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曹操篡位这么困难? 第1页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他的操作来看,他后来的确开启了篡位步伐,但是一开始他应该真的不打算篡位。

事后看问题,容易看出必然的趋势,但是也容易误判对方的初心,将最后的决断与最初的动机混为一谈。

曹操这个例子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

就像司马懿不是第一天就想篡位一样,曹操一开始应该也不是这个意思。

曹操曾经解释说,自己最初的理想不过是做一个征西将军。这也就是为国平定西羌的愿望罢了。可见他本人其实是没有什么政治理想的。

曹操声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参照他的历史行为来看,倒也是真的。在曹操具有绝对优势之后,曹操不称帝,天下也的确没有人敢称帝。刘备、孙权再也有野心,也只能等到曹丕称帝以后跟进。

只是曹操这段话其实也是模仿自吕布的。吕布曾经寄书萧建说:

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

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

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

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余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

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

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

吕布这段书,也展示了他的政治理念。说到底,与《三国演义》简单照搬的豪强地主、豪门权贵所散布的帝王将相思想不同,吕布的目的,也是忠于汉室。他一开始协助董卓,是因为董卓原本就是来入京扫平奸佞的。后来反对董卓,则是因为董卓自己变成了奸佞。他一开始投奔袁术、袁绍,是因为二袁身负天下重望。后来反对二袁,则是因为二袁野心勃勃。他一开始支持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表面上还能够作为汉献帝的忠臣。后来反对曹操,则是因为曹操挟持了汉室朝廷。吕布坚持与袁术做对,因为袁术是叛贼;后来又被迫向袁术妥协,因为不妥协就要死。总的来说,吕布一生其实都是在努力恢复汉室,只是他真的缺乏足够的政治判断力,不能认识到王允、杨彪所代表的汉室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空壳。比起曹操,吕布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征西将军。

但是如果看三国以来豪门权贵持有的观点,如果看传统封建社会愚不可及的愚民思想,你就会认为吕布一生都在背叛。

现在不也是这样吗。冯玉祥一辈子都在为了革命而战。但是人们讲的却是他背叛了这个人背叛了那个人,讽刺他是倒戈将军。这个理论的出发点,讲的全是哥们义气。哥们义气是个好东西啊。如果你做了皇帝,你的兄弟就可以鱼肉乡里、欺男霸女,你的朋友就可以为非作歹、无法无天,那么你自己说,你这个人是好是坏呢?你要是这样做,你就是王八蛋,人人得而诛之。

冯玉祥背叛了清政府,冯玉祥背叛了北洋政府,冯玉祥背叛了国民政府。冯玉祥背叛了所有的反动势力!这叫背叛?

孙中山背叛了清政府,孙中山背叛了北洋政府,孙中山甚至也背叛了同盟会与国民党中的右翼势力,孙中山是倒戈领袖吗?

你讽刺冯玉祥?你站在哪边讽刺的?

吕布的情况和冯玉祥其实很相似。所不同的是,三国时代的吕布显然不知道什么叫做革命。他知道的就是“朝廷”。

很多人说吕布无法无天,贪财好色,有勇无谋,轻于背叛。并举出吕布杀董卓叛二袁的历史。那么请问,王允在时,吕布可以说是言不听计不用,眼睁睁看着敌军打到长安,甚至到了这个时候王允还压制他不许正经出战,吕布有没有背叛王允?

你们只记得吕布背叛了几个奸贼,却不记得吕布从来不曾背叛过一个忠臣。

曹操比之吕布,还要复杂一些,但是整体上也是这样一个人。

尽管曹操在政治上也有几分幼稚,但是曹操比吕布更加精通政治斗争。所以曹操不会像吕布一样,以为王允、杨彪就是“朝廷”了。对于曹操来说,这些人也不过就是几个大臣罢了,并不等于朝廷。

曹操的认识其实有不对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王允、杨彪这些人,就是能够代表朝廷。曹操对杨彪固然保持了很大的尊重,但是他也很果断地夺取了汉献帝小朝廷的权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权臣,他这样的举动就是挟持。

