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看了你关于留学申请的困惑之后,我想我或许可以与你分享一些自己留学申请的建议与心得。
作为一名与你一样怀揣着建筑梦想,并最终在申请季拿下九所名校建筑offer的过来人,我将在这篇回答里分享自己的申请经历,也希望能够对题主有所帮助和参考。
分享经历的开始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申请背景。
我本科毕业于国内某中外合办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最终拿到了二等一学位;
我的雅思成绩是7.5;GRE成绩是319 (4.0);
在申请季的最后,我拿到了如下几个offer,他们分别是:
Columbia GSAPP的 MSAAD专业;
UCLA 的MSAUD专业;
UCL 的Architectural Design专业;
UCL 的Design for Manufacture专业;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 RIBA Part 2专业;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 RIBA Part 2专业;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的 Master of Architecture Design专业;
University of Sydney 的Master of Architecture Design专业;
Politecnico di Milano 的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专业。
最终,我选择了UCLA 的MSAUD专业。
其实,出国留学的想法在我高考之后就已经在心里慢慢发芽了。
我的高考成绩并不十分理想,于是我开始思考:与其在国内选择的余地不大,不如考虑挑战一下出国申请,这样既可以感受一下国外的教育环境,又可以增长一些见识。所以从大一刚开始,我就已经开始默默规划未来的申请之路了。
我的留学准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大一&大二阶段:开始了解不同国家、不同项目的要求,搜集各个项目大略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努力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大三&大四阶段:进一步筛选自己收集到的学校信息,主要从语言成绩、成绩均分和相关作品集、实习背景等几个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复盘我的整个准备过程,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建议是:
一定要在时间来得及的时候早早确定自己的未来规划。当你真正地迈入毕业季之后,你会面临很多种选择——保研、考研、申请或者找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出国申请并不像考研一样是一场需要爆发力的短途赛跑,他更像是一场厚积薄发的长跑马拉松。
可能很多同学会误以为申请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留学申请其实非常考验同学们的耐心和坚持。我也见过很多同学一口气同时准备很多事情,但最后事与愿违,哪条路都没有走好,白白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年轻可能就是我们试错的资本。像题主一样,在大学初期可以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建议想要出国申请的同学们都可以早早定下来自己的目标,开始着手行动做准备。
介绍完自己选择申请的背景之后,我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申请的整个过程。
选择学校是需要同学们权衡很多因素。在这里我也有几点建议给到大家:
不要眼高手低,注意申请的层次。
申请学校和我们报高考志愿也有相似之处,你需要根据学校的水平和你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进行一个大体的分类。
一般来看,在申请时分成三个梯队是比较科学的选择:
第一个梯队是想要冲刺申请的学校。你可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也不是遥不可及。比如我当时就选择了美国的常春藤院校和英国的建筑名校作为第一梯队的学校;
第二个梯队是正常水平下可以录取你的学校。这里也需要你对自己的水平和对方学校的要求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把握与认知;
第三个梯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底学校。万事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这中间的程度需要自己去把握。我建议大家一定不要盲目自信,一口气申请很多门槛很高的名校,也不要毫无冲劲,明明可以申请到更好的学校却妄自菲薄,给未来的自己留下遗憾。
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最终收到了一些自己冲刺院校(如columbia,ucla,ucl,爱丁堡等学校)的offer。大家在申请时要做到分清主次,这样会比较稳妥一些。
尽量不要一次性申请太多学校
虽然我自己申请了很多英美、欧洲、亚洲、澳洲等看起来跨度比较大、范围比较广的学校,但我并不建议大家一口气申请很多学校。
一方面,收集信息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过程。准备很多学校也就意味着你需要面对很庞大的信息,再进一步筛选;另一方面,申请学校时没有办法通用文书。你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学校要求来精心修改自己的各项材料,否则糊弄省事只会让自己申请的成功率大打折扣。
选择学校要谨慎
在择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参考的不仅仅是一些专业权威的排名,学校的地理位置,就读的费用,城市环境等等,还需要认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职业规划,多多听取行业内的前辈或者有经验的学长学姐的建议。虚心向他人进行求教,注意培养自己审时度势的能力。比如近两年的疫情比较严重,同学们就不得不去关注未来的留学体验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等等。
