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曹操想过复兴汉室吗?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分析一下曹操的经历,以此来探知他的心路历程。

曹操刚开始踏入官场的时候,身为官三代,确实是抱着对东汉的忠心做一番实事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热血青年,当年他被举孝廉,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首都某地区的公安分局局长,其中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维护治安。当时朝廷昏暗,法纪松弛,而洛阳又是非富即贵的人聚集的地方,有不少达官显贵或其家属违法乱纪,寻衅滋事。据《三国志·注》引述《曹瞒传》记载: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刚到任的时候,他就做了个五色棒,管你是谁家亲戚,扰乱秩序,违反法令,我就给你打死。你是权宦的叔叔又怎么样?我也给你打死。后来,所有人在曹操的那片辖区,全消停了。弄的皇帝身边的宠臣宦官都很忌惮他,可能是因为他祖父和父亲的缘故,蹇硕也没能要他性命,所以和其他人一合计,给他弄个顿丘令当当,明升暗降,也好让这个刺儿头既得到教训,同时让他远离京城。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年轻时,真的是想做一些实事,为东汉带来一些积极的转变,哪怕这些转变只是微乎其微,他自己也愿意去做,就算得罪这些权奸,威胁到自己又如何呢?否则,凭介着祖上的关系跟这帮人套套近乎,如鱼得水那是肯定的。或者老神在在,无为而为,日子过得也比这好。


几年后,《三国志·注》引述《魏书》记载:

魏书曰:太祖从妹夫濦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徵拜议郎。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徵者皆拜议郎。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曹操因为堂妹夫被宦官诛杀,自己也受了连累,赋闲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因为学识渊博,通晓古代典章范例,得以又回到东汉官场,当了议郎(类似于顾问的某种职务),曹操敢于谏言,希望用自己可以上书直达天听的权力,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帮忠臣说过话,直指朝廷的弊端,但灵帝没听进去。在这之后,他的谏言有极少数被灵帝采纳过,但大多数是被灵帝当耳旁风。最后,可想而知,他的谏言取得的效果很小。此后,东汉每况愈下、越来越糟,慢慢的,曹操也意识到:东汉已经是病入膏肓,烂到了根子里了。这种局势,不是他一个人能改变的,从此在朝中,他也就闭口不言了。这个时期,他应该是感到有一些心灰意冷的。


又过了些年,《三国志·注》记载: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於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馀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封曹操为骑都尉,即便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他也毫不含糊的和其他将领一起赶赴战场大破黄巾贼。因为军功的关系,他被升为济南相,任期内做了不少实事。他大刀阔斧的整肃吏治,禁止邪教,并坚决禁止豪强官吏以邪教为名搜刮百姓。达到了还一郡安宁,还其辖区的百姓太平。在当时阴暗的环境下,曹操的表现足以令人称道。如果不是内心有所坚持和有理想,那么在当时的环境下,曹操大可不必这样去做,因为这样做往往是会得罪人的。


可在乱世中,这么做为是要付出代价的。据《三国志·注》记载:

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魏书曰: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这以后,朝廷又封他当了太守、议郎,但是他的倔脾气使他不肯违背道义礼法而迎合权奸,反而处处和他们顶着干。过了一段时间,他担心自己这样会连累到家里,毕竟自己堂妹夫的死就在之前发生过,但他自己又不肯和权奸们同流合污。于是,干脆称病回家,不做官了,让自己独善其身吧。就这样过起了隐居修身养性的生活。


隐居期间,东汉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三国志·注》写道:

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司马彪九州春秋曰:於是陈蕃子逸与术士平原襄楷会于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逸喜。芬曰:“若然者,芬愿驱除。”於是与攸等结谋。灵帝欲北巡河间旧宅,芬等谋因此作难,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徵之。芬惧,自杀。

魏书载:太祖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讬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在曹操赋闲隐居期间,其他朝廷官吏因为黑暗的政局,对皇帝产生了不满,他们想用一些手段废掉汉灵帝,另立新主,并打算拉着曹操入伙。这时,曹操是坚决拒绝了。曹操的拒绝也许有审时度势的意思,但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依然有着对朝廷的忠心和对社稷安危的看重在里面。并以史实为依据,劝说这些人事不可为,自己也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汉灵帝去世后,何进开始了危险的政治谋算,据《三国志·注》记载: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