曹操似乎并不真的很懂自己在做什么。在这方面,他与吕布就有很大差距。吕布面对王允,甚至可以听王允的话等死。王允真的代表了汉室。曹操在杨彪给他一次下马威之后,就开始动手大杀特杀,将献帝小朝廷杀到听话。他这种行径,完全谈得上骄横。这也是杨彪、吕布会内外勾连试图消灭曹操的原因所在。

曹操这样的人,见惯了朝廷的样子,对朝廷殊无敬意。虽然他比吕布强些,其实他这个人也不懂政治。

在掌握小朝廷以后的日子里,曹操先后战胜了吕布、袁绍、刘表这样关键的对手,收服了臧霸、马腾这样的势力。消灭吕布,确立了曹操对献帝小朝廷的控制权;消灭袁绍,确立了曹操当世第一人的势力地位;消灭刘表,开启了武力消灭地方实力派、统一天下的进程;收服了臧霸、马腾,开启了和平解决各地实力派、统一天下的进程。但是,曹操只有在军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政治上无一不失败了。

在解决吕布的过程中,曹操将张杨、吕布等忠于汉室的力量消灭掉了。一个曹姓权臣就这样出现在了汉室内部。在解决袁绍的过程中,曹操消灭了可与他争夺天下的对手,然而袁绍的臣子依旧不是汉室的忠臣义士。在解决刘表的过程中,地方上各怀鬼胎的势力依旧是各怀鬼胎。甚至马超在马腾全家主动去做人质的情况下还会悍然发动叛乱,宣告曹操经略西北的策略彻底失败。

特别是马超韩遂一事,表明曹操在政治上有计划却无能力,最终只能依靠“力征”来经营天下。

曹操在军事上有一定能力,在政治上短板十分突出。

这还是有荀彧协助的情况下。

正是由于政治上的短板,曹操在做济南相的时候才会不顾形势肆意处决权贵。蹇硕的叔父当然是有取死之道。只是曹操这种杀法希望起到什么作用呢?这样杀了之后,曹操自己也遇到危机,只能退出政坛。杀是一定要杀的。

事情之所以会走到了不篡位就会死的地步,就是因为曹操走的路线,既不是何进路线,也不是霍光路线,也不是梁冀路线,而是跋扈过于梁冀、独断过于霍光、短视过于何进。从出身经历上来说,曹操也不过是个纨绔子弟。

他的路线,属于想做点匡复汉室的事情、但是看不起汉室那些人假惺惺的做派、结果弄到里外不是人的地步。荀彧扯着缰绳,他这头驴还能拉车。当鞭子抽疼了的时候,荀彧这样的车把式就完全控制不住他这头叫驴了。

有人说,荀彧说完全的复汉派,曹操是半吊子的复汉派,这是对的。

曹操篡位之所以困难,关键中的关键,就是一开始他不打算篡位,后来迫于形势不得不篡位,仍旧不想亲自完成。这个困难主要来自于他自己。

说到底,两汉几百年的儒家教育,教出了太多这样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了。

曹操开始夺取献帝小朝廷控制权的时候,就该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

曹操一开始,就该知道汉朝真正的问题不是诸侯叛乱而是社会危机。

但是这些他似乎都不知道。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篡位应该怎么篡?在你我现代人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毕竟两千多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先例,只要随便看上几部权谋宫斗剧,大概都能戏说出个一二三 。

但如果你是曹操,你肯定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因为在他那会儿,还没有那么多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唯一可以参考的,竟然只有王莽,而且这还是一个失败了的案例……

因此,摆在曹丞相面前的,是一个绝大的难题:明明自己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皇帝,但是,要怎样才能顺利的走到这一步呢!

