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后,同学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第1页

     

user avatar   wu-yan-zu-7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学毕业三年,我完成研究生学业,有的同学才考上研,有的同学在国企混了三年,有的同学在房地产企业当了小领导,有的同学花一年读个英硕回来继承家业,甚至还有一位现在没毕业...

或喜欢稳定,或努力拼搏,或还在蓄力、试图蹦得更远,或接受家人的安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轨道,不同的追求,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生活。

大学毕业其实并非同一起点,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一直都在,只不过暂时被忽略了。

但无论如何,未来都在延伸,或好或坏,差距是远是近,都不重要了。

好的大可骄傲,差的也无需自卑,活自己的,让人家去说吧。


user avatar   guan-jian-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开爹妈资源,家庭背景不说(谁都改变不了),大家普遍把原因归结为【个人能力】的差异:自律程度、性格因素、素质技能的多样性等等。


这些重要吗?当然重要。


我今年30岁,如果我有机会遇到22岁的自己,我会告诉他:

【看准趋势】比【个人能力】重要10倍以上。

年轻的时候,谁不是荷尔蒙泛滥,浑身是劲无处发挥?

“我不能成为富人的儿子,至少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大三那年,当广告学老师问起个人志向,我站在大教室里自豪地说。

现在回想起来,尴尬一笑,耳根子红。

那时读了几本营销经典,看着营销大师作品一出,销量飞升,我就想象自己毕业后操盘某品牌大卖特卖,成为下一个行业英雄,出书立著,巡回演讲。


毕业后几经奋斗,我终于踏进广告人的殿堂——奥美广告,经过2年历练,我带着4A的光环跳槽到甲方,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死磕每一个方案,每一篇文案, 那该死的业绩上下波动,150万,120万,100万,120万,无论我如何努力,它依然原地踏步。如此持续2年,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有干这行的天赋。


4年后的今天,我已在另一家公司操盘营销, 这4年,业绩涨了10倍,我成为行业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我把营销感悟写进知乎,前12篇答案,平均每一篇答案获得3K赞,在知乎全网排名第45位,我的公众号也有了几万读者。很多年轻的营销人向我提问,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8年前的自己:一身蛮劲,但缺少智慧。


每个营销人都想在企业挥斥方遒,把公司业绩翻倍。

OK,你的策略是什么?业绩翻倍的逻辑是什么?

很多年轻营销人是这么想的:我加班加点,研制出一份精品方案,我死磕文案细节,海报设计, 终于打磨出一份自认为95分的方案,以为推出后就能大卖特卖了,结果呢?

销售额轻微波动,甚至没有变化。


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我们终于认清一个现实:就算“你的计划“【方案质量、执行力】做到95分,也无法必然实现”你的追求“【业绩翻倍】。

因为这里面还有其他很多变量:市场大环境,公司产品竞争力,竞争对手实力对比等等。

即使是你仰慕的那些全国有名的营销人,他们哪个敢说,我每月量产一个精品营销案,保证企业业绩增长30%,没做到我把广告投放费全部赔给你?

没人敢。

所以你知道,个人努力不能决定一切。



“我为企业做营销3年后,企业的营业额是之前的2倍。”

这是我的事业立志,很多年,我迷茫该如何做到。


直到我幸运地认识了移动哥,一切豁然开朗。


常看我文章的读者一定知道他。这个家伙长着一颗巨大的脑袋,也着实聪明,圆滑,以前在福州移动市公司上班,工作令人羡慕,但他的兴趣是炒股,去年牛市那一波100万变500万,已经辞职在家全职炒股了。


看他赚钱这么轻松,我心痒痒地也和他学炒股,结果炒股没学会,学会了一个词,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 这个词叫【行业年复合增长率】。


不需要复杂啰嗦的字典定义,我用一个例子告诉你它是啥。

假设2016年某行业的规模是100个亿

我预判未来3年,该行业年复合增长率是20%

16年100亿*(1+20%)=17年120亿

2016年——100亿、2017年——120亿、2018年——144亿、2019年——172.8亿,享受复利效应。

“那几年地产很好做。” “这3年服装不好做。”讲的就是行业景气度,背后反映的是行业复合增长率的问题。


行业赚钱快,你赚钱快。行业赚钱难,你赚钱难。

我有2个大学同学最能说明问题了。

这两哥们能力相当,08年毕业后去2个不同行业,起步月薪都只有2-3千。

★ 08年,游戏哥去北京一家手机游戏公司做营销,公司一直壮大,现在是公司职业经理人-总经理,已经买房,年收入100万。

★ 08年,餐厅哥去了连锁餐厅品牌做营销,餐厅不温不火,他也是职业经理人,他现在同样是总经理,年收入25万。


为什么能力差不多,勤奋程度差不多,收入会相差4倍呢?

因为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不一样。


08到13年,传统餐饮的年复合增长率不快。餐饮行业非常分散,没有那个部门能统计出具体的市场规模数据,根据我们国家商务部发言人的说法,这几年都在10%以上,潜台词就是比10%也多不了多少。

再来看手机游戏行业08-13年的增长。



这5年,手机游戏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疯狂的137%!意味今年你100万,明年是237万,后年是237万乘以2.37,再后年再乘2.37!在这种行业赚钱是多么爽快,多么刺激!

我们做个简单的假设,假设08年的时候,手游哥和餐厅哥所在公司一个月业绩都是50万。两家公司都位于行业平均水平,发展速度和行业速度一样快,不超标也不拖后腿。


★ 手游哥公司08年50万,一路乘以2.37,09年118万,10年281万,11年665万,13年做3750万。5年75倍!

★ 餐厅哥公司08年50万,一路乘以1.12,09年56万,10年63万,11年70万,13年88万。5年还翻不了一倍。


我们来看看这张图,你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手游哥公司业绩3750万,餐厅哥业绩88万,手游是餐饮的43倍。老板一个月营业额3750万,分你10万无所谓。餐厅连锁88万,分你2万都有点舍不得哦。


要是我08年就是干手游就好了!很多了解手游业的人都这么说。回头看看,难道老天爷没给过你线索吗?


08年到13年,我相信那5年在看帖的各位也经历过。


08年,大家都还在用诺基亚,索爱这样的功能机,网络是2G的,开网页都非常慢,打游戏的人很少。09年后,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你眼看着大家把诺基亚换成苹果,安卓,你眼看着2G升级成3G,你眼看着流量越来越便宜,你眼看着玩游戏的人迅速增加,市场蛋糕迅速扩大,但是大部分人无动于衷,甚至连搜索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意识都没有。



回到我们的目标,【我为企业做营销3年后,把营业额提升到之前的2倍。】假设我们的营销水平刚好是市场平均水平,不超标也不拖后腿,3年营业额变2倍,那么这3年的复合增长率最少要多少?


拿计算器按一下就知道,30%是比较保险的。


假设起始月营业额100万,你进去操盘营销,营销一年后130万,营销两年后169万,营销三年后220万,OK翻倍了!


这是我们突然发现,比写方案,写文案,做执行重要10倍不止的是【选行业】。


★ 只要你能精准预判一个行业未来3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你可以轻松做到“3年业绩翻倍“的辉煌战绩。

这样就结束了?No!