【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先前因为韩遂等人的叛乱和对何进等人的忌惮,汉灵帝设立西园军,把曹操重新征召出来,让他做典军校尉。灵帝逝世后,何进见宦官权势太大,想要诛杀全部宦官,所以联合袁绍,暗中又听从袁绍的建议,勾连董卓,让董卓进京带兵威胁何太后。以此,让何太后赞同他诛杀所有宦官的提议。值得一提的是,陈琳也劝谏过,但何进完全听不进去。

曹操听说后,笑了笑,他说:“君主昏庸的时候,自然会倚重这些宦官。宦官专权的这种烂心事自古以来就有,用狱吏就能将坏人团伙的首领除掉,这就可以了。何必大动干戈的让外边的将领领兵前来讨伐呢?这样子做的话容易走漏风声,我敢肯定他们会失败。”他是笑了笑后,才说的这段话。这笑,是嘲笑、是冷笑、还是无奈的苦笑,也就只有曹操一人清楚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对于当时的时局有着一针见血的分析,这也充分的体现了他敏锐的眼光、精准的判断,以及灵敏的政治嗅觉。然而,这样的判断,即便说出来,也没人能听进去。

曹操知道他们听不进去劝谏,所以,也只能私下嘲讽嘲讽。


果然,祸事来临,《三国注·志》记载:

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世语曰: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

何进因走漏风声被宦官被杀。恰逢董卓带兵入京,废了少帝,他很看重曹操,给曹操升了官,“上表奏请”升曹操为骁骑尉,想要和他共商大计,并要重用于他。出于对汉室的拥护,加之曹操以精准的眼光看出董卓必败,所以和董卓这个倒行逆施的逆贼坚决划清了界限。为此他甚至逃出了洛阳。也因为这样,他还被通缉和拘捕过。幸运的是后来被人放出。也正因此,导致其如惊弓之鸟,在这个过程中错杀了吕伯奢一家。


《三国志·注》记载: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后来,董卓毒杀少帝与何太后,曹操到了陈留后,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要讨伐董卓,维护东汉朝廷。他的行动得到了一位东汉拥护者用自家家财的资助,在经过了一番准备后,曹操的麾下聚集了五千兵马。


董卓的行为引起了天怒人怨,因此天下诸侯群起而讨之。看到诸侯来讨伐,董卓把天子迁移到了长安,还焚烧了洛阳的宫室,狼狈逃窜。而此时的诸侯内部却发生了内讧,同时,他们都热衷于内部争权夺利,并不是真心的想要营救天子,兴复汉室。只有曹操实心用事,却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坎坷与挫折。

据《三国志·注》记载: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

【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

【魏书载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魏书曰: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

二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

夏四月,卓还长安。

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

各地诸侯起兵,推举袁绍为“讨董”联盟的盟主并讨伐董卓。曹操积极响应。在接近董卓的地界上,屯兵驻守于各据点。董卓临走前,在洛阳留下了一些兵马。而正当此时,诸侯们的表现,却令曹操极为失望不满。他们不思进取、饮酒作乐,还慑于董卓兵马的强盛,不敢前进。而且相互之间各怀鬼胎,最后发生了内讧也是可以预料到的。这期间,只有张邈有限的支援了曹操,派出了不怕死的卫滋配合曹操作战。“讨董”联盟当中,也只有曹操一人此时用心作战,在战场上奋勇厮杀,想要消灭董卓势力。但无可奈何的是,曹操遭遇了兵败,其自身也遭遇了生命危险。配合他作战的将领的卫滋,也牺牲在了战场上。在兵败后,曹操还遭遇了旗下多数士兵的叛乱,叛兵烧毁了他的营帐。而没有叛乱的,就只剩下了五百多人。经过一番拼杀后,曹操才得以安全撤退。到了其他的两个地方,又重新聚拢起了一千多人,此时曹操麾下的兵马也只剩下了一千五百多人。

而更离谱的事情还在后面,诸侯先是内讧、自相残杀。而后袁绍和韩馥另起算盘,打算另立新君来达成袁韩势力集团他们的某些政治目的。他们想拉拢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就算曹操那个时候只剩下了一千多人,却依然念念不忘的想要西进长安,讨伐董卓。