曹丞相现在遇到的,就是这种问题,在现实和目标之间,他有太长太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他不仅找不到现成的这条路在哪儿,路上还处处是坑,水深湍急,连石头都没法摸。



于是还是得回头,再回顾一遍自己的极品前任——王莽是怎么做的。



面对这么一份不合格的样本,曹丞相决定首先去芜存菁。

王莽读书读傻了,很多事情做得画蛇添足。比如说,造了一个“宰衡”的官位出来给自己用。又比如说,斤斤计较于自己的俸禄,以及百官对自己的称呼,甚至于,自己上书的时候该怎样自称,等等等等。

对于这些东西,曹操自然是要抛弃的。因为完全就没有实际意义嘛,曹操都多年不见汉献帝了!再说奏折也不是自己写,而且很有可能写了汉献帝也根本看不到,所以这些细节统统cut掉,完全没有必要care!

然后,曹操又把王莽的案例中不能借鉴的部分做了剔除。

王莽之前的操作中,有一些程序个人烙印太深,是不能被借鉴的。比如说,封安汉公,称“假皇帝”,改年号为“居摄”。

这些曹操是不能学的,要是学了,就是在明白无误的跟别人说“我要做王莽第二了”。可别忘了,王莽的名声此时已经臭大街了,他的脑袋还封存在武库里,被当做是大汉王朝的战利品呢!

因此,在曹操看来,虽然两人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但像王莽这种烂狗屎一样的猪队友,还是尽量不要沾惹的好。

权衡之下,曹操决定以一种相对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开启自己的代汉进程: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赞拜不名”,是说以前曹操跟皇帝说话的时候,得这么开头:“臣曹操启奏陛下”。巴特!以后就不这么说了,不再说名字,而是直接说“臣启奏陛下”。

“入朝不趋”,是说上朝的时候,走路方式也改变。大臣上朝,都是低着头踱着小碎步往前跑的,称之为“趋”。但以后曹操就不这样走了,而是大摇大摆的上朝堂。

“剑履上殿”,意思则是在上朝的时候不用解下佩剑。


这套待遇,其实并不是曹操的原创,而是刘邦当年给萧何的礼遇。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来萧何年老,又曾是他的老上级(刘邦近五十岁才起兵,在他的前半生里,萧何一直都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上官),刘邦面对萧何如此恭敬的对待自己,可能觉得不好意思。二来,当时制度初创,刘邦对礼仪上的事不像后世那么在乎。

因此,刘邦给了萧何这些特殊的礼遇。但他一定没想到过了四百年后,这事儿能被曹操给利用。



当然,曹操之前也不是没人享受过这待遇。东汉的两大反贼——梁冀和董卓,就都用过这套礼仪,理由都是因为功劳大。而且在使用的时候还都需要特别注明:“如萧何故事”。


从汉初到梁冀再到董卓再到曹操,萧何在死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不停地被心怀不轨的各种人拎出来做挡箭牌,真不知道他若泉下有知,会有何想法......


而曹操因为事有出典,所以这么做从道理上来说,是挑不出什么刺来的。

既然挑不出错,那么别人在反对的时候也就不好把握轻重,自然就无从下手指责了。

曹丞相的第一步,挑战成功。


但要怎么样迈出第二步呢?曹操其实心里没谱。还好这时候,有个叫董昭的人来给曹操提方案了。


董昭所提出的方法,核心就两个字:封建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封建”这两个字,古今含义是不同的。


如今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是指古代存在过的一种农民对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的社会形态。但在中国传统语境里,“封建”的意思,指的却是封邦建国。

这种制度以西周为典型。武王克商以后,出于许多能见人以及不能见人的原因,大封功臣与同宗。

这种分封,跟后世对功臣的封赏绝不相同。后世的封赏,如汉初封萧何为酂侯,食邑万户,就是说酂地一万户的税收收入不用上缴政府,都归萧何。但是,这里的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还是掌握在大汉王朝手里的。

而西周的封建则不同,它允许受封者在获封的土地上建立政权。如姜子牙受封于齐,那么从此以后,齐国土地上所有的权力就都是姜子牙及其后人所拥有的了。齐国对于周天子,主要就只有朝贡的责任。