在准备语言成绩这一方面,我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是,我并没有刷很多次雅思成绩,而是在第一次考了6.5分之后认真总结了经验,第二次就拿到了自己很满意的,也足够申请学校的7.5分的好成绩。
关于雅思与GRE两种考试的准备顺序问题,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同学可能会选择先考雅思,再准备GRE。这样的选择其实是考虑到难度的递增问题,从简单到困难也比较符合我们平时准备考试的心理。我个人感觉其实顺序并不是需要放在首位需要考虑的问题,准备GRE的过程也绝对会对雅思备考提供很多帮助(如词汇量的积累,阅读技巧的培养与技巧的提升,以及拆分长难句的能力等等),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准备GRE的小小心得与体会。
在经历过第一次裸考的失败之后,我认真总结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明白了自己的劣势与需要补救的科目。我觉得这样的总结与反思,才是未来你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步。盲目地听取太多经验,自己却不会进行针对性的思考,一定会影响自己的备考效率。
像我第一次拿到了309的分数,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是将近满分的数学部分,同时也明确了数学这部分的备考策略——审题仔细,做题认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在做语文部分的题目时,我出现了根本读不懂题目,没来得及做完的情况。那么接下来,我就该着重训练我的语文部分。
针对自己的情况,我选择了从两个方面进行补救。一方面,我开始大量补充自己的词汇。毕竟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词汇是最基础最坚实的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我开始有意识通过刷题总结出阅读的一些技巧与方法,同时锻炼自己拆分长难句的能力。踏踏实实做好这两个方面,我也就拥有了更加游刃有余的状态,轻轻松松地上了考场,最终收获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
在我看来,很多同学可能会对备考GRE产生很多畏难的情绪。其实我们很有可能放大了很多情绪,这样反而使我们忽略了考试这件事本身。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地坚持做对的事情,一定就可以拿到自己最满意的结果。
不得不说,GRE的成功给了我很多信心。连GRE这样难度较大的考试我都已经攻克成功了,那我也一定可以把雅思这项考试做好。掌握了备考的大致策略,我就开始逐一分析雅思考试的备考方法。
听力与阅读部分: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就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只要勤勤恳恳刷题(如剑桥雅思8-13),再根据自己的错题总结自己的薄弱环节多加训练,就一定可以拿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分数。难点只在于你肯不肯付出这样的决心罢了。
口语与作文部分:这两个环节我认为是考验同学们英语综合实力的地方。口语方面,积累自己的素材库是很有必要的。在备考期间我及时跟上了题库的更新,并不是完全为了押中原题,我更在意自己能否掌握备考的技巧与临场应变的能力。起码要保证自己日常的交流是没有问题的;作文方面,我也是不断注重积累素材,让我有东西可以去分享,以不变来应对千变万化的题目。这两部分的备考其实也很需要语感的培养,只要你掌握了窍门,没有什么能再难倒你。
最后,我还要和大家分享一件关于雅思考试的小插曲。第二次雅思考试我拿到了7.0的成绩,但比较遗憾地是口语成绩并未达到申请学校的要求。由于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我第一时间选择了对成绩进行复议。非常幸运地是,这次的复议不仅让我口语分数发生了改变,也提高了我的总分成绩。所以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对自己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这种清晰的认知与之前辛勤的努力是离不开的。只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自信,多多勇敢地迈出一步,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品集,对于申请建筑专业的同学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准备材料中的重中之重了。
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一方面,它是考官审核评判你专业能力最主要的参考,也会衡量你的风格与素养是否与之契合;另一方面,有了作品集,考官也更能直观感受到你过往的设计积累,审美风格等等。所以,如果你想要申请建筑专业,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准备自己的作品集。
我总共准备了四个包括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社区公共建筑和幼儿园在内的项目与一个参与的实际施工经历以及测绘调研图纸相关的other work。前前后后准备了大约大半年的时间,不停打磨自己作品的过程也让我收获颇多,最终我认为自己呈现出来的作品可以反映出我的能力,整体算是比较满意的。
在这里我也要建议题主,认真准备作品集绝对会使你有所收获,要早早地进行规划,到后面也会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想要撰写出一份得体优质的PS,绝对是一件需要花费很多心血的过程。对于想要申请建筑专业的同学来说,PS可以反映出你对于专业本身的见解,以及你与对方学校专业项目是否合拍。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想要撰写符合学校要求的文书,必须要对对方学校有足够深、足够准确的把握和了解。
