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老师极不赞同我读日本文学? 第1页

     

user avatar   zhu-li-an-35-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评论区的某些人给气笑了,自己逻辑稀烂,然后一个劲在人身攻击,说白了不就又是一个举着“日本”这个政治正确的大棒通过喷人寻求心理上的那种愉悦呗?

日本文学有没有糟粕,有,而且不少,有没有不适合中学生读的内容,有,同样也不少。那么中国文学就没有了?一样也不少吧?那么别人以偏概全说中国文学就不适合读你怎么想?

中国文学是博大精深,一辈子都研究不完,所以我就不能去研究别的国家文学了?研究了就被开除国籍了?就这也好意思和别人说逻辑。

中学生,想读日本文学,而且老师都知道了,那说明这个学生起码不是那种只知道看一些没营养书的学生,要不然他用得着去问老师?自己瞎寻摸百度一下多少日本的书没有?

作为一个老师,既然学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兴趣,那么正确的做法就是代替学生做好防火墙,帮学生去过滤一些不良的有害的书籍,推荐一些优秀的有益的作品,要不然让学生完全没有准备的自己扎入日本文学的汪洋里,一不小心溺水了那不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吗?

那么你以为作为老师,一句日本文学悲剧色彩太多,不推荐读,学生就能打消去读的意愿了?你看这不都到知乎来提问了。青少年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就好比情窦初开的孩子对两性认知产生兴趣一样,堵不如疏,你一个劲的告诉他小孩子知道这些不好,别去搞,他们就不去搞了?

一个老师,我可以允许你对日本文学不了解,可以允许你对日本文学有刻板印象,有偏见,但当你的学生来问你日本文学有什么可读的书推荐时,一个老师的正确做法,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直接一句话不推荐读,就解决了。这么做自己是省事了,而且万一将来学生自己瞎寻摸出问题了也可以用一句:你看我当初就跟他说不推荐读,这不怪我,就可以让自己毫无心理负担。这样的做法只能是在让老师这个职业越来越廉价,越来越不会被人尊重。

就算自己不了解,你看你自己的学生都知道来知乎提问,一个老师都不能来知乎问一问有哪些日本文学是推荐中学生读的?这个道理都不懂,而是继续用自己对日本文学的刻板印象,或者是用日本这个大棒来搞人身攻击的,恕不奉陪。

总算切身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文人相轻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了,其实说穿了就是通过贬低别人,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

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从来没人否认,那么既然那么懂中国文学,岂不知中国文学瑰宝中《尚书》有云:“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有云“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后林则徐在此基础上才写出那副有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日本文学能有今天的成就,难道全靠糟粕就能获得?中国文学博大精深,难道因此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就该被扣帽子?那么物理化学生物几何等等成体系的现代科学全来自西方,大家都不要学了,不然就开除国籍?

在中国,仿佛只要沾上日本两个字,就是原罪。就有无数种理由挥舞着看似正义的大棒给你无情的鞭笞。然而中国文化华夏文明从古至今明明就是一个兼容并收、不断取长补短才取得了今天这样辉煌成就的伟大文化。都像这个回答里那些狭隘的看似爱国的民粹主义思想的话,不吸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胡笳、二胡、唢呐等等如今怎么会成为中国风的代表?

所以奉劝那些没事就喜欢利用民族情绪想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从而来满足自己内心那点卑微的自尊心的人省点力气,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熠熠生辉绝不是因为你们这些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用自己那浅薄的知识去妄自品头论足他国文化的人取得的,而是不断海纳百川,兼容并收中逐渐壮大的。

如果再有任何借着日本之名来扣帽子试图让自己的喷人正当化的人,那么我就将下面的话一并群发:身份政治那一套算是学的很精髓,哪个NGO教出来的?没少收美爹狗粮吧?