让我们思考得再深一点,30%只是一个基本的条件。


我仔细研究了移动哥选股票的模型,总结出自己的“行业蜂巢“思考模型—— 好的行业就像一颗蜂巢,6个方面都要表现出色,这样的行业才是流淌着蜜和奶的行业。






1、需求增速超过30%,必选,不赘述。


2、需求人数庞大,需求十分强烈甚至刚性。我举个例子,我认识2个电商老板,一个做卫生巾——女生人人用,必需用。他在某微信大号上卖,卫生巾78元一套,17000个阅读量,卖了4025单,意味着平均100个人进来,25个人购买。另一个做轻断食果蔬汁——主打减脂,嫩肤,一套480元还要求顾客3天不吃饭只喝果蔬汁。他也投大号,100个人进来,1-2个人购买。2个老板同样聪明,勤奋,为什么推广效率差这么多?差别就在产品。一个需求人群庞大,需求强烈,另一个购买成本高,使用门槛高导致需求人群少,需求不够强。


3、行业刚刚起步,临近爆发。

按照市场生命周期模型,就是导入期向成长期过度的这个阶段,冲进企业做营销最佳。

如果营业额太小,一个月20万,你帮他干到翻倍到40万,净利润按20%算才8万,老板分你2万都手抖,没意思。


营业额太大也不行。刚说的手机游戏行业,一个月营业额几千万,人家已经很大了,高管的位置都有人了,都是创业元老,老板非常信任的人,你过去,做不了高管,只能做个小角色,要论资排辈熬好几年慢慢晋升。


但是08年刚刚开始野蛮生长的时候,你加入一个有潜力的小公司,跟着他一路做大,你是创业元老,你不做高管谁做?


4、离天花板至少20倍空间。


我们不希望辛辛苦苦做了3年,市场饱和了碰到天花板,市场规模下滑,那我们被迫又要换行业了。


2008年中国移动多风光?各省市为移动服务的广告公司一家接一家地开。随着短信被微信革命,增值业务被各类免费APP革命,移动风光不再,业绩增速不断下滑,跟着他做的广告公司也大量倒闭。


天花板怎么看?最重要的是看普及率。2000年,汽车的普及率是不是很低,那时候只有有钱人开车,那时候我上高中,一个班不到5个人家里有车。这个时候汽车行业离天花板就很远,发展空间很大。你今天再看,你觉得中国私家车的保有量还有多大增长空间?


我要选的行业至少要有20倍市场空间。20倍怎么算的?30%复合增长率让我做10年,至少过10年好日子我才爽。1.3的11次方=18倍,成交。


5、复制粘贴快。市场有强烈需求,但是生产跟不上,也会延缓我们赚钱的速度。同样2个公司,假设他们的未来3年的复合增长率是一样的。一个公司是中餐馆,请了五星级大厨,菜非常好吃很受欢迎,另一家公司是做时尚糖果,专门做糖果电商,也很受欢迎。


假设他们两行业增速啦,市场空间啦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去那个呢?大厨没办法快速复制啊,北京有一个,复制到上海,广州需要培训,需要招聘。卖糖果呢,只要开动机器生产,几天就可以覆盖全中国,赚钱速度快多啦。能快速批量复制的,才是最好的生意。


6、非常依赖营销。

我也知道新能源行业好,比如做锂电池的公司,飞快增长,天花板也很远,但是它产品都是卖给企业用户,比如说把锂电池卖给大品牌车企,他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卖的,他不依赖营销和广告,他依赖的是销售员和工程师,我进去会被边缘化。我要找的是非常依赖广告的行业,这种行业通常是2C,而不是2B的。

当我一片一片拼凑出这个行业凤巢的思考模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筛选了。我把A股的各个主流行业都列了出来,房地产、银行、纺织服装、餐饮、汽车……接着,我收集了各行各业的行业研报,读完不免有些失望,因为绝大多数传统行业不可能给我未来30%的行业复合增长率,也给不了我20倍的增长空间。



然而,我还是发现了一些线索,市场给民营医院的估值很高。眼科、牙科增速强势。在这一点启发下,2013年,我发现一个当时还鲜有人知晓的行业——种植牙。


当我按照行业蜂巢的思考模型去考验它时,发现它表现抢眼。

种植牙是什么?简单讲,一个人掉牙了,医生把金属牙根植入你的牙骨里,带上烤瓷牙冠,就跟真牙一样了,能啃鸡腿吃排骨。


★ 我们来看需求人数:中国65岁以上人口算老人,老人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为7.1%,2010年为8.9%,2014年为10.1%,中国的老龄化正呈加速度上升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这里面人口有3.5倍空间。老人就一定缺牙吗?当时我就去问60岁以上老人,问亲戚,问长辈,你们牙齿掉了没有?掉了几颗?发现每个人都掉,少的2-3颗,多的半口全口没了。


★ 再看需求是否强烈:传统方法是活动假牙,咬不动东西,戴着难受,你问几个老人家就知道。如果缺很多牙不管他会怎样?我一个亲戚做牙科,他告诉我,你试试只用前牙吃饭就知道了。我试了2分钟,完全没办法接受,我就知道这个市场需求强烈,可以说接近刚性。


★ 需求增速2013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韩亮说,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国口腔种植市场增长率每年超过20%,未来将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我预测,随着工业化原材料量产越来越多,会做手术的医生越来越多,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增速会超过20%。


★ 刚起步临近爆发: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少数民营诊所在经营宣传,营销做得还很粗糙,但已经有一定量的顾客消费。随着降价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市场很可能会迅速扩大。


★ 天花板:2013年,中国大陆每年植入约20万颗牙,而只有8000万人口的韩国每年则植入100万颗牙。人口是韩国16倍,种植牙数量是1/5,按照韩国的经济水平有90倍市场空间,我们经济比韩国差,打个5折,也有45倍空间。


★ 复制性:较差,这是种植牙最大的弱点。设备,原材料可以迅速复制,牛叉的医生不能。培养一个优秀的种植医生看悟性,基本都要一年起,这导致很多医院很牛也只能做个区域老大。


除了复制性差,其他5项都打勾。在2013年,抓到这样的一手牌已经让我很开心了。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一家种植牙机构,从零开始做营销,但发展速度“根本停不下来“,我们的年增速最快干到过100%,最差也不低于30%,4年业绩干了10倍,我的个人收入也跟着翻倍再翻倍。


这4年,我的“营销能力“当然也有增加,增加个2-3倍?绝对不可能是10倍。能干10倍,大部分功劳要算给“选行业能力“。


我比别的营销人更聪明吗?情商更高吗?我从不这样认为。否则我早已考入名校,毕业后顺利进入500强。在万千迷茫青年中,我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做出一点成绩,就是因为我的思维版图里除了【营销技能】,还多了一个维度【趋势判断】。


22岁,我认为人定“胜“天,我相信天道酬勤。

30岁,我认为人定“顺“天,我认同时势造英雄。


22岁,我觉得风险投资跟我没关系,那是有钱人才玩的游戏。

30岁,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风险投资人,你选一个公司,就把自己1/5的青春投进去了。(假设22-32岁是一个人的青春,假设你平均在一个公司干2年。)


你投入这么大,你算过你未来的风险和收益没有?


