是专制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韩国当时还是军政府,台湾就不说了,两蒋父子,新加坡大家懂的,李家坡。所以大家不要听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举香港的例子,就觉得获得了真理,香港这种模式再全世界几乎仅此一例。全世界绝大部分小政府地区都乱的一逼,就跟索马里似的。

而且亚洲其实最像美国的,是菲律宾,它就是美国的干儿子,为啥现在还那个鸟样呢?主要就是前期没有攒到钱,后来有红利也没沾到,有点像有些人手里没钱,眼瞅着房价上涨也买不起错过了机会一样。

到了1978年,香港迎来了最大的一波红利,也就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了。

改革开放的这个时机特别好,因为到了70年代末,香港那边也出现了员工工资太高,以至于继续生产衣服等低端产业也不再赚钱,正在纠结之际,大陆开放了,于是香港资本家开始把大批厂子都搬到了珠三角。

我看网上很多人带着一群人强烈要求感谢香港人,说是香港投资大陆,才改变了大陆,进而把香港投资人说成了天使一样的人物。这个吧,是应该感谢,不过也不要太夸张了,有部分爱国企业家,但是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才来的,就跟那时候香港货车司机喜欢去深圳包二奶一样,just good business,谈不上高尚的道德情操什么的,有些人吧,总是用力过猛。

而且刚刚开放那时候,天量的产品进出口都走的是香港,涉及海量的订单结算业务和金融业务,香港顺利从制造业转到了服务业。这个过程就是对应上图的那个1985年之后的大发展。

但是这种状态持续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整体形式慢慢起了变化。

因为中国不再只依靠一个香港了,我们刚才说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要求大清搞“五口通商”,从那个时代起,上海就是远东最具潜力的核心城市,大家可以拿上海和纽约去对比,非常非常像。在“二战”前,上海就是远东最大的城市,远远超过东京。中国加入WTO之后,上海这只巨兽终于加入到了舞池,整个格局立刻就变了。

因为在中国加入WTO后,香港最大的两项业务,一是金融,二是港口贸易,都遭受到了内地的激烈竞争。

金融不多说,主要是上海,上海重回远东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这一趋势现在已经变得势不可挡,跟香港形成了激烈竞争,香港现在主要依赖的是一些上海没法操作的业务,也就是说,依旧在吃“大陆金融封锁”的红利,随着人民币的逐渐国际化,这部分红利也越来越少。

港口贸易直接遭到了中国境内的一堆口岸的竞争,比如深圳,广州,上海等等。大家看看这个图,可以看出这种比重在逐年下降:

这里就有个问题,其他三小龙是怎么面对这种冲击的?

事实上中国的崛起对大家冲击都很大,四小龙都在向中国转移落后产能,但是不一样的是,香港是自由港,直接转移完了。90年代时期还有一些香港品牌,是仅次于欧美货的玩意,到了这几年完全想不起来还有啥是香港做的。

台湾和韩国都学习的是日本模式,他们内部对这方面有严格的控制,转移可以,但是只能转移落后产能,而且必须得同步升级,所以在1990年之后,大家都在转,香港转的只剩下港口和金融了,台湾和韩国走了产业升级路线,去搞电子和半导体。比如三星和台湾的那个台积电。

新加坡不多说了,一直都是政府主导,看着那么个小国家,却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以及制造业占比25%以上,制造业一直都是稳定器,尽管不如金融赚钱,但是衰退起来也很慢。而且新加坡地处要道,只要克拉地峡一天没打通,新加坡就可以吃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到天荒地老。

通过我们前边的叙述,再看彭博社刚发布的香港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才0.5%,创下了历史新低,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如果全球经济持续走低,香港的处境将会非常非常的尴尬。

而且事实上香港除了航线的变化,最大的问题还是他们的内因。

首先是那个饱受争议的房地产。

香港我去过好几次,说实话,我个人感觉香港普通人的居住环境连巴基斯坦都不如,我的一个朋友说,有点品位的人这辈子都不会去香港。究其原因,大家知道的,产业家族化。

我们刚才就提到了,英国人当初不愿意要香港,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香港这地方平地太少,将来发展会受限。

不过英国人的想象力远远被他们所处的时代给限制了,他们哪能想得到,香港不仅平地少,而且有平地都不开发,原因在网上已经写得太多了,不外乎财阀们指使环保组织搞事。

此外你别看香港老百姓住的跟个猪窝似的,内心是很平静的。而且他们那个畸形的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人,如果政府说像新加坡那样,搞点“组屋”降降房价,首先得接受来自有房阶级的第一波攻击。

我之前问过一个香港小伙伴,我说你们是怎么树立起这么歪的三观才会接受这么畸形的东西?