这期间,袁绍因为得了一块玉印而向曹操显摆,将玉印举给曹操看。曹操只是笑了笑,而这笑容的背后,是由此开始对袁绍越来越厌恶。袁绍还屡次派使者劝说曹操,让使者跟曹操说明:当今天下,他的势力最大,他的两个儿子最优秀,别人都比不了。其目的是让曹操拥护他,跟他一起做事,袁绍的野心此时已经很是明显。很显而易见,曹操没有答应。因为袁绍种种的表现,加上他屡次派人劝说曹操拥护于他,导致曹操对其越来越不屑、越来越不满,因此也逐渐起了覆灭他的心思。

这其中的一切经历下来后,曹操的心态转变可以说非常的大。由此也让曹操开始明白,这些鼠目寸光的诸侯是天下大乱的祸源之一。也因此让曹操更加断定了:东汉这个朝廷已经是无药可医,名存实亡了。

也许,就是在经历了诸侯讨董失败的这一刻,让曹操彻底心寒,特别是袁绍派人的那一劝,更是激化了曹操,让其彻底的由量变达到了质变。让曹操开始想着另一条安定天下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就是:发展自己的势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安定天下。

从此之后,那个年轻时的热血青年“死了”。立志报效东汉朝廷,想要匡扶社稷、做治世能臣的曹操不见了,世间多出了一位骇人的奸雄。也许曹操会想:自己多年为汉室苦心奔波,以至历经磨难艰险,差点失去生命。可是最终换来的是什么结果呢?天下依然大乱,处处民不聊生。这些年来,东汉朝廷早已名存实亡,彻底烂了。难道安定天下要靠一个有名无实、被人玩弄于掌中的皇帝和那群鼠目寸光、各怀鬼胎的诸侯吗?当然不能。在乱世中,如果要想安定天下,也许就该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枭雄那样,周天子无能,就让诸侯霸主以天子正统之名,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既成就自身霸业,也能安定天下,扶助社稷,让社稷重回正轨。或如春秋战国时诸侯国中,一国宗室衰微,由能臣亲掌权柄,借国君之名发号施令,才能使一国稍安。


后来,当曹操已是一方霸主的时候,他在《述志令》中,这样陈述自己的心志: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盲“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弧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思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愿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从《述志令》来看,在和臣属们说“心里话”时,他要讲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1. 年轻的时候,他想成为一个治世能臣,为国效力,战场立功,治理好地方。将来死后,墓碑上要是能写着: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他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万没想到,他自己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他认为是天下纷乱把他推到这个位置上来的,如今能位极人臣,显贵至此,已经心满意足了。他不会再更进一步,要求更大的尊位。

2.他这些年讨伐不臣叛逆,奉迎天子,安定社稷,是为国而战,是代替天子出征,并非是为了他个人。之所以能连战得胜,以小胜大、以弱胜强,那都是凭介天子的威仪、国家的支持,是天不绝汉室,这不是单单以人力就能改变的。

3. 齐桓公晋文公这些诸侯之所以直到今天还被人称颂,是因为他们对于周室的尊奉。就像周文王那样,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能尊奉殷商,这就是天下的大德。像乐毅那样,不忍背叛旧国,更是忠心。每当在史书上看到这件事,他自身也很感慨。所以,从他的祖父到他,再到现在他的儿子们,都为汉廷效力尽忠,这么算,都已经超过三代人了。他会继续像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那些诸侯雄主们一样,以大事小、以强事弱、尊奉汉室。效法他们的功德。

4.让他放下权力是不可能的,到封地养老享福,安度晚年,那更是不可能的。他需要为自己的安危和家族的安危去考虑。历史上有很多忠臣、功臣的例子就摆在那里,他每次看了这些例子,都在警醒他自己。而且,不放弃权力,不光是为了个人,也是为朝廷和江山社稷考虑。要是他放手不管了,朝廷顷刻之间就会陷入动乱,甚至有倾覆之危。因此,他不能只考虑虚名,而不去考虑利弊,导致大祸临头。

5. 他认为天下如果没有他,不知道又会有几个人称王称帝。说这些话,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因为自身没什么顾忌的,所以就把该说的话都说开了。免得臣下看他现在势力强盛,又不信天命,因而议论纷纷,徒生是非。以前,朝廷要加封他儿子,他屡次拒绝。现在,他就答应了。但这不是为他个人的荣耀考虑,而是为国家考虑,是想让他的儿子们在外面可以作为援助朝廷的力量。