睁大眼睛看吧,其实很多机会就在生活中。


我再做一个简单的预测,【扫地机器人】行业必火。


上个月吃饭,我堂哥送了一个扫地机器人给我。


这玩意其实以前我就想买,几个阻碍:1、之前卖3000多嫌贵,2、是否足够智能?能否把房间100%都扫了,不要只扫70%,那我还要去扫30%?3、能扫地肯定的,能拖地吗?拖地也是和扫地相当的工作量呢。


试用了几次后,我才发现123的问题全被解决了,我上网一查,价格不过千。


我按行业蜂巢,粗略地分析下这个行业。

★ 需求人数:每个家庭都需要扫地,中国几个亿的家庭。


★ 需求强烈:全中国,有几个人爱扫地?每个人都不想做家务,比起父母,年轻一代更注重享受,工作忙时间成本更高,需求更强。同时,小时工成本一涨再涨,一次都要200-500,不到千元的价格太划算了。


★ 增速:201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量达到330万台,销售额约为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预计2015年至2018年期间,服务机器人销量将会大幅增长,累计销量可达2590万台,3年意味着7.8倍空间,增速远超30%。


★ 空间:一二线城市普及度不错,但还没饱和。三四线城市远远没有普及。但是按这个价格,普及速度会很快。2018年如果销售2590万台是一个很大的量,那时候普及度就很高了,空间有没有20倍还需要研究。


★ 起步规模:某国产品牌2010年年销售额1个亿,13年干到10个亿。今天至少几十个亿了。


★ 复制:开动机器生产就是了。


分析完发现,扫地机器人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行业,可惜现在进入已经迟了,人家现在一年至少几十个亿了,高管早有人做了,你进去根本没位置,还是得从小角色干起。



没关系,这是我日常思维训练的一部分,别人举哑铃锻炼手臂,我分析行业锻炼大脑。

为什么要锻炼?因为当我认识移动哥后,我发现这这世界上的人分成两种:


★ 大部分人关注的是——钱现在在哪?


很多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选行业,选公司时思考得都太少。

“那家公司是外企500强。“

“那家公司都上市了,办公环境高大上。“

“我哥在里面做了3年了,待遇不错。”


如果一个行业他们看不懂,或者没听过,打死他们也不敢进去,他们一定要进“名企”。

朋友,人家公司做的再大,再强,那是人家以前就做到的,如果你进去做不出增量,本质上你也就是螺丝钉而已。


何况不少行业由强转衰,纸媒,国产运动服,移动通信业……我相信这几年你没少见。


无数年轻人精心准备,努力拼搏,只为在500强,房地产,银行谋得一个职位。当然,这也没啥不好,工作稳定,待遇不错。不过,这也意味着放弃了【超额收益】。因为这些中学生都知道赚钱的行业,早也是巨头林立,竞争激烈,增速平缓,没有多少增长空间了。当你初入职场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工作钱多又骄傲,但当你到30岁后,你会发现你有不少同龄人做一些“奇怪”的行业比你赚的多得多,你还会发现组建家庭需要的首付、房贷、养孩子的费用、照顾老人的医疗费加入你的账单,“稳定的月薪”并不耐花,这时你的心里会波动。有些人试图通过努力读书、加班来“提升自己”,但往往收效有限。



★ 富人关注的是——钱未来流向哪?


你不会听到他们说,某行业我不感兴趣,他们对任何行业充满好奇心,乐于研究背后的商业逻辑。AR、VR何时普及?水槽洗碗机有多大市场空间?老龄化趋势下,托老床市场何时爆发?消费升级趋势下,中国哪些品类还有空白,具体升级哪些层面?


他们知道正是那些半懂不懂,或是看起来陌生的行业才有机会,这意味着低阶创业者不知道或不敢进来,他正好能提前进入布局,耐心等待市场爆发的那一天,把市场红利收入囊中。

有无数人和你一样看到了这里,90%的人会在心里默念:我要成为第二种人。


但收集信息,训练投资思维是一件很累,又没有当下收益的事情,80%的人都会半途而废,他们会淡忘,放弃,最终还是回去找一份“正常”的工作。


比他们多一点耐心,你的赢面就很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v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健明

★ 前奥美广告人,现医疗集团营销总监,连续3年营销ROI超过1:5

★ 《销售与管理》杂志特邀专栏作家

★ 知乎营销类回答高赞记录保持者 《如何写走心文案》22K赞


公众号【创意很关键】

马上关注ID:【 bigideaa 】

——————————————

好书推荐

前奥美金牌广告人力作《爆款文案》

你是否有这样的苦恼:你思考许久,删删改改,写出来的文案还是不吸引人?

老关我刚出版了新书《爆款文案》,和你分享走心文案的秘笈。小马宋、台湾奥美大佬Jesse为这本书题词推荐,刚上线就售出3500多本,冲上当当网新书热卖榜第5名。

我毕业即进入奥美广告,后进入医疗企业,推动企业4年业绩增长11倍,老关为斑马精酿撰写微信推文,投放后单篇销售啤酒35.8万元,创下业界记录。在这本书里,算是把自己10年心血与你分享。我写文案从不依赖“灵感”,而是把文案拆解成4个清晰、科学的步骤:

1. 标题抓人眼球
2. 刺激购买欲望
3. 赢得读者信任
4. 引导马上下单

我发现了这个秘密——只要我们依次做好这四步,顾客就会情不自禁地下单!每个步骤,我都为你准备了4到5种方法,比如感官占领、权威转嫁、价格锚点……用上它们,原本平淡的文案立刻变得生动精彩。

已有超过2800位营销人、新媒体人购买阅读,他们的评论是“按书里给的4个步骤,可以很快搭好文案框架”,“写得很通俗,一看就懂了”,“挺实用,用上那些套路,文案会更吸引人”……

这本书的售价是42.00元,当当网、亚马逊、京东、淘宝全线引进销售,年末促销活动很多,折后价大概在30元左右。

一个人憋文案,很容易疲惫,而且效果不好,不如让高手为自己指点迷津,用来自奥美的科学方法写好文案,帮助你推动产品销量上涨,让自己早日升职加薪,

点击右边链接直达这本书:t.cn/RlPZQzi


user avatar   nanmeng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知乎上热度很高的一个故事,为了保护主人公,56k赞同后,文章进行了些许改编。

--------下面是2019年5月由真人真实改编的内容--------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大家都叫他“L哥”。

L哥是我们班的一个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简直就是励志哥。我先来以同学的身份描述一下他:

1.他有点笨。欲扬先抑?没有,他确实对于数理化比较难开窍,很多题真的要跟他讲好几遍,他才能听懂。错了好几遍的题,他还是会错。

2.他很开朗,人品很好。大家都跟他玩的很好,别人开他的玩笑,他从不红脸。上课时,有别人都懂就他不懂的问题,他站起来问老师,大家都跟着着急,但绝不会鄙视他。

3.他非常非常的拼。这是我见过的最拼的人,没有之一。其实很多人是很聪明的,他们不需要非常的努力就能考很好的成绩。但L哥不是,他是真拼命。因为他只要一松懈,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虽然他已经很拼了,但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后1/3。

我跟L哥是一个宿舍的,也做过同桌几个月。他的高中是这样度过的:

  • 每天早起第一个起床,我们还没睁眼,他就已经走了。
  • 中午吃饭从来都是跑步前进的,如果遇到有题解不开,那么他就是最后一个吃饭的。
  • 上课的时候,他从来都是竖着耳朵听的,有的同学困了就趴着睡一会,我高中三年见他上课睡觉不超过3次,困了就使劲掐自己。(有一次我困了,我让他掐我一下,疼的我嗷嗷叫)
  • 体育课,他没有跟我们打过球。如果大家在操场看不到他,那就是带着卷子去食堂做题了,那是妥妥的。
  • 睡觉的时候,宿管是会查灯光的,打着手电学习那是不允许的。L哥就拿着自己的小马扎去水房看书。大家真的都服了。后来,大家一见到他去水房看书,都是一句话“L哥真牛逼”,他妥妥的回你一句“过奖过奖”。

Q:有人说,L哥哪科成绩好啊,总不能都不会吧?