这一句话可以还击任何肆意上来就扣帽子的回复,如果别人这么说你,听着舒服吗?如果觉得不舒服,那么记住孔子那句经典的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图勿施于人。

--------------------------------------------分割线-----------------------------------------------

又往下看了好多回答,然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原来那么多人根本不懂日本文学,却在高谈阔论。连日本文学中绕不开的入门级理念物哀到底是什么都没明白,全靠看着这两个汉字再加上有限的一些日本作家的知识在那脑补物哀的概念,我真不知道连物哀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懂怎么就感高谈阔论起日本文学来的。哪怕是百度百科里物哀的解释都比这些人自己瞎琢磨的要靠谱的多。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这个主题也在日本著作《源氏物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本居宣长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对" 物哀"这个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都有详尽的阐述。用现代的话说,「物,mono」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aware」,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体。「物の哀れ,mononoaware」,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広辞苑》)

换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あはれ、aware」本来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上,如同汉语中的「呜呼」、「啊~」。到了平安时代,这个词不再表达激烈的情感,多用来指称和谐沉静的美感。

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の哀れ"的: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这样的人,更无缘于"好赏心悦目的花呀"的感触,这是不懂得物之哀。

总之,"物の哀れ",是"我"(主体,内在)与"物"(客体,外在)的共振和同情。这个"哀れ",あはれaware,本来没有汉字。但是哀情是人心中最深切的触动,后人便注上了"哀れ"。


——————————————————分割线———————————————————

以下为原回答:

作为一个日本文学专业的人,我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了。

如果你把日本文学盯在明治大正这一小段时间里去看,那么确实日本文学中很多东西不适合中学生看,但这和悲剧色彩没半毛钱关系,单纯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很多小说作者本人就活的很丧,所以作品里面也透露出浓厚的丧气,中学生容易被这些丧气给毒到。

但如果把日本文学的视野放宽到古典和现代文学,我是真不明白有什么理由不赞同读日本文学的。先拿我自己主攻的日本中世军记物语的翘楚《平家物语》来说,首先这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源平合战时期的日本历史科普小说。

虽然整个书和三国演义一样,有不少虚构或者改编的地方,但整体走向和大事件基本没有和历史有太大出入,这样的小说读了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日本古代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平家物语中大量充斥着中国文化的影响,看完了又会对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产生兴趣,有什么不可读的?更何况平家物语宣扬的盛者必衰强者需要自省的主题思想,又有哪一点不符合当前的主旋律了呢?

《万叶集》中大量诗歌,可以了解到公元8世纪前后的日本贵族乃至于平民的很多想法,对于理解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的民族也是大有补益。六国史作为官修史书虽然大量修饰,但也不失为了解日本幕府政治之前天皇、院政以及摄关政治下的日本历史的一个入门书籍。

之于现代日本文学,别的不说,科幻、推理这两个部分,日本都有着大量的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不可读?

哪怕是最丧的明治大正时期的日本文学,哪怕是芥川龙之介那样丧的作者,他的《罗生门》也是颇为可读,怎么就不能读了?

归根究底原因在于,日本文学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那几个作家的几部作品上,而恰恰这些作品又不太适合中学生去读,但如果是日文原文的作品,那可读的东西不要太多。

作为一个研究中日比较文学的日本文学硕士,我表示在日本文学中经常能找到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日本文学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劳。

用国籍来否定一个国家的文学,简直就跟地域黑一样可笑。偌大了日本文学界,如果你有心以及有能力的话,什么类型的作品你找不到?甚至连中国很多马克思主义启蒙者最初接触马克思主义还都是日本的翻译本,真不明白日本文学怎么就不可读了。


user avatar   lai-fei-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反手甩出一本《人性的证明》。

然后亮出森村诚一和731纪念馆的照片。

“老师,我支持这样的作家有什么不对?”


