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东吴在江北控制着几片土地。
使得长江能够较为流畅的沟通洞庭,鄱阳,江南三大农业区。
当晋军在长江上游大量建造水军阻碍其沟通,东吴就如大动脉被砍断一般。
谢邀。
这问题其实没什么探究价值,一切强行解释都近乎于尬聊。所谓曹魏灭亡,本质上不过换了个法人,甚至大部分股东都一切照旧。易言之,司马晋不过是曹魏的马甲罢了。
蜀汉实力最弱,首先灭亡。东吴次之。曹魏换了个老板一统天下。这是符合国家实力对比的正常结果,充其量感叹一下世事如常,没有奇迹发生罢了。
我说句政治不太正确的,正因为刘禅和孙权比较懒,所以蜀吴才能存在如此之久。刘禅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是彻底的甩手掌柜,但是易中天用诸葛亮和曹操官职爵位差不多,来力证诸葛亮也是曹操那样的大权臣,这个说法有些欠考虑,因为同期东吴好几个人也是有类似的官位和权限。
例如:陆逊上大将军(晚年担任丞相)、左都护,江陵侯,领荆州牧;吕范大司马,南昌侯,领扬州牧。
很多人对于孙权的印象,第一擅长用人,第二不是打仗的料却喜欢亲征打仗,第三虽然国土幅员辽阔,但好像并没有诸葛亮那种昼夜辛劳、食少事烦,反倒经常打猎和开宴会劝酒。因为孙权其实也已经将大半个帝国“托管”出去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和大多数太守都归州牧管。换言之,州牧负责制其实就是三国时代的常态。
夷陵之战后,孙权立刻任命陆逊为荆州牧,一直担任到死,后期还嫌不够,甚至连豫章三郡都划归陆逊管;吕岱220年接任交州刺史以来,一直在任了26年才被调走;最后孙权在223年干脆把扬州都交给吕范,后者当了5年扬州牧,病逝时孙权经过吕范坟墓,仍忍不住悲呼:“子衡!”并且泪流不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860860102wvy0.html)
这种制度的优点,易中天总结的还是比较到位的。首先是有明确的责任和问责体系,君主基本只负责监督贤臣,贤臣吃治国这碗饭上来的,毕竟专业得多,治国理政效果可能比君主日夜操劳还要好。其次避免了君主瞎微操和乱作为,如石亭之战孙权把9万大军全交给陆逊,大胜之后魏国忌惮陆逊名声,20年不敢来犯荆州,陆抗的西陵之战也起到了类似效果。换句话说,正因为诸葛亮、陆逊政军成就都比较高,实权也大,所以陈寿单独列一传。
缺点是,对君主和君位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刘禅和孙权在位时间的长度,在整个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由于君权较弱,一旦新继位的君主镇不住局面,很容易出现权臣争斗的局面,而权臣争斗吃相其实也是很难看的,动不动诛人一户口本,比如孙权去世后的吴国就乱了好一阵。扯远点说甚至有点像罗马,罗马就是行省总督权限出了名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