A:L哥英语还不错,虽然考试成绩不是非常好,但L哥擅长英语演讲,压得住场子。

Q:L哥最后考上哪了啊?

A:L哥最后考了一个三本,英语专业

Q:L哥梦想是什么?

A:做外交官,高中时候的梦想。

这是我从他的Qzone截图来的说说。时间是2009年,高一。

------从上大学开始,L哥就跟我们的轨迹不一样了------

L哥,凭借出色的英语演讲能力,参加各种竞赛、国际项目,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L哥毕业时发朋友圈晒优秀证书,铺了满满一床。毕业之后,L哥申请担任了巴西奥运会志愿者,并申请了欧盟实习。

高中的时候,同学和老师就说L哥将来肯定牛X,果然L哥的小宇宙爆发了。

------本科后,他选择继续深造------

本科毕业之后,L哥选择继续深造。他本来想去港大读研的,最后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去,而是去了国内某大学读研究生。

读研期间,L哥还去了美国的某外交单位实习了近半年,每天看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和众多政要、外交官的合影,深感佩服。我也为有这样的同学而骄傲。

------

L哥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甚至都没有超级聪明的大脑。但L哥太拼了,所以他能赢得荣誉和掌声。

回到问题“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因为上学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分数衡量同学与自己的差距。而真正影响人生的:家庭教育、颜值、性格、情商等等都被掩盖了。利哥就是典型的后起之秀,他有坚强的毅力、毅力、毅力。

L哥喜欢这样的昵称:守拙的瘦子。守拙体现为一种坚韧执著的生活态度,我想这也是他的人生哲学


user avatar   doing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读书的时候彼此就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学校掩盖了这个差距。

从小学到大学这16年大家都在读书,彼此上一个班级、同一批老师教、读一样的课本、考一样试,一门成绩一般最多也就差个几十分,看似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差距很大。有一些同学智力超群,但是看上去只是考试多几分;有一些同学擅长交际,但是看上去只是比较活跃;有一些同学颇有商业头脑,但是看上去只会倒卖点小东西;有一些同学家境非凡,但是看上去也很平常。

学生这种制式模板,让我们看起来都很接近。但等到大学毕业真正走向社会后,那就是这些同学显露差异化的时候了。有背景的利用背景,有才智的利用才智,还有一些有异能但在学校不得显山露水的也各显神通。而三五年的时间,足以带来很大的改变。有人觉得别人怎么变化那么大?那是因为没有看到原先就有本质不同。像某个化名王某云的,上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知道人家什么来头?


user avatar   da-du-du-1-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眼光短浅的人,混得不会太好。

我们院里有个王阿姨,挺能干的,别人谁都夸她做的棉被好,对了,忘说了,她经营着一家棉布店,每天都做活,而且很忙碌。

按我这么说,她其实日子过得应该很不错。

其实并没有。

刚够吃喝,房子也很多年了,也没装修,甚至不如一般普通家庭,想换个大的店面,也一直没换成。

她家总是挣钱了就去还债,儿子呢,也调皮,总是也惹事,她到处给别人赔钱。

她曾经还去算命,算命先生说她财运不错但就是八字太凶,容易破财,所以才过得不好。

直到2014年,我听闻她儿子应该跟别人在烧烤摊上打架,把别人打得很严重,入狱了,我才慢慢懂得为啥她会过得不好。

她孩子从小聪明,但就是调皮,老师总是叫她去,让她回家多看管,做好家庭教育,但她总说自己活很多,没时间管,管孩子不就是老师的事嘛,不然要老师干嘛。

她老公常年在深圳打工,所以她孩子也就成了我们院的野孩子,没人管,“自由生长”。

而她的破财事件,其实都有迹可循,锁坏了,顾不上修,所以就进了贼,干活太累顾不上吃饭,就得了胃病,花更多的钱买药,腰也不好,关节还疼......

所以呀,她的苦命,不是因为什么八字,而是只顾着眼前,不顾了长远。

而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很会犯这个毛病,只顾着眼前起薪高,却不顾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个团队和这个boss是否合得来。

慢慢地,就差开了差距。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眼光太短浅,命不会讨好你。

二、真正拉开差距的是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学过管理学的人都知道四象限理论: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这四类事情顺序安排妥当,你的人生过的不会差。

紧急且重要的事,如毕业论文,重病住院,业务谈判,这些需要立马去做。

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比如追剧,玩游戏,一般都是可做可不做。

让我们意乱神迷的往往是“紧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紧急”的事。

紧急不重要的事,如闺蜜喊你逛街,手边突然扔过来一份资料需要改动。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如读书,跑步,学一项新技能,陪伴孩子。

然而,我们普通人,大多都是放下了重要不紧急的事,去忙紧急不重要的事。

如果你总被紧急的事拖住后腿,忽略了重要的事,那么如此以往,重要的事就会慢慢变得特别紧急,到时候你就得花很大的代价去弥补。

或者,都弥补不了。

所以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决定了毕业后三五年同学人生的质量和高度的关键因素。

三、别做那个一直锯木头的人。

咋判断一个事是“重要不紧急”还是“紧急不重要”呢?

那就是想一下,这个事对你十年后的人生有没有影响。

比如,大学周末兼职,虽然能赚点小钱,但是这个钱,对于十年后的人无足轻重。

考四级考六级,考驾照,会对你工作,生活有很大影响。

多接待一个客户,多做一单生意,多挣一份钱,十年后,这份钱对自己没多大意义。

保护健康,教育孩子却影响你一生。

所以,腾出更多时间,去多做一些关系长远,真正的大事,去读书,去锻炼,去提升技能,这样你人生前半段会艰难,但是后半段会很轻松。

有个故事,说是一个人费力锯木头,旧的没据完,新的就送来了,越来越多,不断加班。

别人提醒他,你的锯子太钝了,磨磨吧!

他说,活都干不完,没时间磨。

朋友问,那你啥时候磨呢?

他说,等我锯完再磨。

所以说,我们一定别做这个锯木头的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


user avatar   zhang-peng-14-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首先插入一下~~很多同学看到这篇文章以后问我写PPT的技巧。为此特地分享一篇之前在广告公司帮小朋友做Training的材料,大家可以戳这里~另外也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PPT写作有什么技巧吗? - Chazy Cheung 的回答


..........................................................................................................................................