这套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在后来的运行中逐渐脱离周王室的控制,演变出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变 封建制 为 郡县制 。在西汉初年,封建制曾短暂恢复,但很快又结束了它的表演。


而此时,董昭给曹操提出的办法,正是这套封建制度。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可以从道理上完美解决曹操所面临的困境。


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先来看看董昭是怎么对曹操说的:


自古以来,臣子对皇室的匡助,从没有像您这么大的功劳。——此言基本属实,即如曹操所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但是,功劳这么大,臣下和君主之间就很难相处了。——这正是曹操所面临的无解的现实问题:功高震主,无法自处。

您当然是德高望重,又注重名节的,可以和周公相媲美。但问题是,现实中却没有如周成王一般的君主,能和您君臣相得。

而且,如今人心叵测,说什么的都有,大家都说您想当皇帝了!虽然肯定没有这回事,但人言可畏呀!


董昭这段话,用一种很巧妙的办法陈述了曹操目前的困境。其中当然也有不实之处,很多话董昭是反着说的。但不管怎样,曹操听了很受用,觉得董昭说的很有道理。


接着,董昭步入了正题。他说,丞相您虽然在治国理政上出类拔萃,但在长期的制度性建设上,还有进步的空间哦。

那该怎么做呢?

董昭给出的办法是:


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封国公,加九锡,以此来表彰曹操的丰功伟绩。初看上去,这和王莽当初的做法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奥妙就在于此:

王莽所谓的“安汉公”,其实就只是享受了待遇的“公”,大约就相当于朝会的时候,可以往别人前面多站几排。

但曹操所获封的魏国公,却是实封,是实实在在的有了自己的领地。在这块封地上,所有的行政司法军事祭祀等等等等都由曹操自己做主,完全就是一个大汉王朝的国中国。


对此,董昭的说辞是这样的:像曹丞相这么大的功劳,一定要有相应的赏赐才能体现。如今这些赏功的办法,都不足以奖励!唯一的办法,就是仿照西周的分封制度,给予曹操封国。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曹操应该被封为侯爵之上的公爵。

这就是董昭所谓的制度性建设。


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个建议妙在何处:

首先,这个制度并非首创,而是声称借鉴了周代的制度。

而至于汉代能不能用周代的制度,这个就没有严格的规定了。比如在西汉初年,朝廷就分封过诸侯王,如楚王韩信之类,他们可不是后世那种只吃俸禄不干活的王爷,而是自己封地的主人。可以这么说,楚王韩信是汉高帝刘邦的臣子,而楚国国境内的人,则是韩信的臣子。


在制度建设上,董昭并没有做多大的发挥。但他把这个摈弃已久的制度从故纸堆里刨出来,改良一下用到曹操的身上,这个做法就很漂亮了。


改良了哪里?

在于曹操称“魏公”而不称“魏王”。

这也是要打着学周代的旗号的原因,因为高皇帝曾经说过,“非刘不得为王”。



就这样,以现实而言,建立封国,是曹操在代汉自立的路上向前跨的一大步。但经过董昭巧妙的包装后,这个居心叵测的提议被套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反对者无从指责。

你说曹操“无人臣礼”?但是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礼仪,本身就是存在的啊!虽然梁冀和董卓也曾经这么做过,但是我仿效的可是萧何,难道我曹操的功劳不比萧何的大?

至于封国,大汉朝也不是没有封过。还是那句话,如今曹丞相的功劳这么大,不用封国无以赏功。如果不赏功,则君臣之间更难相处,难道封国有错吗!

我们后世读史,会看到权臣在觊觎前朝皇位时,都会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式。但这套方法并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而是在东汉末年首先被发明出来的,然后才为后代所沿袭。


这套方法的妙处在于,它把一个本来达不到的大目标,拆解成了几个相对容易的小目标。


既然没有办法一次性到达终点,那么就想办法在中途多找几个可以歇脚的补给点,哪怕是绕点弯路都成。

如果曹操想从丞相的位子上直接跳到龙椅上,那么尽管权倾天下,他也必然会遭到各种势力——甚至于是自己手下人的反对。但在拆目标,分步进行之后,阻力就会大大减小,尤其是他所采用的这几个步骤,还几乎又都有先例可循。

魏公以后,曹操沿着董昭的这条路一直往前走了很远:“魏公位在诸侯王上” ——“晋魏公为魏王(董昭首倡)” —— “天子旌旗、出警入跸”......


