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椒传入前,中国人对辣味的认识,是以“辛”来表达的。花椒、茱萸、姜被称为三香,在民间普遍日用。
顾名思义,胡人传来,所谓“胡椒”。胡椒原产印度、东南亚,其精确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史载胡椒最早记录于《唐本草》,以后历代均有描述。
胡椒传入后大深受上层阶级青睐,是注定的事情:运输困难、产地遥远,所以胡椒刚闯入中国,并不是所有人都用的起的。
唐朝神都洛阳为百万人口级别的国际大都市,富饶无匹,也只有在“胡盘肉食”中才可使用胡椒。查抄大臣元载家中时,“得胡椒九百石”,价比金银更稳,可见其珍贵。
明中,胡椒甚至可以在“茶中佐味,酒中增香”。有身份的高官士人,随身携带些许胡椒得以留香。
明代后期,沿海放松管控。朝廷控制香料合法贸易化,同时征税,以求弥补国库。当时福建漳州香料遍布,以致于“香尘载道,玉屑盈衢”。
随着香料大量涌入,寻常百姓家也可以在胡椒积压时,让这来自西域的曼妙香味进入了家家户户的饭碗。永乐年间,各国纷来朝贡,香料积压甚多,大规模抛售后,有人因此致富。
胡辣汤最重要的原材料以及取名,都源于胡椒,所以其诞生时间不早于唐。
胡辣汤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和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这两地的胡辣汤至今依然被冠名为最正宗。
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宋代流传甚广来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是当时的社会潮流。取酸辣汤的醒酒、消食的功用,加入肉类恐怕是为了适应更多层次人众的口味和补气补虚,再辅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辛香行气,舒肝醒脾。故此当时河南胡辣汤的主要口味是酸和辣。
待到金元时期,中原动荡,长江以北的河山多沦于狄夷之手。北宋定都开封,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民间小吃也随之兴盛,花样百出。《太平和惠民剂局方》等当时流行的医药著作都认为,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故辛辣味食品颇为流行。一种结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汤的肉粥,成为胡辣汤的雏形,后世流传大多以此为据。
其实细究起来,胡椒最早植根是我国西部区域,中原腹地由于神都的缘故追捧胡椒臻于极境。
但是苦于运输,寻常百姓只闻其味,不得其香。
而在运输切换到了航运时,运输胡椒进入了一个革命性的进展:大规模输送。这个后果就是积压,商人不得不进而向普通民众抛售。而此举又使得胡椒种植拉入日程,当时海南、广东等地,均有胡椒种植。甚至近代一度会误认为东南沿海才是胡椒的传入地。
随着航海时代更加广泛,胡椒产地扩增,运输成本下降,胡椒的价格也被拉下了王座,寻常人家可以不用等待旺季也可以随心烹调。
而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被双重迁移后(政治北移,朱棣迁都;经济南移,南宋偏安),其战略地位日益缩减,而喜爱胡椒的习惯却得以保留,胡辣汤也因此发扬光大。
且由于洛阳唐时一直为东都,中原文化及人口核心区域,武则天时期又为首都,受胡椒影响程度实在深远。故洛阳水席至今仍有胡椒加持,本地的牛羊肉汤能和胡辣汤分庭抗礼甚至牛羊肉汤可操左券。
如今胡辣汤的产值已不可估量,虽然流传面积不广,但受众却有亿数。河南全境甚至全国各地的河南早餐店,都以胡辣汤为主要卖点。尽管卖相和做法成为其发展最大的制约,但胡辣汤依然能伙同羊肉烩面作为河南最难得的民间真味。
细究河南胡辣汤的来源和胡椒传入的过程,可以牵扯进去中原腹地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
从人背驼运不远千里,到大航海时代舟船无数的到来;从神都洛阳城万国来朝,到东都开封府千里来使;从王室专属珍馐,到寻常人家百味。胡椒美哉,胡辣汤妙矣。
一撮胡椒粉,堆着整整千年的文化积淀,一碗胡辣汤,盛着古今中外的饮食精粹。
一本河南志,半部中华史,诚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