user avatar   peng-lai-shi-x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文学小家子气,没有对于人间深层次的见解,没有对于社会的剖析,没有对于时代的感慨,抛开这三个日本文学的悲剧仅局限在人上,也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而且这个悲剧也仅仅是基于主观上的悲剧,拿人间失格和活着来比较,大庭叶藏和福贵都挺惨的,大庭叶藏的惨是基于家庭导致的自身心理问题,自己把自己作向了毁灭。福贵的惨是基于社会动荡投射在小人物上的无力感和虚无感,从故事架构上大庭叶藏早年靠这装傻充楞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却又在被竹一拆穿后感到十分惶恐,以及以后的和酒吧女殉情,目睹了好子和他人的xx之外这都不过是个人的悲哀。但反观福贵,早年作为地主少爷,吃喝嫖赌样样都沾。在到后来家道中落,被抓壮丁,儿子惨死,女儿难产,妻子得软骨病最后也撒手人间,女婿被砸死,孙子也被豆子涨死。但这每一件事都能对应的上当时的社会现状,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被时代的黑暗加害裹挟。看到这里,就能明白日本文学为了丧而丧,对于悲哀和伤感的描写还停留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水平,太小家子气,也太小儿科。但是其他国家的悲剧文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功力了。说白了老师不让你看,一方面是这种文学没营养。无论是路遥,柳青,余华,莫言。中国作家全程暴打日本文学。其次,日本文学对于个人的悲哀作为切入点居然能让人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读多了确实让人不开心。PS:太宰治本人经历也不值得人学习,而且他的《奔跑吧,梅勒斯》论故事架构和内容都不如格林童话,而且反智的是你跟人打交道为啥要拉上你朋友,“要是我明日正午不能来到这里,就杀了他吧!”??凭啥啊?还有一篇写的是一个近代贵族的女儿因为战争而没落的那个故事,好像是《维庸之妻》?有点以人物悲剧透视社会悲哀的感觉,不过也没好到哪里去。还是跳不脱小家子气。而且在我个人看来有点洗白战争的嫌疑。


user avatar   xuebe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啥?日本文学掺杂过多的悲剧色彩?

呵呵!

你们老师是学体育出身的吧?

先不说到底有没有悲剧色彩,就算有,怎么了?悲剧惹谁了?

从古至……今就算了,今天有“正能量”呢

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史上很长很长的时期,悲剧都是高雅的艺术。

如果你对文学热爱,对艺术热爱,那你要是连悲剧都不敢读,这简直是个笑话!

中学老师们呐,都教中学了,能不能提升下自己的专业能力,别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你不配!


user avatar   si-da-wa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看x

不要只看v

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群藏着明白装糊涂的。

这很明显就是借口好吗!老师编了个借口不让你“读闲书”,要你把时间用在做题,或者锻炼上,你喜欢读日本作品就说日本文学不适合中学生,你要喜欢读托尔斯泰就会说现在的年龄读俄国文学太早了。


user avatar   nai-ping-zhan-do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教语文的,我也不喜欢日本作家的小说。比如川端康成,有一段时间语文课本上就选了他的《花未眠》,我都是用近乎跳过的方式来处理的。

川端康成的文笔什么的当然是非常非常好的,即使翻译成中文,都让人惊讶,但是他的那种细腻的程度,却真是让人——让人太难受了。女作家都没有这样的。我们中国一般都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要有个分寸,一些日本作家,跟人的感觉就是太过极端,没了分寸。文笔上和情感上都是如此。据说秦少游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苏轼不喜,以“凄厉”二字批评。但是和川端康成的那个调调相比,秦少游的这两句都是温和端正的了。

一般来说,东亚这块的文章,第一不喜欢台湾的,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的矫揉做作;第二不喜欢的就是日本,太过极端,看他们的东西,有一种被深渊凝视的感觉,太让人难受了。

日本的一些作家的那种感觉非常奇怪,你要说绝望什么的,其实鲁迅的一些东西也相当绝望,但是那个感觉就不一样,你要说黑暗痛苦,陀思妥耶夫还有卡夫卡的一些地方也非常黑暗痛苦,那个深度也远超过那些日本作家,但是都没有那种奇怪的感觉。现在想想,可能是有的日本作家似乎有点把黑暗和痛苦拿出来审美了的变态感觉吧。

突然想起鲁迅的话:

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感受到人生的黑暗、痛苦和绝望,这并不变态,唯有将这些都当做“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就是真的变态。

当然,日本也有不同风格的作家,而且,即使是那种我觉得太过度的东西,也是非常的有深度,非常的有美感的。只不过个人不喜欢而已。有时候个人喜好真是没道理讲的,就好像我能很喜欢《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但是《战争与和平》却看不下去。这还是同一个作家的东西呢。


有些人认为,我把作为讲读课文的《花未眠》以近乎跳过的方式处理,是作为语文老师的不负责任。我觉得,在这里,他们恐怕是和我存在一些理念上的不同。

一直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都有两种常见的说法:一种强调其工具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另一种强调其艺术性,将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