6.周公当初怕别人不信自己的心志,所以写下了《金滕》,自剖心迹。他如今也就学学周公,把该说的都说了,该写的也都写出来,以此告诉世人。这些话,他不光跟臣下们说,跟他的姬妾也是这么说的。他经常跟她们说,在他死了之后,让姬妾重新找个人改嫁,然后把他本人的初衷心迹讲给他们听,这样就使得其他人都知道了他曹操的初心。现在,国家大乱,他不可能放弃现在拥有的权力。但他本人功德浅薄,不配享受那么多封地和赋税。所以,封地和赋税就退还一些给朝廷,他自己留着武平那个地方就够了。同时,也让他自己能少受点指责。

从《述志令》的内容来看,曹操即便“黑化”后,告别了当初热血为国,立志报效东汉朝廷的那个自己,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奸雄。但是他在名分以及个人情感上,依然遵守着对汉室的情感底线。他没有自己亲手终结汉室,取而代之。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像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诸侯霸主,在天子宗室衰微无能,天下混乱、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尊王攘夷,讨伐不臣,九合诸侯。他坚称自己遵守着名分上的法理程序,说自己这一生都是在以天子之名发号施令,征战四方。

曹操终其一生,也许“黑化”后的他,给自己的定位与外人的展示是:他始终在效法周文王、晋文公、齐桓公这样的霸主。自己与汉室的关系,就像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与周天子的关系一样。而在世人及后来有意效法他的枭雄、奸雄们看来,他是有着逼问九鼎,野心毕露的楚庄王。甚至更不堪的是,在他们眼里,曹操和春秋战国时期那几代篡齐分晋的权臣们一样,为自己后代的谋朝篡位铺平了道路。

《述志令》这其中的真真假假,有几分真情实感,又有几分虚情假意?谁又能真正明白呢?也许当年,曹操在许昌城中,偶尔的闲暇时静坐,是否也会怀念,当初的那个热血而又“中二”的自己?


user avatar   jiu-zuo-wu-dua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呗,此类回答很多,很多,很多。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此时曹操虚岁三十,缺称疾归乡,乃首次对朝廷失望。
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虽然对汉室失望,但也不会跟反贼,匹夫为伍。


……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如此不是英雄,何为英雄?


——诸侯讨董——

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自此对诸侯群臣失望。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既然诸侯靠不住,那就自己匡扶汉室。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二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

——此时朽木和禽兽不思伐董,却妄图另立天子,屠龙少年方知恶龙不单董卓。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眭,申随反。〕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三年春(192年),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

——诸侯内争不断,只有曹操内剿叛乱,北拒匈奴。


而后董卓被吕布所杀,傕等擅朝政,黄巾再次兴起。

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凭本事收的青州兵


迎天子

是岁,长安乱,天子东迁,败于曹阳,渡河幸安邑。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

——何等大功,拜大将军、武平侯不足挂齿。


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看看四世三公的袁绍干的糟心事,这个逆贼前面欲立虞为帝,此时已把汉献帝视若无物。不免让曹操的内心产生了变化。也让曹操明白,号令天下的不是天子,而是实力。


于是慢慢演变成了不择手段的扩张之路。

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讨张绣

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讨吕布

曹操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三州之地,却不想董承与汉帝欲夺权,终是谋泄,皆伏诛。——自此与汉帝有了隔阂。

曹操:我在外面辛辛苦苦养家,你却背着我与董承、刘备、袁绍、马腾……瞎搞。

曹操:我出去找个人妻,都能碰见与你相好的诸侯。



后面的故事就不再赘言了,屠龙少年终是一步步变成恶龙,最后这条龙也只是想做周文王的恶龙,而不是王莽这种蛟龙。

——————王莽与周文武二王,某种角度并无区别。

当然我个人肯定是尊崇周文武二王,而实际上本人一直是曹操黑子,作为葛公迷弟,掉转马头夸了回曹公,真真的有点对不起葛公,但是不要紧,后面的故事是葛公闪亮登场后的故事,所以并没有冲突,哈哈。


葛公迷弟,四大名著爱好者,逢黑必喷






user avatar   liu-sheng-guang-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过,但烂泥扶不上墙。

曹操是成熟的政治家不是烂怂货。他努力过、愤怒过、也挣扎过,但理想终究败给了冰冷的现实。

而且曹洪让马于荥阳,典韦断戟于宛城,可不是为了复兴汉室,让娘娘腔的士族继续骑他们头上拉屎撒尿的,人家是奔着开国勋爵、布衣将相去的。

至于汉室嘛?早已经烂泥扶不上墙了,看看三国两位战略家的发言。

诸葛亮: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就是昏君的代名词,这两个让宫女穿开裆裤、喜欢修自来水管的活宝已经开始卖官鬻爵,汉帝国烂到骨头里了。

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汉室不可复兴的原因不是曹操不可卒除,只是说你孙权做不了晋文公。

鲁肃能拎清楚的事,曹操怎么会不明白呢。


但他还是努力过,即使被女神拒绝四次,真继续追求,直到死心!