他说这个得深入到生活去体验,语言在这方面非常苍白,描述能力有限。他年轻时候痛恨高房价,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恶心的玩意。但是等到有一天买了一套三十几平米的房(香港用“呎”,也就是英尺,一平米大概是10平方英尺,香港一般一呎一万多),背上了巨大的房贷,内心深处竟然有了一丝的窃喜,还很欢乐。从那以后觉得房子就应该这么贵,“香港居,不容易”,而且就在买房那一瞬间,他也一样开始反感那些让房价下跌的政策,自己买了这么贵的房子,如果跌了,内心可不就跟日了吉娃娃似的。但是前几年卖了香港的房子,到深圳来住,住上了90多平的房子,又觉得前些年内心真变态,被虐待出来精神病了。

在这种模式下,香港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基本就是给房地产商打工了,房地产商能不有钱嘛,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诚,郭德胜,李兆基,郑裕彤,都是地产商,奇怪吗?

而且香港说是一个自由城邦,其实是一个寡头结构,英国人统治殖民地一向的思路就是以当地精英来治理当地,香港也一样,香港的政治决策一直以来都受本地经济大佬们的左右。

而且香港的自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我们还是举一个房地产方面的例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便卖一块地都是10亿美元以上的成交价,所以能做成买卖的,全是跟英国大银行有关系的大佬们,小房地产商完全没法参与这个游戏。

香港战后有两个超级大亨,一个是包玉刚,另一个是李嘉诚,他俩都是“汇丰银行下的蛋”,也就是说,跟汇丰银行的深厚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让他俩有充沛的资金,去拿下那些基本稳赚的行业,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去看看,或者我们将来开新帖子讲。忘了谁说的,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关系

所以有外国经济观察家说,香港到处都是卡特尔,香港的教父们都会优先控制房地产,港口,能源,水泥等等的准入门槛极高,但是会产生巨大现金流的行业,通过控制这些行业,就可以变成超级大亨,继而让别人没法参加游戏。此外香港的立法委和行政局也跟超级富豪们勾勾搭搭,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跟香港差不多的新加坡却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香港如果说是原教旨资本主义标本,那新加坡有点像个大国企,政府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大家见过国企分宿舍吧,新加坡知道如果土地供应不足必然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做大,最后整个新加坡给房地产打工,很早推出了组屋,缓解需求,大家有地方住,自然就没有那么离谱的买房需求,新加坡房地产一直是业界标杆。

不过新加坡的那些正常的商品房也贵的离谱,我去看过,我当时住酒店的那地方一百平米的房子基本没有700万人民币以下的,不过新加坡人不像香港人那样只有一个选择,买不起房也没必要硬去买。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恶性高房价,导致绝大部分行业都没法生存,只剩下一些超高利润行业,而这些行业吸收劳动力又有限,尤其是金融,大家一说起金融就会说香港金融业比较繁华,问题是金融业本身对劳动人数需求并没有那么高,总不能整个香港都去做金融吧?

而且正是因为大家不能都去做金融,所以香港的行业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甚至金融行业内部,做高端金融服务的专业人士要比卖保险的收入高一个数量级,这也是为啥香港呈现出明显两种态势,一是中环的商业人士直接对标纽约华尔街,但是很多地方很多老百姓住在棺材房里。

而且香港又和大陆不一样,大陆你在北京混不下去可以去天津,天津混不下去可以驻马店,香港的话,你去哪?

说到这里也该收尾了,大家肯定有个疑问,说香港被博主说的好像要倒大霉了,到底还有救没?