下面进入正文。


《毕业5年,从月薪1900到月薪50000》


起这么个题目倒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只是觉得比较契合题主遇到的情景。


最近刚回老家一趟,感慨良多。曾经一起奋战高考的好友,一起谈论人生梦想的室友,几乎全部已经向生活妥协,娶妻生子,麻将消遣。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环境和机遇对于人的影响,让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马上我要开始筹备接下来三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也抽个空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成功的经验很难复制,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各自不同,但是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为什么大学毕业以后三四年大家差别如此之大,我也是深有体会,但是我想先从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心路历程开始说起。


想着2010年毕业到现在,也是从一个二本学校的应届生随便混着找工作,后来也交到了在上海的第一批朋友。马上进入下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所以想总结一下。写的不好,大家见谅。


先说我的前状:上海一所二本金融学校毕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2010年6月毕业,经历过一段艰难坎坷才找到第一份工作,一个月工资1900


再说我的现状:任职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策略总监职位,管理3个人的小团队,月薪50000


知乎大神多的是,相信比我厉害的人一抓一大把。除了这个薪资之外,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也不是一个很牛的工作。因为广告行业说实话,良莠不齐非常严重,这个行业里会吹的人比做事的人远多多了,大部分都靠着坑蒙拐骗一路上位,我进入这个行业或多或少也受了一些影响。但是任何行业都有它自身的规则存在,无论你认同与否,当你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时,就要学会这个行业的生存规则,否则都会被淘汰。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自己,因此不会夸大其词。如果想喷,右转出门不谢。


......................................................................................................................................


下面进入正篇,从我的求职之路开始写起:


我生于1988年,湖北武汉人。高考失利,一气之下一个人来到上海。当时来上海的时候无亲无故,身边的同学都是上海人,语言上面也有巨大障碍,那个时候光是融入这样的环境我就花了一年的时间。上了大学以后书没怎么读,倒是挺热衷于参加各种学校活动。由于自己喜欢商业类的书籍,那时候一天到晚泡在图书管理,看各种商业自传、人生励志的东西。那时候对这些都根本不懂,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所以都是看过就忘记,但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对未来有了朦胧的一些想法。


后来学校里举办上海市大学生市场营销比赛,我和班上2个小伙伴组团参加。那时候凭着一份奇丑无比的PPT和我自己喝酒壮胆以后的即兴演讲最终赢得了第二名。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也许未来我能在这个行业做些什么。


PS. 下面这张是当时颁奖的照片,那时候说实话自己在台上紧张的要死,哈哈~



后来到了大四开始找实习,经朋友推荐去了一家4A广告公司,做策略实习生的工作。那个时候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帮忙整理PPT,在百度上搜索各种新闻、资料,然后帮助Team其他成员打打杂,像贴贴海报,剪剪视频素材什么的。还记得那个时候的客户是联合利华,经常会有一些消费者调研的项目需要广告公司的人去跟,因此我也有好多机会接触了一些市场营销类的工作。那个时候完全是冲着广告公司高大上的办公环境去的,也没考虑那么多。


后来事实证明,其实工作环境对我的影响是很深很深很深的……

下面这两张是当时办公室正门的照片,现在应该又装修过了,更加高大上了~~


而回过头说实话,当时作为一个实习生,刚开始是什么都不懂的。每一个项目的流程,需要配合的人员,客户的要求,时间的安排,这些我都不明白。只有从最小最不起眼的事情开始做起,比如帮助订会议室,帮助在网上搜集开会需要的资料,帮助打电话去问其他兄弟公司的人要素材等等。当时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它们会和广告这个工作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这些都是彼此之间有内在关联的。


而这也是很多做实习的同学一开始会困扰的问题:为什么都让我去打杂?为什么都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先借用一下乔帮主的话(不是原文,是意思哈)

“那些看似在生命中没有关联、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像一个个散落在各地的珍珠,当我的人生向前展望时我不会把它们都串联起来。但是等到我回顾人生时,我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突然有一天让我豁然开朗”


这是什么意思?当下我做的所有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对未来构建我的职业技能和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到我当时的工作,正是因为我经常搜集资料,整理PPT,参与大家开会,我渐渐摸清楚了做“策略”这个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及工作逻辑。而这直接影响到后来一件事情让这个公司的CEO对我印象深刻。


那时候公司的CEO要准备一个演讲,是介绍迪拜、纽约、香港的城市发展历史以及它们的旅游广告。她需要这三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信息,发展变迁的标志事件以及这些城市的文化故事,最后落到这三个城市的城市广告上面。我当时并没有直接接下这个任务,而是了解了这个活动的背景、目的,以及届时CEO要演讲的时间。这些都是在我日常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开始工作之前先问清楚,能够省去很多浪费的时间精力。然后我就开始在百度上搜索,选出几个来源比较可靠的网站的长文介绍,然后以时间为节点摘取了这三个城市的重大变迁信息。接着我去一个大型旅游网站上找到了这三个城市的文化、消费等情况。最后再在一些广告行业的垂直网站上找了近3年来这三个城市的旅游广告,最终汇总成一份25页的PPT给到CEO.


我记得当时她看到了我的“作业”之后,直接说“Fantastic, you are amazing!”

当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也不枉费之前加了2个通宵的班。


再后来由于其他的原因,我毕业以后没有能在这家公司留下来。但是这第一次的实习工作让我开始模糊地了解到一些职场上面的工作心得和思维逻辑,也开始对我后面的职业生涯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到了2010年6月,我正式毕业。开始像大多数人一样,在网上海投简历。那时候对简历的制作根本没有概念,用的网上的一些WORD模版,写的内容也不专业,投了2个多月都是些奇葩公司打电话让我面试。后来我的一个师兄推荐了一些包装简历的方法,还给了我几个模板。我从中选了个比较漂亮的模版,然后写好投出去了。那时候开始意识到简历包装的重要性,现在网上也有一些像历嗨(历嗨-让简历嗨起来) 这样的简历包装网站,能够帮助大家美化简历。



在这里稍微插一下,可能是因为之前在广告公司实习的缘故,对于设计、创意有一些熏陶和习惯。所以刚开始找工作做简历的时候我会比较在意设计感。但是我不会PS或者AI这些,所以在网上找了模版,然后把自己的信息填进去之后就生成一个很好看的简历,对于我那时这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很有吸引力。只是那时候我只是觉得好看就行了,没想太多,但是后来我经过了一系列工作的事情之后才明白“会包装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这个后面会细说。


隔了两天收到一家在静安寺附近做品牌咨询的公司的面试电话。公司刚在上海起步,当时是被那里高大上的办公楼和光鲜亮丽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地段吸引,所以义无反顾地去了。那时候的工资是1900人民币。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觉得我傻,1900一个月能在上海干啥,温饱生活都困难。但是我那时没考虑这么多,就是喜欢这样的环境,我宁愿拿少工资但是在一个环境、周围人的素质都比较高的地方,也不愿意拿高工资去一个地段脏乱差的地方。我始终觉得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长时间耳濡目染在一个比较高素质的环境里,接触的人和事物层次都会不一样,这对将来自己的职场走向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那时候我的工作是品牌策略分析师,就是做很多的案头研究(Desk Research)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网上搜集整理资料,然后把它们放在提案PPT里。看上去很简单是不是?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我被我的主管骂了整整一年。


这是怎么回事?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主管的背景。她毕业于人民大学,后来去读中欧商学院的MBA。之前在一家国际非常知名的品牌咨询公司担任策略总监的职位。她是一个非常讲究逻辑的人,非常看重“因为,所以,然后,从而”这种逻辑关系链。而我刚开始写PPT其实是没有逻辑联系的,都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并且在遣词造语上都不准确。因此每次她看到我提交给她的方案的时候她都会说“这一页你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这两页前后有什么关系” “你这段话写了跟没写一样”“我说过了你怎么还是犯这样的错?你有没有长脑子?”“你简历写的挺漂亮的怎么做PPT这么丑” 再加上她是个脾气比较火爆的人,声音很响亮,因此可以说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残念……