距离皇帝的位置,他越来越近。


董昭帮曹操找到了关键的第一步,点明了应该如何落下第一子。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好像网上的那个段子:“我只是进屋坐坐,绝对不去你的卧室” - “我只是在床边和你聊聊天,绝对不脱衣服” - “我脱了衣服绝对什么都不干” - “我只是摸一摸”……

当你每一次都因为不是原则问题而退让,那么到了最后,一定会变成对原则的突破。


而新部门成立后,接下来就该搭班子了。只有先把相应的人事关系理顺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为什么要把人事看的这么重要?


因为任何形式的管理,其实都是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指挥和控制,是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一种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难度的增长跟人数的增加是成反比关系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管十个人的难度,要比十个人管一百个人的难度大。


乍看之下,这种说法好像不太符合我们的常识,但它就是事实。在一家工厂中,一个车间主任可以同时管理几十上百号工人,因为在面对这些基层一线工人时,虽然人数众多,但工作基本相同,薪酬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可一个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能不能确保所有的车间主任都尽心尽力,这就不是单纯以工资绩效能激励和衡量的了。


层级越高,上下级之间想要齐心协力的难度也就越大。


这种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高级人员的管理?


当然得靠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了。


可如果老板自己的愿景完全不能宣之于口,跟公司的百年大计是彻底冲突的呢?


这时候,曹操任用封国的官僚,就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不妨先举一个例子:


你是一个能力出色的业务经理,有一天,老总授命你组建一家新的分公司,并表示你可以在公司内随意挑选组建人员。这时候,你会挑些什么人进入自己的白名单呢?

一般而言,你会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业务能力强,和你关系好。


第一条毋庸置疑,第二条则值得说道一番:因为,很多能力强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是不见得愿意给你锦上添花的

如果你找一个跟你不对付的人来,那么首先,人家愿不愿意跟着你干都是个问题。

其次,人家就算答应了你,后面也有坑。碰到一个“正直”一点的,凡事都跟你公对公,也还好;碰到一个包藏祸心的,一天到晚在背后捅刀子,这就让人伤神了。


因此,能力强是一个方面,愿意跟着你干才是更重要的事。有这么一条标准在,其实就已经淘汰了很大一部分人。


曹操称魏公,建魏国,篡位之意已经非常明显。就像刚才说的,他此次受封是实封,是实实在在有自己的封地的。在这块封地上,他不仅享有税收收入,同时还把行政司法军事祭祀等所有的权力也都归于己有。

在这种时候,大家愿不愿意跟着曹操去大汉王朝的国中国——魏国任职,就是一个非常的信号了。

比如荀彧就不愿意,他反对曹操加九锡,并最终因此而死。他能力倒是强了,但大家选择的道路不同,不能为我所用,又有什么用呢?

在当时,曹操经营多年,朝廷中大多数人都已经对曹操有称臣之意。但是,总有一些人是忠于汉室,而不忠于曹操的。尽管以曹操之强大,但许昌也先后发生了三次“叛乱”——这些人的诉求,就是要求曹操归政于汉献帝,虽然他们都失败了。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搬开曹操在篡位路上的这些绊脚石呢?


这时候,魏国的作用又一次显现出来了:通过是否在魏国任职,可以将朝廷官员做一个区分。而区分的目的和结果,就是替代

我们依然来做个类比: 回看很多国企落马老总的教育警示案例,你会发现,他们每天兢兢业业的上班,并不是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是想着如何占公家的便宜,变公有为私有。

这与曹操此时的心态很类似:曹操晚年的执政主线是转移权力,而不再如早年一般四处征伐。

那这些老总们是怎么做的呢?你肯定不能直接跟财务总监说“把公司的钱直接转到我账上”,这事不合规,银行那一关你就过不了。而且即便假设这个事没有操作上的难度,你也根本没有办法跟财务总监开这个口,你怎么知道人家不会去举报呢?