第一次,打击不法权贵,下场是被穿小鞋。

熹平三年(174年),十九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热血青葱青年入京都为郎。不久,被司马懿老爹举荐为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市北区的公安局长。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各个个骄横跋扈。曹操一到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宦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其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吃了瓜落,被贬任为顿丘令。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第二次,多次上书言事直陈时弊,不重要的建议基本上被自来水管采纳,重要的直接无视,可喜可贺。

曹操因妹夫被宦官诛杀,受到宋皇后牵连,被免去官职,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做了一段时间的待业青年,这日子郁闷但欢快。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光和三年(180年),在大款老爹神一般的操作下,二十五岁的曹操又被朝廷征召,曹操被朝廷任命为议郎。

这个时候也是汉帝国为建西园卖官鬻爵最欢快的时候,曹操的老爹也花了个大价钱买了个国防部长,许多的官吏因交不了钱而吓得弃官而走,更有忠正之士在上任路上以自杀劝谏。

此前的党锢之祸早已结束,士族势力恢复,开始和外戚联合对抗宦官。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反为宦官所害。

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辈满朝,而忠良之人不得重用,言辞恳切异常。

结果用膝盖也能想到,忙着卖官建园子的汉灵帝压根没心情搭理他,汉帝国真真的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第三次,打击地方豪强贪官污吏,再次被穿小鞋,曹老板:MMP回家读书去了,不玩了。

中平元年(184年),曹操已近而立之年,黄巾起义爆发后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

济南国官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曹操到职,官不聊生,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如避瘟疫,遂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朝廷命其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曹操遂托病回归乡里,又过上了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暂时隐居了。(但并没有背叛朝廷,许攸等图谋另立新君时,诸君面北,我自西行就来自此时)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西羌立功,欲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第四次,讨伐董卓,只有曹老板很实在的出兵了,差点全军覆没,要不是曹洪就game over了。回来的看到关东诸侯泡酒吧,开派对,打电子游戏。

曹老板恨恨说: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三十四岁了,董太师上线,废为汉少帝,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少帝母子毒死,把持朝政。

后来就是三国喜闻乐见的孟德献刀和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桥段了,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次年,十八路诸侯共推袁后勤部长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参加讨关西军。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皇陵,劫掠百姓,致使洛阳周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关东联军惧怕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一带。而曹老板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所以独自引军西进。

曹操行军至荥阳汴水与西凉军交锋,因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箭所伤,幸得曹洪所救,保了条小命。

回军至酸枣大营,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围困董卓,关东诸将懒得鸟他。不久关东诸侯就欢快的起了内讧,刘表杀了孙坚,袁绍吞了冀州,相互火拼。

女神拒绝了四次,也该醒了吧!

曹老板如果再继续复兴汉室,那就意味着让杨修、孔融、祢衡、边让,去抢张辽、徐晃、曹纯、夏侯惇他们嘴里的烧饼。那曹老板很快成为下一个袁本初、刘景升。

从此大汉征西将军走上了设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道路!




  

相关话题

  三国志记载许褚“谯国谯人也”,是否是陈寿笔误,应是沛国? 
  曹操是东汉的忠臣吗? 
  李典为什么不是五子良将? 
  诸葛亮被蜀国认可也就罢了,为什么晋国也认可?一般不是诋毁敌国权臣吗? 
  曹操说过,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 
  回到建安二十四年,身为关羽如何破局? 
  为什么西晋大臣全都背叛了曹魏,却对西晋很忠诚? 
  为什么三国中戏份不多的郭嘉有很多粉丝? 
  如果孙权是女孩子,三国会是什么样? 
  如果《三国演义》里的姜维邓艾在前三国或是中三国时期会是一个什么水平? 

前一个讨论
名侦探柯南中服部和工藤齐名,为何实际情况中名气却差好几个档次?
下一个讨论
玩Galgame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直接看番呢?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