其实这个我自然是没有发言权,不过吧,弗里德曼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他说香港作为原教旨市场经济的标本,完美再现了自由竞争过度到“利益集团垄断”这个发展路径,现在终于进了死胡同,豪门把持了香港,走进了寡头制的坑,绝对的自由却发展到了不自由。现在唯一的套路,想办法打破这个死循环,调整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走上良性道路等等。

不过说实话,他这段话正确的可以上中学政治书,只是相当于啥都没说,香港接下来怎么走,应该谁也不知道了。不过吧,眼前的闹剧才是开始,很多乱象,本质都是衰退,如果发生明显衰退,毫不夸张地说,能乱出新境界来。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产业结构转移与劳动力转移不同步,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当今逆全球化的政治根源。

香港大多数人口,依然是低端制造业及低端服务业转移后,因惯性遗留下来的劳动力。词眼:惯性

香港经济越来越龟缩入金融业了;所有与金融业完全无关的劳动力,如果无法随产业转移他处,就必须接受金融业带来的不堪忍受的生活成本。

低收入vs高成本,以及绝对无法出头的挫败感,这就是香港的民心。挫败

稍一误导,就反共、反中甚至反华,本质是心理自恨,举止行为表现为自残。

帮助自残的方法很多,也不难,找个北医六院的主任派驻过去,效果就出来了。

打击贩毒别过头嘛,你学学美国。治安犯罪是政治张力的蓄水池,香港皇家警察太老实,活活给自己找罪受!他们缺个政治部主任,我的广东话姆哒。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收监的小到12岁,大到72岁,仅仅用“废青”来概括,那实在狭隘了些。沉默的大多数,相信确实反对暴力,反对疯狂,但并不等于反对散步。抛却激进、暴力的部分,香港当前问题的民意基础是非常广泛的。

深层次的本源,就是香港人接受了香港政府只做简单职能工作的不做事也做不了事的维持会设定,又怀念港英时代强势政府的好处。

大陆人最难理解的画面,就是打着英国国旗,龙狮旗去抗议。打美国国旗还好理解一点,世界级爸爸,全世界反什么势力都喜欢跪舔美国求干涉。从殖民地解放了20多年,然后有意见去打英国国旗,况且英国又不敢独自刚中国的,有什么用呢。为什么?因为抛却爱国心的壁垒,很多香港人怀念英属时代的重要一点:能干成事。

港英时代,说拆村就拆村,说征地就征地,说填海就填海,李先生们哪次不是乖乖拥护。霸道有霸道的好处,干得成事。港人治港22年,干成什么正事了?当然,你说社会服务,曹博说的维持会那套,维持得不错。事关香港命运的大事,除了北上要奶,哪件干成了?董生八万五,不行;梁生拆村征地,不行;四字女士退到底要填海,还是不行。但如果换成港督们干这些事,每件都能办成,那几个老板们屁都不敢放。

香港繁荣稳定、长治久安,需要一个强势的香港政府,让财阀们有所畏惧,就像当年畏惧港督一样。然后,且不说好事坏事,能干事。这样的港府,不说切已有蛋糕,起码可以在蛋糕做大的增量里,多切一刀给庶民,不至于让李先生们摘尽黄台瓜。最低限度,也有较量的筹码。不至于如现在,纯粹是大佬们的物管,大佬们自己的浩大物业有小物管,剩下的是港府做大物管,甲方爸爸全是一波人。

但这实现很难。香港人有个迷思,英国人组强势政府,港人相信会有所自律,当然殖民地时代即便不信也没用。中国人,香港人组强势港府,港人就不信,宁愿它做维持会,权限越小越好。这就是香港人诉求上矛盾的地方,于是无法满足,只有反复抗议。

打破这一局,反对派号召了一个路径,可惜既不是大陆能接受的,又可能走向民粹。大陆这边也需要有智慧提出一个可行路径,做强港府行政力,摆脱维持会的面貌。不过,急则火上浇油,缓则时不我待,确实也难。


user avatar   Linsi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晓松奇谈》里面高晓松曾经谈到,韩国和朝鲜之间的恩怨情仇,他曾经对一个韩国的中年人说过:你们渴望和朝鲜统一,但你知道如果真的放开了,会对你们的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那个韩国中年人回答:你会为你母亲算账吗?