我所谓的几乎跳过去,指的是将这篇文章作为“语言文字”处理。生字生词过一下,修辞等手法过一下。至于艺术赏析,对不起,我个人喜欢不起来的东西,自然就无法欣赏。我自己都不欣赏的东西,带着学生欣赏?那不是在骗人吗?所以我是很直接的告诉他们,这篇文章艺术成就很高,非常有水平,但是我个人欣赏不来,所以也没法指导你们。这就像你不可能让托尔斯泰去给人家讲如何赏析莎士比亚。所以只能你们自己看看,有兴趣自己找找资料也行。省出点时间来,讲点我真正能讲好的,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的东西不好吗?就艺术方面,我觉得这比对着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照本宣科负责任得多。

其实我像这样跳过的课文多的去了。不跳过一些我没能力讲好的,时间就真的不够用了,至少,就我的风格,一个《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上一个星期,(顺便说一下,有人把林黛玉的《葬花吟》归入物哀的,真的认真读过《葬花吟》吗?‘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典型的三闾大夫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绝,拿这首诗来谈物哀,那陆游的《示儿》都可以算物哀了。)讲课文之余,还又要抽出时间来讲“宗教大法官”和《神人类讲座》,《浮士德》、《查拉斯图拉》,《变形记》和《西西弗斯的神话》 。不跳过一些东西,哪里有时间?当然知乎平均水平很高,比我高几层楼,相信有些人是什么艺术都能领悟,都会喜好,也能讲得好,不浪费学生时间的。

最后再来说一下《花未眠》,我不知道编书的人为什么会选入这一篇。我想选课文,尤其是给中学生的课文,固然要考虑美感和风格,但也要考虑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塑造。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非常不喜欢:”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我甚至怀疑有些家伙别还把这当成了热爱生活了吧?就像他们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成了慰藉心灵的热汤一样。

读大学的时候读《伤寒论》,里面关于病情的一个描述很有意思,当然原文不记得了,大意是到了病入膏肓,已经马上要死的时候,人体的生气已经无法潜藏了,最后弥散出来,反而好像病情大有缓解一样,其实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花未眠》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都是回光返照而已,而且我个人觉得《花未眠》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要冰寒入骨。

什么是物哀,这才是物哀!将整个生命的意义,寄托在审美上面,将美,或者是审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这才是物哀。我不喜欢这篇文章,最根本的就是不喜欢这种人生态度,而且不希望我的学生有这样的人生态度。


user avatar   gu-chen-cheng-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学生啊,那没事了。

给你举个例子。我念本科时候,认识一个女生。她算是喜欢一点点文学,看的量不多,可以说是浅尝辄止。这是前提。大三时候她看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然后就开始天天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不离口了。

她那会儿看过的书,大概就《人间失格》和《百年孤独》,再加上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这几本书都是那一阵热度炒的比较高的。

你老师的意图我不好揣测,但就我接触的一批“读”文学的朋友们,如果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太宰治这种无赖派文学代表(当今媒体的流量操作,很容易让你成为此类接触文学的用户),那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是这种样子:

“哎,我太忧郁了,我好丧呀。生而为人,我还真是抱歉呢。”

大学生尚且如此,中学生可能会更过一点。

当然,这只是局限于太宰治这种作家。

回到这个“老师不让我看日本文学”的问题。首先,日本文学,不能用“悲剧色彩”一棍子打死。再说严谨一点,“悲剧”二字不能用在日本文学身上。真正的悲剧,是《俄狄浦斯王》,是《俄瑞斯忒亚》三部曲,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还是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他们笔下的文学,是一种哀怨,有一股子细腻的阴柔。读多了,你容易出不去,会丧起来。

不过,这种哀怨只代表了一部分日本文学,像谷崎润一郎、渡边淳一这种作家,我现在都不太好给他们定性。

有人说谷崎润一郎是唯美派,我只感觉他真够变态。

日本现代小说,依旧延续着“哀”的基调。136界芥川奖获奖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从头丧到尾。

不谈日本文学的那些“旁门左道”,“丧”、“哀”,是日本主流文学一贯以来的主线。这和日本的社会观念有直接关系;作家们过于强调个人情绪,但这种情绪不是外向的反抗,一点朋克精神都没有,而是自顾自地舔舐自己的伤口,“不可给别人添麻烦”。

再回到你老师的观点。你的老师,可能出于“保护你的情绪和价值观”的目的,不让你看日本文学,只是用词有些不太准确。

我倒可以给你一些看文学的建议。

文学初学者,直接看俄国文学。

《静静的顿河》,也有哀怨的笔调啊,但肖洛霍夫写的东西,就是有力量。

整个俄国文学,几乎承受着人类的一切痛苦。

当你看完了几个俄国主要作家的作品,再回头看看日本文学:

“就这?”