那个时候觉得自己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一瞬间被摧毁了一样,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每天被骂。直到有一天,我老板给我推荐了下面这本《金字塔原理》:



这本书是麦肯锡经典的培训教材,强烈推荐。整本书就讲了两个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顿时醍醐灌顶,在后来的工作中犯的错也渐渐少了。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有一个思考的全局意识,再也不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只着重于自己手上的事情了,而是会从项目的全盘去考虑问题。而我后来做的提案报告,逻辑上也清楚了很多。例如像下面这样:



往后的工作里,我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接连为公司赢下了几个大案子。我最后做的一个案子还记得是和两家国际品牌咨询公司的比稿,整个方案我一个人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最终击败了两家大佬,拿下了客户。后来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多以后决定离职,老板百般挽留,给我把工资提高到6000,但是我还是因为想有更广阔的发展而婉拒了。


这段工作经历我总结一下,很好地培养了我逻辑思考的能力。让我在日后遇到工作中的任何问题我都能清晰地一步步去进行拆解、分析,从而找到解决方法。这个能力其实越早拥有越好,因为会省去非常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接下来的第二份工作,教会了我包装自己的能力。


前一份工作我辞职以后在家呆了一个月,后来同样海投简历,应聘到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而且好巧不巧这家公司就在我原来公司的楼上(我果然是很看重环境的人…)

这是一家外资公司,我的直属老板是个美国混血,大帅哥一枚。之前在美国W+K、CP+B等世界知名的广告公司工作。他跟我之前的那个老板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是一个很会包装自己的人,他之前大学念得是艺术设计,后来转行做的市场传播,因此他写出来的PPT非常漂亮。我随便发两张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我跟随他两年的时间,别的没学会,就学会怎么做高大上的PPT了… 一开始都是照猫画虎,学着我老板的版式模仿,后来自己也会去一些国外的网站看人家做的东西,把排版啊设计都记下来,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实“包装美化”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在现在的商业社会,大家都是在看“脸”。这个“脸”不仅是你长得如何,同样也是你做出来的工作成果如何。“好不好看”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专业度评判。我经历过无数次知名公司的提案工作,客户对于你的工作产出都有着很高的期许,一份漂亮的提案文件直接代表着你们公司的形象。所以这方面下一番功夫是很有必要的。


然后我在这个公司经历的另外一个很大的改变是,我在这个公司来了以后开始自己去和客户提案了。因为我老板不会说中文,因此很多国内的客户需要我去代替他提案,而这也锻炼了我演讲的能力。第一次提案的时候都是很紧张的,恨不得把每一张PPT上面的内容我都会背下来,然后变成2-3句话。那个时候自己经常在家对着镜子自己演练,久而久之提的多了,就熟能生巧了。现在已经做到提案前1个小时看一遍材料然后马上就上去讲了。而这个时候我的工资也由刚进这个公司时候的7000变成16000了。


那个时候我做出来的东西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已经和我之前一家公司做的东西很不一样了。而接下来就比较顺风顺水了。当我掌握了“逻辑推理”和“美化包装”这两项技巧之后,突然觉得又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接下来的半年里不断有猎头打电话开始挖我,而我后来跳槽到一家做汽车的广告公司做资深策划,工资也变成了25000. 自己也开始带领做一些大的项目了,由于之前有足够的经验积累,所以都做的比较顺手。


而在这个公司呆了1年半,后来有一个一直关系很好的猎头朋友挖我去了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做策略总监,工资一下子翻倍变成50000.


到了这个时候,我职场的道路开始就变得很宽了。并且自己也开始带小朋友,开始把当年的一些经验告诉他们。而我更多的工作是指导他们如何去搜集资料,写方案等等这些当年我实习时候做的工作。这个时候很多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与之前有了很大差别,开始更加注重效率、注重结果、而不再纠结于日常琐碎的工作内容。到这个时候,工作更多看的是未来,是平台,是发展,而不是眼下的工资。当然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同学来说,工资也很重要,这点我是绝对赞同的,但是随着经验的增长你会发现,工资开始变成第二重要的东西,第一重要的会变成你擅长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然后才是通过做这些你能获得什么回报。


这个时候我想起以前遇到的一个行业内很资深的猎头和我说的一句话,她说“年轻人刚毕业时的工资都是少的,但是等你过了5年,8年之后再去看,你之前那些年损失的钱你马上就能全部赚回来。”这一点我是真的深有感触。


总结下来,当然我的经历里有一些运气机遇成分,比如我遇到了很好的老板(虽然第一份工作的老板天天骂我,但是确实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父母一直在一开始给予我经济上的支持(否则一个月1900真的在上海活不下去啊……),所以经历不可能复制,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有多大,并且你需要培养自己足够强的能力来支撑这份庞大的决心。


学会摸清楚规则,从最小的一个项目的规则开始,到一个团队的规则,一个公司的规则,一个行业的规则。同时学会包装自己,从最简单的简历开始,到后面的工作文件,EXCEL,WORD,PPT,这些都将是代表你的职业形象,所以“好看”并不只是一个表面功夫,在这后面有很大的学问。


What you delivered represents who you are.

这一点非常重要。


写了这么多,现在回到题主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毕业三年之后大家的差距拉的这么大?因为这三年是你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刚开始的三年你所处的环境,所学到的知识,所遇到的老板,都是为你以后的职业人生做铺垫,因此这个时候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时候的你就像一张白纸,而社会和工作就是笔墨,头三年的经验是打底,是决定你的人生画布应该怎么画,而后面都是加工,装饰和点缀。大学时候因为大家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差不多,因此差异不会很大,可是毕业以后走上社会了,那就全凭个人造化了。当年我的同学们,毕业之后外地的几乎全部回去了,上海的同学也都大多进入了家里父母安排的工作。像我这样从一无所有开始找工作的算是少数,因此个中的辛苦我体会也比较深。


所以,拉开差距的不是时间,而是经验,在这三四年时间里,我比我的同学经历了更多失败、更多挫折,但是也收获了更多,因此我才成为今天的我。


所谓人从来都不能改变事情,只有事情改变人。经历的不同,才会导致最后差距的不同。


user avatar   wen-xue-yuan-dai-b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最近,近二十年未见的高中同窗好友私信给我:我一直觉得你是我们班上天份最高的人。

这句话在我沉沦已久、麻木不仁的大脑里一石激起千层浪——

哦,原来高中的我在别人心目中期望值曾经那么高啊。

享受恭维之余,我当然清楚老同学志得意满之后对当年对手如今失意者的惺惺相惜之情,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天份比我们都高,现在混得也不过如此。

但我还是情不自禁进入了郁郁不得志的卢瑟们典型的“想当年”模式——

从小到大,我凭着七分小聪明和三分努力,在大别山区那个国家级贫困小县城的学习路上可谓一帆风顺。高考时,我发挥得差强人意,虽与心目中既定的目标北大失之交臂,最后还是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进了上海一所炙手可热的211。