高晓松表示这句话说的他很感动,但是高晓松说这是老一辈的想法,年轻一辈未必会这么想。



后来韩国朝鲜扛着朝鲜半岛旗,出现在国际场合,我和一个朋友老林聊起此时,说韩国朝鲜虽为小国,却血浓于水。

他叼着烟,说了一句很糙的话:“屁,你知道吗?在八十年代,中国内地人偷渡到香港,被英国警察抓捕,是有成群结队的香港人装作摔倒围堵那些警察的,现在又怎么样了?

现在韩国和朝鲜展示出的善意,其实是因为他们缺少实质性的接触,如果朝鲜和韩国真的放开了接触,铺天盖地的朝鲜人涌入韩国,冲击韩国的社会,我几乎百分之百保证韩国人民调会变脸,他们会骂朝鲜人是小偷,是蝗虫。”

我当时觉得他说得很深刻。



非典时,为了香港的旅游经济繁荣,港府也看中了内地的市场,几乎就是央求中央开放自由行,中央官员说,香港地方小,放开后接待能力有限,两地经济差异较大,可能会导致两地的关系恶化,再考虑考虑吧。

港府回不用考虑,香港的接待没问题,一定要中央开放自由行。

这件事还反遭港人港媒批不尊重人权,不尊重自由经济。

后来内地孕妇扎堆去香港,大量的游客为香港造成了压力,香港社会受冲击,蝗虫论,内地人吸血论,内地人随地大小便论甚嚣之上,致使内地民众和香港民众关系迅速恶化,这件事的影响至今蔓延在两地人民之间。



我们在谈内地和香港,我们谈论那么多问题,包括香港的财富分配,包括舆论引导,包括香港教育问题,包括香港的外籍法官制度。

其实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港府在内地与香港之间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香港统一到现在,也有大量的香港高官是真心想为祖国做事的,几乎每一任香港特首都信誓旦旦要发挥港府的职能,香港要有更好的明天。

但是香港经历近百年的殖民文化统治,产生的基本上是最好的技术官僚,也即香港有最好的法制社会和最廉洁的警察队伍,但唯独却无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看过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了没有?

  • 李嘉诚,28名。房地产
  • 李兆基,29名,房地产
  • 李文达,63名,房地产,耗油
  • 刘銮雄,65名。房地产
  • 邝肖卿,78名。房地产
  • 吕志和,82名。博彩,酒店

而从事地产经济的有多少?

香港才多大一块地,才多少人口,在100名富豪里面,居然有6个人。

这6个人里面,几乎多多少少都涉及到房地产。

按照2018世界GDP排行榜,香港35,新加坡36。

而前100名的富豪排行榜,一个新加坡人都没有。

台湾GDP为22名,前100名富豪排行榜,一个台湾人都没有

韩国GDP为世界第11,前100名富豪排行榜,仅有65名的李健熙。

日本的GDP为世界第3,前100名富豪排行榜,仅有41名的柳井正,43名的孙正义,69名的滝崎武光,换言之,在福布斯前100名富豪排行榜,香港的人数是日本的2倍。

就算以内地为例,中国是世界GDP第二的国家,前100名富豪里面,只有20名的马化腾,21名的马云,22名的许家印,36名的王健林,42名的杨惠妍,50名的何享健,70名的张一鸣,81名的丁磊,91名的李书福,94名的黄峥,98名的张志东,内地为11个。

而香港就有6个。内地的GDP是香港的多少倍?人口是香港的多少倍?

分配不公已经畸形到如此地步,敢问哪一个经济体比香港分配更差的?




           

相关话题

  如果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是汉人王朝,会不会保留皇家或者皇族? 
  从古至今,你认为最伟大的中国人有哪些? 
  如何看待中方宣布无限期暂停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下一切活动?将产生哪些影响? 
  你理想中的祖国是什么样的? 
  如何看待2017年台湾《自由时报》报道「抢人偷技术没用,中国试产DRAM全败」? 
  中国面对哪些隐秘的危险? 
  2 月 23 日香港新增 8674 例确诊病例创新高,新增 24 例死亡病例,目前当地疫情情况如何? 
  中国为什么不主张蒙古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 
  怎样看待中国网友普遍轻视印度? 
  中国人均这么穷为何物价反而比欧美还贵很多?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
下一个讨论
2019 年 9 月 10 日马云正式宣布不再担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阿里未来会如何发展?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