撰写文书有一个相当大的忌讳,就是避免泛泛而谈,假大空一类的说辞与表达。这样的文书无法打动到自己,更无法打动到每天阅读成千上万份文书的审核老师。你需要做的是仔细揣摩优质文书的写作策略,写作技巧,而不是套用所谓的“模板”,写出一篇空洞的文章而已。只有真正走心的撰写与表达,才会让自己变成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人,才能提高自己申请的成功率。
以我自己的PS文书为例,我结合了自己过往的成长经历,我对建筑的兴趣启蒙,建筑为我带来了什么,我是如何构思自己的作品集,以及未来我自己的发展规划这几个方面,逻辑表达相对比较清晰地阐述了整个过程,同时做到了首尾呼应,分清主次。经过多次的修改与打磨,最终呈现出了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效果。
当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项目对于撰写PS也是有不同的要求。就我准备的一些经验来看:UCLA这个学校,不仅要求我们提交PS等相关文书,还需要学生本人准备对于四个不同studio的motivation letter(motivation letter主要考察你对
四个细化的studio的了解程度);Rice University这个学校则是需要申请者额外准备一篇对建筑思考的critical essay。
整体来看,一些美国的学校似乎更加看重申请者本人对于建筑这个专业的见解与想法;而一些英国的学校则是会更加在乎申请者的专业水平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等等。不同的学校有着不一样的侧重,大家需要按照自己的情况多做出考量,给自己前前后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这样才能最终交付出一份自己满意的材料。
准备好自己的PS之后,你还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准备好几封推荐信。对于一般学校来说,2-3位老师的推荐信是足够的了。
准备推荐信并不是难度很高的事情。首先,你需要在大学学习期间注重与老师的交流。如果能给老师留下一个足够好的印象,那么未来请求老师帮忙可能会更好开口。其次,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注意礼貌问题,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附上自己想要申请的学校list,也让老师对此有一个参考;最后,如果老师要求你自己撰写或者提供大纲,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背景、兴趣、态度或是希望被凸显的部分这几个方面进行提示。
在递交申请信时还需要注意把握好提交时间与流程等等,避免因为自己的疏忽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实习和课外实践对于申请来说更像是一些值得增添的闪光点,尤其是对于像题主一样想要申请建筑设计专业相关的同学来说,几段优质的经历绝对会使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美国的学校会比较看重申请者的过往经历与背景。如果你在过往参加过一些相关的竞赛、类似手工workshop,测绘调研之类的课外实践活动等等的话,绝对可以吸引到审核老师的注意。像我之前在大学期间就有过两段比较重要的workshop的经历,一段是对福建古建筑进行测绘与调研;一段是与Zuloark Studio合作的竹亭搭建。在我看来,workshop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可以让自己收获一份足够精彩的背景。因此建议大家在有能力参加的时候,积极参与准备。
而一些英国的学校,比如UCL,曼彻斯特,爱丁堡,谢菲尔德的RIBA Part 2 项目等等则更需要申请者拥有9个月以上的工作经历,有些可能还需要申请者的作品集中包含1-2个professional的职业项目。这些都要看具体学校的具体要求。
上面大致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准备的几个方面,最后我也想强调一下申请过程中心态的重要性。
正如前文所说,申请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见数不清的困难——反复准备的语言成绩,作品设计时的灵感缺失,遗漏了需要提交的材料等等。像我在申请第一个学校时,马上要提交材料时家里的网络出现了问题,那几个小时的无助与焦头烂额让我一度怀疑人生,最终求助了同学问题得以解决。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害怕会出现问题,一个从容不迫的心态与充足的准备同样重要。
我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和自己相处。申请时会有很多心情烦闷的瞬间,如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何和自己沟通对话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及时和家人朋友进行沟通,旅游或者运动等等也都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回想起来,我在疫情居家隔离的时候收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offer,那一瞬间的激动与兴奋让我体会到了努力终有收获的快乐,也让我觉得我过往的一切付出也都是值得的。
而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我开始认识到原来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去学习体悟。比起一些知识,独立学习的能力,思考与批判的能力都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一切都让我无比感激曾经努力的自己
最后,希望我的这篇回答能够对题主和感兴趣的大家起到一些参考和帮助的作用,也衷心祝愿大家都能在申请季收获自己最满意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