如果还嫌不够,那还有美国文学。一个海明威就能够直接倆巴掌,把你从自怨自艾的丧情绪中打醒。

P.S.话虽如此,但像川端康成这类作家,文笔是真的好,真的美。优美的文笔,可能是你在19世纪-20世纪初日本文学中能够得到的最大收获。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老师主要不是觉得日本文学不适合中学生,也不是不喜欢日本的“物哀”“侘寂”之类,主要还是想让你看点作文能用上的。


user avatar   san-cao-shi-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你的日本小说交出来!”

你拿出了江户川乱步

“把你的日本小说交出来!”

你拿出了松本清张

“把你的日本小说交出来!”

你拿出了横沟正史

“把你的日本小说交出来!”

你拿出了西尾维新

“把你的日本小说交出来!”

你拿出了田中芳树

“诶呦,难得不是推理小说啊”

“不不老师,您误会了,我不是银英粉,我是凉子警视的……”

“闭嘴!你这个不学无术的推理粉!人赃俱获,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吗?”

“临刑前,请允许我最后说一句:本格派最高!”

“滚!”

————————

不闹了不闹了,你老师的观点有两点不对劲的地方。

第一,日本文学什么风格都有的好吧,就没听说文学还有按国籍拉黑的。比如,我上面那个段子,“简述日本文学在推理界的地位”,绕开日本,你还要不要愉快的读推理小说了?什么,你说推理小说算毛线的文学?那我错了,当我没说。

第二,日本有个球的悲剧!日本文学擅长的是“哀”,“悲”这么强烈恢宏的情感,不说他们没有,只能说比较少,而且,就日本这社会现状,目测只会越来越少。

他们那小小、隐秘的、顺从到底绝不反抗的哀伤,和“悲剧”有啥关系?


我能理解你老师的意思,因为日本文学有“物哀”这一传统技能,年轻人搞不好容易陷进去抑郁。

但是呢,中国还有郭敬明呢,明媚的忧伤你怕不怕啊 (ಡωಡ)hiahiahia

读三毛难道会觉得她很快乐吗,海子的诗还在教材上摆着吧,“从明天起”几个字还是要重点分析的是吧。

你要不要问问老师,“老师您年轻的时候读没读过河殇派啊”。

—————————

我的观点呢,就是“读书如吃饭”,只读一类和武断拉黑都不对,杂食最健康。读些哀伤的东西没问题,只要你不是只读这类东西。

我要在这里画重点:不能只读这些东西。

而且呢,就像人类在幼儿时期最喜欢甜食,长大后对甜的感受就会变弱一样,中学阶段是对“哀”的体味能力非常强的一个人生阶段。中学读哀伤文学,是体感最佳的阶段。嗯,当然同时,也是最容易上瘾沦陷的阶段。

所以,如何对待幼儿吃甜食,就如何对待中学生读哀伤文学就行了。不接触肯定不对,放任也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同学你还是要自控啊。




     

相关话题

  父母觉得土耳其太危险了,不让我去那里旅游怎么办? 
  你知道哪些日本留学和打工所不能说的秘密?这个方面指的是在日留学生和打工人绝大部分都不知道的阴暗面? 
  美国正考虑是否制裁印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天天喊着要灭日本炸美国,但是在现实里就没有呢? 
  明显俄罗斯的国力在衰退而中国在逐渐崛起,为什么当下西方同时也在打压俄罗斯而不是集中力量围堵中国?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今天的中国会有哪些不同? 
  陌生人,能不能和我说一句你最喜欢的诗词? 
  为什么日本要将津轻海峡的领海划定为 3 海里? 
  如何看待国外的反华情绪,可以和过去的排犹相提并论吗? 

前一个讨论
新闻报道十份外卖五份是料理包做的,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业现状?
下一个讨论
小说写作对话语言枯燥,失真怎么办?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