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讲,“不要跟人家比孩子,要比就比自己”。
因为孩子的吃穿就是父母的成绩。
父母的那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别比我的成绩,比你自己的成绩去。
如果你讨厌比成绩,那就别比吃穿,因为父母也不喜欢比成绩,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同理,如果父母常常拿你的成绩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伤害你的自尊,你也可以同样说:别总比孩子,要比就比事业。
比吃穿,拼的是父母;
比成绩,拼的是孩子自己。
父母常教育孩子不要比吃穿,
就像孩子讨厌父母比成绩一样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理大家都懂,往往又喜欢双标,
用对方的努力来换的自己的虚荣,
何乐而不为呢?
讲一个故事,
数学家陈建功幼时家贫,很是羡慕条件好的同学。
陈母发现儿子的这种心理后便说:
咱家不如人家,就不要跟人家去比吃穿。
陈建功说:“那我就比学习成绩。”
陈母说:
读书、学习不是怄气的事,干嘛老想着‘比’呢?
你得把读书、学习、思考、创造,都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陈母有两点,值得中国家长学习
一是坦诚承认作为家长没有给孩子更好的条件,
“咱家不如别人家”这句话,很多家长怕影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权威而难以启齿,家长的虚荣心远比孩子之间的攀比更强烈。
二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思考、创造都是自己涵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别人的水平高低没有关系,而是要让自身的提高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不论是家庭条件,还是学习,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需要通过比较获得,
那就像追着尾巴跑的猫,追赶永远追不到的空气
也就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我学习成绩好于99%的同龄人,现在博士毕业,穷困不堪,吃穿都不怎么样,父母就开始比吃穿了,拿年入百万,资产千万的同龄人和我比。
结论:父母并不真比成绩;在父母眼中,比成绩只不过是比未来的吃穿罢了。
我爸妈不会说这种话。因为他们俩都会来自文革时期的农村青年,所以他们觉得成绩无用。
而且我从来不跟别人比吃穿,我中学红色校服还在阳台上,说明它质量很好,当初我可以穿一个月校服不洗。反正它跟幼儿园时候穿的罩衫一个作用,都是拿来挡灰尘的。
他们俩都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一直在激励着我不断挑战我自己,以及努力向上爬,做到自己独立不依赖任何人。
这句话就是:
“这不是你的家,你给老子滚出去”。
你们的父母如果换一句话,换成这句话,你们成绩就会和我一样好了。
真的。
当然,你也可能变成本地黑帮老大,这个就看每个人性格了。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非常有理啊。
要比就拿自己的东西比,比别人给的东西,很长脸么?
若是工作挣钱了,拿自己的钱买的鞋帽包包去比,那还情有可原。花父母的钱搞攀比,真的很有意思么?
但是,同样的道理,反过来讲,拿孩子成绩跟别人比的父母,也同样艹蛋。
太对了。
很多人被消费主义洗脑和支配,认为消费能力 = 生活质量。自己被消费鄙视链捆绑,算是作茧自缚,传播给别人,就害人不浅。
太多陷入校园贷泥潭的人,就是因为消费主义的洗脑,觉得不消费高端商品就低人一等。
扎克伯格开一辆飞度,难道有人因为飞度廉价,就低看他一眼?霸屏许久的逆行掴人的保时捷女,广大网友会因为保时捷而高看她?
如同 @ze ran 说言,人在意的、比较的,往往是自己的上限。
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就算家财万贯还是生活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低层次,何其可悲!
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无产阶级,本来就身无长物,还给自己又添一座大山,可怜可笑。
因为就是这么教,这么练的啊。
问题太模糊,你这个样子学什么都不会好,首先先定义下,在你看来什么叫做好?生活安逸叫做好,事业辛苦,但是发展有前景也叫做好,首先要看你自己偏好什么东西。其次你所追求的是什么档次的学校,光看专业没有任何意义,有些专业一线学校叫做好后面的学校就不好。
问题太模糊,你这个样子学什么都不会好,首先先定义下,在你看来什么叫做好?生活安逸叫做好,事业辛苦,但是发展有前景也叫做好,首先要看你自己偏好什么东西。其次你所追求的是什么档次的学校,光看专业没有任何意义,有些专业一线学校叫做好后面的学校就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