老家母校的老师常常拿我做榜样,在后辈考生面前叨叨:人家谁谁,将来就是给国家领导人做随同口译的,以后是要当外交家的……

2

一转念到现实,就是无尽落寞。

真相是,如今,我只是混迹魔都的路人甲,碌碌无为的小市民,还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地用大隐于市、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话来麻痹自己。

我硕士毕业后就进了一所中规中矩的国企,过着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十几年来没有接受任何挑战,我甚至连一本英文原著都没好好读过,甚至都没有机会开口讲英文。每天不思进取,浸淫在琐碎生活的鸡毛蒜皮中,打卡上班、接送孩子、买菜烧菜,言谈必离不开学区房、股市这样的民生话题,过着魔都几千万普罗大众千篇一律的小市民生活。

每当想到我辜负了敬爱的历史老师的期望,与他替我设想的外交家的远大前程相差云泥,我就汗颜,觉得没脸回去见家乡父老。

再加上小日子的悠闲惬意,事业没发展,身体倒是发福,想象中的衣锦还乡,也变成了衣紧还乡。

就拿前面说我天分最高的那位同学,当年高考报的是法律志愿,结果莫名其妙被调剂到英语专业,之后她一直坚持自己的初衷,不甘心就这样被调剂,自学考过了司法考试,拿到了双学位,而今从英语专业成功转型,成了一名移民律师。直到现在还每天打鸡血在努力参加各种讲座、论坛,事业风生水起。我相信,她一定会走得很远很远。

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高中同学,毕业后要么出国留学,要么继续读博,如今移民的移民,当教授的当教授,创业的创业,升职的升职,最不济也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小有名气……

而我,无论以世俗的标准还是非主流的标准,都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市井小民。我在一个小小的国企里只有眼前的苟且,干着吃大锅饭的工作,每天的生活就是家长里短,穿衣打扮,老人孩子……无论见识、格局,我都自惭形秽。

我深知,对于如今飞黄腾达的同学们,我只有望其项背,自叹弗如的份儿了。

所以,同学聚会,打死我也不会去的。

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是名牌重点大学,起点都差不多,然而十年之间,很多人像我的同学那样继续努力,很多人像我一样认识到人身处社会发展的瓶颈,自我设限,止步不前。

十年之后,各人的发展相差云泥。

如果你非要说,成功的定义多种多样,那我也算成功。我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只看近不看远,只想小家没有远大抱负的小市民。

也许你要批评说,人比人气死人,攀比是没有尽头的,知足常乐就好。

我要澄清一下,我的落寞,不是说自己混得多差,而是我在琐碎生活中忘记了学习新知识,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那颗进取心。

3

接下来,我总结一下自己从一个十八线寒门小学霸沦于平庸小市民的原因。如果一些年轻的孩子看到这篇文章,也算是作为过来人对你们的前车之鉴吧——

1. 没有坚持梦想,轻言放弃。

记得我考大学时,很想报考复旦的中文系,因为我从小喜欢写字,梦想是当记者当作家。可是报考志愿的时候,妈妈说,女孩子当记者危险。姐姐说,中文系太冷门,出来不好找工作。我没有坚持自己的初衷,选择了当时比较热门的英语专业,第一次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大学毕业时,我的梦想是出国留学。但因为专业是文科类,申请奖学金基本是不可能的。 宿舍里两位家境富裕的室友都申请去英国留学,一年需要20-30万。我在电话里弱弱地跟妈妈提出,有没有可能出点钱供我出去留学,生活费我自己打工挣。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电话里,妈妈用好像天塌下来的声音说:“我砸锅卖铁也没钱送你出国留学啊!”于是,我惊惶地把出国留学的梦想压在心底,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话题。这是我第二次放弃梦想。

2. 自作聪明,害怕吃苦。

记得大学入学时,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个卡氏测试,当时我记得自己智商测下来时很高的分数,寝室里只有两个人是这个分数。 而那位成为我好闺蜜的,当时不肯给我们看她的智商分数。其实这正是她不用任何标准给自己设限的一个表现。而我当时还嘲笑她是不是分数太低不想让我们知道。而事实证明,我的闺蜜之后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科研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我们全寝室最牛的牛人,三十出头就当上了某985大学的博导。那时候,我记得我节假日总想拉着她去玩,可她还坚持要去图书馆学习,经常被我埋怨,想想我曾经也真是坑队友的典范。

这么多年我才知道:人生的大坑之一就是自作聪明,以为自己可以不像别人那样努力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最朴素的真理。世上真正能做大事的人,都是那些无小聪明而有大智慧的人。大智若愚,所谓的大智慧就是看似愚笨的重复和坚持、持之以恒的坚毅和定力。

3. 急功近利,过早赚钱。

可能因为我出生十八线小县城,又出生于小县城的寒门,家境比较贫寒,见识也比较短浅,所以我初到大城市就被其中的浮华深深震慑了,从心里认同“读书无用论”。另一方面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从大二开始我就每学期只问爸妈要一千来块的生活费,开始各种兼职、勤工俭学养活自己,有了一些余裕之后就开始豢养自己的虚荣心,去挣钱买衣服,买化妆品…

这一路上我唯一没有急功近利的一件事是没有听从当时大学辅导员的劝导,毕业马上找工作,而是跟随我的室友,最后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好闺蜜去考了研。大学期间,还好我交了几个品行端正的好朋友,要不是她们,我可能会在弯路上走得更远。

那时候,我因为是班上的特困生,所以辅导员多次过来劝我不要考研,去找工作,理由是,你家那么穷,早点工作赚钱养家啊。所幸的是我那个时候没有急功近利,抵制住了诱惑,后来顺理成章上了公费的研究生。

到了读研期间,到外面教英语,上各种培训班,做翻译……想想那时,我早就是一个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三年下来,我从没问爸妈要一分钱,反而攒下来几万块。

毕业后,从2009年工作刚满三年到2013年期间,我每年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办各种各样的买房贷款手续、装修。每天纠缠在各种各样的世俗杂务当中,唯独没有投资自己。我本身是学英语出身的,可是毕业之后,这么多年每天下班时间,我连一本完整的英文原版书都没读过。

急功近利的后果是,我最该学好的专业没有学好,我把本来应该去背单词、读原版、做研究的时间都花在了赚钱上!

年轻人一定请记住:一个人的专业是今后的立命之本,没有学好专业,今后到哪里都感觉底气不足,抬不起头。

4.自我设限,从社会找原因。

认清社会的真相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而我却在太早的年纪认识到社会的客观局限,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主观努力。毕业时我报考商务部公务员,一路过关斩将,全国笔试、商务部笔试、面试、体检,却在最后一轮政审中被部门刷下来。身边的人大概为安慰我,说没有“关系”很难进商务部,原因不在我。我从此找到了自欺欺人的借口。觉得很多事没有关系办不了。而很多人之所以平步青云,要么是因为家里有关系,要么是自己会搞“关系”,我潜意识里自暴自弃,觉得像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不要心气过高,于是从此以后有些事情我连想也不敢想。

我最后选择在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国企,周而复始地做着单一而无创意的工作。

4

就在我认真反省了自己所有的问题之后,老公又开始纠正我:

第一,你本来就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牛逼。一个四线小县城的学霸,就是小池塘里的大鱼而已,到了上海这种“人多的地方随便一砖头下去能砸中三个博士五个硕士十个大学生”的人才高地,你也就是一条大池塘里的小鱼。现在放眼望去,人才济济,90后的小年轻比你优秀的人多了去了。就说80后有很多人比你优秀,也比你努力,却因为没有你的运气,还不如你现在所拥有得多。所以放平心态——你根本没有那么重要,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第二,人生本来就不要跟别人比较,一旦你开始攀比,只会画地为牢。而且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你再怎么努力,奋斗的终点只不过是人家的起点。

第三,你历史老师和你高中同学心目中的你是那样的,你就要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吗?自己怎么舒服怎么好,自己的成功要自己去定义。到一定年龄,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还要被社会主流价值观牵着鼻子走,那就是不成熟的表现,继续修炼。

老公的话一下点醒了我——

我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呢?

