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技术总是被轻视?国内做技术能不能有较大发展? 第1页

  

user avatar   cat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理解的技术是狭隘的技术。技术可以按两个维度来划分:是否解决难题、是否创造价值。这两个维度并不完全重合。你理解的是前者,而实际上真正能够获得重视的是后者。

TL;DR

首先我必须说,这种对技术的狭隘理解在中国的程序员当中非常常见,而且狭隘程度跟高等教育程度成正比,跟脱离学校的时间成反比。我个人把问题归咎到中国的教育方式上。

中国的教育方式给人灌输一种很幼稚的思维方式——现在你在读 n 年级(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你需要能解决 n 年级难度的问题。如果你能解决 n 年级难度的问题了,你就不会被留级,然后下一年我们就会教你 n+1 年级难度问题的解决方式,然后你就需要解决 n+1 年级难度的问题了。这个循环会一直 n++ 下去,直到你应付不了为之,或者直到你主动选择离开学校为之。

这种教育方式就会给人一种印象,认为在公司里面的晋升也应该是如此的。我能解决 n 级别难度的问题,而我的目标是晋升到 n+1 级别,所以我要解决难度为 n+1 级别的问题。然而事实上是这样子的吗?当然不是。公司对你是否能晋升的评判标准是你能否把创造的价值从 k^n 提升到 k^(n+1)。

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问题从来都是老师设计好的,老师负责把题目难度往上提升,你只需要专注于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结果就是中国学生有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很弱的问题定义能力。然而现实中的问题都不是已经准确定义好的,你必须先找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它解决了才能创造价值,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并不一定创造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如果你的项目经理今天被绑架了,你明天上班做什么?

你知道现在项目里面优先级最高的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些事情是优先级最高的?这个项目最终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公司选择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公司还有哪些备选方案?这些不同的备选方案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很可能你完全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从来没站在项目经理的角度思考过这些问题。有可能公司上次大会好像曾经提到过相关的内容,不过你觉得这些无聊的套话跟你没有关系,所以你默默地掏出了手机……

公司存在的意义是解决人类社会面对的问题从而创造价值,项目经理的意义是定义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执行,而你的意义只是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问题。不过没有人说技术手段一定是最好的备选方案啊,无论是公司还是社会,大家在乎的都只是用最小的成本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所以项目经理在觉得你能最有效率解决问题时就让你来解决,但如果存在其它手段能够更有效率地解决,项目经理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你。至于项目经理的价值,就在于他知道什么问题值得解决,以及不同手段之间的效率差异。

你拿着锤子,自然会问为什么不是钉钉子钉得越快就越有价值。你可以在一根木头上迅速钉 200 个钉子,但这不意味着这根木头因此就从普普通通的一根木头变成了一件有用的家具。所以请不要只想着钉钉子,应该想想什么样的家具才是有用的。


user avatar   skywind30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陆贾对陈平说过:“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天下太平的时候,文官得到重视;天下大乱的时候武官得到重视。大到一个行业的兴起,小到一家公司的创业期,或者一款产品的开发期,打江山的时候自然武将重要,守江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曾经建议大家远离 “没有技术基因” 的公司:

从大公司离职去小公司当 CTO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韦易笑的回答

从小处讲,这是权力斗争,即便武将出生的宋太祖都要杯酒释兵权,各大公司上市后 CTO 出局本来就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即便一个产品组,东西出来前技术比较重要,所有人求着你,东西出来后,技术比较尴尬,所有人来怪你(怎么又出问题了?怎么那么慢?怎么要那么多人?)。

从大处说,这是行业规律,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按照:技术主导->产品主导->销售主导 的模式进行发展。早期的技术壁垒逐步打破后,会变成产品为重,大家产品都设计的差不多的时候又会变成销售为重。但是这是一个循环,全天下都在拼渠道和折扣的时候,偶尔一两个革命性的技术或者产品创新,就又能将行业拉到循环的起点。

参考:

这个社会中,有真才实学技术的人,是否总体不如“非常会来事”的万金油混得好? - 陈鑫的回答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走到销售了,服装行业走到产品和销售之间。手机在功能机时代基本就是拼销售和外观,基础功能大家都基本OK,界面也差不多,但 iPhone 出来后,重新将行业拉回到重视产品的阶段。

游戏行业也是一样,早年业内出名的都是程序牛人,近十年内,游戏业听不到任何人以技术闻名了,相反涌现出一大堆策划制作人,说明游戏行业已经脱离了技术为重的阶段进入了产品为重的阶段了。天下游戏一大抄以后又变成渠道和发行的天下,而就在渠道血拼首充号和分成比例的时候今年似乎又被重度游戏拉回产品为重这个阶段。保不齐哪天 VR /AR 技术再上一个台阶后,又重新将整个行业拉回起点了。

然而所谓的循环也只是短暂的,对于大部分成熟行业,不管怎么循环,三个阶段的稳定态,差不多都是以销售为主以少量产品创新为辅的稳定态,偶尔一两个创新可以在短期内将行业回归到 “技术为重” 的阶段,然而其后将继续回归所谓的稳定态。

建议的话,除去回到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做研究外,大概有三个解法:

1. 远离没有技术基因的公司,或没技术基因的创业团队。

2. 寻找新的行业,对技术比较倚重的领域,或者从事专门提供技术服务的工作。

3. 自己成长并学习更多领域的内容,出将入相。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旧照片里,我爷爷姥爷帅的秒杀很多明星啊!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呢?请放上旧照片。
user avatar   tim-chen-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jia-zhuang-hen-dan-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35 岁以上的 IT 开发工作者都去哪里了? 
  程序员纷纷考公,是否说明我们不需要太多有专业知识的人? 
  美团亏了 108 亿,是不是快不行了? 
  使用 Google 服务违反「七条底线」吗? 
  越来越多国产手机品牌都想学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是否奏效?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信息传输速度极限是每秒多少字节? 
  2015 年互联网界发生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10 家平台承诺不用大数据杀熟,后续应该如何监管?你有过被「杀熟」的经历吗? 
  蓬佩奥称美国政府计划扩大「干净 5G 」范畴,威胁下架微信等更多「不可信 」中国应用,会产生什么影响? 
  报道称猿辅导将获 12 亿美元融资,从 2020 的情况来看,在线教育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前一个讨论
相对于中国,发达国家算得上是天堂吗?
下一个讨论
面对「向广岛丢原子弹是正确的」的论断,核爆的受害者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苦难?





© 2025-04-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