因此,一定首先得保证财务总监是自己的人,而且必须是最铁杆的那种亲信。

但财务总监也是一级一级升上来的,你凭什么就能保证他肯定会听命你呢?而且这还只是财务一个方面的问题。你要是真的想做成这件“大事”,就还得保证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都是你自己的私人,从人力到业务到市场......这事儿难度可不低。

这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好办法:成立一家新企业,并且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和你任老总的国企做关(利)联(益)交(输)易(送)。

成立这么一家企业的好处在于,其职员不论业务能力的高低,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你要干嘛,而且他们只要愿意在这家企业里任职,就一定代表着默认了能够接受你的这种侵吞行为。

此时,你只要再给他们承诺,干得好可以进入自己任职的国企当高管,那么,哪一个会不奋勇争先呢?

过不了多久,再辅之以其他威逼利诱,你就可以在任职的国企中到处安插上自己的亲信了。

对比一下:你找来的这些人,天然就认同你的价值观,上手可用。你根本就不用在原有的国企高管圈层中,费心尽力的试探培养和拉拢。


注:

以上举例并不严谨,充满漏洞,现实中并没有太多的完美实现案例——有的一般也都进去蹲着了。

我们在这里仅用作类比,请大家时刻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看完这个例子,再来看曹操的行为,你就知道魏国任命这群公卿大夫,对曹操而言意义有多大了。


你在魏国干得好,就可以换个职位,到朝廷里做官。那么过不了多久,朝廷里就全都会是魏国出身的官吏。这些人的身份和认同,首先是魏国,然后才会是汉室——而且,有没有汉室,还两说。

曹丕篡汉前后,三公先后有贾诩、钟繇、华歆、王朗。其中,仅贾诩没有在魏国任过职。其他人中,钟繇是由魏国大理晋升相国、太尉,华歆是由魏御史大夫改任司徒,王朗则由魏少府、奉常、大理改司空。


汉魏更替之际,三公早已全是魏臣。至于其他人等,更是不胜枚举。


至此,整个脉络才算是清晰了:


董昭建议“封建”,首先于曹操的地位而言,让他在代汉自立的道路上跨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同时,在人事上,又将朝臣做了有效的区分,让曹操的支持者在朝廷中各据要津。


这条路好走吗?当然不好走,需要有合适的制度,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我们花了6000多个字才说清楚,而曹操的实践,前后用了十几年。


等到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的,已经是完整的制度设计和执政班底。他能代汉献帝自立,只不过是伸手摘下了那颗低垂的果实。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曹操代汉:做领导的贴心小棉袄

什么是“组织上”?


延伸:
王莽篡汉:怎样把一手烂牌打好

刘秀称帝:请问情怀多少钱一斤

曹废三公:一场五百年的官制嬗变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相关话题

  偷袭阴平和子午谷奇谋成功的概率一样吗? 
  典韦的战术水平如何,如果没死的话在二十年内曹操会让典韦统帅三军吗? 
  汉末反董联盟由哪些诸侯组成?张燕是否参与了反董? 
  假如三国司马懿是为刘禅服务,诸葛亮为曹丕曹叡服务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听到这话后为何要追杀使者? 
  三国真实中的诸葛亮真的有演义中的那么神吗? 
  为什么刘备伐吴全军覆没,并且落荒而逃不用被斩首,而马谡街亭惨败,却被斩首了? 
  荀彧任侍中守尚书令的时候,哪一年假节的? 
  荀彧有纳妾吗? 
  《三国演义》作者肯定蜀方(刘备)却又最先灭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前一个讨论
OneNote英文字体自动变成Calibri的问题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下一个讨论
加拿大留学生在本地找工作有多难?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