我应该问问自己内心里最想要什么。

5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正站在从而立到不惑的交叉口。我知道此时我人生的战场上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你本可以。也许我当初更努力一点,就不会与本该更优秀的自己擦肩而过。也许我更有远见一点,就不会变成一个庸俗的小市民。

但是,已经错过的就错过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悦纳如今已然平庸的自己。

不去跟过去的自己较劲,也不去跟周围的人比较。

当我开始触及事业的天花板,屡屡碰壁,我才开始意识到,我其实不必一直努力向上生长,跟自己较劲,我可以开始“横向发展”,让自己活得丰富。

我不一定要像钻天的白杨树,想要努力站在人生的至高点,无论初衷是想让全世界看见自己还是想让自己看见全世界。

我只需要做一棵努力繁盛的榕树,树冠葱茏,给需要的人遮荫挡雨,给小鸟小松鼠小动物提供栖息地,让自己枝繁叶茂,鸟语花香。

是的,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被全世界看见,也可能一辈子也站不上制高点去俯视全世界。我知道世界的大荣耀都跟我没有关系,我清楚我注定成为这些大荣耀底下斑驳的衬底。

可是,当我想像自己不再是一个索取者,而是一个给予者;

当我想像自己不需要发出众人瞩目的强光,而只要温暖身边的人就足够,

我心里就不再有那些锋利的奢望,去割伤自己柔软的灵魂。

我只想看着眼前的光阴丰沛而温柔地流淌,水利万物而不争,同时又觉得这一切默默无闻都有意义。

作为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女孩,在魔都奋斗十八年,如今我该拥有的都有了,曾经不敢想的也有了。但心里却一直有一丝微弱的不甘,如今我终于知道,那一丝不甘,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在为了世俗的标准活着,却忽视了内心的自我。

从现在开始,一切归零;重新上路,开始学习。

学习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也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让自己成为更善良的人,更淡定的父母、更有趣的朋友,甚至只是个更有温度的陌生人……


user avatar   juan-52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工作能力分为两个大类:执行力、创造力。能在工作的前3-7年就崭露头角的,往往是执行力超强的人,但这些人能否在后续的职业长跑中始终保持优势呢?要看他们有没有后续的创造力

公司的初级岗位,也就是下面干活跑腿的,能把腿跑得利索,当然就是能力强,受领导重用。尤其是巨无霸型企业,企业格局早就形成,每日工作需要的是大量重复劳动,这就对执行的质量、细致程度提出了高要求,在细节里琢磨到变态的,看上去就是牛逼到爆。

如果一个人刚好是个执行力超强,并且在职业生涯之初加入到一家巨无霸企业,那么在3年以后,TA应该怎么都能升个小头头,在同学之间看上去混得很好。这些人的特点就是喜欢琢磨细节,一字一句、一图一划都不放过,反复修改,逼死一堆人。

这样的人是真的混得好吗?不,他只是很幸运地在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了自己的执行力专长。

这样的人大量栖身于大企业,如果你跟他们稍微深入接触,你会发现他们知识面与视野狭窄得不可置信,思维能力也是庸庸碌碌,讲话枯燥乏味无亮点,你会很奇怪他们是怎么到现在这个位置拿年薪几十万+的。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前些天出事的刘总,事实上大公司里刘总这样的人多得很,只不过没有去外面的大会上丢人现眼,所以不为人所知。

这些幸运儿的幸运,往往终结于栖身的巨无霸企业崩塌、或跳槽去另外一家企业、或脑子一激动离职创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30岁以前光芒万丈的人,仅仅换了一个环境就从此泯然众人。新的环境未必需要那么强的执行力,但对创造力提出了高要求,这一点是大部分执行力小超人们搞不定的。

但是执行力小超人并非全军覆没,这时候就能见真章,极少数人爆发了旺盛的创造力。这些人是真正的牛人,他们既具有魔鬼一般的执行力,又有着天才、艺术家一般的创造力。他们会有大成。

另外一部分人是执行力普通,在大公司时非常普通,经常因为PPT做得不够美、空格多了一行而遭到领导的敲打。他们天马行空,提出的点子亦会遭到驳回。这些人的黄金期会在去一个迅速成长的企业、或创业时到来。

除了双料大牛以外,普通人能在执行力与创造力居其一已是优秀。认识自己很重要,若自己是严谨而乏味的人,那么尽量去成熟大公司去琢磨细节;如果自己天马行空,就不要去大公司浪费时间了。

昨日与一个老同事喝茶,提及别后几年,众人的际遇各异,感慨非常。彼时我们都是工作三四年的样子,如今又过去几年,各人变化比起当日却又更是天差地别。当日的小专员,如今已是盈利不错的小公司创始人;当时的小经理,如今在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担任中高层;当日有光环的、不到30岁的副总裁,如今悄无声息;当然也有稳步上升的同学,已是公司总监。

一时得意、一时失意,如今看来都不是最重要。去找到适合自己发挥长处的位置,你就会做得好、有自信。不去笑一时混得不好的人,不去羡慕一时混得好的人。3,4年的时间,还不够资格来给我们判断。

临别时我对老同事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都要相信这一点。


user avatar   fanlu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大学时候差距就很大,只不过你不觉得。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四年的尺度太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说差别很大,那只证明一件事,本来两个人的差距就很大,只是阴差阳错进了一所学校。这就好比大家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有家里四五套房的,有没有啥收入的大学生,甚至还有某富豪来“忆苦思甜”……电影放映的时候,大家都坐着一个座位,最大的差距就是前有后。等电影结束,走出影院,该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该打的的打的,该开私家车的开私家车,该坐专车的坐专车。你问为啥出了电影院,人跟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这不是显而易见吗?

学校就好比电影院,排排坐之后让人有一种大家差不多的错觉,但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他们这辈子唯一的机会能够跟“高层次”的人说上话。

当然如果你把尺度拉到10年,20年,那么情况又会大不一样。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腾讯内网新总部征名,多数员工选择「鹅城」这个名字?是真的吗? 
  为什么设计院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却没人跳出来? 
  职场中,为什么有些能力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 
  工厂中年轻人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 24 岁的时候每天都是怎样过的? 
  职场中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在职场中,是不是真的不适合交朋友? 
  为什么要对事不对人?什么叫做对事不对人?如何做到? 
  工作多年后,你发生了哪些改变? 
  如何看待飞越旅行回应:被要求 100 图的设计师已离职,任务很正常,想留就把工作做好? 

前一个讨论
南方人怎样评价北方的饮食?
下一个讨论
2021年618快结束了,怎么购买苹果12最划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